search

民族文化的瑰寶:羊皮筏子

民族文化的瑰寶:羊皮筏子

  你是否記得《爸爸去哪兒》第一季中,爸爸萌娃們乘坐羊皮筏子過黃河嗎?羊皮筏子由山羊皮製成,然後吹氣膨脹,把一個個羊皮排成排就能支撐起很多人。這個是一種古老的交通工具。跟小編一起來看下蘭州文化中的民族文化瑰寶,黃河上的羊皮筏子。

  羊皮筏子俗稱排子,是一種古老的水運工具,用羊皮做成。它由十幾個氣鼓鼓的山羊皮組成。筏子有大有小,最大的羊皮筏子由600多隻羊皮袋紮成,小皮筏系用10多個羊皮袋紮成,適於短途運輸,主要用於由郊區往市區送運瓜果蔬菜,渡送兩岸行人等。羊皮筏子是黃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羊皮筏子已有300多年曆史,在蘭州黃河用於運輸,現在已成蘭州黃河上乘坐旅遊觀光的一大亮點,也是蘭州漢族民俗文化的遺產。

  蘭州市因黃河穿城而過,這獨特的地域特徵滋生出獨有的水上運輸工具——羊皮筏子。自2006年羊皮筏子被省文化廳正式確定為第一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七里河區文化局又開始了羊皮筏子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工作。

  皮筏分羊皮筏和牛皮筏兩種。黃河流域的甘南、臨夏、靖遠等地牛羊成群,為製作皮筏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最初是用牛皮胎進行水運,以後在實踐中得到發展,將牛皮袋捆在木排下製成皮筏,發展到後來,由於羊皮有材料多、製作簡便、便於組筏、輕便、易充氣、易搬運等特點,而興起了羊皮筏子。

  羊皮筏是用羊牛皮扎製成的筏子。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縫革為囊”,充入空氣,泅渡用。唐代以前,這種工具被稱為“革囊”,到了宋代,皮囊是宰殺牛、羊後掏空內臟的完整皮張,不再是縫合而成,故改名為“渾脫”。渾做“全”解,脫即剝皮。人們最初是用單個的革囊或渾脫泅渡,後來為了安全和增大載重量,而將若干個渾脫相拼,上架木排,再綁以小繩,成為一個整體,即“皮筏”。它是黃河上游的主要運輸工具。古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就是指皮筏破濁浪,過險灘的情景。

  蘭州羊皮筏子由清光緒年間興起,距今有300多年的歷史,傳承不斷。它是以蘭州為中心的城關區、七里河區、西固區、皋蘭縣及省內的靖遠縣、永靖縣、景泰縣;寧夏自治區中衛縣、青銅峽市;內蒙古自治區的包頭市和青海省的循化縣等地的重要水上運輸工具。它是以羊皮為囊,充氣、扎縛,以木架捆綁而成,分為600個和460個皮胎的大型、360個皮胎的中型、330個皮胎的小型載貨筏和13個皮胎組成的載人皮筏4種。其特點是隻能順流而下,不能逆流而上,可謂“下水人乘筏,上水筏乘人”。

  蘭州羊皮筏子面臨的主要問題,一是經費問題,二是民間行為的運營方式缺乏管理和指導,今後應成立羊皮筏子保護協會,對其技術、製作、駕駛及運營等進行規範管理和文化意義上的保護。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羊皮筏子走到今天的境況,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如今它作為一種新興的旅遊專案,滿足了現代人的文化生活需要,仍是黃河文化的一部分,為黃河風情線增光添彩。它的精神意義遠遠大於實用功能。而將這一凝聚著古代文明的工具儲存下來。

  你可能會喜歡:

  保山名人,保山歷史名人

  桂林民間文化瑰寶:桂劇

  盤點醒目的南昌標誌性建築

  南昌重要文化瑰寶:清音

民族文化介紹:土族過年的習俗有哪些

  過年是一年之中最為喜慶的日子,各個民族的過年習俗也各不相同,但我們都在表達我們最喜悅的心情。那麼,關於土族的過年習俗是什麼樣的呢?你瞭解嗎?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到土族文化中瞭解其過年習俗吧。

  除夕,天一黑,家家便在房門框上貼春聯,門扇上貼用黃裱紙印的錢馬、年畫等。當晚吃的年飯一般是細長麵條和大塊肥肉。飯後,婦女和小孩開始穿戴五彩繽紛的節日盛裝。

  這晚要求全家團圓,聽長輩講故事、通宵達旦唱家曲等。將要出嫁的姑娘這晚要舉行“戴天頭”儀式,除夕晚不能高聲吵嚷或打罵,否則認為這一年家中不吉。這晚還要舉行接神儀式。

  家家在院中煨桑,上面放些酥油和炒麵,眾人跪地磕頭,祈求財神、喜神、貴神降福。同時還要在灶旁,門後點燈供饃,意在敬奉灶神和門神。

  初一早上四點許,土族男子,不論年長年小,都洗漱完畢,先到土地神那裡上香、點香燈、同時跪求新一年太平、全家安康、生意興隆、工作順心從土地神那裡回來,全家族的男子,集中到祖墳燒紙、跪求祖先保佑,燃放爆竹,酒奠祖宗。

  開始拜年,首先給家裡的家神磕頭,祈求保佑。

  然後給長輩磕頭,以示尊老。長輩給晚輩說幾句吉祥語:“新年裡身體健康、工作順心、出門掙大錢、回家保健康”等等!最後,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於登門拜年費時費力,後來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展出來後來的“賀年片”。

  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初三至初八,要給遠方的親友拜年。節日期間男女青少年集中在巷道或打麥場上舉行踢鍵子,打毛蛋等遊戲,也有的跳歡樂的“安昭舞”。新婚媳婦不得子的人家要在打麥場上立幾架鞦韆,供青年人玩耍,意在盼子,年節一般到正月十五日結束。

民族文化說:柯爾克孜族服飾特點

  “柯爾克孜”是在山崖上居住生活的民族的意思。這個在山崖上居住生活的民族服飾有什麼樣的特點呢?其男女服裝姓氏與其它民族的服飾有很大的不同之處?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到柯爾克孜族文化中具體瞭解吧。

  服裝的形式,男子上身穿白色繡花邊的圓領襯衫,外套羊皮或黑、藍色棉布無領長“袷袢”,也有用駝毛織成的,袖口黑布沿邊。系皮腰帶,帶上拴小刀、打火石等物。

  還有一種豎領、對襟短上衣也是牧民常穿的。下身穿寬腳褲,高筒靴,或用牛皮裹上,稱為“巧考依”鞋。柯爾克孜族男子一年四季多戴用羊毛製做的白氈帽(恰爾帕克),這是從衣著上區別柯爾克孜族的標誌。

  帽裡下沿鑲有黑布或黑平線,向上翻卷,露出黑邊,有左右開口或不開口之分,有圓頂和方頂之分。冬季戴狐狸皮或羊皮的皮帽(太別太依)。不論老少四季均戴綠、紫、藍或黑色圓頂小帽,外加高頂卷沿皮帽或氈帽。

  女穿對襟上衣,寬大無領,長不過膝,綴銀中,多褶的長裙下端鑲皮毛。也有穿連衣裙者,裙子下端帶雛襉,外套黑色坎肩或“袷袢”。青年女子穿紅色連衣裙,戴紅色絲絨圓頂小帽或頂系珠子、纓穗、羽毛的大紅色水獺皮帽,多系紅、綠頭巾;老年婦女尚白色。

  女子所著高筒皮靴多繡花紋。未婚女子梳許多小辮,婚後改扎兩辮。辮梢系銀鏈或銀質小錢、鑰匙等物再用珠鏈系在一起。

  柯爾克孜族服飾的重要標誌:

  在牧區,戴“卡爾帕克”比較普遍,這種帽子往往是從衣著上區分柯爾克孜族的一個重要標誌。柯爾克孜族未婚女子戴紅色金絲絨圓頂小花帽,綴有纓穗、羽毛等裝飾品。年輕婦女多戴紅、黃、藍色的頭巾,中老年婦女則戴顏色素潔的頭巾。男子一般裡穿白色繡有花邊的圓領襯衣,外罩用羊皮或黑、藍色棉布做成的無領對襟長衣“袷袢”,腰繫皮帶或繡花的布帶,上掛小刀,下穿布制或皮製長褲。

  男女都穿皮靴和氈靴,牧民大多數穿一種自制的“喬勒克”船形皮靴。 柯爾克孜族不論男女,都喜歡佩戴首飾。婦女喜戴銀質耳環、項鍊、戒指、手鐲等,髮辮上也綴有銀幣、銅錢等飾物,有的地方還佩戴鑄有花紋的銀質胸飾。男子除戴戒指外,還在腰帶上鑲嵌金銀飾物。此外,額敏縣信仰喇嘛教的柯爾克孜族老人穿蒙古式的大紅袍子。黑龍江省富裕縣的柯爾克孜族的服裝,或同於蒙古族,或同於達斡爾族,或同於漢族。

  改革開放以來,由於柯爾克孜族人民與各兄弟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自身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在服飾上也有了很大的變化,中式服裝、西服與傳統民族服飾相結合,既帶有民族風味,又突現出現代特點。

  裝飾品多為銀質,有鐲、耳環、項鍊、戒指等,有的地區還佩戴鑄花圓銀胸飾物。


民族文化盤點回族十三姓都有哪些

  回族人民生活在中國分佈最廣的一個少數民族。回族整體信仰著伊斯蘭教,所以整個民族的生活方式都以伊斯蘭的生活方式在進行著。在這麼一個獨特的民族中,還有十三個獨特的姓氏你知道嗎?本期回族文化,帶你瞭解他們的十三姓。   回族十三姓:納、馬、撒、哈、沙、賽、速、忽、閃、保、木、蘇、郝。   納回族十三姓之一。   ...

民族文化精品侗族琵琶歌

  琵琶有著很古老的歷史,是人們用來娛樂抒情的一種樂器。民族文化中的精品就是侗族文化中的侗族琵琶歌。侗族琵琶歌不同於其他琵琶歌,它唱出的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史,它是侗族人民世代相承的精神食糧,要想了解侗族文化,就先聽聽琵琶歌吧,你會有一種別樣的感覺。   琵琶歌的種類很多,演唱形式和內容各地均有差異。有的用假嗓唱 ...

邯鄲民間文化瑰寶磁縣迓鼓

  邯鄲文化,邯鄲是個具有深重文化氣味的城市。在中國邯鄲文化中的除了磁州瓷器不僅歷史悠久,還有一個樂器也是歷史悠久,那就是迓鼓,是中國的民族舞蹈的遺存,小編帶你去了解下哦。   迓鼓也讀作訝鼓、砑鼓,是河北磁州(今邯鄲市磁縣)漢族民間舞蹈的遺存。磁縣迓鼓屬於民間舞蹈,也屬於打擊樂器,源於古戰場上的助戰形式,後 ...

南昌重要文化瑰寶清音

  南昌清音是南昌文化中一抹亮麗的色彩,它在清嘉慶初年十分盛行,經過幾千年的時間傳承至今。隨著時代的發展,南昌清音也漸漸走向了沒落,現在它已經作為南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被保護並傳承。希望南昌清音能為人們所重視,在這個時代重新盛行起來。   南昌清音流行於南昌、新建兩縣及宜春、上饒、吉安、景德鎮等地。相傳在清嘉慶 ...

漳州民間文化瑰寶錦歌

  中國寶貴的傳統文化許多都是來源於地方,因為在地方由於具有不同的氣候、緯度和地域條件的不同,人們為了生存主動適應環境,從而造就不同的文化,漳州文化就是根植於地方的優秀傳統文化之一,獨特的方言更是為地方戲曲增色不少。   漳州錦歌分佈於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及其周邊地區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以漳州為中心,包括 ...

桂林民間文化瑰寶桂劇

  桂林文化歷史悠久,資源豐富,意蘊深厚。桂林市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桂林民間有一瑰寶名為桂劇,它是使桂林文化推到了城市文化的前端。桂劇劇目非常豐富,唱腔委婉動人,令聽的人流連忘返,不捨得回家。那麼,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桂劇有什麼特色,為什麼深會受人們喜愛。   桂劇是發源於桂林,流行於桂北廣大城鄉的地方劇種之一。 ...

最原始的民族文化黎族文字

  黎文,是以黎語侾(音”哈“)方言為基礎方言,樂東黎族自治縣抱由鎮保定村話(屬侾方言羅活土語)的語音為標準音,設計創制的文字。那麼,黎文有什麼樣的文化淵源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到黎族文化中瞭解吧。   黎族文字簡介:   以黎語侾(音“哈”)方言為基礎方言,樂東黎族自治縣抱由鎮保定村話(屬侾方言羅活土語)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