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邯鄲民間文化瑰寶:磁縣迓鼓

邯鄲民間文化瑰寶:磁縣迓鼓

  邯鄲文化,邯鄲是個具有深重文化氣味的城市。在中國邯鄲文化中的除了磁州瓷器不僅歷史悠久,還有一個樂器也是歷史悠久,那就是迓鼓,是中國的民族舞蹈的遺存,小編帶你去了解下哦。

  迓鼓也讀作訝鼓、砑鼓,是河北磁州(今邯鄲市磁縣)漢族民間舞蹈的遺存。磁縣迓鼓屬於民間舞蹈,也屬於打擊樂器,源於古戰場上的助戰形式,後逐漸演變成宮廷娛樂活動,傳入民間後以其具有雷鳴閃電般的氣勢,用於求雨賀雨,後成一種漢族民間娛樂活動。

  迓鼓產生於宋代,然而根據磁縣古墓中挖掘出的出土文物"擊鼓俑"證明,磁縣的迓鼓產生於南北朝的東魏。清末中後期至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在冀南豫北一帶流傳。

  磁縣迓鼓演奏較為自由,可一人獨奏,也可二人對敲,還可以眾人齊擂,鼓點雄渾激烈,如萬馬奔騰,如雷鳴電閃,摧人振奮。迓鼓曲目原有72套,現保留二十餘套。

  據史書中的記載,迓鼓產生於宋代,然而根據磁縣古墓中挖掘出的出土文物"擊鼓俑"證明,磁縣的迓鼓產生於南北朝的東魏。清末中後期至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在冀南豫北一帶流傳,特別是磁縣迓鼓流傳興盛。

  迓鼓,也讀作“訝鼓”、“砑鼓”,是宋代漢族民間舞蹈的遺存(《中國戲曲曲藝詞典》P18)。

  “迓鼓”在民間有三種含義,一指迓鼓這種樂器,二指迓鼓點(樂曲),三指迓鼓樂隊。指樂隊時就叫打迓鼓的。磁縣迓鼓實一直絢麗多彩的民間藝術珍寶,屬於民間舞蹈,也屬於打擊樂器,源於古戰場上的助戰形式,後逐漸演變成一種宮廷娛樂活動,傳入民間後以其具有雷鳴閃電般的氣勢,用於求雨賀雨,後發展成一種獨特的民間娛樂活動。

瑤族民間文化遺產:瑤族猴鼓

  瑤族是一個有故事的民族,瑤族文化也因此蘊含深厚。說起瑤族猴鼓,大家肯定不陌生吧。每逢瑤族節慶日,都可以聽到瑤族漫山遍野都是猴鼓的聲音。

  猴鼓也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這個故事已經在瑤族流傳了上百年的歷史。那麼,大家就隨小編一起看看瑤族民間文化遺產:瑤族猴鼓吧。

  相傳,每逢瑤族的達努節(又稱瑤年或祖娘節),布努支系的瑤族人民,便在農曆五月二十七至二十九日,舉行三天盛大的民族節日,紀念祖先反抗封建王朝取得的重大勝利。屆時,瑤族男女老少身著盛裝,從四面八方彙集於鼓堂進行慶祝活動。鑼鼓喧天,人們載歌載舞,表演的民間舞蹈有猴鼓舞、銅鼓舞、蘆笙舞、牛角舞等,舞者邊奏邊舞,氣氛極為熱烈,反映出瑤族祖先的對敵鬥爭和生產活動。

  樂器結構

  鼓框多用整段樟木掏空製成,呈圓形坐墩狀,兩端鼓口直徑25釐米、鼓高35釐米,鼓腰稍大,腰徑27釐米,兩端蒙以山羊皮,皮面大於鼓口20釐米,周圍邊緣鑽有若干小孔,每兩孔間穿以小木棒,兩鼓皮相對應的小木棒用繩索往返勒緊,繩索中間穿以小木棒絞緊,後再打進木楔,鼓皮即可繃緊(圖)。鼓棰木製,直棒形,棰長30釐米。

  演奏時,多將鼓置於鼓架上,奏者站立鼓旁,雙手執棰擊奏。也可鼓身繫帶掛於頸項,鼓置腹前,邊擊邊舞。還可一人背鼓,另一人邊擊邊舞。音色鏗鏘粗獷。主要用於瑤族民間舞蹈《猴鼓舞》伴奏。舞者通常為十二人,多少不限。

  表演人都化裝成猴子,分別敲擊猴鼓、小鑼、小鈸,或手執金箍棒、芭蕉扇等各種道具,模擬猴子的跳躍、抓癢、嬉戲等動作,歡躍起舞,整個舞蹈的起始、疾徐,也都以猴鼓的節奏為據。在瑤族的達努節,人們集體表演《猴鼓舞》,高亢的鼓聲,矯健的舞步,為節日增添了熱烈的氣氛。一連數日,通宵達旦,盡興方散。

  從前,有個瑤家老人叫卜努,住在平湖大江旁邊,祖祖輩輩都是給侯爺幫工,受盡悽苦。到了卜努這一輩,侯爺與隔江的萬戶侯爺爭奪地盤打起仗來了。侯爺為了取勝,就要所有的幫工上戰場,不去的就要挨千刀萬剮。卜努看到侯爺這般兇惡,再也不能在這裡等死了,就暗地告訴瑤家弟兄——三十六計,跑為上計。

  您可能還會喜歡:

  詳解:漢族春節的民風民俗

  侗族特有的傳統節日之一:侗族花炮節

  惟妙惟肖的侗族蘆笙舞文化

  獨具特色的建築文化:侗族木樓

漳州民間文化瑰寶:錦歌

  中國寶貴的傳統文化許多都是來源於地方,因為在地方由於具有不同的氣候、緯度和地域條件的不同,人們為了生存主動適應環境,從而造就不同的文化,漳州文化就是根植於地方的優秀傳統文化之一,獨特的方言更是為地方戲曲增色不少。

  漳州錦歌分佈於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及其周邊地區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以漳州為中心,包括廈門、晉江在內的閩南平原地帶及臺灣省,原名“雜錦歌”,“錦歌”是通行的簡稱……錦歌的歷史悠久,約產生於明末清初。清中期盛行,四十年代以後開始走下坡路。

  錦歌與泉州南音並稱為閩南民間藝術的姐妹花。錦歌植根於民間,唱詞通俗易懂,曲調優美流暢,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明末清初,鄭成功收復臺灣時,也把錦歌帶至臺灣,並與當地民歌、小調相結合,形成了“唱歌仔”的新形式。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漳州錦歌是福建省五大麴種之一,也是漳州市漢族民間文化之瑰寶漳州錦歌植根於漢族民間大眾之中,曲調優美流暢,唱詞通俗易懂,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她是閩南最古老的漢族民間曲藝之一,明末清初,鄭成功收復臺灣時,把錦歌也帶至臺灣,並與當地民歌、調相結合,形成了“歌仔”,因此專家認為,錦歌是歌仔戲的“老祖宗”。

  她與臺灣歌仔戲的密切關係,使錦歌藝術成為連線海峽兩岸人民心靈的彩色紐帶。她是透過漢族勞動人民(演唱藝人)根據各自所處的民族地域特點、歷史文化傳統積澱、群眾的審美理想追求和當地的風土人情、語言特點而創造的智慧結晶,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

  漳州錦歌的歌仔冊,承襲了魏晉變文和宋元講唱文學傳統,以漢唐中原古語和中州古韻的閩南方言,書寫大批可念、可誦、可唱的歌仔,其文學價值在她的生動地描繪閩南特殊的風物事象和形象地塑造一批具有閩南性格人物,為中國通俗文化長廊留下一幅濃墨重彩的畫卷。


桂林民間文化瑰寶桂劇

  桂林文化歷史悠久,資源豐富,意蘊深厚。桂林市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桂林民間有一瑰寶名為桂劇,它是使桂林文化推到了城市文化的前端。桂劇劇目非常豐富,唱腔委婉動人,令聽的人流連忘返,不捨得回家。那麼,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桂劇有什麼特色,為什麼深會受人們喜愛。   桂劇是發源於桂林,流行於桂北廣大城鄉的地方劇種之一。 ...

寶雞民間文化表演血社火

  火焰是一種讓人又喜愛又恐懼的東西,不少的民族都為了美麗的火焰而成立活動。我們所熟知的拜火教也是一種崇拜火焰的宗教,你知道血社火的文化嗎?本期寶雞文化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血社火,是以表現血腥恐怖為特色的一種社火形式。其表演形式主要是看似把斧子、鍘刃、剪刀、錐子、鐮刀、矛頭、、磚頭等利器、鈍器砍入、扎入、 ...

南昌重要文化瑰寶清音

  南昌清音是南昌文化中一抹亮麗的色彩,它在清嘉慶初年十分盛行,經過幾千年的時間傳承至今。隨著時代的發展,南昌清音也漸漸走向了沒落,現在它已經作為南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被保護並傳承。希望南昌清音能為人們所重視,在這個時代重新盛行起來。   南昌清音流行於南昌、新建兩縣及宜春、上饒、吉安、景德鎮等地。相傳在清嘉慶 ...

小吃文化大全民間小吃芸豆卷

  當中國的最後一個王朝清政府倒臺後,人們開始逐漸的揭開皇室神秘面紗的真面目,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宮廷飲食流傳進入到民間,尤其是那一道道讓人讚不絕口的經典小吃,豐富了民間的小吃文化大全,今天介紹的芸豆卷卻有點特別。   芸豆卷原是民間小吃,後成為宮廷小吃品種。傳說是慈禧太后聽見宮外有小販叫賣,便召進宮內品嚐,覺得 ...

滿族民間文化妙趣橫生的滿族補繡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滿族文化中有補繡,補繡是刺繡的一個分支,也叫做釘線,但補繡並不是用色彩豔麗的絲綢,而是用色彩簡單的織布做為材料。   那麼,滿族補繡是什麼樣子的呢?一起隨小編來看看吧!   滿族民間補繡不僅是為了裝飾、美化生活,同時也反映了滿族人民的道德觀念、理想追求和審美習俗,因而具有裝飾性、藝術性、實 ...

邯鄲民間工藝品手編蒲扇

  手編蒲扇是邯鄲永年的手工藝品,編制的蒲扇做工精細,質地柔軟,低碳環保,充滿懷舊氣息,深受周邊鄉村百姓的喜愛。做為一種民間工藝品,越來越得不到繼承。本期邯鄲文化帶你走進邯鄲民間工藝品,手編蒲扇的故事。   據介紹,蒲扇呈卵圓形狀,由蒲草編織而成。蒲草是一種多年水生植物,結密且韌性好,是蒲編之良好材料。製作蒲 ...

民間藝術瑰寶大慶葉貼畫文化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也是是歷史的縮影。文化的種類繁多,中國作為歷史悠久的四大文明古國,文化自然是少不了的。大慶的葉貼畫文化是民間藝術的瑰寶,下面一起來大慶文化裡看看吧。   全世界共有植物40餘萬種,每一種植物都有它特定的形態和色彩,例如披針形、倒披針形、卵形、倒卵形、圓形、橢圓形、三角形等20多種葉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