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民間藝術瑰寶:大慶葉貼畫文化

民間藝術瑰寶:大慶葉貼畫文化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也是是歷史的縮影。文化的種類繁多,中國作為歷史悠久的四大文明古國,文化自然是少不了的。大慶的葉貼畫文化是民間藝術的瑰寶,下面一起來大慶文化裡看看吧。

  全世界共有植物40餘萬種,每一種植物都有它特定的形態和色彩,例如披針形、倒披針形、卵形、倒卵形、圓形、橢圓形、三角形等20多種葉形。有的葉緣還有多種變化,有鋸齒形、波紋形、缺刻形;有的表面光滑,有的佈滿茸毛;有的堅挺,有的柔軟。

  真是葉葉不相同,片片有變化。每種葉片都有它的特點和魅力,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和欣賞,就會為它的美麗形態和精細結構而讚歎。利用各種植物的枝葉可以製作出風格獨特、形式新穎的葉貼藝術作品——葉貼畫。

  葉貼畫主要是利用植物的葉片,不過,植物的花朵、莖幹、枝條中也有很合適的製作材料,特別是葉貼花鳥畫,起連線植物葉片、花朵作用的枝條在畫面上也非常重要,它相當於繪畫作品中的線條。

  製作葉貼畫,首先得采集各種植物枝葉。採集完植物葉片後要進行整理,經過整理後的材料,要用吸水紙層層疊放,用夾板捆住壓實,有條件的要放入烘箱內烘乾,沒條件的則要放到陽光下自然風乾。經過上述這些加工、整理過的材料就能用於葉貼畫的製作了。

  葉貼畫的製作一般經過立意、構圖、選材、製作、裝飾等步驟。而畫框、底板(三合板)、襯紙、粘合劑、顏料等都是不可缺少的材料。其中,粘合劑的選擇很重要。首選的粘合劑是用來粘合木材的白乳膠。白乳膠無臭無毒,而且乾燥快。市面上的白乳膠有兩種,一種膠液乾燥後膠膜呈白色,一種膠液乾燥後膠膜呈透明狀,通常選後者。

  製作葉貼畫,要儘可能地保留和利用植物枝葉原有的形態特徵。雖然必要時可以對某些材料進行一定程度的剪下、拼接、重疊。

南京藝術瑰寶:南京白局文化

  在眾多即將逝去的中華優秀藝術文化中,白局也算是一個。白局是南京地區民間的方言說唱,是南京唯一的古老曲種,歷史十分悠久。白局說的全是南京話,唱的是俚曲,是一種極具濃郁地方特色的說唱藝術,也是南京文化的代表之一。

  歷史源流

  南京白局始自明代織錦工人用南京方言演唱俗曲,小調、民歌以自娛自樂,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發展為一種南京特有的曲藝曲種。“白局”一詞,顧名思義,因演唱者不取報酬,“白唱一局”,故名“白局”,又因源自南京,故名“南京白局”。

  明代初期南京是京師,中後期是留都,因此南京雲錦在明代是一個最高峰時期。明代南京的織錦機房中,機房很高,因為織機也很高,差不多三米左右,頂上坐一個人,稱為“拽花工”;下方坐一個人,稱為“織手”,這是要求很高的技術活,而且幹活時枯燥乏味,為了調劑這種單調的織錦生涯,織錦房裡的工人開始自娛自樂,唱一些小曲、方言調子,題材多半輕鬆詼諧,偶爾也有時事段子,幾代織錦工人傳承下來,就演變成後代乃至現在的南京白局。

  清代康熙年間,八旗包衣曹氏家族曹寅主管江寧織造,清宮龍袍就是雲錦縫製,其製作精細、複雜,有“寸錦寸金”之稱,此時的南京雲錦業是又一個鼎盛時期,在此時南京白局也創作出更多的段子。

  南京白局的盛衰隨著南京織錦業的發展變化而起落。

  表演形式

  白局的表演有說、唱,偶爾加上身體動作,使用的是地道南京方言,稱為“新聞腔”或“數板”。由於新移民的湧入和方言的變遷,有些詞和現在通行的南京話也不一樣,比如說“鴨子”讀作“呦子”,“大媽”讀作“多嬤”。尾音兒化重,跟京味兒化音的區別在於連讀而且上揚,象“碟子、碗”,讀起來就是很快“的兒窩兒”……用文字來轉化語言藝術,太難了。

  傳承意義

  南京白局主要流傳於江南一帶,群眾基礎光,歷史悠久,因此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南京白局是南京方言的藝術昇華,南京方言的精髓都貫穿在白局的說唱藝術之中,某種程度上是傳承南京古方言和古漢語的文化載體,對於現代人學習古漢語的發音、語法具有獨特的作用。

  另外,南京白局的說唱內容十分豐富,題材多樣,尤為可貴的是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重大新聞和社會焦點事件、當地人的生活主題,可以說白局在古代某種程度扮演著當代新聞媒體的作用,甚至其影響要比現代媒體還要深遠廣泛,是人民瞭解南京的風俗文化和歷史社會的研究的重要資訊載體。第三,白局由於在發展演變中借鑑吸取了揚州清曲和明清俗曲的風格,因此對於研究其他戲曲的文化也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山東戲曲文化的瑰寶:兩夾弦文化

  兩夾弦是中國漢族的戲曲之一,它主要流行於中國山西及河南等地,兩夾弦流傳到各地後,被當地的人民用屬於他們的地方語言進行演唱則變成了不一樣的兩夾弦,經過多年傳承及改善,兩夾弦變的更加豐富多彩。本期的山東文化為您帶來更多關於兩夾弦的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兩夾弦的基本唱腔為大板、二板。另外還有三板、北詞、娃娃、山坡羊、捻子、贊子、砍頭橛、栽板、哭迷子等腔調。伴奏樂器,以四胡和柳葉琴為主,輔以二胡、板胡、三絃、橫笛等。打擊樂器與京劇相同。在唱法上,除老生受高調梆子影響用“二本腔”(假聲)外,小生、旦、醜、淨均以真聲為主,尾聲翻高用假聲,保持了傳統的演唱特色。

  兩夾弦的傳統習慣是唱功重於做功,所以它的唱腔是戲劇佈局的核心。初期,生、旦角都用本嗓演唱,紅臉、花臉行當都用二本腔(假嗓)演唱。20世紀20、30年代以後,兩夾弦得以迅速發展,角色行當齊全,音樂、唱腔基本形成,唱腔基本上用真嗓,尾音翻高的用假嗓,只有紅臉用二本腔演唱。從這一時期開始,兩夾弦唱腔就基本固定下來。

  兩夾弦的唱詞有兩種不同的結構表式;一是以七字句和十字句為主的上下句式,韻腳為上仄下平,下句押韻。在這種結構形式中,亦有一種字數多少變化不定的長短句結構形式,這種結構形式的唱詞,雖仍為上下句體,但句體的排比羅列、韻腳的要求等不太嚴格,垛句上下的呼應也不一定對稱;另一種結構形式是“三、三、二”結構的[娃娃]句體,這種詞格,除第四句和第七句跳韻外,其餘各句均為同一韻腳。第三句為“平、平、仄”,中間三句為“仄、平、仄”,最後兩句為“仄、平”。在實際應用中,對此要求並不十分嚴格。

  兩夾弦所用的語言,為魯西南地區的方言,與普通話相比,聲韻基本相同,但其四聲調值都有著明顯的差異,語彙稱謂不盡相同。文場樂隊配置、大小不等,一般是四至八人。使用的樂器以四弦(也叫四胡)為主,它類似二胡,有四根琴絃,分別夾著兩股馬尾進行演奏,以發出雙印,音量較大,琴師在演奏時常戴有金屬指帽按弦,音色鏗鏘有力,其它絃樂器有二胡、矮稈墜胡,有時也用小提琴、大提琴配合。撥彈樂器有琵琶(早年是使用柳葉琴、與山東拉魂腔所用相同,現已改為通用的琵琶)、中阮、三絃等。管簧樂器有竹笛、笙、悶子等。

  在武場音樂中最關鍵的是司鼓,他是文武場音樂的總指揮,兼奏手板、邊鼓及堂鼓。雲鑼、木魚、小鈸等使用很少,一般不另設專人,而由操持大鑼、鈸的人分別兼奏,嗩吶由絃樂師兼奏。兩夾弦經典傳統劇目有所謂“老八本”(《頭堂》、《二堂》、《休妻》、《花牆》、《大簾子》、《二簾子》、《花轎》、《抱牌子》)之稱。另有《站花牆》、《梁祝下山》、《安安送米》、《呂蒙正趕齋》《小姑賢》、《王定保借當》等90餘出,多是反映民間的小戲;還有不少是從柳子戲等地方戲中移植過來的。

  新中國成立後,兩夾弦創作(或改編)了大量反映社會主義新時代、新生活的優秀劇目,使兩夾弦這一劇種獲得了新的生命,為廣大群眾所喜愛。兩夾弦是以唱為主,以唱制勝的劇種,在發展中也吸取了其它劇種的表演程式,使表演技藝得到了極大的提高,與劇目相關,行當以“三小”(小生、小旦、小丑)為主。其它行當也多是仿製其它姊妹劇種。

  60年代曾在河南省內許多城市演出,還在山東、河南、江蘇等省的城市引起強烈反響。現在卻僅僅在豫魯皖蘇交界地區還有零星演出,專業劇團卻在上世紀戲曲最不景氣的時候關閉了,屬瀕危劇種。為了搶救該稀有瀕危劇種,二夾弦表演藝術家田愛雲賣了房產多方籌措創辦了二夾弦戲校,目前已經培養40多名學生。2004年6月恢復組建了開封市二夾弦實驗劇團,到各地演出。


邯鄲民間文化瑰寶磁縣迓鼓

  邯鄲文化,邯鄲是個具有深重文化氣味的城市。在中國邯鄲文化中的除了磁州瓷器不僅歷史悠久,還有一個樂器也是歷史悠久,那就是迓鼓,是中國的民族舞蹈的遺存,小編帶你去了解下哦。   迓鼓也讀作訝鼓、砑鼓,是河北磁州(今邯鄲市磁縣)漢族民間舞蹈的遺存。磁縣迓鼓屬於民間舞蹈,也屬於打擊樂器,源於古戰場上的助戰形式,後 ...

民族文化瑰寶羊皮筏子

  你是否記得《爸爸去哪兒》第一季中,爸爸萌娃們乘坐羊皮筏子過黃河嗎?羊皮筏子由山羊皮製成,然後吹氣膨脹,把一個個羊皮排成排就能支撐起很多人。這個是一種古老的交通工具。跟小編一起來看下蘭州文化中的民族文化瑰寶,黃河上的羊皮筏子。   羊皮筏子俗稱排子,是一種古老的水運工具,用羊皮做成。它由十幾個氣鼓鼓的山羊皮 ...

惠州民間藝術之一惠東漁歌文化

  惠東漁歌因曲調品種多樣,旋律韻味獨特,還為音樂創作提供豐厚而珍貴的素材。惠東漁歌從宋朝由福建沿海傳入惠東的淺海漁歌。是廣東省漢族民間藝術之一。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惠州文化吧。   “惠東漁歌”流行於惠東縣的港口、稔山範港、鹽州新漁村、巽寮新漁村等地。當地人稱它為“鮜船歌”或“城歌”,它屬“粵東漁歌”中的淺海 ...

南昌重要文化瑰寶清音

  南昌清音是南昌文化中一抹亮麗的色彩,它在清嘉慶初年十分盛行,經過幾千年的時間傳承至今。隨著時代的發展,南昌清音也漸漸走向了沒落,現在它已經作為南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被保護並傳承。希望南昌清音能為人們所重視,在這個時代重新盛行起來。   南昌清音流行於南昌、新建兩縣及宜春、上饒、吉安、景德鎮等地。相傳在清嘉慶 ...

漳州民間文化瑰寶錦歌

  中國寶貴的傳統文化許多都是來源於地方,因為在地方由於具有不同的氣候、緯度和地域條件的不同,人們為了生存主動適應環境,從而造就不同的文化,漳州文化就是根植於地方的優秀傳統文化之一,獨特的方言更是為地方戲曲增色不少。   漳州錦歌分佈於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及其周邊地區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以漳州為中心,包括 ...

貴州民間藝術瑰寶貴州花燈劇

  號稱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貴州,雖然看似地理條件不佳,但是依靠那不多的平地與水源孕育了自己的地方戲劇——黔劇、花燈劇、侗劇、布依戲等,其中花燈劇更是聲名在外,讓外出的遊子只要聽到熟悉的戲劇,就能想到那親愛的家。   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看看貴州文化花燈劇吧!   1、簡介   貴州花燈劇在貴州省漢族地區和一些民族 ...

桂林民間文化瑰寶桂劇

  桂林文化歷史悠久,資源豐富,意蘊深厚。桂林市歷史文化名城之一。桂林民間有一瑰寶名為桂劇,它是使桂林文化推到了城市文化的前端。桂劇劇目非常豐富,唱腔委婉動人,令聽的人流連忘返,不捨得回家。那麼,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桂劇有什麼特色,為什麼深會受人們喜愛。   桂劇是發源於桂林,流行於桂北廣大城鄉的地方劇種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