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泉州民間的信仰之一:媽祖

泉州民間的信仰之一:媽祖

  媽祖是我們心中的海神,信仰是中國最有代表性的民間信仰之一,她同樣隨著中國人的足跡傳遍世界各地。目前海內外學者普遍認為,媽祖不是杜撰的偶像,而是從人民中走出來的、被神聖化了的歷史人物。下面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泉州文化。

  林默娘的“裡中巫”身份,是媽祖信仰的原始形態。媽祖信仰產生在特殊的生態環境之下,與海洋漁業生產及其海事活動密切相關。漁民因海難生者不可計數,所以希望有海上守護神庇佑安全。媽祖的巫女身份,正好適應了人們的希求。她的能言人間禍福,濟困扶危、治病消災順應了人們的願望,所以在她死後立廟祭祀。此後,她的一個個神蹟才接踵而至,並將她塑造成一位完美的女神。所以民間對巫術的信仰是媽祖文化得以形成的思想基礎。

  由於當地士宦的提議和倡導,朝廷也頻頻給予媽祖賜封,媽祖的地位變得越來越高。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媽祖被賜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聖母",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又被賜封為"護國庇民妙應昭應普濟天后","天上聖母"和"天后"從此便成了媽祖的聖稱。

  海外華人祭祀媽祖,根本的目的是為了不忘記祖先,不忘記根本。媽祖本來是海上保護神,後來當她的職能逐漸擴大時,無論是商人、手工業者,也無論是難產或其他疾病,人們都認為媽祖都能幫助他們排難解困。所以海外的華人同樣建廟祭祀。人們總希望透過媽祖祭祀,將媽祖的博愛、扶弱濟貧、勇敢無畏、不屈不撓的精神和盡孝的觀念發揚光大,把媽祖文化的精髓融入日常生活中,並傳給下一代。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宗教事務局王作安局長對此表示說:我們還存在著大量的民間信仰,比如說媽祖信仰,大家非常熟悉的。

民間八仙之一:漢鍾離的故事

  中國是一個有悠久歷史文化傳承的國家,可以說中國的文化是世界的瑰寶,也是經過幾千年的不斷積累和磨合,是經過歷史考驗的,其中八仙傳說是我們民間流傳非常廣的故事了,其中的漢鍾離是我們印象深刻的任務,本期民間故事為你解析漢鍾離的傳說。

  漢鍾離身材魁梧,鬚髯飄灑,身穿青道袍,手搖芭蕉扇,逍遙自在,在成仙之前,他有一段不平凡的經歷。漢鍾離原名叫鍾離昧,曾經是項羽軍中的將官,善使大刀,打起仗來非常勇猛。因為項羽生性殘暴,就離開了項羽。後來,漢鍾離成為韓信部下的一名大將,為劉邦開國立下了汗馬功勞。漢鍾離雖然是西漢王朝的開國元勳,但因他性情爽直,多次得罪漢王劉邦,劉邦非常惱怒,想找機會殺了他。

  有人密告韓信要謀反,劉邦就借出巡的名義去韓信的封地,趁他沒有防備,擒拿韓信。韓信得知皇上要來,心中疑惑,不知如何是好。謀士對韓信說:“如今,皇上對大王帳下的將軍鍾離昧十分反感,只要你殺了鍾離昧,把他的頭獻給皇上,才能接觸皇上對你的懷疑。”韓信說:“鍾離昧是我心愛的大將,又是有功之臣,怎麼能隨意殺他呢?”謀士說:“不殺他,那你自己的腦袋就保不住了。”

  韓信嘆了一口氣,就派人把鍾離昧暗殺了,並把他的頭割下來,用紅布包著,作為禮物,獻給了劉邦。劉邦見了鍾離昧的人頭,果然十分高興,不料他卻又立即翻臉喝到:“來人,快把韓信綁起來,關進死牢。”突然,劉邦面前的人頭不見了。原來,漢鍾離手下的一名武士,偷走了漢鍾離的頭,縫在屍身上,裝到一口棺材裡埋了。

  終南山斬巨蟒

  漢鍾離陰魂不散,來到終南山,隱姓埋名,一心想修煉成仙,就在這終南山,有一條巨蟒,頭有籮筐大,身有一里長,不知吃了多少人。當地居民惶恐不安。漢鍾離得知這一災情,決心為民除害,連忙提了大刀,守在大蟒洞邊。巨蟒聞到人味,竄出洞來,張開大口向漢鍾離撲來。漢鍾離揮起大刀,向巨蟒砍去。連砍三刀,巨蟒被砍成幾段,死在路旁。老百姓高興地燒香唸佛,都說終南山出了一個斬莽大仙。老百姓為了紀念漢鍾離,修了一座“大仙廟”,裡面供著漢鍾離的塑像,前來敬拜的人絡繹不絕。

  東華超度終成仙

  嫋嫋香菸飄向空中,連王母娘娘也得知此事,連忙派東華仙下凡超度漢鍾離。東華仙來到終南山,在漢鍾離洞前高呼:“斬蟒大仙在此嗎?”漢鍾離出來笑迎道:“請進。我不是大仙,而是一個正在修煉的冤鬼。”東華仙一面進洞,一面說:“你的事情我全知道。我特奉王母娘娘之命前來度你成仙。”

  漢鍾離連忙跪下叩頭道:“仙師在上,徒弟拜謝了!”東華仙笑道:“起來,起來!”說完,便將兩粒仙丹賜給漢鍾離,轉眼就不見了。漢鍾離吃下第一粒仙丹,頓覺神清氣爽,還陽成人;吃下第二粒仙丹,頓覺飄然如神,終於昇天成仙。

泉州傳統戲劇之一:高甲戲

  高甲戲,流行於以泉州為中心的閩南方言區和港、澳、臺地區以及東南亞閩南華僑聚居地。高甲戲一改演幕表戲的習慣,開始進入新劇目與編演現代戲的新時期。接下來我們一起去看看泉州文化吧。

  高甲戲又名“戈甲戲”、“九角戲”、“大班”、“土班”,發祥地為福建泉州[1],最初源於明末清實初閩南農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遊行,是閩南諸劇種中流播區域最廣、觀眾面最多的一個地方戲曲劇種。它的足跡曾遍佈於泉州、廈門、漳州等閩南語系地區和臺灣省,還流傳到華僑居住的南洋一帶。

  高甲戲的演出劇目分為“大氣戲”(宮廷戲和武戲)、“繡房戲”和“丑旦戲”三大類,以武戲、丑旦戲和公案戲居多,生旦戲較少。傳統劇目有九百多個,大半來自京戲、木偶戲和布袋戲,小部分是吸收梨園戲的,還有一些是藝人根據歷史小說和民間傳說編而創作的。高甲戲的角色,原來只有生、旦、醜,後來又先後增加了淨、貼、外、末和北(淨)、雜二色,可以演員按劇情順口溜。唱做也較自由,沒有一定的臺位,演出時間可長可短。

  高甲戲的音樂唱腔兼用“南曲”、“傀儡調”和民間小調,而以南曲為主。高甲戲使用的樂器,分為文、武樂二種。伴奏樂器以管樂、嗩吶為主(解放後改用琵琶為主),此外還配有橫笛、二絃、三絃等。打擊樂器及其打擊方法與京劇相同,如〔衝頭〕、〔長錘〕、〔急急風〕等,但“三通”和“出將”時則與京戲不同。丑旦戲或輕鬆場面加用雙鈴、響盞等。解放後,1951年成立泉州大眾劇社(1957年改為泉州市高甲戲劇團),1954年參加華東區戲曲觀摩會演 ,《桃花搭渡》、《掃秦》榮獲劇本獎和演出獎。

  2006年5月20日,高甲戲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民間著名麵食之一伊府麵的由來

  伊府麵,又名為“依附面”、“御府面”,是我國著名的麵條之一。伊府麵是最早的泡麵,沒有它就沒有現在的泡麵了。也許你吃過伊府麵,但是對伊府麵的由來並不是很瞭解,那麼,接下來的美食典故為你詳細講解。   伊府麵的起源,廣東、福建、蘇州、鄭州、宮廷各種傳說均有,難以定論。但由史料的記載,比較具體的說法是由乾隆年間 ...

民間代表性藝術之一舟山漁民號子

  中國文化有非常深厚的底蘊,其中在藝術形式表演上也是如此,而且精彩絕倫,是我國的瑰寶,當然很多具有代表性的藝術也是藏身民間不斷髮展的,其中舟山漁民號子就是其中之一,作為世界四大漁場之一的舟山漁場,藝術形式也是非常具有民間代表性的,本期舟山文化為大家來解析。   舟山漁民號子是浙江省舟山市別具特色的漢族民歌音 ...

正確認識民間信仰

   在中山市,民間小廟隨處可見。   近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的大地上經歷了一次次疾風暴雨式的“破除迷信”活動和運動,民間信仰因此受到打擊和摧殘。這主要是受18世紀以來的西方啟蒙理性的影響,“迷信”和“淫祀”(拜鬼拜神、祈福禳災等功利性很明確的宗教行為)受到全社會的抵制與清除。在人們的眼中,民間信仰具有“無建 ...

中國民間信仰:"泰山石敢當"與山東人的精神

  山東自古英雄豪傑,數不勝數。其中,有一個形象卻是貫穿古今,不僅流淌著齊魯文化源於山水、繫於山水的血脈,也代表了山東人溫柔敦厚、豪爽正直的典型特質,更展現出山東精神歷久彌新、推陳出新的演變。這個形象便是“泰山石敢當”。   五嶽之尊與靈石崇拜   在山東,在東北三省,或在滇黔巴蜀,乃至歐洲美國,只要華人所至 ...

中國民間信仰:城隍是個什麼神

  筆者在媒體上看到的報道,大多采用了城隍神源自水庸的說法,甚至有人調侃地說,廣州人有“水鬼升城隍”一說。   這種說法倒不是近年專家所獨創,遠在唐朝,便有一位叫呂述的人提出這一說法。到了明朝又有兩位學者沿襲這一說法,王崇簡和孫承澤二人甚至把城隍上溯到堯帝的時代,他們認為墉字與隍字同義,因此,水墉跟城隍是指稱 ...

箭神--藏族的民間信仰

  其一雙重環紋生命箭,是男子的象徵,新郎的箭;另一金箭代表父親送給女兒的禮物。這種婚姻習俗中的箭崇拜一直沿襲到現在,在西藏或者在康區、安多,婚禮上還可以見到它,或者送新娘到新郎家去時衣襟上掛一支箭;或是繫有哈達、小鏡、綠松石等物的彩箭。甘肅南部白龍江中上游沿岸藏族的結婚儀式中至今還儲存較完整的箭崇拜習俗:迎 ...

中國傳統冠禮首服之一皮弁

  圖為朱元璋第十子、明魯荒王朱檀生前使用的皮弁   先人很重視冠帽的禮儀,將其尊稱為首服。皮弁就是華夏衣冠體系中首服的一種。以皮革為冠衣,冠上當有飾物,一般是皮革縫隙之間綴有珠玉寶石,比如說天子以五采玉飾其縫中。《詩經·衛風·淇奧》也提到了這種裝飾:“充耳繡瑩,會弁如星”。《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楚子玉自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