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改革潮流的高漲,以古大槐樹移民遺址為載體的“根祖文化”活動空前活躍,蓬勃發展。九州大地、乃至四海大槐樹後裔,思鄉尋根之情,回鄉祭祖之潮與日俱高。為順應這一歷史潮流,1991年,由洪洞縣委、縣政府,舉辦了首次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節”。
“尋根祭祖節”,定為每年4月1日至10日。主祭日為漢民族傳統節日—清明節。每屆祭祖節都有數以萬計的各界人士雲集於此,有黨和國家的領導人,有全國各大新聞媒體,有重點移民省市的代表,也有來自港澳臺和海外的大槐樹後裔,他們對大槐樹這個所有移民後裔的老家都有著濃濃的愛,深深的情。“尋根祭祖節”的舉行對於加強老家與移民後裔之間的聯絡,帶動當地經濟的快速增長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從首屆“尋根祭祖節”的頭天晚上,就有成千上萬只小鳥從天而降,先飛往洪洞縣委、縣政府院內,然後黑壓壓雲集到大槐樹祭祖園,白天飛翔於祭祖園上空,黑夜棲居在祭祖園的樹叢中,增添了幾分傳奇色彩。大槐樹祭祖園內,一時鳥聲鼎沸,熱鬧非凡,洪洞人以為奇觀,幾乎傾城出動擁入大槐樹祭祖園。人們看到在園內第二三代槐樹和其他樹木上,鳥兒落滿枝頭,它們時起時落,交頸偎依,彷彿經年不見的老朋友,在傾訴昔時的離別意,暢談今日在它處的思鄉之情,人們深深為之感動,都說:“移民的子孫要來祭祖,這些鳥兒也具有靈性,代表移民的子子孫孫,也是回老家來看望親人來了。”這些鳥兒每天傍晚飛來,凌晨時分又向東北方向飛去。它們的形狀像麻雀,但比麻雀略大,顏色是灰黑的,來時鳴音響亮,啾啾歡啼,去時叫聲淒涼,哀鳴而去,洪洞人民稱它為“神鳥”、“思鄉鳥”有人說它們是大槐樹移民死後所變,生不能歸故里,死後化做鳥兒也要飛回故鄉,看看家鄉變化。這一壯觀景象一直到清明節後才全部消失,來自海內外參加祭祖活動的槐鄉子孫無不為這一奇觀所驚歎,這個奇觀自首屆以來,每年的祭祖節都會重現,對此奇觀洪洞縣電視臺錄製了專題片,在洪洞電視臺、臨汾地區電視臺、山西電視臺都作了專題播映。
“尋根祭祖節”,自一九九一年首屆以來,已舉辦十七屆,屆屆成功,年年升溫。首屆主祭日,各方來賓超五萬之眾。自此以後,外地遊子,與日俱增,來賓參與,範圍逐年擴大,社會效益越來越大。
第十七屆“中國·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節”是由山西省政府和臨汾市政府聯合主辦的,是尋根祭祖節舉辦以來,規格最高、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廣的一次節慶活動,對提高景區的知名度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8月14日,記者從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瞭解到,該園將於8月31日舉辦第三屆中元節祭祖活動。中元節和清明節、寒衣節並列成為國人哀悼先祖的三大傳統節日。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當天,都會有來自全國各地的移民後裔前來大槐樹悼念祭奠先祖。今年中元節祭祖大典活動將在大槐樹景區祭祀廣場舉行,整個活動共分10項,並伴有精彩節目表演。活動期間,所有遊客均可免費參與、體驗祭祖活動。
十月初一,謂之"十月朝",又稱"祭祖節"。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新收時祭祀祖宗的習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們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許多地區,還有十月初一祭新墳的習俗。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後氣候漸漸寒冷。人們怕在冥間的祖先靈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時除了食物、香燭、紙錢等一般供物外,還有一種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時,人們把冥衣焚化給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稱為"燒衣節"。
後來,有的地方,"燒寒衣"的習俗,就有了一些變遷,不再燒寒衣,而是"燒包袱"人們把許多冥紙封在一個紙袋之中,寫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應稱呼,這就叫"包袱"。有寒衣之名,而無寒衣之實。人們認為冥間和陽間一樣,有錢就可以買到許多東西。
關於祭祖節還有這樣一個蔡倫造紙和蔡莫燒紙的故事。
蔡倫剛發明出紙時,買賣很好。蔡倫的嫂子慧娘就讓丈夫蔡莫向蔡倫學習造紙。回來開了一家造紙廠,但蔡莫造的紙,質量不好,賣不出去,二人很著急。後來,慧娘想了一個辦法,擺脫了困境。
某天的半夜,慧娘假裝因急病而死。蔡莫傷心欲絕,在她的棺材前悲哀不已,他邊燒紙邊哭訴:"我跟弟弟學造紙,不用心,造的紙質量太差了,竟把你氣病了。我要把這紙燒成灰,來解心頭之恨。"他燒完了又抱來紙燒,燒了一陣之後,只聽見慧娘在棺材裡喊:"把門開開,我回來了。"這可把人們嚇呆了,人們把棺材開啟,慧娘裝腔作勢地唱道:陽間錢能行四海,陰間紙在做買賣。不是丈夫把紙燒,誰肯放我回家來?
慧娘唱了很多遍說:"剛才我是鬼,現在我是人,大家不要害怕。我到了陰間,閻王就讓我推磨受苦,丈夫送了錢,就有許多小鬼幫我,真是有錢能使鬼推磨。三曹官也向我要錢,我把全部的錢都送了他,他就開了地府後門,放我回來了。"蔡莫裝作糊塗:"我並沒有送錢給你啊?"慧娘說:"你燒的紙就是陰間的錢。"這樣一說,蔡莫又抱了幾捆紙,燒給他的父母。
在場的人們一聽,便以為燒紙有很大的好處,都向蔡莫買紙。慧娘慷慨地送給鄉親,這事一傳十,十傳百,遠近的鄉親都來買蔡家的紙,燒給自己死去的親人。不到兩天,積壓的紙被搶購一空。慧娘"還陽"那一天正是農曆十月初一,因此,後人都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上墳燒紙,以示對祖先的懷念。
十月初一,有的地方還有祭牛王的習俗。相傳這一習俗起源於春秋秦國。某日,秦文公命人砍倒一棵梓樹,梓樹忽然化為一頭牛。秦文公令人追殺。牛一下跳入水中,再也沒有上來。人們就立"怒特祠"祭祀此牛神。怒特,是高大健壯、威風凜凜的公牛。這樣的公牛,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著驅疫辟邪、保護牛類的功能。
開幕儀式上的文藝表演現場。
彝族演員們在表演節目。
歌手曲比阿烏為群眾演唱歌曲。
開幕儀式現場。
2月29日,2012中華彝族祭祖節暨 美食大理、品味巍山 第二屆中國大理巍山小吃節在雲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開幕。當地數萬各族群眾與中外來賓歡聚一堂,共慶佳節。
新 ...
人民網昆明2月16日電 2月25日至3月1日,雲南大理巍山將舉辦 2012年中華彝族祭祖節暨“美食大理·品味巍山”第二屆中國大理巍山小吃節。活動期間,遊客們不僅可以親身感受濃郁的南詔文化和彝族文化,還可以品嚐到巍山傳承上千年的扒肉餌絲、過江餌絲等地方特色,大飽口福。
巍山有著“魅力巍山,小吃天堂 ...
祭祖節 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舉行祭祖活動。畲族村寨建有宗祠、支祠或祖寨。內供畲族祖先的祖牌,有的還塑有藍姓和雷姓始祖的塑像,祠內擺有龍頭杖、香亭、香案、香爐等。祭祖開始,先放神銃三響,鞭炮連聲,鑼鼓喧天,祭案上擺供茶酒三牲。凡本族祠後裔當年 結婚者,生有男孩子者,家有老翁做壽者,均要送“兩日製”龍燭一合, ...
殷商末年,周太王長子泰伯為讓位於弟季歷,偕弟仲雍由陝西來到無錫,開創了吳文化。泰伯卒後,葬於鴻山南麓。泰伯墓始建於東漢年間(154年),後歷代都有修建。為了緬懷這位淡泊權位、開拓江南的吳國始祖,每逢清明節前後附近百姓和泰伯後裔便會自發祭祀泰伯,由此形成一年一度的泰伯廟會,參加人數達幾十萬。 ...
在臺灣,農曆七月被稱為“鬼月”,是鬼神來到人間受人祭拜、享受牲禮的月份。每年農曆7月1日(今年指陽曆7月25日)是“開鬼門”的日子,位於基隆的“老大公廟”都會舉行祭祀典禮。農曆7月15日萬鬼回到地府這一天叫“中元節”,幾乎家家祭祀、萬眾禮拜。
“中元”之名最早起於北魏,當時又稱“鬼節”或“盂蘭盆會”。 ...
導讀:七月十五是中元節,在這一天有一項特別重要的習俗就是祀先祭祖,每逢中元節,無論離家多遠的遊子都會盡量趕回家進行這項活動。大家和小編一起來看下中元節的習俗之祀先祭祖是怎麼進行的吧。
中元節的習俗:祀先祭祖
中元節祭祖祀先活動一般在當天中午進行,家家備辦豐盛的菜餚酒飯,在各自的廳堂中的大八仙桌 ...
中元節土地包怎麼寫 中元節怎麼寫包祭祖用
所謂包袱、包裹,是指從陽世寄往“陰間”(冥國)的錢包、衣包,是一種象徵性的東西。一般祭祖的包袱大體上分為兩種,但只在表皮上區分。一種是用於新喪不滿三年的素包袱;另一種則是用於老喪以至久遠的宗親三代、五代的印有墨線花紋的包袱。
包袱裡的冥錢、冥衣均購自南紙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