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浙江戲曲文化的“奇葩”-松陽高腔

浙江戲曲文化的“奇葩”-松陽高腔

  與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類似,同樣“高齡”的浙江本地戲劇松陽高腔,經歷了漫長的歷史,如今卻疲態漸現。然而它的價值不容忽視,對於本地戲曲的研究具有其獨特的價值。

  接下來我們就一起看看浙江文化之松陽高腔吧!

  松陽高腔是浙江省現存最古老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是浙江八大高腔系統中的獨立分支,也是浙江省目前唯一尚能演出的高腔劇種,屬單聲腔劇種,被專家們稱為是浙江省“戲曲界的活化石”。

  由於松陽縣玉巖鎮的白沙崗高腔班演出松陽高腔從未間斷,在這一聲腔的傳承中佔有突出地位,故松陽高腔又被稱作“白沙崗之土調”,當地人則稱為“高腔”。它起始於明代,以松陽地方雜劇為主,吸收古代義烏腔、崑腔等外來聲腔的藝術因素而最終成型,在清代乾隆至光緒年間達到鼎盛時期。松陽高腔現在主要流行於以松陽為中心的浙西南農村地區,遠及閩、贛、皖等地。

  松陽高腔的演出保留了漢族傳統戲曲的原始狀態,具有曲調優美、樣式樸的特點。它的唱腔屬曲牌連綴體,但演唱時句式、詞格可根據需要而隨意變化,行腔中常用“衣”、“呀”、“啊”、“哈”等襯詞,並以高八度假嗓幫腔,形成獨特的演唱風格。松陽高腔採用管絃伴奏,是高腔系統中較為特別的一種,樂器包括板、鼓、笛、嗩吶、二胡、小鑼、大鑼、大鈸等。原有曲牌一百多支,儲存下來的有七十多支。

  松陽縣各相關部門在整理音樂唱腔曲牌方面加大投入,做了大量工作。專門建立了高腔藝術檔案,共計90卷(盒),針對劇團創新能力的不足,縣裡還積極鼓勵民間老藝人整理戲曲本子,至今已經整理出58個本子。新編古裝高腔戲《八百兩》還參加了省業餘文藝調演,《夫人戲》選段《蘇麻崗換寶》參加省少數劇種交流演出並獲得演出獎。

  松陽高腔具有很高的歷史和文化研究價值。20世紀50年代和80年代,浙江省市縣各級有關部門先後多次對松陽高腔進行恢復繼承和挖掘整理,取得了初步成果。目前,由於松陽高腔藝人年齡老化,年輕藝人青黃不接,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面臨挑戰,同時民間劇團難以走向市場,面臨滅絕的危險,加上地方財政緊張,沒有足夠的力量扶持,所以松陽高腔的搶救和保護工作迫在眉睫,任重道遠,應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

  相關傳說

  唐明皇遊月宮,有人說是羅公遠帶他去的,有人說是張果老帶他去的。其實,是葉法善帶他去的。書裡寫的有啊,不信你查查!

  葉法善把唐明皇帶到月宮,一下就迷牢了。東轉轉、西轉轉,無一樣不新奇,到處都比他住的地方好呀!一會兒,唐明皇立住腳,側著耳朵聽。怎呢?仙樂飄飄,愈來愈響。唐明皇呀,就是喜歡聽曲,想聽個仔細。哪知道,葉法善一把把他拉到桂花樹後躲起,還連連說:“不要出聲!不要出聲!”

  沒等唐明皇還過魂來,月宮的大門開了,走出一隊仙女,載歌載舞的,唐明皇更沒魂了。心想,我當皇上的還沒見過這樣漂亮的仙女哩!仔細聽曲,真是仙樂呵,人間怎有?我當皇上的還沒聽過哩!這些仙女把隊擺開,忽然一聲“請!”又出來一個美麗仙女,她就是嫦娥。

  仙樂愈來愈好聽,嫦娥愈舞愈好看,那些仙女還一起伴唱。唐明皇呢?偷著看,比著做,一點一滴也不漏,連葉法善叫他“謹慎謹慎”也不知道了。

  開始,嫦娥和仙女都不知覺。唐明皇的動靜大了,被他們發覺了。一聲令下,滿天漆黑。只聽到處叫喊:“快找人!快找人!這裡有生人!”

  葉法善早把唐明皇帶起逃回皇宮了。

  唐明皇雖然覺得可惜,月宮裡唱的、舞的倒記了不少。他趕緊下旨,叫楊貴妃、高力士來一齊學。自己也在鼻頭上塗起白粉,又唱又教,又舞又跳。這楊貴妃實在胖了些,學來學去,一下跌倒。唐明皇見了哈哈大笑,隨口唱起:“玉筍重重褱,金蓮步步移,雖然常在地,也有上天時。”捧場的官員和宮女更是笑死。

  葉法善問:“皇上,你這是什麼戲呵?”唐明皇笑笑說:“你這個松陽法師帶我上天,在那高高的天上學來的腔調,所以叫做松陽高腔哩!”

  從此,有了松陽高腔,只要碰到廟會,有好幾個戲班一起演出,一定要松陽高腔先演、先開鑼。因為它是天上來的,又是皇帝自己傳的。

民族的文化奇葩-古漁雁民間故事

  古漁雁民間故事其實是指產生和流傳於凌寧的一種與漁業文化委基礎的民間故事。古漁雁民間故事具有重大的歷史價值,目前也已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那麼,大家對於這種民間藝術,古漁雁民間故事是否瞭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古漁雁民間故事的歷史溯源

  很久以前,遼寧省盤錦市大窪縣遼河口海域的二界溝小鎮就是特殊的打魚人群體——“古漁雁”的落腳聚集之地。持這一生計的打魚人沒有遠海捕撈的實力,只能像候鳥一樣順著沿海的水陸邊緣遷徙,在江河入海口的灘塗及淺海捕魚撈蝦。因這一群體沿襲的是一種不定居的原始漁獵生計,故遼河口民間稱其為“古漁雁”。他們在幾千年的遷徙中飽嘗了大自然風雨的洗禮和潮浪的淘練,形成了寶貴的、沉澱深厚的漁雁文化。

  古漁雁民間故事的特色

  由於生計的特殊性,古漁雁民間文學和一般海島漁村的民間文學有很大的不同。鮮明的漁雁生計特點和原始文化遺韻對該群體的歷史與生活、習俗與傳統、信仰與文化創造等有全方位的反映。在形式方面,古漁雁民間故事篇幅短小,情節簡單,內容原始,較少發展和變化。其主要特點是:

  第一,與捕撈生活的依存性與伴生性。古漁雁民間故事是以捕撈為生計的特殊群體的口頭文學,其傳承歷經千百年的歲月。從內容上看,古漁雁民間故事主要反映了這一群體對“漁雁”始祖的追懷,對海王、龍王和大自然的崇拜,對遠古時代漁雁生活足跡的描述,對“古漁雁”群體中英雄人物的頌揚,對生產與生活中祭祀、婚喪嫁娶等習俗的解釋等等。這些古老的敘事都與“古漁雁”群體的捕撈生活緊密相聯,有著鮮明的依存性和伴生性。

  第二,獨特的區域性與行業性。“漁雁”群體長年生活在漁船上,識字的人很少,幾乎所有有關航海、漁撈、祭祀等漁俗知識和技藝都是依靠口傳下來的,傳承內容與方式簡單又原始。由於海上生產風浪大、船上空間有限,休息時間短,因而“古漁雁”故事在形式上大多篇幅短小,情節簡單,語言活潑生動。

  第三,實用性與娛樂性。每逢打魚人在海上作業,打根子、打檣網樁、下網、抬貨、踩打樁板、漁船下水等勞作,都有短小、質樸的口頭文學伴隨其中,以激發人們的幹勁和勞動樂趣。閒暇時又為舊時單調、封閉的“古漁雁”群體的日常生活注入了色彩和生氣。因此,古漁雁民間故事曾是該群體重要的精神食糧。

  二界溝的古漁雁民間故事蘊藏豐厚。近十多年來,遼寧文化部門曾挖掘、採錄有近千則解釋古船網由來和反映原始漁撈生活的神話、故事和傳說,並蒐集漁歌一千餘首。古漁雁的後代、漁民出身的文化人劉則亭能講述數百則有關古漁雁的故事和傳說,是古漁雁民間故事的重要傳承人。可以說,古漁雁民間故事是一部中華民族的海撈史,也是一部溝通中西文化的組成部分,堪稱中華民族海洋文明的一朵奇葩。

草原音樂文化的“奇葩”-蒙古長調

  相信大家對於蒙古族的音樂都不陌生,蒙古族的生存環境歷來就是地廣人稀的,加上游牧的獨特生活方式,因此,會讓他們對於愛有著自己的思考,對於愛的表達也有著獨特的方式。長調民歌是蒙古族的一種藝術文化。那麼,大家對於這種藝術文化有多瞭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長調的藝術特色

  傾心聽一曲長調牧歌,猶如站在蒼茫草原向大自然傾訴體驗。這種藝術境界,被諸多音樂學家、歌唱家稱之為“天籟與心籟的完美統一”,而美學家則稱之為“人和大自然高度自由完美的統一”。只要有一人領唱長調旋律,三五個人以持續低音潮爾,就會產生莊嚴肅穆、聲勢浩大、輝煌壯麗的氣勢;而一首馬頭琴民間獨奏曲《走馬》,就會有排山倒海之氣概。二者均能使人產生一種雄渾壯美的崇高體驗。

  長調旋律悠長舒緩、意境開闊、聲多詞少、氣息綿長,旋律極富裝飾性(如前倚音、後倚音、滑音、迴音等),尤以“諾古拉”(蒙古語音譯,波折音或裝飾音)演唱方式所形成的華彩唱法最具特色。

  長調的傳承與發展

  在長調藝術史上,長調藝術大師可謂代代輩出。一代歌王哈扎布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就以“草原抒情男高音”而蜚聲於國內外,其《小黃馬》高音區的演唱令人拍案叫絕。1955年,“長調歌王”寶音德力格爾以一曲《遼闊的草原》在世界青年聯歡節上奪得金牌,傾倒世界級音樂大師與各國青年。評委之一、著名前蘇聯作曲家肖斯塔科維奇,稱其是“罕見稀有的民音女高音”。

  20世紀70年代末,年近古稀的鄂爾多斯長調民間歌手扎木蘇震驚了北京舞臺,在音樂理論界、聲樂界、教育界引起轟動和驚歎。許多專家高興地稱讚為“草原美聲唱法”,他被請到中國最高音樂學府--中央音樂學院講學,著名聲樂大師沈湘親臨現場聆聽他的演唱。20世紀90年代初,80多歲的扎木蘇歌喉依舊,充分顯示出堅實而科學的歌唱功底。這充分說明,長調演唱藝術不僅有它獨特美學本質及其風格,而且具有獨特而科學的歌唱技術。

  同時,蒙古族長調民歌也是一種跨境分佈的民族文化,中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和蒙古國是蒙古族長調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佈區。2005年11月2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總部宣佈了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中國、蒙古國聯合申報的“蒙古族長調民歌”榮列榜中。中蒙兩國聯合申遺的成功,足以顯現蒙古族長調民歌作為一種文化遺產其不可估量的藝術性及世界性的價值。


蒙古舞蹈文化的又一朵“奇葩安代舞

  我們常常說,蒙古族是一個多才多藝的民族,安代舞是一種原生態的草原舞蹈,也是蒙古族民間流傳的一種舞種。安代舞在古時候也是人們用來祈求神明庇護的一種舞蹈形式。那麼,大家對於安代舞是否瞭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蒙古族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學習瞭解一下吧!   安代舞的簡介   安代舞是一種在明末清初發祥於科 ...

山西戲曲奇葩山西北路梆子

  山西的北路梆子,在山西的戲曲發展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文化價值。在山西有名的四大梆子中,北路梆子佔著不可缺少的部分。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北路梆子很多相同的文化都在慢慢的走向衰竭。   下面的山西文化帶你更加深入的瞭解山西北路梆子,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北路梆子,是蒲州梆子擴充套件的產物,是蒲劇北上演出留 ...

獨具特色的民間鄉土文化奇葩——“鯉魚燈舞”

  萬古鯉魚燈舞,是大足獨具特色的民間鄉土文化奇葩。 燈光雪亮,音樂緩緩,環境輕柔,天光水色之中,一群“鯉魚”追逐搶寶、跳龍門、覓食、啄草、遊弋、   產卵每個動作,每個情節,每個造型,無不清楚明白,既優美酣暢,又輕盈快捷;既充滿濃郁生活氣息,又映照出一個魚的世界。這便是萬古鎮已演了近半個世紀的鯉魚燈舞——一 ...

喝一碗端午茶

  去松陽喝一碗端午茶   上山砍柴,渴了,喝碗端午茶;下地幹活,累了,喝碗端午茶;哪怕小孩放學回家也要喝碗端午茶。在浙西南山區松陽縣,家家戶戶都知道一招清涼解暑的方法,那就是喝千年流傳下來的端午茶。      松陽 端午茶松陽端午茶是以臘梅、野菊、陳皮、桑葉等配製而成的養生飲品,是松陽縣百姓夏日必備飲品。既 ...

徽派戲曲——明清徽州戲曲文化

  徽州文化作為一種獨特的區域文化,已經越來越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關注和重視。明清兩代徽州的戲曲文化,也是值得我注意並加以研究的。   一、活躍的戲曲演出至遲在晚明,徽州人喜歡唱戲和看戲已經形成了風俗。其戲曲演出活動大致有兩種情形:一是徽州商人蓄養的“徽班”的演出。當時就出現了很著名的“徽班”,如“吳徽州班”。馮 ...

開封傳統的民間文化活動盤鼓

  盤鼓:過春節,逢節慶,打盤鼓,是開封傳統的民間文化活動。開封盤鼓節奏性強,套路多變,氣勢恢宏,深受廣大市民和中外遊人的喜愛。目前,開封有盤鼓隊30餘支,每逢元旦、春節、國慶和文化節、菊花花會、廟會都要舉行盤鼓表演和比賽。那隆隆的盤鼓聲,豪放的擊鼓英姿,促人精神振奮。開封盤鼓隊曾赴日本、香港表演,廣受讚譽。 ...

有哪些特產

  1、松陽茶葉。史載三國時即已形成規模,至明清,產茶名聲愈盛。松陽所有的名優茶具有共同特點:採摘細嫩,加工精細,外形內質各具特色,具有高山名茶的品質風格,不愧為茶中之珍品。   2、松陽曬菸。又名松陽曬紅煙,以葉大片厚、氣香味濃聞名中外,是我國傳統出口產品之一。松陽也被定為全國七大曬菸出口基地之一。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