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蒙古舞蹈文化的又一朵“奇葩”-安代舞

蒙古舞蹈文化的又一朵“奇葩”-安代舞

  我們常常說,蒙古族是一個多才多藝的民族,安代舞是一種原生態的草原舞蹈,也是蒙古族民間流傳的一種舞種。安代舞在古時候也是人們用來祈求神明庇護的一種舞蹈形式。那麼,大家對於安代舞是否瞭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蒙古族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學習瞭解一下吧!

  安代舞的簡介

  安代舞是一種在明末清初發祥於科爾沁草原南端的庫倫旗的一種用來醫病的薩滿教舞蹈,含有祈求神靈庇護、祛魔消災的意思,後來才慢慢演變成為表達歡樂情緒的民族民間舞蹈。

  傳統的安代舞,有準備、發起、高潮、收場幾個程式,都由“博”來主持。隨著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興安地區帶有迷信色彩的安代舞已不復存在,而是把它作為一種民間歌舞傳承下來。在科爾沁地區,在逢年過節時、在慶祝豐收的日子裡、在喜喪婚嫁和迎賓的宴會上,人們都要跳安代舞。

  安代舞通常在節慶或閒暇時進行,一人領唱眾人應和,成百上千的男女老少載歌載舞。安代舞有強烈的自娛性、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郁的生活氣息,輕鬆愉快,簡單易學,唱詞隨編隨唱,富於感染力。男女老少皆可入場歡跳,沒有時間、地點的限制。只要依其音樂的節奏甩巾踏步,與領唱歌手相應和即可。

  安代舞的內容

  相傳安代舞是一種用舞蹈來治病的神秘民間舞蹈,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傳承歷史。現在成為一種蒙古族的健身舞蹈。

  傳統的安代舞中常以歌相伴,歌唱是安代舞的主要特徵。從藝術角度來看,安代舞是一種以唱為主,以舞為輔的一種民間歌舞形式。其音樂曲調風格獨特,有強烈的感染力,便於歌手根據不同情景表達不同的情感。

  安代舞的唱詞除開場和收場部分因儀式需要基本確定不變之外,其他皆不固定。這樣就可以讓那些才思敏捷、善於辭令的歌手可以盡情地用詼諧幽默的唱詞抒發情感,或讚美,或嘲諷,或嘻笑怒罵,不拘一格。

  安代舞的舞蹈動作舒緩,和節奏融為一體,跳到高潮時使人們的朝氣蓬勃、產生雄偉的姿態。“踏步”、“跺腳”、“甩巾”及自定圍圈是安代舞通常使用的基本步伐。在安代舞的發展過程中蒙古族人加入了大量的民歌、好來寶、祝讚詞。舞與歌,舞蹈與說唱有機的結合為一體,逐步形成了幾十種曲目。

  安代舞的特點

  安代舞由最初的一種具有迷信色彩的薩滿教舞蹈發展成為現在的一種民間的舞蹈。在逢年過年,喜喪婚嫁和迎賓的宴會上,人們都要跳安代舞。

  安代舞的舞蹈動作簡單,節奏鮮明,常見的動作有原地踏腳擺綢或向旁輕移;前傾身甩綢立起後向前“小踢步”邁動;邊繞圈奔跑邊甩綢;連續做“吸腿跳”步並用力向兩旁甩綢等。

  安代舞的一個突出的特點是手部的動作,在每年的秋收季節,人們能從傍晚跳到天亮。連續七天,甚至二十一天,最長達四十九天。舞者數目不定,最少十幾個人,多達幾百個人。傳統的安代舞是沒有伴奏的,病人們只是跟著那些歌手和擅長安代舞的男人跳,後來參加安代舞的人多了,唱詞、曲調也豐富起來,出現對歌,還加入了大量的民歌。

  現在的安代舞音樂風格獨特,具有極強的感染力,歌詞內容不確定,全憑歌手隨著當時的情景,當時的心情來表達不同的情感。

  隨著安代舞的發展,它逐漸成為蒙古族宗教儀禮和“那達慕”盛會上最受歡迎的狂歡之舞,同時成為蒙古族文化的標誌。

青海文化的一朵奇葩:青海結婚習俗

  青海省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所以青海文化存在多元化的特徵,許多傳統的習俗在青海都有完全不同的表現形式。那麼在青海文化中,婚嫁習俗又與其他地區有什麼不同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了解一下。

  在青海,西寧附近的漢族婚禮中,融合了很多漢族傳統的古禮和當地藏、蒙、回、土等各少數民族的婚俗習慣,整個婚禮從開始的求媒、說媒、回門、認親等等有幾十道程式要走。其中,最熱鬧的是迎到婆家後的一系列程式。

  傳統的青海式鬧洞房:有用棍子打新郎,用針扎新娘的,有故意刁難的,有“很黃很暴力”的遊戲的等等……這些貌似低俗、粗魯的背後,卻有著一定的合理性。曾經,在舊時的青海,男女雙方成親的年齡都很小,而且雙方都是在洞房的時候才知道對方的模樣。

  於是,為了對兩個新人進行一些成人教育,還有就是為了讓雙方加速去了解對方,避免日後長時間的尷尬,人們才使用了一些極端的方式,來強迫新娘和新郎做一些帶顏色的小遊戲。最瘋狂的時候,還用用手鉗子、針、棍子等體罰行為。但幾百年時間證明,這是一個成功的、有效的方式。如今,隨著時代開發,很多年輕人都是自由戀愛,但鬧洞房的形式還是保留了下來,只是比過去少了很多很黃很暴力的方式,更多的也只是圖個熱鬧。

  在青海人婚宴上,給什麼樣的客人上什麼菜?上菜的順序如何?筷子下幾雙?方向又如何?座次怎麼安排?等等有著一系列嚴格的講究。

  無論婚喪嫁娶,因為招待的客人很多,所以青海人習慣搭建一個簡易的臨時火槽來煮茶、煮肉等,並有專人照看。一般客人較多的人家火槽能長達十來米。

  青海人持酒的習慣,敬酒的人必須是雙手端著一個小碟子,裡面放有4-8個小酒杯來敬客人。喝酒的人必須先像少數民族那樣,先用手指沾頭兩杯或者一盤的酒向空中點三下,以示敬天地人(也有說是佛法僧),然後再雙手各持一杯而飲。也有的是在喝酒之前,將頭兩杯酒向盤子中稍微倒點,以示敬天地,然後再雙手各持一杯飲酒。

  青海婚喪嫁娶等各種民間宴席上,負責跑堂的都是親朋好友或者是隔壁鄰居,他們端給客人的木盤子中,菜、餐具等各種擺放也有一定的講究和說道。

  婚宴的賬房一般是村裡德高望重的人物來記錄。在青海的宴席中,上方和炕上的席桌永遠是長輩和尊貴的客人。婚宴上,這是專門為孃家人留的。

  必須上給孃家人的頭道菜叫“全盤”,實際上也就是一個冷盤拼盤。裡面是涼拌三絲,外面用豬肝、火腿、肥膘肉、豆乾等覆蓋著,周邊再以橘子、櫻桃、香菜等點綴。這道菜象徵著以後生活中的事情五花八門,但不管怎麼樣,大家都是一家人了,任何事情都要以家庭齊全和睦為主。

  孃家人來到婆家的第一件事情叫“抬針線”。一來是認識、打點婆家人,拜託婆家人以後多多照顧自己的女兒;二來是在各位親友面前展示孃家的嫁妝,同時顯擺下女兒的女紅。

  “抬針線”第一個要抬的是婚宴的主廚(一般都是民間自學成才的廚師,他們不以此為業,只是在婚喪嫁娶的宴席上去顯身手)。先給主廚掛紅(綢緞被面),然後敬酒,最後獻上新娘的女紅(以前一般是新娘繡的枕頭皮或者枕巾,現在很多女孩都不會繡制,所以多是買來的。)其實這樣做的目的很簡單,就是希望大師傅吧菜的味道做好點,讓孃家人和婆家人在親友面前有面子。

  “抬針線”第二個,是要感謝媒人撮合了這段姻緣。其實,在青海的婚禮中,媒人依然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即使你們是自由戀愛,但在婚禮中必須要請一個德高望重的人來做媒人。有時還要請媒公、媒婆兩個。

  謝過媒人後,要按照婆家人輩分的大小,依次往下給七大姑八大姨敬酒、送女紅。待到公婆的時候,一些鄰居、親友會事先準備好一些道具,當然還有菜油+鍋底灰。在給公婆敬酒的時候給他們圖個大花臉,有的甚至把公婆綁在柱子上,讓新娘用冰水混合物給二老洗腳。這樣一來是圖個熱鬧,二來是給公婆一個下馬威,以後要對自己的兒媳婦好點。

  婆婆的帽子上寫的“老牛角”,是想說婆婆這個人脾氣牛,但很吃得苦,也寓意以後的日子越過越牛。

  公公的帽子上寫的“越燒越旺”,衣服裡還插著幾個燒火棍,其中寓意我想大家也能明白。

  在所有人中,抬針線送的東西一般是根據血緣遠近來送不同的東西,但一般也是枕巾、皮鞋之類的生活用品。唯獨對小姑子,抬的必須是手工製作的花布鞋、花鞋墊、花圍巾或襪子。因為一般而言,嫂子和小姑子之間的關係是最不好相處的關係之一,這也是為了討好小姑子,在以後大家和和氣氣的生活。

瑤族新年,瑤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你的新年是怎麼過的?想知道瑤族文化中的新年是怎樣的嗎?其實瑤族和漢族一樣,也過春節,但瑤族獨特的過年方式和漢族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新年對於瑤族人民來說,非常的重要,新年的活動也是豐富多彩,別有一番風味。下面,小編就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瑤族的新年。

  瑤家和漢人一樣,也過除夕和春節,他們統稱為過新年,屬年中大節。

  每年農曆12月15日以後,瑤家就讓孩子們吹牛角,敲銅鑼,表示迎接新年的到來。每天黃昏到深夜,瑤排就在嗚嗚、哨8當聲中熱鬧起來。同時,各家準備過年的用品,添置新衣、鞋襪。殺豬宰牛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有的一家自宰一頭豬,有的幾家人合宰一頭豬或一頭牛,把肉類串吊於火爐塘上燻烤加工;釀酒也掀起了高潮。

  到了除夕那天,家家戶戶都殺雞、磨豆腐、炸三角餈粑,並敬祖先,貼紅、黃、綠色春聯,過去沒文化就貼紅紙,放鞭炮。這一晚,銅鑼響徹山崗,全排各家皆以吃喝和唱歌作慶,一直延續到天亮。年初二後,除了自己家裡辦菜,也走訪親戚,或父母兄弟之間互請吃喝,嫁出去的女兒回家拜年。

  小孩子是以敲銅鑼、吹牛角、放鞭炮取樂。男女青年上山入林,過“喜花貴”(即男女自由相交)。有些大排如南崗、三排、油嶺的青年,則組織牛角隊、銅鑼隊、長鼓隊等,金坑瑤排的金獅隊和麒麟隊等還下山到漢區墟鎮去作“迎春”娛樂。漢人也友好地包“利市”,備黃酒接待,謂“迎春接福”。過了年初六,喜氣洋洋的新年活動才算正式結束。

  瑤族新年在農曆初一這一天,姑娘們穿上漂亮的花衣服花裙子,戴上精美的銀飾。小夥子也穿著節日盛裝,趕來聚會。集會一開始,首先由三個青年演出“耕作戲”,一個扮牛,一個扮扶犁農夫,一個扮荷鋤農夫,三人載歌載舞,以示預祝豐收和慶賀新年。人們互相拜賀新春,還舉行射擊比賽等體育活動。

  青年男女則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蘆笙,彈月琴,唱山歌,尋找意中人。其實,瑤人過年準備的比較早,“二十一打主意,二十二買蛋去,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過小年,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殺肉豬,二十七殺現雞,二十八殺水鴨,二十九種種有,三十夜晚團圓酒。”這一民謠是對瑤人準備過年的形象描述。

  您可能還會喜歡:

  布依族豐富多樣的布依族酒歌

  神奇、精美的白族木雕文化

  歷史悠久的布依族喪葬文化

  達斡爾族的特色服飾文化


布依族藝術文化中的奇葩”布依族儺戲

  布依族文化博大精深,最有特色的布依族儺戲堪稱藝術界的一朵奇葩。神秘奇特的儺戲在布依族已經傳承了上百年的歷史,它是布依族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淳樸善良的布依族人民情感的表達。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一起看看布依族儺戲吧。   布依族儺戲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會的“儺祭”、“儺舞”,即先民們戴著神和猛獸的面具舞蹈, ...

佛山藝術文化上的奇葩”——粵劇

  粵劇源自南戲,舊稱“廣府大戲”,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發源於佛山。它繼承了古代代歌舞、百戲、元明南戲、明清傳奇等優秀傳統藝術,經過數百年兼收幷蓄,已成為流傳五大洲的一大劇種,是佛山文化的重要一部分。   早在漢代,佛山已有歌舞表演。明代正統年間,佛山人以演戲助威,阻止了黃簫養對佛山的進攻。據明代《 ...

務川的奇葩——仡佬族罵親

  仡佬族婚姻習俗可以說是繁瑣複雜,儀式完備,要求嚴格的。從提親到結婚的流程十分複雜,而且還有許多飽含仡佬族文化的婚姻習俗,十分生動趣味。仡佬族的特色婚俗“罵親”是仡佬族文化中的中的一朵奇葩,那麼,你知道什麼是“罵親”嗎?   仡佬族的婚俗至今保留著許多原始的古俗,是研究人類古老婚姻史的活材料。比如,訂婚時, ...

藏族文化瑰麗的花:藏族民歌

  藏族民歌是藏族文化中一朵瑰麗的花,反映出了西藏的歷史變遷和風土人情,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   那麼,藏族民歌是什麼樣的呢?一起隨小編來看看吧!   西藏素有“歌舞海洋”之稱。藏族人民能歌善舞,每逢節假日,不論你走到什麼地方,都可以看到青年男女、老人小孩,拉起手、踢起腿、翩翩起舞。 ...

河南藝苑中的奇葩“河洛大鼓”

  河洛大鼓是河南漢族當地的一種曲種之一,河洛大鼓是擁有一定的文化市場以及相當的數量同種,上至宮廷殿堂,下至鄉間田野,都是很喜歡聆聽這種曲種來消遣時間以及欣賞這種文化藝術。那麼,大家對於河南的河洛大鼓有多瞭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來了解一下這種藝術文化吧!   河洛大鼓的來源    ...

湖南藝術的奇葩“桂陽瑤歌”

  桂陽瑤歌是湖南眾多傳統文化中的一種,桂陽瑤歌在經過了數百年的不斷錘鍊和流傳,形成了獨具一格而多姿多彩的藝術魅力。桂陽瑤歌是瑤族鄉人民在生產勞作及男女婚戀時歌唱的。你對桂陽瑤歌瞭解多呢?下面的湖南文化和小編一起更深入的瞭解桂陽瑤歌吧。   桂陽過山瑤地處縣偏遠的西北方的華山、楊柳瑤族鄉一帶,分別與新田、常寧 ...

最初的宗教舞蹈:蒙古族歷史起源

  本期蒙古族文化為我們帶來蒙古族安代舞歷史起源,安代舞的起源有三十餘種說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說法認為安代最初是用來醫治婦女相思病的宗教舞蹈,也含有祈求神靈保佑、消災祛病之意。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歷史淵源   安代舞的起源有三十餘種說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說法認為安代最初是用來醫治婦女相思病的宗教舞蹈,也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