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海南儋洲中秋歌節

海南儋洲中秋歌節

  農曆八月十五中秋,素有詩鄉歌海之稱的儋州,都要舉辦民間歌節。歌節從儋州民歌活動演變而來,發源於宋代。

  歌節從下午3時開始,至6時是“賽歌會”,由一個村的一組男青年與另一個村的女青年各站一列,面對面進行對歌,直到唱倒對方為止。

  用海南話對歌稱為“調聲”,用儋州話對歌“呃尚”。夜晚以村為主體舉辦“中秋情歌酒會”,男女青年對歌、敬酒、賞月、吃月餅,以歌投情……

布依族查白歌節

  查白歌節貴州省西南興義一帶布依族一個紀念性的節日,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在興義市頂效鎮的查白場舉行。該節是為紀念古時當地一對為民除害與抗暴殉情的男女青年查郎、白妹而得名。

  每年這幾天,周圍遠近各縣和毗鄰的廣西、雲南等地各族群眾三四萬人,前來參加歌節,規模宏大,氣氛熱烈,蔚為壯觀。查白歌節主要的活動內容有:歌節賽歌、認親訪友、吃湯鍋、趕表和祭山等,一般連續3天,第一天是高潮。

  傳說

  查白歌節源於布依族口傳民間故事《查郎與白妹》。相傳很早很早以前,在南盤江畔有一個叫虎場的大土坡。壩上有一個獵戶的兒子查郎和一戶人家的女兒白妹從小在一起玩耍,他們形影不離,親如兄妹。長大後,兩人心中互相愛慕,於是互贈信物,私訂終身。就在這時,寨中出現了虎怪,它叼走牲畜、搶走娃娃,一時間人人談虎色變。勇敢的查白郎 組織起全寨的後生,將虎怪殺死,請全寨的老少吃虎肉、喝虎湯。

  寨中有個財主看上了年輕貌美的白妹,讓媒人到白家提親,白妹一口回絕。可財主並不死心,派人留話說不管白妹從或不從,都要在七月二十八把她娶回家。面對財主的逼婚,白妹與查郎商量好要趕在那天之前搶先成親。財主得知後想了一條毒計:在查郎和白妹下田的時候,派家丁把查郎用箭射傷後把白妹搶回家。

  查郎回到家中後邀約眾兄弟商量對策,決定由查郎去到財主莊上騙家丁和自己打鬥,其餘的人趁莊中空虛救出白妹。白妹被救出來了,查郎卻因箭傷未愈被財主捉到,捆在一棵大糖梨樹上被殺害了。

  白妹得知訊息後痛不欲生,回家拜別父母趁著天黑重新返財主大院,在柴堆上放了一把火 。火越燒越旺,財主聞訊趕來捉拿白妹。看到整個莊子將要化成灰燼,白妹縱身躍入火中,為查郎殉了情。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對為愛情獻身、不畏強暴的布依夫婦,把他們生活過的虎場壩改名為 "查白場",並把白妹殉情的日子農曆六月二十一這天定為"查白歌節"。

  主要活動

  節前各家拆洗衣服被帳,掛滿村寨前後,象徵白雲繚繞,取意乾乾淨淨,清清白白。節日裡,男女老少彙集查白場,同吃狗肉湯鍋、五色糯米飯和冤枉坨,到查白井取水淨心,到查白廟敬香,這一天查姓村民要請摩公端公主持祭祀活動,中老年人在查白樹下用布依古歌唱查白,祭查郎、白妹,以此傳承查白故事。布依青年男女則穿著節日盛裝,到查白橋、查白河、松林坡、查白洞、查白井等風物景點去吹木葉、打花包、浪哨交友。夜晚各農戶家坐滿親友,通宵喝酒、唱歌。到二十三日,青年男女互送信物後依依不捨地離去。

  節日活動的主要內容是賽歌,白天在歌場賽,晚上到住戶的院裡或屋中唱,主人供給"花米飯"(染成五色的糯米飯)和"茶水"(實際上是米酒,布依人習慣以酒代茶待客)。認親訪友,吃湯鍋。傳說湯鍋起源於燉吃查郎射死的老虎,後來是虎骨燉牛肉湯,現在多以山泉水大鍋燉豬肉、狗肉代替。

  查白歌節不僅是紀念性節日,更是布依青年談情說愛和求婚擇偶的獨特時機。節日裡,年輕人不僅盛裝英姿,而且帶著定情信物,躍躍欲試,盼望得到查郎與白妹那種忠貞不渝的愛情。小夥兒和姑娘來到查白場一展歌喉,相互對歌。對歌又稱"四、六、八句",多為情歌, 講究有問有答,而且嚴格要求合韻,答歌者必須用問歌者的最後一句歌詞作自己歌的開頭, 並用這句歌詞的韻腳起韻。

  近年來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人們在節日遊樂外,還增加了旅遊購物的內容。總之是乘興而來,滿意而歸,過了今年,又盼來年。

  查白歌會規模極大,參加者多達數萬之眾,這也是布依男女進行社交的一種重要方式。查白歌節是布依族傳統文化的一個有特色的展現空間,對於傳承布依族優秀傳統文化有重要價值。

廣西資源河燈歌節

  

  中新網桂林9月2日電“山歌唱響科學發展,河燈漂出和諧平安。”八月三十一日至九月二日,廣西資源縣舉行第十五屆河燈歌節。本屆河燈歌節更加註重民俗風情的挖掘和與現代文明的融合,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與整合是最大亮點。

  九月二日是中元節,是中國許多民族的傳統祭祖節日,各農家都供奉供品,燒香化紙,虔誠備至祭祀神靈。資源五排苗族善歌,民間還儲存著歷史悠久的歌俗——“七月半”歌節,即每年農曆七月十三至七月十五舉辦一個以歌為主的民俗活動。當地百姓以唱歌、放燈等形式,寄託緬懷先人、消災避禍的情思。因其廣泛的群眾基礎、豐富的文化內涵、獨特的民族特色榮膺“全國百姓生活遊”十大主題活動的桂冠,成為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作。

  河燈歌節已成為資源人生活的一部分,一份無法割捨的情結。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碰撞出的河燈歌節,正以嶄新的姿態,走進人們的生活。如今,去資源縣旅遊的人們,可以感受到“天天河燈歌節”帶來的濃厚氛圍,漂一盞河燈、唱一首山歌已成為一種時尚。

  資源縣在河燈漂放和各項活動的設定上有了較大的創新,突出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與整合。以“遠去的記憶——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互動周”為主題的桂北民俗風情街開街活動中,就融合了別具韻味的民間土俗文化。遊客在這裡親身體驗一把資源山村“手鋸原木”、“編織竹篩”、“衝餈粑”、“打油茶”、“磨生態豆漿”、“刺繡”等原汁原味的土俗民風之癮。另外,資源河燈歌節首次在資江江面上搭建起了祭祀臺,把古老的漂放河燈儀式透過藝術手法進行加工和再現。

  當日晚上,一場別具一格的祭祀儀式給人們帶來莊重和肅穆的視聽感受。隨後,在江上舞臺上上演一臺精彩的文藝表演。在悠長渾厚的山歌聲中,在煙花絢麗多彩的映照下,滿江的河燈、如湧的人潮將把節日推向高潮。

  “丹霞紅城萬花開,年年月半擺歌臺,燈海歌潮浪推浪,傳承文化育歌才。”山歌擺臺賽依然是群眾喜聞樂見的節目,在活動期間,資源中峰鄉、兩水鄉、資源鎮等地匯聚而來的山歌好手在江面上擺起了山歌擂臺賽,有巨幅對聯“適中元燈萬盞共祈福祉,逢盛世曲廣篇齊享太平”的映襯,岸邊坐滿了當地喜好山歌的當地居民。

  河燈製作大賽吸引了眾多市民的眼球,一個個形狀各異、構思精巧、寓意深遠的大小河燈展示,為市民奉獻了豐富的文化大餐。讓農民樂開了懷的還有農產品展示和紅提王大賽,在這裡,農民朋友把自己最好最大的紅提、西紅柿拿出來展示,農民朋友相互比差距、學技術、交流經驗,成為農產品展示會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風情濃郁的目瑙縱

     身著少數民族服飾的姑娘在雲南民族村參加景頗族目瑙縱歌節。      身著少數民族服飾的姑娘在雲南民族村參加景頗族目瑙縱歌節。      一位參加景頗族目瑙縱歌節的男子成為“焦點”。   5月4日,昆明景頗族目瑙縱歌節在雲南民族村舉行,風情濃郁的景頗族舞蹈吸引了各地遊客的目光。“目瑙縱歌”是景頗語,意 ...

“賽擇婿”:壯族盛大的“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較多的一個民族,有人口15489630人。廣西壯族自治區是他們的主要聚居地。此外,廣東、貴州、雲南、湖南等省也有分佈。   壯族聚居區地處嶺南西部,地形奇特,山青水秀,自然景觀十分美麗。這裡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多熱帶、亞熱帶作物。農產品有水稻、玉米、薯類等。三七、蛤蚧和茴油, ...

三月三

     農曆三月三又稱“三月三歌節”或“三月歌圩”,是壯族的傳統歌節。這一天,家家戶戶做五色糯飯,染彩色蛋,歡度節日。歌節一般每次持續兩三天,地點在離村不遠的空地上,用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對歌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體,但老人小孩都有來旁觀助興。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達數萬人之多。 ...

勞的田間文藝形式薅草鑼鼓

  薅草鑼鼓是普遍流行在宜昌山區各縣的一種與勞動生產相結合的特殊歌唱形式。《長陽縣誌》載:“旱田草盛工忙,互相助為換工,亦擊鑼鼓歌唱,節勞逸,有頭歇、二歇、三歇,至末鼓鑼與薅鋤齊急,不聞人聲,為趕翼,謂之薅二道草、三道草”。翔實記述了這一農事習俗。   薅草鑼鼓四人一班,鼓、鑼、鈸、馬鑼四件打擊樂器,鼓手領隊 ...

七月半河燈

  資源縣農曆七月半河燈節(農曆七月十三日至十五日),歷史悠久,是當地民間一年一度民風濃烈的傳統節日。每到七月 半,以唱歌放燈寄託緬懷先人,消災避禍的情思,人們自發攜燈,沿河漂放。燈形有龍鳳仙怪、禽獸花卉、五穀雜糧等。 大小不一,形態各異,夜幕下燈火輝煌,形成“萬盞河燈漂資江”壯景。節慶期間歡歌不斷,晝夜連綿 ...

壯族——三月三

  壯族的傳統節日。亦稱三月歌圩。廣西素有“歌海”之稱,壯族每年有數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其中以農曆三月初三為隆重。這一天,家家戶戶製作五色糯飯,染紅彩蛋,歡度節日,有的持續二三天。各地歌節有特定的聚會場地。一般為峒場坡地。有的以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參加者以未婚男女青年為主體,老人小孩亦來遊樂助興。 ...

羌族領

  羌族節日風俗主要流行於茂縣北部的羌族聚居山寨。每年農曆五月初五舉行,只有婦女參加。相傳,很久以前,天上有一位美麗的姑娘,名叫沙朗。她看到人間的男子總是愁眉苦臉,便在這一年的五月初五日來到一個海子邊唱歌跳舞。嘹亮的歌聲和優美的舞姿引來了許多婦女,她們跟著唱跟著跳。從此,每年這一天,沙朗都到海子邊來教婦女們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