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西的土家族青年男女中,香袋是他們的定情的信物。一般由漂白絲布作袋面,紅布做袋裡,上面繡著“鴛鴦戲水”等圖案。如果小夥子得到姑娘的香袋,就等於得到了姑娘的心,男方去提親十拿九穩。湘西土家族姑娘在出嫁的當天晚上,有鍋灰塗抹“模米”的風俗。“模米”是代表新郎來迎親的那個小夥子,一般“模米”沒有特殊標記,還故意混在人堆中,要女方將其找出來。姑娘出嫁時,全村的姑娘都來陪她唱哭嫁歌,陪唱的姑娘會積極辨認誰是“模米”,以便用鍋灰塗抹他,因為是他代表新郎娶走了新娘。有時實在辨認不出,姑娘們就將男方來的小夥子全部塗抹,據說,被塗抹的小夥子越多,日後女方愛上男方的小夥子就越多,新娘新郎婚後也能相親相愛。新娘在婚禮上的哭嫁歌,是衡量女子才智和賢德的標準,誰家的姑娘不善於哭,就會被認為才低賢劣。在哭嫁歌中,新娘要將新郎和媒人一一埋怨過來。而且哭的時間在出嫁的七至二十天就開始了,到新娘被送上花轎時,才算結束。
仡佬族的哭嫁歌是一種告別禮儀,是姑娘出嫁時候必唱的,四每一個女青年婚嫁之前的必修課。這個習俗傳統已經傳承了數百年。是仡佬族當中的傳統習俗。本期的仡佬族文化帶你去了解仡佬族哭嫁歌的唱法。
仡佬族哭嫁歌是姑娘出嫁前與家族內外至愛親朋所進行的告別禮儀。完成哭嫁這一禮儀過程的方式是以哭伴唱、以歌抒懷,因此它是人生禮儀及民間音樂的綜合體。哭嫁歌植根於特定的歷史文化之中,它是每一個女青年婚嫁之前的必修課,是透過每個婚嫁女子及其家庭親歷傳承的已傳承了數百年。
哭嫁歌有約定俗成的禮儀作業系統,在開聲、哭嫁、辭別的大程式下,有哭爹媽、哭爺爺奶奶、哭外公外婆、哭伯伯伯孃、哭舅舅舅媽、哭媒、踩鬥、跨門檻等數十種哭嫁歌謠,表現姑娘在出嫁前複雜不安的心情。唱詞充滿了人文情懷和人性色彩,文字表達七字句居多,其音樂簡約哀婉動人,充滿濃厚的地方韻味。貴州省人民政府2007年5月29日公佈為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哭嫁歌,俗稱“哭姊妹”。新娘在出嫁前1—3天開始,手執花帕遮臉哭唱,兩旁有幾位姑娘作陪,但作陪姑娘不參加哭唱。哭嫁歌旋律簡單流暢,曲調委婉動聽。歌詞一般以七字句為主,句中方言土語較多,生活氣息濃郁,情愫內涵深厚。唱哭嫁歌時,根據哭唱物件的不同,還有一定的規矩,如先後順序、避諱、稱謂等。仡佬族哭嫁歌都用比興手法,分為起歌、正聲、勾音三部分。在女子哭唱的同時,被哭物件一般要把向自己跪頭的出嫁女子穿地上拉起來,並勸說一些諸如“不要哭,沒吃茶飯”等話語,被“哭”唱的人(父母除外)還需略贈薄禮。
穿內容上看,務川仡佬族哭嫁歌有對包辦婚姻的怨憤,有與親友道別的,感謝父母養育之恩,難捨兄弟姐妹手足之情的,有對未知的新生活隱憂,惶惑而傾訴的,有對親朋好友生活祝願的……其基本內容是抒發傷別、哀怨或悲憤的情懷。
通常嫁人是一件喜事,本來是要高高興興出嫁,但是在土家族文化中,哭嫁卻是一種習俗,如果土家族姑娘不哭的話,是不允許出嫁的。
那麼,土家族哭嫁習俗是怎麼樣的呢?一起隨小編來看看吧!
土家族哭嫁的由來
土家族哭嫁據《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及明《思南府志》載,在秦漢以後即有土家族人在此開墾耕耘、繁衍生息。古時,土家族的婚姻比較自由,只要男女雙方願意,並徵得族中土老師的准許,便可訂親、婚娶。隨著封建禮教的發展,土家族的自由婚姻和其它民族一樣,也逐漸被包辦婚姻所替代,講求“父母之命、媒約之言”,“門當戶對”等條件。
與此同時,土家族姑娘對包辦婚姻不滿而衍生的哭嫁現象就逐步表現出來並發展成內容豐富的文化現象。直至解放後,包辦婚姻的現象才得到基本遏制。不管婚戀形式如何發展,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亦喜亦悲的揮淚慟哭卻亙古不變。即使在民族交往頻繁,文化滲透迅猛的今天,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也要向前來賀慶的親朋好友獻上一曲曲悲歡離合的哭嫁歌。
土家族哭嫁的過程
新娘一般在婚前一個月開始哭嫁,也有在出嫁前二三天或前一天開始哭的。孃家人邊為她置辦嫁妝,邊傾訴離之情。會哭的姑娘則一個月內不哭重複,要哭祖先、哭爹媽、哭兄嫂、哭姐妹、哭媒人、哭自己等等。
哭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歌詞有傳統模式的,也有聰明姑娘觸景生情的即興創作。土家姑娘用“哭”這一形式傾訴心中的情感,可能也有真傷心而哭的,多半是狠心的媒婆亂點鴛鴦譜,害了姑娘的一生。
土家族哭嫁的高潮是在新娘出嫁的那天。在出嫁的前一天,親朋鄉鄰都前來祝賀和哭別。新娘家要邀請新娘九位最好的未婚女伴,陪著新娘哭,叫“十姊妹會”。這九位姑娘是陪哭的重要角色,因此無論她們家住遠近,無論風雨陰晴,新娘家均要打轎派人去接。十姐妹聚齊後,新娘家將兩張八仙桌拼在一起,擺在堂屋中間,比新娘年長的坐上方,與新娘年齡一般大的姑娘坐兩旁,新娘坐在姑娘們中間。哭的內容主要是敘述姐妹友情,也有鼓勵、勸慰的話語。
中國許多地方,在端午節都要做幾個香袋給小孩掛在身上,這就叫做“壓午”。
香袋有各種各樣,如:玉兔拜月、葫蘆劍、如意袋、錢袋、雞心袋、虎袋、繡球袋等,最常見的是粽袋。這些香袋,手藝精巧。有用色線扎的,有用色布做的,造形優美。有的袋中裝以香粉,有的袋中裝以金屬、玉器等,錢袋就是以古錢紮成。
扎香袋錶現 ...
湖南省瀘溪縣境內苗族的婚姻一般比較自由,男女共同支配家庭經濟,組成一夫一妻制家庭。男女若另尋新歡,妻子有權另嫁他人,並可帶走一部分勞動所得的財產。苗族男女青年均豪爽大方,能歌善舞,有著廣泛的社交自由。透過各種會期,民族節日,走親戚,趕歌場,互相結識,對山歌,勾通情感。表達愛戀之意。進而互贈信物表示訂婚,在 ...
藏族同胞死後有五種葬法,死後採取何種喪葬形式主要是根據死者生前的經濟和社會地位確定。最隆重的是塔葬,其次是火葬。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病疾死亡的人,則把屍體丟進河裡餵魚,這叫水葬。生前作過壞事的人,即用土葬。藏族認為,被埋的人是永遠不會轉世的。
天葬寄託一種升上“天堂”的幻想。天葬儀式一般都是在清晨舉行的 ...
臺灣TVBS電視臺小編拍攝土家族風情園
中國臺灣網11月21日湖南鳳凰訊息 “第四屆海峽兩岸新聞媒體聯合採訪湖南行”活動於今日在湘西鳳凰正式啟動。數十家大陸與臺灣媒體將從走近書架堂古寨追溯楊家將後裔開始,全方位領略三湘大地的人文魅力、民族風情與發展脈搏。
昨天,小編團從長沙奔赴鳳凰。雖然正式 ...
揭西普寧等地農村正月遊神賽會有一種送香船與忌平安的風俗,每在正月十六至二十日遊神賽會將結束之時舉行。遊神隊伍沿村道邊界的所謂“安路”環行,巡視四境平安,有淨土之意,要將境內兇鬼惡煞驅除出境。在村巷遊行時,家家門前捧香跪拜。家中長輩婦女又用錢紙卷香枝成一束用烏線捆緊,在小孩脊背自上而下拂拭十二次,據說是拭去 ...
還骨種
土家族實行一夫一妻制,解放前有姑舅表婚和填房婚之俗。姑舅表婚,又稱“還骨種”,在土家族中比較普遍,有“姑家女伸手取,舅家要隔河叫”之說。
填房婚
填房婚,是指兄亡收嫂、弟亡圓房之俗,這是一種強迫婚姻,建國後被強令禁止。
同姓婚規
土家族在同姓為婚的問題上十分謹慎,僅限於同姓不同 ...
2021端午節送香包祝福語
1. 一樣的日子,兩眼的清新,三個小粽子,絲絲甜蜜來,五是端午節,留得歡心在,期待佳節裡,把樂共享你,酒是今天香,端午之日時時都精彩!
2. 走走停停,欣賞美麗風景;尋尋覓覓,搜尋快樂蹤跡;歡歡喜喜,送走端午假期;忙忙碌碌,等待上班來臨;點點滴滴,裝滿快樂心情。端午節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