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滿族的婚禮婚嫁習俗

滿族的婚禮婚嫁習俗

  提起滿族的婚俗,得從一段滿族的神話故事講起:長白聖母佛庫侖,有一天在天池沐浴,見到一隻嘴噙朱果的五彩靈鳥飛來,她上前去抱,不料朱果洽巧落入她的口中,因此懷揣有孕,生下始祖布庫裡雍順。

  這是母系氏族社會的真實寫照,也說明滿族的婚俗是從群婚制、對偶婚制、最後發展到一夫一妻制的。

  滿族入主中原以後,婚俗受到漢族的影響,禁止了早婚,取締了收繼婚,婚姻儀式也滲入了漢族婚俗的許多成分,但直到清末民初,滿族的婚嫁依然保持著很多固有的傳統風俗。下面我們不妨作一簡介。

  先說訂婚。據《柳邊紀略》載:

  婚姻擇門第相當者,先求年老為媒。將允,則男之母徑至女家視其女,與之簪珥、布帛。女家無他辭,男之父乃率其子至女之姻親家叩頭 。

  從這一段記載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滿族訂婚要經歷說媒、相看、 換盅 這樣三步曲:

  說媒,這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男女雙方家長早已有了好感,有意訂下兒女親事,男方就主動託人去說媒。

  另一種是雙方並不熟悉,全由媒人在中間撮合。媒人到女方去說親,一般要去三次,每次一瓶酒,故俗語有云:

  成不成,三瓶酒。

  還說:

  媒人是桿秤,全靠兩頭硬。

  相看(也叫相親),是男方到女家相看媳婦。相看的內容,無非是門風、財富、才幹、美醜、健康這五個方面。

  換盅 ,即男家到女家送訂親彩禮。到了女家,禮品要置放在西牆祖宗板下的香案上,然後兩親家翁並跪,酌酒互相醮祭,故稱之謂 換盅 。 換盅 之後,兩家就算正式訂親。

  再說娶親。滿族人規矩大,結婚的說道比較多,從問娶、親迎到完婚,十分複雜:

  問娶 又叫 問日子 ,由男方擇定吉日,置備酒淆至女家與其商量,如女方同意,再由媒人陪同男方送去布匹、首飾及肉、酒到女家,俗稱 下大茶 。到了迎娶的前一天,女方則要把陪送的嫁妝送到男家,俗稱: 過箱櫃 。

  娶親一般要熱鬧三天:頭一天叫 響棚 ,第二天是 亮轎 ,第三天才成親。娶親時的穿戴:新郎是頭戴纓帽,身著箭衣,腰扎達荷帶,披紅帶花;新娘是身穿拉草衣,頭梳大卷式,上蒙紅蓋頭。迎親時去的人是單數,回來是雙數。喜車必須在清晨趕回男家門口,在門口要停一會兒,俗稱 練性 。待到新娘下轎時,新郎要朝轎門簾輕輕射三箭,這是古代滿族掠奪婚姻的遺風。新娘下轎,要紅氈鋪地,腳踏紅氈走到天地桌前。拜完天地,再用紅氈將一對新人引入洞房。新郎在前,到門坎時,新郎用箭桿(後來改為手或秤桿)挑下新娘頭上的紅蓋頭。新郎新娘進新房時,親友們要向他們身上拋撒五穀雜糧,取人壽年豐之意。進了洞房以後,新郎新郎就開始對坐,俗稱 坐福 。

  滿族還有鬧洞房的習俗,參加婚禮的親友們一起高唱喜歌 拉空齊 ,其大體意思是:美麗的姑娘結婚了,祝願你們白頭到老,生活美滿幸福。新人在洞房內要喝 交杯酒 ,吃喜面,嘗子孫餑餑。圍觀的親友還要有人用一語雙關的話向新娘發問: 生不生? ,然後由迎親婆代答: 生 ,其意是早生貴子。

  翌日清晨,新娘要拜公婆、叔伯,敬菸問安,謂之 分大小 ;婚後三天或七天,新娘得回孃家,俗稱 回門 。

  

滿族的婚嫁習俗

  撫順地區滿族先民的婚嫁風俗與其它兄弟民族有些不同。在婚姻的選擇上,滿族先民“不計其品位之高下”, “一時之貧富”。後來,受漢族影響,逐漸講究門當戶對,以免“以高就下,人多恥之”。

  滿族人在嫁娶年齡上,過去多在十七歲以上,方能嫁娶。譜書中記載:“宜確準婚律,不得過早”,待年十七八,乃成婚禮”。

  滿族婚娶舊俗較多,其中主要的有:

  問門戶--滿族女長大,開始聘婚,但婚姻不自主,完全由家長包辦。先是“年老為媒”,或“親友作伐”,議定婚姻。由男方託人到女方家說親,女家如有意,方可開列某旗某佐領下人及三代情況,還要寫清地址、功名、職業、屬象、生辰八字等,這叫“門戶貼”。由媒人轉交,男先於女,兩家藉此瞭解對方家世等情況,其貼必壓置於家奉灶神前三日,這是古禮中問名之義,謂之“問門戶”。

  合婚--“相看”後,如雙方同意,便開寫生辰等情況,雙方還要問卜確認屬上中下何等婚姻,並有無妨克翁姑父母之相,這叫“合婚”。

  換盅--男家送聘禮至女家時,女家受之並將手飾等物品陳於祖先位前,兩親翁並跑,以盅斟酒互相遞換,然後醮祭,表示兩家正式定婚成為親家,亦有在訂親宴上,兩親翁於席間行換盅儀式的。

  響棚--男方家這天要殺豬,在室外搭喜棚、鍋灶,並開始接待遠方親友,房左側還搭一個喇叭棚子,吹打起來,以使四鄰能知道這家開始操辦喜事,稱謂“響棚”。

  迎親--婚禮正日,男家備喜轎彩車,新郎騎馬及父率本家親族、儐相、吹鼓手、儀仗等前往下墅迎新娘。在出發前還要“亮轎”,去時不空轎,轎裡坐一小男孩叫“壓轎”。迎新隊伍的人數必須是單數,以便回來時加上新娘成雙成對,以示吉利。

  射三箭 新娘未下轎時,新郎於院內要連射三箭。弓、箭由司儀遞與新郎,射畢再由其接過。新郎搭上弓,向天射一支。司儀唱:“一射天狼!”向地射一支,司儀唱:“二射地妖!”向轎前射一支,司儀唱:“三射紅煞!”所用之箭為無鏇者,以免意外。

  開臉--坐帳時要開臉,也有的在拜完天地後開臉。又稱“絞臉”。由一全科女人,用新鑷子和五色彩絲線為新娘拔去臉上的汗毛,同時開齊額髮和鬢角,以標誌此女已是成婚之人。

  揭蓋頭--辰時,吹鼓手又開始吹打,鞭炮齊鳴,由新郎家的長輩全科女人端來紅糖水,讓新娘子喝下,意味著以後“嘴甜”。還把雞蛋煮熟,剝掉皮,給新娘子擦臉,意味著新娘子臉上今後不生麻子。之後,叫新郎上前,以秤桿或馬鞭子將新娘“蓋頭”挑下,拋於屋頂或帳篷頂。新郎揭蓋頭後,立即用手撫發,象徵“結髮夫妻”。此時新郎新娘才能互相看到對方的模樣。現在農村揭蓋頭的儀式僅是一種形式。

  回門--結婚的第三天,新娘要領新郎回孃家,這叫“回門”。“回門”之前,頭天晚上要倒“寶瓶”。此時新婚夫婦對坐炕上,以手拉衣服成兜狀,由親友家中一年長婦女將婚禮時新娘所抱“寶瓶”取來,向兩個衣襟內左右各倒三下,接連三次,同時口唸“一倒金、二倒銀、三倒兒女一大群”為祝願之詞。倒畢,以瓶內原裝之“金銀米”熬粥,稱“金銀米粥”,新婚夫妻食之。“回門”時,凡打下墅的,要回去看望房東,不打下墅的直接回孃家。在時間上,回門必須帶日頭走,帶日頭回,不能起早貪晚。新郎要帶上四合禮品,以示對岳父岳母的敬重。

  到了第七天,新娘還要回趟孃家,可以住一宿,叫做“接七送八”。

  到了一個月,新娘要回孃家住一個月,這叫“住對月”。從孃家回來要給婆家每人帶一雙新布鞋。

牡丹江滿族婚禮習俗

  提起滿族的婚俗,得從一段滿族的神話故事講起:長白聖母佛庫侖,有一天在天池沐浴,見到一隻嘴噙朱果的五彩靈鳥飛來,她上前去抱,不料朱果洽巧落入她的口中,因此懷揣有孕,生下始祖布庫裡雍順。

  這是母系氏族社會的真實寫照,也說明滿族的婚俗是從群婚制、對偶婚制、最後發展到一夫一妻制的。

  滿族入主中原以後,婚俗受到漢族的影響,禁止了早婚,取締了收繼婚,婚姻儀式也滲入了漢族婚俗的許多成分,但直到清末民初,滿族的婚嫁依然保持著很多固有的傳統風俗。下面我們不妨作一簡介。

  先說訂婚。據《柳邊紀略》載:

  “婚姻擇門第相當者,先求年老為媒。將允,則男之母徑至女家視其女,與之簪珥、布帛。女家無他辭,男之父乃率其子至女之姻親家叩頭……”。

  從這一段記載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滿族訂婚要經歷說媒、相看、“換盅”這樣三步曲:

  說媒,這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男女雙方家長早已有了好感,有意訂下兒女親事,男方就主動託人去說媒。

  另一種是雙方並不熟悉,全由媒人在中間撮合。媒人到女方去說親,一般要去三次,每次一瓶酒,故俗語有云:

  “成不成,三瓶酒。”

  還說:

  “媒人是桿秤,全靠兩頭硬。”

  相看(也叫相親),是男方到女家相看媳婦。相看的內容,無非是門風、財富、才幹、美醜、健康這五個方面。

  “換盅”,即男家到女家送訂親彩禮。到了女家,禮品要置放在西牆祖宗板下的香案上,然後兩親家翁並跪,酌酒互相醮祭,故稱之謂“換盅”。“換盅”之後,兩家就算正式訂親。

  再說娶親。滿族人規矩大,結婚的說道比較多,從問娶、親迎到完婚,十分複雜:

  “問娶”又叫“問日子”,由男方擇定吉日,置備酒淆至女家與其商量,如女方同意,再由媒人陪同男方送去布匹、首飾及肉、酒到女家,俗稱“下大茶”。到了迎娶的前一天,女方則要把陪送的嫁妝送到男家,俗稱:“過箱櫃”。

  娶親一般要熱鬧三天:頭一天叫“響棚”,第二天是“亮轎”,第三天才成親。娶親時的穿戴:新郎是頭戴纓帽,身著箭衣,腰扎達荷帶,披紅帶花;新娘是身穿拉草衣,頭梳大卷式,上蒙紅蓋頭。迎親時去的人是單數,回來是雙數。喜車必須在清晨趕回男家門口,在門口要停一會兒,俗稱“練性”。待到新娘下轎時,新郎要朝轎門簾輕輕射三箭,這是古代滿族掠奪婚姻的遺風。新娘下轎,要紅氈鋪地,腳踏紅氈走到天地桌前。拜完天地,再用紅氈將一對新人引入洞房。新郎在前,到門坎時,新郎用箭桿(後來改為手或秤桿)挑下新娘頭上的紅蓋頭。新郎新娘進新房時,親友們要向他們身上拋撒五穀雜糧,取人壽年豐之意。進了洞房以後,新郎新郎就開始對坐,俗稱“坐福”。

  滿族還有鬧洞房的習俗,參加婚禮的親友們一起高唱喜歌“拉空齊”,其大體意思是:美麗的姑娘結婚了,祝願你們白頭到老,生活美滿幸福。新人在洞房內要喝“交杯酒”,吃喜面,嘗子孫餑餑。圍觀的親友還要有人用一語雙關的話向新娘發問:“生不生?”,然後由迎親婆代答:“生”,其意是早生貴子。

  翌日清晨,新娘要拜公婆、叔伯,敬菸問安,謂之“分大小”;婚後三天或七天,新娘得回孃家,俗稱“回門”。


土家族特有的婚嫁習俗

  哭嫁   土家姑娘出嫁,有的前兩個月就開始哭了,長的兩個月,短的也有十天半月。哭嫁,不僅是一種離別感情的傾訴,同時也是聰明才智的顯露。對一個姑娘來說,會不會“哭嫁”、哭得如何,對她的名聲、身份都是很有影響的。有些土家族姑娘十二三歲便開始學“哭嫁”。有些父母看女兒學不好,還請來會哭嫁的大娘當老師,教她哭。到 ...

福建 晉江人婚嫁習俗

  紅與強同是晉江人,兩人相愛兩年,強父母知道後瞭解紅的家境一般,立即反對紅,並立即安排強相親,強父母相中與其門當戶對,家裡開玩具廠的婷,在社會風氣及家庭壓力下,強只得與紅分手,並在今年五月份訂婚,訂婚時婷家就送了一輛本田車,訂婚後強仍深愛著紅,兩人仍放不開斷不清情份,但退婚已是不可能,或許年底就會結婚了,強 ...

河北懷安婚嫁習俗

  河北懷安婚嫁習俗   解放前,懷安婚嫁均受封建禮教約束,由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而定,男女雙方婚前不識,撮合成偶。   婚姻初始,經媒人說合,男女雙方家長認可,即分別請人看 黃曆 。根據男女各自的生辰八字 合婚 ,如無大忌,即可議婚 換貼 。 婚貼 在男女家中三天,三日內家中平靜無事為 順 ,順者婚事可議 ...

洛陽漢族婚嫁習俗

     洛陽婚嫁習俗沿襲《禮記》所定的 六禮 (問名、納彩、納吉、納徵、請期、迎親)程式。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進步和文明的發展,一些洛陽婚嫁習俗逐漸廢棄,但洛陽婚嫁習俗的基本程式一直沿襲至今。洛陽是十三朝古都,建都史達千年之久,是數千年的政治、文化和經濟中心,所以以洛陽為中心的婚嫁習俗隨社會的發展傳到全國各 ...

安徽戀愛婚嫁習俗

  訂婚:一般由男方託媒向女方提親,雙方依家境相似,門當戶對為佳u舊時經雙方父母認可後,便用庚帖互換生辰,清算命先生 合八字 ,占卜吉凶。如年度八字相合,即可訂婚。正式訂婚得 過紅書 ,又叫 過書子 。男方請媒議聘,女方提出聘禮品種數額後,男方按商定標準,準備聘禮。聘禮多少、質量好壞,由雙方家境而定,沒有確切 ...

中國回族婚禮習俗

  婚禮,是回族人民一生中的一個大禮。回族老人常常把給兒子舉行婚禮、完婚叫 卸擔兒 ,認為這是 終身大事 ,是老人的責任。回族對婚禮特別重視和講究,但由於回民分佈在全國各地,回族婚禮形式多種多樣。據史書記載,回族的婚姻習俗大都是按照教規來辦的。如娶妻,要經過請媒人提親,送禮,寫婚書,擇吉日成婚等程式。據《固原 ...

山東婚嫁習俗

  山東一帶的婚嫁,大體上分為這樣幾個步驟:議婚、訂婚、送日子、鋪房 、迎娶、拜堂合巹。在這幾個步驟中,迎娶最為熱鬧,也最為有特色。婚禮日早晨,吹鼓手最先來到主家大門口鼓吹一通,然後進洞房再吹。稍事休息 後 ,迎親的花轎就要起程。一般迎親的花轎有兩乘,新郎坐的叫"官轎",給新娘準備的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