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為什麼叫商鞅方升

為什麼叫商鞅方升

  這些方升是商鞅擔任秦國大良造時,按他規定的標準和度量衡所生產的方升。

  秦孝公十八年即公元前344年,這時商鞅已任大良造職,實行變法,在變法中規定全國統一使用度量衡,這段歷史婦孺皆知。然而,當初究竟是用什麼統一度量衡的,標升器皿究竟長什麼樣,卻很少有人知道。而“商鞅方升”一直都深藏在上海博物館的庫房裡。當年中國歷史博物館要求將該文物上交,上博卻只上交了一個幾可亂真的複製品,從而將商鞅親自監製、用以標升的青銅器皿留在了自家庫裡。

  方升全長18、7米,升縱7米,橫12、5米,深2、3米,容積202、15立方米,重0.7公斤,為長方形的有柄量器。器的外壁刻銘文,底部銘文為“廿六年,皇帝盡併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左壁銘文為“十八年,齊卿大夫眾來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積十六尊五分尊壹為升。”前壁銘文為“重泉”。

衛鞅為什麼叫商鞅

  衛鞅叫商鞅是因為秦王將商地封給他,後人稱之商鞅。《資治通鑑·第二卷·周顯王八年》記載:“於是衛公孫鞅聞是令下,乃西入秦。”商鞅在《資治通鑑》中出場時的名字是“衛公孫鞅”。

  商鞅亡於公元前338年,時隔100年之後,李斯作為後人,稱衛鞅為商鞅,就是讓人明白,這個商鞅就是“受封商於十五邑”的衛鞅,是一種對歷史人物的簡化稱謂。衛鞅受封是公元前340年的事情,在《資治通鑑》第二卷中,公元前350年和公元前348年,曾兩次稱衛鞅為“商鞅”。

商鞅的經濟思想

  商鞅的經濟思想,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得到歸正:一、商鞅和商君學派的歷史觀、名利論。商鞅和商君學派認為人類歷史是發展的、變化的,並認為人類歷史經歷了三個階段,每個階段的政治、經濟都有不同的特點。第一個階段是“昊英之世”,以伐木殺獸,人民少而木獸多。第二個階段“神農之世”,“男耕而食,婦織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這時已有農業,但是沒有階級壓迫,沒有戰爭。第三個階段是“黃帝之世”,出現了“強勝弱”,“眾暴寡”。“故黃帝作為君臣上下之義”,“內行刀鋸,外用甲兵”,這裡指的是已進入文明社會,產生了作為階級壓迫工具的國家。他們認為這種民展變化是自然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們只能適應這個變化。商鞅和商君學派雖然認為人類歷史是發展的,政治制度,措施等都要因時而變,但他們又認為變法要慎重,新法推行後要儘量穩定下來,他們說:“國貴少變”。 商鞅和商君學派認為追逐名利是人的天性,人的一節活動的基本內在動機是對名利的追求。他們認為“民之性,飢而求食,勞而求佚,榮則索樂,辱則求榮,此發之情也”。他們還認為“民之慾富貴也,共闔棺而後止”,人們追求富貴,都是蓋上棺材蓋才肯罷休,認為這是人的本性。 商鞅和商君派認為君主要“操名利之柄”,控制名利,把人民的力量引向有利於國家富強的路上來。他們主張“利出一孔”,堵塞各種各樣的求名求利的途徑,只留下一條取得名利的道路,就是“利出於地”,“名出於戰”;要求利,只能經營農業,要求名,只能勇敢作戰,舍此沒有別的名利之路。“利出於地,則民盡力,名出於戰,則民致死。人使民盡力,則草不荒。出使民致死,則勝敵”,這樣以來,國家就可以富強了。二、商鞅和商君學派的農戰論。重視農,又重視戰,把農和戰結合起來,把“農戰”作為一個概念,視為基本國策,並進行多方面的說明和論證,從而構成戰論,是商鞅首創。農戰論的提出和推行,反映了戰國時期諸侯兼併和統一的中央集權專制主義國家形成時期的政治經濟的要求。商君學派把“治”、“富”、“強”、“王”看做“治國”的目的,推行農戰政策是達到目的的基本手段,認為“國之所以興者農戰也”。一個諸侯國堅持農戰,國家才能富強,最後統一天下。商鞅和商君學派把農戰政策叫作“作壹”,即專一於農戰政策。實行農戰策時間越久,利益越大,長期堅持實行農戰政策,就可以成就王業,統一天下。所謂農戰政策,就是要把全國上下的一切力量動員起來,從事農和戰。在農和戰兩者中,他們把農看成戰的基礎。他們認為戰爭所需的軍糧和其他許多重要軍用物資,都要靠農業來提供;農民佔全國人口大多數,是兵員的基本來源。如果農業調,家民浪散,在當時的諸侯國兼併戰爭中就無法長期支援,必然越來越處於劣勢,以至敗亡。


歷代變法真相:變法

     商鞅變法   在中國的“改革家”序列裡,商鞅與他同時代的李悝、吳起等人,是祖師級的人物,是“推動歷史進步”的偉大人物。但實際上,商鞅本人不過是一個冷血的“國家主義”打手,是一箇中國曆史長河中從未消失過的恐怖幽靈。商鞅的變法理念有三:1、剷除“仁義和平善良孝悌”,國家才會強盛;2、人人互相監視互相告密 ...

的歷史觀和人性論

  商鞅的歷史觀是不法古,不循今,這主要體現為“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   基於對歷史的洞察,商鞅主張變法革新。商鞅把歷史分為上世(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親親而愛私)、中世(民務勝而力征,上賢而說仁)、下世(民眾而無制,貴貴而尊官)和今世。歷代帝王都是“各當時而立法,因事而 ...

的農戰思想概略

  商鞅認為國家只有兩件要事,即耕與戰。國家的強盛取決於政治、經濟和軍事實力,而耕戰就是國家實力的保證。   商鞅認為“國之所以興者,農戰也;國待農戰而安,主待農戰而尊。”令民歸心於農:把農業視為立國之本。農業是國家富強的保證,農業可以為戰爭提供物質基礎。他用刑賞的方法驅使民眾務農。對不務農者進行重罰,對從事 ...

司馬錯:後時代的戰略家

  司馬錯與張儀爭論於秦惠王前………司馬錯曰:“不然。臣聞之:‘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貧,故臣願從事於易。夫蜀,西僻之國也,而戎狄之長也,而有桀紂之亂。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廣國也,得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眾,而彼已服矣 ...

變法的作用

  1、推動了社會進步和歷史發展:商鞅變法是較為徹底的改革運動。透過改革,秦國廢除了舊制度,創立了適合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動了秦國社會的進步,促進了經濟的繁榮。壯大了國力,為秦國的富國強兵和未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秦國乃至中國歷史都起了重要作用。   2、經濟上:改變舊有的生產關係,廢井田開阡陌,從根 ...

為什麼被處死

  1、商鞅被處死的原因是:   (1)商鞅變法觸動貴族利益,遭到貴族保守派的反對。   (2)嬴駟在當太子期間,屢次觸犯法條,商鞅不留情就處罰了太子老師。   (3)商鞅變法得到秦國上下的擁護,這讓秦惠文王警惕心其叛變。   2、商鞅前後兩次主持變法。秦孝公3年(前359)下變法令,規定宗室貴族按軍功給予爵 ...

怎麼判定

  商鞅是英雄殺中一個非常熱門的角色。相信很多玩家都非常喜歡。但是商鞅的技能變法有很多玩家不理解其中的意思,下面是變法判定詳解:   變法(主動技):在任意玩家的判定牌生效前,你可以出一張牌(手牌或裝備區的牌),替代原來的判定牌,從而改變判定結果。法家(主動技):你掉血以後可以抽取傷你的角色的一張牌,可以是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