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是我們當今中國少數民族之一,也是一個人口比較多的一個民族,仡佬族文化歷史也比較悠久。我們都知道,仡佬族人民擅長紡織,刺繡。但是我們好像很多人都不是特別瞭解仡佬族的民居文化都有哪些?
那麼,接下來,就讓小編帶領大家一起來看看仡佬族的民居文化吧!
仡佬族是貴州高原上最為古老的一個民族,有人認為它是“古夜郎”的後裔。仡佬族大多住在山區。民諺說:“高山苗,水仲家,仡佬住在巖旮旯。”
仡佬族先民的民居形式,以“幹欄”為特色。見於《魏書·僚傳》:“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名曰‘幹蘭’。”又見於《新唐書·南蠻傳》:“人樓居,梯而上,名為‘幹欄’。”《溪蠻叢笑》記:“仡佬所居不著地,雖酋長之富、屋宇之多,亦皆去地數尺,以巨木排比……杉葉覆屋。”《黔南苗蠻圖說》記仡佬“所居屋去地數尺,架以巨木,上覆杉葉。”
1949年以前,貧苦的仡佬族有住巖洞的,有在樹上搭棚巢居的,還有用小樹樹編成三角形的“千腳棚”,以及把“千腳棚”架在矮小土牆上的“塌塌房”。
一般仡佬族的住房,有木結構的“穿鬥房”,有石結構的石板房,還有茅草房。穿鬥房以木做樑架,厚木板裝鑲作壁。石板房用石築牆體,薄石板蓋屋頂。茅草房多以板築泥牆,屋頂蓋茅草;也有的木構架樑柱,用竹編為骨,外面塗泥做牆,屋頂蓋茅草為房。
民居建制,多為二層樓居建築。中間為堂屋,供祖先牌位及待客,無天花板及樓板。兩側為臥室及廚房,樓上設糧倉。畜欄稱“圈藏”,附於正房之後或左右兩端,略矮,忌與住房屋脊相接。院落格局,有三合院、四合院,正房兩端有耳房,左右側建廂房。
居屋通常為長三間五柱落腳結構。財力富裕者建長五間、不足者修獨間。大多數住房仿漢族房屋格局,為一列三間平房。中為堂屋,兩側為廂房,每間廂房又各隔為前後兩小間,用前一小間作廚房外,全用作臥室。前一臥室有一火炕,火坑裡終年薪火不絕,是家人每日就餐處。每天勞作完畢,全家男女老幼皆圍爐休息或閒談。親朋來往亦在火坑旁接待交談。堂屋與廂房之間均有門互通。堂屋正壁前置方桌一張。磨、桶、犁、簸、盆等常用器具亦多放於堂屋內。只有婚喪、祭祖時才在堂屋舉行。屋頂下安樓枕,上鋪籬笆,一般不住人,作堆放糧食用。屋前為平地,俗稱“院壩”,用作晾衣物、曬糧食、放雞鴨。院壩兩側各為牛、豬圈和堆放柴草的簡易房屋一間。與住房構成三合院。屋後或院壩前為菜圃,三合院四周多有桃、李、犁樹或竹叢。仡佬族住區大部地處貴州高原,山多平地少,古稱“跬步皆山”,可謂“開門見山”。
仡佬族分佈在不同的地域,不同地域的仡佬民居有著不同的特點。
居住在黔中一帶的仡佬族村民,其住房與附近的布依族和漢族“屯堡人”大同小異,多為石板房。
居住在黔西北一帶的仡佬族同胞,多住茅草房,茅草蓋得特別厚實、整齊,簷下收尾處精心編織造型各異的帶狀結,如同蓋瓦屋面的“封簷板”,有尚好的藝術效果,被人譽為“貧女巧梳頭”。
居住在黔東北一帶的仡佬族同胞,酷愛修建幹欄式“翹角樓”。石阡縣花橋鎮一帶農村,棟棟小樓,飛簷翹角,竹木掩映,秀麗迷人。正屋一側,加建廂房。廂房都是兩層,而且多為吊腳樓。樓上環以“直欞欄干”,簷下晾曬衣物。飛簷翹角不僅美觀,而且對增加室內採光和室外使用空間具有重要作用。秋收時節,家家戶戶簷下,掛滿金燦燦的包穀,紅豔豔的辣椒,一派豐收景象。
居住在黔北一帶的仡佬族同胞,房前屋後竹木蔥蘢,屋面覆蓋小青瓦,四周安裝木板壁。若是篾條牆、籬笆牆,粉刷白灰,清爽明快。歷史悠久、工藝精湛的“龍潭村古建築群”,已被推薦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東北的龍潭村,屬大坪鎮管轄,因村前有口“龍潭”而得名。村民幾乎全姓申,自稱“申佑的後裔”。申佑(1425~1499),明代人,曾任四川道監察御史。正統十四年(1449年),北方瓦剌入侵,申佑隨皇帝親征,被困於土木堡,因貌似皇帝而代其死難,後被朝廷敕封“進階文林郎”,准予建祠。祠始建於嘉靖十二年(1533年),清康熙、道光相繼維修。坐西向東。有牌樓大門、兩廂、正殿等。正殿面闊三間,穿鬥式封火山牆青瓦頂。大門兩側磚牆上,鑲嵌天啟、康熙、道光碑。大門磚石結構,四柱三門,明間門額楷書陽刻“大節光昭”,次間楷書陽刻“千秋氣節”、“流芳百世”。
龍潭村仡佬族民居的主要特點,突出表現建築佈局及石木裝修上。
整體佈局,略顯凌亂,缺乏統一坐向,彼此似無呼應,此乃地勢使然。龍潭一帶為“喀斯特”岩溶地貌,即當地人所謂的“巖旮旯”。在巖旮旯中建房,只能因地制宜,“見縫插針”,難以統一坐向。但就一家一戶而言,還是比較規整的。一般一正兩廂,中鋪石院壩,外砌石垣牆,形成封閉式院落。
封閉式院落的石垣牆,多以片毛石壘砌,間或以方整石砌築。前者有平砌、斜砌及隨意壘砌等工藝。斜砌中,又有上下兩層反向壘砌者,形成條條“麥穗紋”,當地又稱“魚骨頭”。麥穗和魚骨,皆為吉祥物,一向受青睞。
建有石垣牆的仡佬族民居,必然建“朝門”。“朝門”通常由木質垂花門和石質八字牆組成。垂花門,穿鬥式,懸山頂,上蓋小青瓦。垂柱雕刻蓮蒂、南瓜,寓意清廉、多子。大門門簪,或刻南瓜,或刻福壽,寓意多子多福。連楹雕刻水波紋,意在於防火鎮宅,與其他民族雕刻“桃符”有異曲同工之妙。
每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的信仰,而保安人的信仰則是伊斯蘭教,因為受到伊斯蘭教的影響,同時又夾帶了一些蒙古族的習俗,從而形成了保安族的民族特色。下面的保安族文化為您帶來獨具民族特色的保安族飲食文化,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保安人的主食偏重於面製品,經常食用饅頭、花捲、煎餅、包子、湯麵條、臊子面、饊子、涼麵、漿水面、炒肉面、捏麵筋、攪團等。小麥面做的麵條多種多樣,有面片、拽面、涼麵等。其中“指甲面片”特色鮮明、色味俱全。土豆作為主食的吃法主要有鹽水煮土豆、土豆泥煎成土豆餅,有時也用土豆泥加洋蔥作成包子餡,口味清香、細膩。
幹玉米麵是生活困難時期非常普及的主食,現在保安人多吃青玉米棒子,但偶爾也會用玉米麵燒饃饃。雀舌面,即碎飯,其做法是:把麵餅擀成大片,摺疊起來,來回切成如雀舌般大小再加煮食。另外,做的涼麵細而長,炒麵為冬令食品。
肉食以牛、羊肉為主,保安族人民忌吃豬、馬、驢、騾等不反芻和兇猛禽獸之肉。未經阿訇宰殺的動物、自死的動物以及動物的血,同樣是飲食禁忌。偏重於純肉製品,如手抓羊肉、碗菜(熟牛羊肉切塊,加胡蘿蔔、土豆、粉條,用牛羊肉湯燴成)、麥仁雜碎湯、(麥粒樂羊頭蹄肉及內臟混煮)、大塊清水雞、爆炒雞塊、清煮全鴨等。
尤以全羊席最為知名,這是選用2齡左右的肥羊,洗淨後整隻煮熟,然後撈起,按肋條、脊背、前後腿、髖、脖子、尾巴分檔切割,接著帶骨剁成一指厚、手掌大的肉塊,各裝一盤順序上席,另配佐料調味蘸食。
保安族在待客時還有一些別具特色的飲食風俗。有客自遠方來,都會受到熱情款待。客人到家,首先要把客人讓到上座(即炕的左邊落座),然後,先端茶,再上食物。用餐前,按照保安族的規矩,必須由一名年長的老人或家庭主人唸誦一段《古蘭經》文,意思是感謝真主賜給了我們食物。之後,才能動手就殫,如果是饃、餅之類的主食,必須由主人先掰開,然後,客人才能取食。
否則,被認為是不懂規矩。一般是一頓飯上三道飯菜,第一道是大餅或饅頭,第二道是手抓羊肉或雞肉,最後一道才是正餐精製的細絲麵條。若是貴賓,主人還要用雞尖招待,以示尊敬。若來客是男的,中、青年婦女是不能在男客面前隨便露面的,要一直在廚房裡為客人忙碌做飯菜或休息,待客人走後才能出來。
語言是交流的重要橋樑,在高山族文化中有著獨特的語言文化。高山族內部語言差別很大,有阿美人、泰雅人、排灣人、布農人等十多個分支,所以這也導致他們具有非常豐富特別的語言文化藝術,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體會下吧。
高山族有自己的民族語言,屬於南島語系又稱馬來一玻利尼西亞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據統計,共有22種語言。除已近消亡的平埔人語言外,尚有15種。根據語音、詞彙、語法形態上的差異,大體可以分為泰雅、曹、排灣 三大語群。包括泰雅語、賽德克語、曹語、卡那卡那富語、沙阿魯阿語、阿美語、布農語、卑南語、賽夏語、魯凱語、雅美語等。其中雅美語與菲律賓的巴丹語接近。
現在不少高山族同胞已能使用漢語,而且高山族語言中還吸收了不少漢語閩南話藉詞。這些措詞與農耕生產和生活方面的器具有關,反映了歷史上高山族與漢族之間密切的文化交流與貿易關係。
高山族語言與古越人語言一樣,也是多音節的粘著語,不同於漢字一字一音的孤立語。如,“船”為“卡蘇”、“打獵”為“卡媽路苦”等。學者們認為,高山族語言與同源於古越人的壯侗語族各族的語言之間,也存在著某種同源關係。
高山族雖然還沒有通用的民族文字,但近年來,在排灣人和布農人地區發現的“繪畫木板”與“記事木板”,卻 反映了高山族圖畫文字的雛形。“繪畫木板”繪製了對多個影象,可歸納出14種會意形象,如騎馬的童稚,戴羽冠、橫槍手肩、持槍前進、手提敵首、舞蹈等人像,心及鹿、百步蛇等;“記事歷板”用檜木製成,鐫刻著各種結構單一的符號,如▲表示一天,q表示架平鍋煮酒,■(長方形)表示禁忌砍柴。
此外還有表示揹簍裡有芋、有粟,以及表示 狩獵、耕墾、鹿獵、飼養、娛樂、等刻畫符號。“繪畫木板”與“記事木板”所刻畫的形象與符號,已初具萌芽記事的特徵。它反映了高山族早期農耕兼狩獵的原始經濟文化型別,可以說是高山族人民對自己歷史的一種寫照。
裕固族是一個能夠善舞的民族,他們透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從而創造出和本民族息息相關的歌曲和舞蹈。他們沒有屬於自己本民族的文字,但卻吸收了其他許多民族的特點從而形成了民間口頭文學。下面的裕固族文化為您帶來裕固族的民歌文化,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裕固族是個很特別的民族,它們沒有明顯的男性傳宗接代的宗法觀念,也沒 ...
我們都知道,仡佬族文化歷史悠久,仡佬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大部分的仡佬族人民都居住在貴州省。其實我們對於仡佬族的文化或許不是特別的瞭解,那麼,小編將會帶領大家一起來看看頗具仡佬族特色的建築文化,讓我們一起來領略仡佬族人民的風采吧!
居住環境:
清末及民國初年,仡佬族人口急劇減少,居住區域迅速縮小 ...
中國的五十六個民族都分佈在不同的地域,而每個地區都有著不同氣候溫差,以及各民族不同的民族特色,很多少數民族的居住條件也都大大不同,在建築房屋時他們也將帶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帶入到建築當中,那麼,你知道門巴族的建築文化是怎樣的嗎?下面的門巴族文化為您解答。
門巴族建築在過去的時候,門巴族的村子是比較分散的, ...
就像許多少數民族一樣,位於我國新疆自治區的塔塔爾族也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他們也逐漸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舞蹈,更是細緻到將舞蹈分為了作歌舞、節慶歌舞、婚禮歌舞和模擬歌舞等。
接下來我們就到塔塔爾族文化欣賞一下他們的舞蹈吧!
塔塔爾族能歌善舞。多少世代以來,塔塔爾族在歡樂的節日 ...
在我們印象裡每天都是一日三餐,這已經成為我們的傳統了。但是在侗族地區確是每天食四餐,兩茶兩飯。茶已經深入到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當中了。
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侗族文化吧!
一奇:雜異的食源
侗族地區大多日食四餐,兩飯兩茶。飯以米飯為主體。平壩多吃粳米,山區多吃糯米,糯米種類很多,有紅糯、黑 ...
仫佬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他們是聚族而居的族群,在一個村子裡居住的人們一般都是一個姓氏,而他們的房屋都是戶戶相連的,這是仫佬族獨有的民居特色。
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仫佬族文化吧!
仫佬人居住的總體特點是“聚族而居”。同姓的大都住在一個村子裡,如果一個村的居民雖同姓但不共祖的,也必須分段居住 ...
京族是我國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其中之一,是中國唯一的海洋民族,也是越南人組成的主體民族。京族人的傳統民居原本是“草廬茅舍”,後轉變為“長石條瓦房”。他們的民居體現出了京族文化的民族特色,一起來瞧瞧吧!
京京族的祖先原居越南吉婆。後來有一部分人自越南塗山沿海捕魚來到巫頭島等地定居,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