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獨特風格的漢劇文化

獨特風格的漢劇文化

  中國的戲曲藝術文化由來已久,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在全國各地文化領域都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大部分戲曲來源於民間,貼近人民日常生活,所以想了解湖北文化,透過戲曲便可以基本反映當地民風和歷史發展。

  湖北省地方戲曲劇種之一。皮簧腔系主要劇種。早期稱“楚腔”、“楚調”,以後又稱“漢調”、“漢戲”,俗稱“二簧”。在鄂北有“一清二簧三越調”的諺語;而在鄂東又有“一清二彈”之說,稱漢劇為“亂彈”或“彈戲”。

  文獻記載中曾有“湖廣調”、“黃腔”、“皮簧”等稱謂。辛亥革命前仍稱“漢調”,從民國初年起開始改稱“漢劇”。其主要聲腔為西皮、二簧,在地方劇種中開創皮、簧合奏之先河,從而形成皮簧聲腔系統。漢劇流行於湖北省境內的長江和漢水流域及其鄰近的河南、湖南、陝西、四川等省的部分地區。

  二簧興起於長江中下游,“本於弋腔”,系由安徽傳入湖北的四平腔吹腔,經湖北藝人加工發展而成。西皮是由傳入鄂西北襄陽一帶的山陝梆子演變而來。漢劇前身為楚調。漢調西皮、二簧合流並用,乃經過長期逐漸融合過程。在嘉慶末年,在漢口就有十餘個唱漢調的戲班,他們既唱西皮,又唱二簧;既有正調,又有反調,已經是一個聲腔完備的劇種。故漢調與皮簧在湖北的合流時間,應為嘉慶年間。

  漢劇的聲腔以西皮、二簧為主,兼有吹腔、雜曲、小調。西皮也稱“下把”,定la-mi弦,唱腔高亢激越,爽朗流暢;節奏靈活多變,可塑性強,使用範圍較廣。西皮板式比較完整,有[慢板]、[正板]、[快板]、[西皮垛子]、[西皮一字],以及屬散板類的[搖板]、[散板]等。其中,[西皮垛子]是運用較多又最具特色的一種獨立板式,其唱腔字多腔少,節奏緊湊,適於敘事,是西皮中常用的一種板式。

  二簧也稱“上把”,定sol-re弦,曲調柔和委婉,舒展流暢,節奏較平穩。板式有[二簧慢板]、[二簧垛板]、[二流]、[二流垛子]、[夾板],以及屬散板類的[搖板]、[散板]、[滾板]、[導板]等。[二流]是主要板式,有快、慢之分。西皮、二黃在傳統演唱中還有一些獨具特色的專用曲調和特定唱腔。

  漢劇唱腔中還有一些曲調優美活潑、節奏鮮明的雜曲小調,等數十餘種,以及民歌、雜曲等。多用於富有喜劇色彩、生活氣息濃厚的小戲。漢劇的曲牌也十分豐富。傳統的演唱和器樂曲牌有四百多首。按使用樂器的不同。根據曲調效能和使用範圍,又分為軍樂、禮樂、宴樂、物樂、喜樂、哀樂、神樂七類。這些曲牌或銜接唱腔,或配合身段、渲染氣氛,具有豐富的表現功能。

  漢劇的伴奏具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不同的唱腔使用不同的伴奏樂器,皮簧腔主要以胡琴伴奏為主,嗩吶二簧、羅羅腔、崑腔曲牌等,則以嗩吶或笛子為主要伴奏樂器。近幾十年來,文武場樂器有較大改進,如胡琴改為京胡;漢鑼、漢鈸改為音調高昂的奉鑼、蘇撥。漢劇鑼鼓經十分豐富,打法多樣,基本鑼鼓點約有一百六十多個。

  大體上可分為[大打]、[小打]、[川打]、[幹打]、[溼打]五種組合方式。其中,由馬鑼、邊鼓、大鑼、鈸組合而成的[川打],具有節奏鮮明、氣氛強烈的特點,對於刻畫粗獷、剽悍的人物形象和烘托場上火爆熱烈的氣氛,能起到獨特的表現作用,主要用於西皮唱腔及舞蹈、武打的伴奏。

  漢劇與湖北清戲、湖北越調在民間素有“一清、二黃、三越調”之說。其分行均為一末、二淨、三生、四旦、五醜、六外、七小、八貼、九夫、十雜十大行當。末、醜、夫用本嗓(俗稱“堂音”);生以本嗓為主,並夾用邊音(俗稱“本夾邊”);淨、雜用邊嗓;旦、小生用小嗓。

  在中國戲曲發展歷史上,漢劇為京劇的形成作出過特殊的貢獻,對川劇、滇劇、桂劇、湘劇、粵劇、贛劇等地方戲曲劇種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是研究戲曲板腔體系、戲曲音樂結構演變的重要史料和進行藝術創新的資源。

什麼是飲食文化圈?獨特風格的飲食文化區域

  地大物博的大中國,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在漫長的歷史變遷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飲食文化圈,讓中華美食,揚名天下。那麼,什麼是飲食文化圈呢?一起來看看吧。

  飲食文化圈是由於地域、民族、習俗、信仰等原因,歷史地形成的具有獨特風格的飲食文化區域。依據中國飲食文化區位型別的不同,將中華食文化圈劃分為12個小圈,現列如下:

  1.東北地區飲食文化圈,口味特點:鹹重、(蔥蒜的)辛辣、生食。

  這裡土地肥沃,草場優良,平原廣闊,五穀雜糧與山貨水產都很豐富,冬季寒冷漫長,人口稀少。歷史上這片土地長期生活著滿族、蒙古族、鄂倫春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遊牧狩獵是他們的主要生活方式。人們好食燉菜,攝取高熱量的動物脂肪,以禦寒冬。

  2.中北地區飲食文化圈,口味特點:以鹹重為主。

  該區主要集中在內蒙古,但在東北和西北地區都有較深的文化交叉,是典型的草原文化型別,以遊牧和畜牧為主要生產方式。人們逐水草而居,擅長射獵,君王百姓都愛鹹食畜肉,熱喝奶茶,暢飲烈酒。由於物產單一,糧食結構不夠合理,人們普遍以各種肉食和奶製品為主,幾乎不吃蔬菜。

  3.西北地區飲食文化圈,口味特點:以鹹為主,輔以適當的幹辣(椒)和香辛料。

  西北的飲食文化受自然環境和宗教因素的影響非常明顯。西北地區有優良的天然草場,從西漢至清朝中葉,這裡基本上以畜牧業為主,農業種植香辛料較多。食物結構較簡單,過去基本不吃蔬菜,但人們愛吃烤肉,佐以孜然,辣椒粉等調味品,口味鹹重。

  4.黃河中游地區飲食文化圈,口味特點:酸辣,味稍重。

  這一地區歷史文化十分燦爛,北宋以前這裡一直是中國文化的中心地帶,並且政治中心大致在西安--洛陽--開封一線上移動。這裡農業開發最早,也最完善,各種牲畜和穀物都有,屬於五穀雜糧並食區,家蔬野果等植物性食物也十分豐富。

  5.京津地區飲食文化圈,口味特點:以鹹香為主,相容幷蓄八方風味。

  自元、明、清以來,蒙古人、漢人、滿人先後在此建都,北京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天津是漕運、鹽務和商業發達的都會,與北京共構經濟一體和京畿文化。京城聚集著諸多衙屬官吏、龐大駐軍以及樂醫百工,普通市民,眾多民族匯聚於此,形成了五方雜處的局面。飲食的層次性和變化性特別明顯。

  6.黃河下游地區飲食文化圈,口味特點:鹹鮮,味正,蔥蒜的辛辣。

  黃河下游地區屬於齊魯文化圈,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澱,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影響至深,因而這一區域飲食的文化味較濃。講究"平和正統",大味必淡的至味境界,加之受海洋文化和京杭大運河的影響,這裡成為南北飲食文化的交匯之地。山東菜在北方的影響很大。

獨特的茶館文化

  

  飲茶習俗是古重慶文化的一個重要特色,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在飲茶的方式,茶館的情趣上都別具一格,吸引中外遊客的興趣,體現出重慶古老文化傳統和迷人的魅力。抗戰時期寓居重慶的一位作家在回憶戰時陪部重慶生活在香港《星島旅遊》雜誌上,發表的文章中說“領略巴黎的風情在咖啡館,領略重慶的風情在茶館。寫重慶,不可不寫茶館。用蓋碗泡茶,泡上一碗,三朋四友,躺在竹椅上談夭,想談多久就多久。”足見重慶茶館濃郁的巴渝風情韻味,為海內外遊客所讚賞。

  重慶人飲茶之風俗,歷史悠久。據專家們考證,早在唐代品茶專家陸羽所著的《茶經》一書中就寫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西漢學者王褒在《憧約》一書中,就記載巴人家中烹茶待客的情景:“舍中有客,提壺行酷。烹茶盡具、已而蓋藏。”晉代詩人詩詞中就有“蜀中飲茶冠六清”的詩句。自古重慶城就有“城門多,寺廟鄉、茶館多”之說。重慶的茶館遍及城鄉、大街小巷,坐茶館吃茶,成為土農工商,男女老幼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習慣。重慶城茶館之多,可從1947年3月重慶《新民報》所載:“方圓不到9平方公里的半島的城區,就有茶館2659家之多.”足見重慶人飲茶風之盛。

  坐茶館是重慶人的生活習俗,家裡有茶不喝,偏要到茶館吃茶。追溯其源,除了自古沿襲的生活習俗外,與重慶地理、氣候等環境也有密切關係。重慶地勢陡峭,人們爬坡上坎,走得腳腿痠軟;尤其是漫長酷夏炎熱的氣候,走得汗流夾背,口乾舌燥,很自然想找個歇腳解渴的地方。往往在坡頂和石梯高處、轉彎的街口就有供人歇腳解渴的茶館。昔時整個重慶城沒有公園(直到民國18年始有一處佔地1200平方文“尺地寸天”的“公園”),茶館就成為人們休想、散心解悶的好去處。重慶城市房民居狹窄,親友來訪,無法在家中接待,往往起身招呼親友;“走,茶館吃茶去。”以茶待友、以茶會友,促膝談心,既體面又方便。泡上一碗茶,想談多久就談多久,花費無幾,十分稱便。如若進一步分析,重慶人的飲茶之風,與重慶愛擺“龍門陣”之風習密切相關。重慶人豪爽熱情、幽默風趣、男女老少都喜愛閒聊,侃起來就沒完沒了。茶館是人們聚會聊天的最好去處。“擺龍門陣”已成為重慶人聊天、閒談,說故事談家常特有的代名詞。坐在茶館,手捧香茶,無拘無束,海闊天空,天南地北,前三皇、 後武帝,古往今來,陳貓死老鼠,無一不是擺談的談資。在 這裡可聽到家中聽不到的、報紙上沒有的軼聞趣事和小道消 息。各自傾吐發洩內心欲吐為快的思想感情,實在是人們調 劑和豐富精神生活的一種享受,是不坐茶館的人,難以領會的樂趣。

  重慶茶館與其他城市的茶樓,茶園不同。北方茶館的那種高桌長凳,大瓷茶壺茶碗,茶客難以久坐,大壺泡茶既不 耐喝,尤為失去飲茶品茗的情趣。傳統的重慶茶館,竹躺椅前擺小茶几,可躺可坐,久坐不累,端茶順手,擱茶方便。 一盞“蓋碗”,慢慢品茗,想坐多久就坐多久,店主不下逐客令。 如有事離開,只須將茶蓋斜放在茶船上,堂館就會給你保留。 重慶人飲茶講究水好,茶好,茶具好。過去都用兩江的江水,有 的是從太平門江邊灘盤處取水,店家用沙缸過濾,打起“河 水香茶”的茶招兒,招殊茶客。重慶人歷來喜愛色豔、味濃、耐泡而味醇回首的雲南下關沱茶。濃茶是裝模壓制,外形如 北方窩窩頭的再製茶,具有消暑解熱去膩生津的功效,深受 氣候炎熱的重慶人所青陳。至於茶具,精巧美觀的“蓋碗茶”出自巴蜀。相傳是唐代德宗建中年間(780——783年)川西節 度使崔寧的女兒發明的。原來的茶杯沒有襯底,端著燙手,放 在桌上又不固定,崔寧之女巧思設計以小漆木盤承託茶杯, 名叫“茶托子”。有了茶托,吃茶時既免燙手,又使茶杯在桌 上固定,人人稱便。重慶人飲茶的茶具十分考究,茶杯是江西景德鎮上等細瓷,茶托(茶船)是銅或錫質,上面雕刻著圖案,本身就是一件工藝品。茶蓋、茶杯和


領略包頭獨特的飲食文化

  包頭地處環渤海經濟圈和沿黃經濟帶的腹地,溝通北方草原遊牧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之間的交通要衝,其飲食文化有它獨特的地方深受人們的喜愛。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從包頭文化的角度去看看其飲食文化吧!   飲食特色,   包頭是草原文化和黃河文明的結合地,從清朝開始,包頭已經成為了西部地區的皮毛集散地,商業的繁榮和發展,同 ...

西班牙人獨特的飲食文化

  西班牙背靠大西洋,歷史上發展出了強大的海上力量,這股力量幫助西班牙王室增加殖民地的同時也吸收了世界各地的美食食材,從而創造出了西班牙人的獨特飲食,在西方飲食文化的世界裡,西班牙菜就是一道道海鮮美食。   提起西班牙,那節奏明快、風格獨具的弗拉門科舞曲便在耳畔響起,風光旖旎的西班牙,東面及東南面瀕臨地中海, ...

湖南茶文化,獨特的飲茶文化

  隨著湖南省旅遊業的開發,湖南茶文化被越來越多人瞭解。湖南是中華茶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在中華茶文化史上,過去、現在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湖南省黑茶在我國茶葉經濟和民族團結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現在,我們就走進湖南文化,看看湖南人與茶的故事。   湖湘茶文化的源流   湖湘茶文化,屬於湖湘地域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是湖 ...

英國獨特的風俗文化

  說起英國的特色風俗,首先我們要理解什麼叫“特色風俗”,特色的意思是這個東西是你獨有的,別人所沒有的,風俗是指這個國家大部分人都認同並在實行的一種文化行為,英國的特色風俗有很多,有些冷門生活風俗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下面是整理出來的有關英國的特色風俗。   商務禮儀守時重諾,注意儀表,不要佩戴條紋領帶,交談時 ...

烏孜別克族獨特的飲食文化

  烏茲別克人民大多生活在廣闊的大草原上,哪裡,風景秀麗藍天白雲,更有成群的牛羊。他們和漢族的生活習慣以及飲食文化有著很大不同。想知道烏孜別克族人民的飲食文化嗎?下面的烏孜別克族文化為您解答。   烏孜別克族人的食物主要是肉食和奶製品,蔬菜吃得較少,多吃羊、牛、馬肉。一日三餐都離不開饢和奶茶。烏孜別克人的主食 ...

珞巴族獨特的飲食文化

  中國地域遼闊擁有著許多民族分散在不同地域,不同的氣候條件下,各自在飲食方面擁有著不同的特點,從而形成了不同的民族飲食文化。珞巴族文化存在於在高原地區,他們的飲食和當地的特產,氣候密切相關。   民族飲食文化,不同地區的飲食習俗都有鮮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飲食原料的不同,飲食習慣就有明顯的差異。珞巴族主要分佈 ...

獨特的建築文化:撒拉族民居

  撒拉族古老的民居是孟達村籬笆木樓,位於循化縣孟達鄉大莊村犛牛巷中,距離縣城25公里,清大(清水——大河家)旅遊二級公路直達景點,已經有悠久的歷史了。那麼,撒拉族民居有哪些特點呢?一起來撒拉族文化中看看。   撒拉族古老的民居建於明末,總建築面積達200平方米,是典型的中國古代三合庭院式建築,整體佈局坐北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