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璀璨的薩迦文化

璀璨的薩迦文化

  在西藏曆史上,曾出現過諸多的宗教流派,其創造的優秀傳統文化,對當地的習俗、文化及人們的思想觀念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薩迦派可謂其中最具影響的宗教派別之一,薩迦縣也因此聞名於世。她那豐富多彩而又獨具特色的文化,如盛開的邦錦花,絢麗多姿。

  《薩迦格言》在西藏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在國內外產生了一定影響。它的創始人薩班貢噶堅贊以簡練的語言、生動的比喻,將深刻的道理寓於鮮明的形象中,寓於哲理,發人深省。並對統治階級專橫、殘暴的本性進行了揭露,對自私、虛偽、貪婪行為進行諷刺和抨擊,教誡人們要正直、堅定、謙虛、勤奮、苦學。

  在沒有文學的遠古時代,薩迦人民以口頭語言為工具,形象而藝術地反映生產與生活,抒發思想感情,傳授鬥爭經驗,表現出一定的審美觀和藝術情趣。這種在民間所產生和繼承發展下來的口頭文化,成為藏民族文學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大量的民間故事,以口頭流傳為主,短小精悍、生動有趣、有說有唱、獨具特色,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深刻的教育意義,並充滿著奇情異彩,貫穿著整個歷史長河,是薩迦地區社會生活、風土人情的多稜鏡。

  能歌善舞的薩迦人民,在六絃琴的伴奏下,想什麼唱什麼,看見什麼唱什麼,幹什麼唱什麼,以一切社會生活為題材,人人創作,人人傳唱。以熾熱的感情,唱出了他們的生活、勞動、愛情、鬥爭及美好願望。其中的“薩迦索”民間歌舞就別具一格,整個舞蹈過程不用任何樂器,演員穿上華麗的藏裝,頭戴“嘎夏”帽子,邊唱邊舞,場面壯觀。

  現在的薩迦縣人民生活越來越富裕,文化生活也越加豐富,在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同時,農牧民透過收聽廣播收看電視,更新觀念,創造出了許多具有時代特色的文化藝術形式。

國內外學者匯聚長春 探討薩滿文化保護與傳承

  薩滿文化是一種原始文化形態,隨著時代變遷,這一古老文化正瀕臨消亡。4日,中國·吉林第二屆薩滿文化研究論壇在長春舉行,來自國內外40餘名民俗專家匯聚一堂,共同探討如何挖掘、傳承、保護古老的薩滿文化。

  據介紹,本屆論壇由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吉林省薩滿文化協會聯合主辦,是第二屆中國長春·東北亞文化藝術周文化論壇板塊重要活動之一,共邀請到國內外40餘位著名薩滿文化及民俗文化專家,對薩滿文化研究的意義、方向以及薩滿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等問題進行探討。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曹保明介紹,薩滿文化距今已有5000多年曆史,廣泛分佈在亞洲、歐洲、美洲和非洲100多個國家,是世界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記錄了先民原始文化和原始思維發展的歷史軌跡,具有綜合性的歷史文化價值。然而,隨著時代發展,如今的薩滿文化在世界範圍內已瀕臨消亡,保護和傳承薩滿文化成為世界性課題。

  在論壇上,專家表示,薩滿文化既具備地域性,又具備世界性,把這一古老文化繼續傳承,需要把靜態的薩滿文化遺存和動態的薩滿文化傳承相結合,將薩滿文化的保護與文化旅遊經濟的發展相結合,透過建立薩滿文化的研究基地、研究成果展示基地和薩滿文化旅遊風景區,挖掘、整理和再現薩滿文化底蘊和精髓,以實現長效保護與傳承。

  據介紹,吉林省是薩滿文化重要發源地之一,也是薩滿文化遺存保留最完整、內容最豐富的地區之一,至今仍保留著較完整的薩滿器物、神諭、活態薩滿祭祀儀式等,為薩滿文化的研究、保護與傳承提供了依據和載體。

  論壇後,與會專家還將觀摩吉林省薩滿文化遺存及薩滿原生態祭祀展演,全方位瞭解當地薩滿文化的發展與保護歷程。

薩迦風土人情

  西藏素稱“歌舞的海洋”,也是“文學的百花園”。豐富多彩的藏族文學,象那遍地生根。盛開在“世界屋脊”的幫錦花,絢麗多姿,美不勝收。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程序中,勤勞勇敢的西藏薩迦縣人民不僅為開發祖國邊疆,鞏固祖國統一作出了巨大貢獻。而且以自己非凡的聰明才智,創造了具有悠久歷史傳統和獨特風格的精神財富——薩迦文學,豐富了祖國文學寶庫。

  花團錦簇的薩迦文學,包括有民間文學和文人文學。薩迦人民在沒有自己文字的遠古時代,就以口頭語言為工具,藝術地反映自己的生活,抒發思想感情,傳授生產和鬥爭的經驗,表現審美觀和藝術情趣。因此,在薩迦藏族民間所產生和繼承、發展下來的口頭文學,不僅成為藏族文學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是一宗極為寶貴的文學遺產。

  大量的民間故事,就是以口頭流傳為主,其中充滿著奇情異彩。總之民間故事浩如煙海,慣穿整個歷史長河,是薩迦地區社會生活、風土人情的多稜鏡,也是歷代文人進行文學創作滋補和泉源。民間故事一般短小精悍,生動有趣,有說有唱,獨具特色,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深刻的教育意義。

  薩迦縣的藏族群眾大多數能歌善舞,歌曲和音樂六絃琴伴隨舞蹈,他們想什麼唱什麼,看到什麼,唱什麼,幹什麼唱什麼,以一切社會生活為題材,人人創作,人人傳唱,人人加工,不斷豐富和發展著藏族優秀文化。薩迦縣群眾以灼熱的感情,唱出了他們的生活、勞動愛情、鬥爭、悲歡以及美好理想的天地。特別是“薩迦索”民間歌舞別具一格,它的特點是整個舞蹈全過程不用任何樂器,現在每逢藏曆5月15日這一天演員們穿著藏裝,內穿白襯衣,外穿長袖外衣,腳穿靴子,頭戴嘎夏帽子,女的佩戴寶古裝帽子、項鍊邊唱邊舞,場面壯觀。薩迦索民間舞蹈,起源於元朝薩迦王朝巴思巴時期。當時是對一些重大喜事,法王出訪、歡送貴賓、慶祝大典等最大禮儀時期的一種舞蹈。由薩迦地方勢力組織起來的一種民間舞蹈,舞蹈活動規範大小隨著當年糧食產量高低,畜牧業發展的好壞而定,豐收之年跳的人數增多,欠收之年跳的人數減少。最大場面跳舞一次需4個組,每組24人,共96人,男女各一半,2名領頭人。

  “薩迦索”民間舞蹈,曾一度時間中斷,1980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東風吹遍祖國大地,也吹到了後藏薩迦這塊神聖的土地,薩迦縣人民為了歌頌黨,歌頌社會主義,歌頌幸福生活,歌頌大豐收,自發組織起來跳薩迦索舞蹈。2001年在慶祝西藏和平解放50週年,日喀則地區舉辦的珠峰文化節活動期間,薩迦索民間舞蹈,以他獨特的風采和世人見面,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古老的民間戲劇藏戲,也是薩迦縣一支獨具芳香的花朵。

  《薩迦格言》、《水樹格言》等等言詩集,以簡練的語言、生動的比喻將深刻的道理寓於鮮明的形象之中,富於哲理,發人深省,是廣大人民群眾所喜愛的作品。薩迦縣從1960年建立了縣廣播站和電影隊,(轉播中央和西藏自治區及本縣重大節目,電影放映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影片和生活體材影片。)1985年建立了電視臺,1996年按裝了閉路衛星接收機,2001年9月修建安裝了調頻廣播臺,9鄉1鎮分別安裝了地面衛星接收廣播、電視接收站(單收站)2000年至2002年,有92個村、建立了村級站。現在可直接轉播中央廣播電視臺節目和全國有關省市廣播電視節目,極大的豐富了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發揮了黨的喉舌作用。

  從歷史上,薩迦是西藏文化的發源地,有名的《薩迦格言》在西藏文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它不僅在藏族中廣為流傳,而且在國內外都有一定影響。作者薩班·貢噶堅贊,他在格言中,對統治階級專橫、殘暴本性進行了揭露:對自私、虛偽、貪婪行為進了諷刺和抨擊,還對求知做學的經驗以及待人處事的哲理,教誡人們要正直、堅定、謙虛、勤奮、苦學等等,在藝術上,《薩迦格言》突出的成就是運用極為豐富的比喻來說明主題。


金剛節

  藏傳佛教之一的薩迦派,有著一個規模不小,內容豐富、僧俗共娛的節日,此節日被稱為“七月金剛節”。七月金剛節,簡稱“普珠節”。“普珠”意為觀修供養,“珠”為成就修道,智慧七十義之一,證悟因之大乘無漏修道。其內容主要是觀修壇場,江興供養,謂修自生,前生和今生,也就是供養。   神秘的宗教儀式--薩迦大法會古老的 ...

縣美食

  薩迦縣美食有酥油茶、糌粑、青稞酒、酸奶、酥油拌人參果米飯、藏族血腸、藏式火鍋等。   1、酥油茶:配料很簡單,首先用犛牛牛奶中提煉的黃油也就是酥油,然後將煮好的磚茶,在較高的木桶中反覆攪動,讓酥油與茶汁溶為一體,呈乳狀即成。   2、糌粑:糌粑是藏族同胞特有的一種主食,是由青稞或豌豆炒熟後,磨成麵粉製成的 ...

摩尼像左右普分別是哪兩位

  一般有兩種。兩邊是菩薩的,那麼釋迦摩尼左邊是大智文殊菩薩,右邊是大行普賢菩薩。兩位菩薩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左右肋,普賢侍右,文殊侍左。表示如來教法,是行解並進,定慧雙修。 釋迦牟尼佛、文殊師利、普賢,合稱華嚴三聖。如果是弟子的,那麼左邊是大迦葉尊者,右邊是阿難尊者。   釋迦牟尼公元前565年到公元前486年 ...

羌族獨具代表性的文化:羌族

  羌族薩朗是最代表羌族文化的一種舞蹈,是當地羌族人民娛己娛神的重要手段。在羌族,無論是喜事、憂事,無論是田間地頭還是院壩堂屋,都能看到薩朗的影子,隨著時代的發展,薩朗不僅承載了羌族文化的傳承,也承載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   羌族薩朗作為羌族多數歌舞種類的統稱,源於羌文化在發展過程中的交融與互補。因此, ...

歷史悠久的侗族瑪節文化

  源遠流長的侗族文化,具有深厚的優良傳統。侗族薩瑪節,在侗族人民的心裡已經紮下深深的根。侗族人民為了紀念偉大的薩瑪,世代傳承著團結頑強,至善至美的的精神,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起走進歷史悠久的侗族薩瑪節去看一看。   侗族薩瑪節流傳於貴州省榕江縣、黎平縣、從江縣及周邊的侗族地區,主要以榕江縣車江侗族薩瑪節為代表 ...

朝鮮族多元文化中的璀璨一脈:農樂舞

  朝鮮族文化大多是在朝鮮族人民辛勤勞作時產生,所以具有濃厚的民族氣息與地方特色。最燦爛的朝鮮族文化要數農樂舞了,它不僅是朝鮮族人民排解疲勞的娛樂活動,也是貫穿各種文化的精華舞蹈。那麼,大家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朝鮮族多元文化中的璀璨一脈:農樂舞吧。   在朝鮮族文化中“農樂舞”俗稱“農樂”,其歷史可追溯到古朝鮮 ...

初終喪葬習俗

  中國的喪禮富有濃重的倫理色彩、人情味,宗教信仰觀念也糅含在喪俗中。葬禮中基本信念是“不死其親”,表現在行動上就是“事死如事生”。因此,一個人去世隨之而來的是系列喪葬禮儀,成為一次特殊的離別,要裝點行程、話別餞行、依依不捨地惜別,於是就要裝礆、裝點行程等。   我國民間習俗認為,凡人享年五十歲以上的老或病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