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甘孜藏戲

甘孜藏戲

  甘孜縣素有“歌舞之鄉”的美譽,“能說話就會唱歌,能走路就會跳舞”,是對能歌善舞的甘孜人民的真實寫照,縣內藏戲表演十分普及。目前,縣境內的藏戲可以分為羌姆、阿姐 拉姆、協、夏卓等,簡述於後;

  1.羌姆:意為寺廟跳神。它是宗教意識與民間舞蹈相結合的產物,來源於藏族早期笨波教的祭禮舞蹈,甘孜各教派的羌姆大約在公元八至九世紀由西藏傳入。跳神的時間和次數根據各寺的具體情況而定,地點一般在寺院內大殿前的廣場上,是屬一種具有嚴密程式的舞蹈藝術,無論提動作的組合,還是隊形的變化,各寺都有一定的規範程式,透過專門負責舞蹈訓練的舞師,依照跳神舞譜的指點和自身的言傳身教而代代相傳。樂器主要有 大鼓、鈸、長號、海螺、法鈴、嗩吶等。擊鼓是舞蹈中最為重 要的節拍指示,從舞蹈的內容表現形式大體可以分為驅邪禳災舞、護法保佑舞、賜福消禍舞、祭祀娛神舞,神鳥仙獸舞等。

  2.協:又叫“弦子”。在甘孜縣境內有孔薩協欽、仲薩協、 格達協,郎扎協等,其中白利寺五世格達活佛創建於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格達弦子尤為著名。起初用此歌舞祭祀亡魂、超度靈魂、免荒災。以後逐漸豐富其內容而流傳於民間。表演 時無伴奏樂器,起舞時,男女兩隊輪歌共舞,圍成圓圈,相對而立,男演員抬頭,女演員低頭,沿著弧線,先慢後快,邊歌邊舞,舞蹈的腳步動作嬌健,帶有“夏卓”的風韻。據說格達活佛寫了二十四首詩歌,並教演員唱, 這樣就形成了獨特的格達弦子有唱跳的民間舞。

  3.夏卓:俗稱“踢踏舞”。甘孜踢踏舞最先是由西藏傳入的一種舞蹈形式。大約在300多年前由甘孜寺、大金寺僧侶從西藏日喀則學回。最初其內容主要是以詩歌的形式讚頌上師、父母、地方官和祈求吉祥等為主。夏卓傳到甘孜之初由寺廟掌握,表演者皆為男性,一般都在每年秋季進行表演,後來流入民間後則無時間和性別的限制,踢踏舞表演,不限人數,少則一人,多則數百人,表演時舞者身著盛裝但不佩腰刀,腳或腰部需掛1串響鈴,以增添音響色彩。解放後,踢踏舞經過業餘和專業舞蹈工作者繼承借鑑,廣採博收各種踏步的節奏長處,形成了 “甘孜踢踏”優美的踏步旋轉,側身騰躍等獨特的技巧動作,豐富了舞蹈的表現力,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甘孜踢踏”。

四川藏族甘孜的待客禮俗

  四川藏族 甘孜的待客禮俗

  敬禮之節

  藏族人民對於親朋友好友久別重逢,攔手貼於臉頰相親;見所敬重之人將袒臂之袖搭於肩上,屈腰雙手平伸或豎大拇指以示敬禮;平常相見伸舌頭也屬敬禮;親朋遠行或初到,替他牽馬以示敬禮; 還有合掌磕頭,參拜佛像,朝覲活佛,與佛頂禮時磕響頭及磕長頭(一步一磕拜)。

  款待賓客

  藏族人民對於親朋好友,乃至素不相識的人,接待都熱情誠摯。每個家庭之中,都置有火塘或藏火盆,酥油茶或奶茶壺一直煨在火塘邊,旁邊設有座位,招待來客於火盆旁取暖。然後擺上茶碗,家庭富足的擺放的是鑲銀木碗,一般家族擺放的是繪龍細瓷茶碗。客人茶碗裡的茶必需斟滿,客人喝過一口後,主人立即將茶斟滿;客人告辭時,要把茶碗裡的茶喝完,表示對主人家的尊敬和謝意。對於遠道而來的客人,主人總是悉心關照,幫助卸鞍牽馬,安排休息住宿,款待酒肉飯食。主人希望客人酒足飯飽,席間自己也略進酒食。客人若客氣講理,反而會引起主人的不安。

  敬獻哈達

  藏族人民在迎送客人、求神拜佛、探親訪友、結婚喜慶等社交活動中,用哈達(絹絲所織極稀疏的長巾,以白色為主,也有紅、黃、淺藍等色)表示敬意或祝賀。在較為隆重的迎送儀式上,主人向客人捧獻哈達,表示敬意,祝福吉祥;客人向主人回敬哈達,以示謝意,祈禱萬事如意。

  禁忌風俗

  甘孜州有一些與其他地方有著明顯區別的禁忌風俗。如家中有重病人,即於樓頂掛一橫杆或掛毯子以示謝絕探望。 嚴忌外人進屋時,在家門前用幾個石頭壘堆,燒糌粑煙表示謝絕入內。 出遠門時忌家中的人在當天掃地。若遇見喜鵲和桶內盛滿水的背水人即視為吉利。若碰到背空桶的人或是兔唇的人則視為不吉祥,須改期再行。 客至家時碰到雞生蛋、羊產羔,水溝裡水頭與客同至,是吉祥的徵兆

甘孜民族音樂春晚走紅 讚美所有高原婦女

  “你有一個花的名字,美麗姑娘卓瑪拉……”10天前的央視春晚上,幾位歌手剛剛唱完《卓瑪》,這首歌的詞曲作者、甘孜州歌舞團的真知和秋加措就接到了各方打來的祝賀電話。“我們甘孜的歌又上春晚了。”24日,在成都康定酒店舉行的一場座談會上,幾十位剛剛度過春節假期的“甘孜文化人”興奮點全部集中在《卓瑪》上。 好歌沒人會拒絕

  在秋加措的記憶裡,上2010年春晚,已是《卓瑪》第5次在央視大型節目中出現,但他的名字卻是第一次以曲作者身份出現在螢幕上。《卓瑪》並非新歌,音碟、網路下載、電臺播放、卡拉OK點播,《卓瑪》被傳唱流行已經有好幾年的歷史。但很少有人知道《卓瑪》的詞曲作者真知和秋加措是甘孜本土音樂人,甘孜文化界也沒有因為這首歌被熱唱而意識到它的價值。

  曾經有人問真知:“這首歌是寫給自己心愛人的嗎?”真知說:“也對,也不對。”《卓瑪》不是寫給某一個人的歌,而是真知對所有雪域高原婦女的讚美。從小生活在高原上的真知說:“一杯水、一壺茶,是母親和姐妹們做的每一件小事,把我們塑造成山一樣的男人,歌詞就是我最真實的表達。”2001年,真知把自己的歌詞交給年長的秋加措老師看。“我覺得寫得很好,是一個藏族人的真情實感。”秋加措很快譜了曲,歌曲在康定歌手中悄悄傳開了,也被外來的採風者帶出了甘孜。

  此後,把《卓瑪》納入自己演唱曲目的有亞東、孫楠及無數歌手,但詞曲作者卻被忽略了,甚至在公開場合中變成了別人名下的作品。為此,秋加措還和某電視臺打過官司。但沒想到《卓瑪》現身春晚,“好歌是擋不住的!”

  好資源應該成品牌

  “味精很香,但裝在味精瓶裡反而聞不到。甘孜人常常不知道自己的優勢在哪裡。”秋加措的《卓瑪》唱紅後,先後有多家音樂公司與他簽約,一些大企業請他寫歌,開價都是數萬元。有些企業更聰明,只需要把公司網頁與《卓瑪》的音訊影片地址連結上,公司的點選率就大幅上升。“但州里卻沒有利用好《卓瑪》的名氣。 ”座談會上,大家反思的正是這個問題,“我們的歌曲被別人唱紅了半邊天,經濟價值可觀,卻沒有給甘孜帶來更多的效益。”

  四川音樂製作人陳川認為,“寫出一首好聽的歌曲,詞曲作者已經完成了他們使命,如何完成傳播,打造成產業需要的是一個系統工程。”座談會上大家發出了“好好打造《卓瑪》品牌”的呼聲。“甘孜州目前還沒有一個扎得下根的演出平臺,好音樂外流是很正常的。”郎尼阿彬現在是雲南迪慶一家文化傳播公司的音樂製作人,曾經也是活躍在甘孜的樂手和歌手。“別人唱紅我們的歌,只要我們善加利用,品牌效應依然是自己的。”郎尼阿彬認為找回“卓瑪”是可能的。甘孜州委常委、宣傳部長楊秀彬在座談會上表示:“完全來得及。甘孜有的是人才,有的是創作的源泉,現在大家知道《卓瑪》的來源地,正好成為一個知名品牌。別人做得早,做得好,所有的方式都可以借鑑。畢竟資源和文化優勢本身是不能複製的。”

  《康定情歌》曾讓康定城在全球知名,如今《卓瑪》再度紅遍大江南北,給了甘孜文化品牌和文化產業一個破題之機。記者從甘孜州委宣傳部獲悉,底蘊深厚的藏民族文化資源是該州文化文藝產業發展源源不斷的源泉,打造甘孜文化產業的最新舉措即將推出,《卓瑪》就是其中一個重要品牌。


拉薩雪頓節歌聲不斷 藏戲表演精彩奪人眼球

  29日上午,宗角祿康公園遊人如織,歌聲不斷,鼓鈸齊鳴,處處洋溢著濃厚的節日氣氛,雪頓節藏戲展演在這裡拉開帷幕。   獨特的舞韻、嘹亮的唱腔、華麗的服飾、古樸的面具、多彩的劇情……上午11時,藏戲劇目《卓瓦桑姆》向觀眾呈現出西藏美麗的傳說、動人的故事。在表演中,演員們使用的面具造型多樣、生動傳神,服飾華麗多 ...

覺木隆藏戲的前世今生

  “節日期間我們被邀請去演藏戲、跳舞,農忙的時候主要下田幹農活。”日前,在羅布林卡出演傳統藏戲劇目《智美更登》的拉姆,一邊化妝,一邊和記者談她的演出生活。   拉姆是西藏拉薩市覺木隆藏戲團的農民演員,她所在的藏戲團前身是覺木隆藏戲班,歷史久遠,其演出的藏戲被公認為親傳正劇。   再過1個小時,演出就要開始。 ...

神秘的木裡藏戲舞蹈

  落在木里藏族自治縣西北部的木裡大寺,是木裡眾多信教群眾心靈皈依的所在地,這裡每年都要舉行三次藏傳佛教金剛神舞表演,俗稱跳神,藏語叫“杜基嘎爾”。它是木裡藏區藏傳佛教大型佛事活動中最吸引人,最獨特,最具有濃郁的藏族地域性文化色彩的舞蹈。   杜基嘎爾的起源   據藏文史料記載,公元8世紀中葉,當時的吐蕃藏王 ...

藏戲 藏族“活化石”

  藏戲在藏語裡的意思是“仙女姐妹”,據說最早是由七姐妹一起演出,而內容多是佛經中的神話故事,所以得此名。藏戲是個非常龐大的劇中系統,擁有眾多的藝術品種和流派,這與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條件、生活習俗、文化傳統、方言語音的不同有很大的關係。西藏及四川、青海、雲南廣大藏族地區的人民都普遍喜愛觀看藏戲。藏戲大約起源於距 ...

甘南別開生面的“南木特”藏戲

  “南木特”藏戲是流傳於甘南夏河縣一帶的民族民間地方劇種之一,它產生於甘南拉卜楞寺,它兼顧了京劇與藏戲之優,是一個既不完全同於西藏戲,也不完全同於其它藏區戲劇的劇種。   “南木特”藏戲在產生之前,經歷了較長的孕育時期。拉卜楞寺自1709處建立後,逐漸成為甘肅、青海、四川藏區的政治、宗教、文化的中心。寺內豐 ...

甘孜民族服飾

  生活在川西地區,青藏高原東緣,橫斷山脈地區的甘孜藏族自治州的藏族服飾形成獨具地域特色的康巴服飾習俗,俗稱康裝。   康裝又可細分為康北農區服飾、康南農區服飾、木雅服飾、嘉絨服飾、特區服飾等。   康北農區服飾主要分佈在德格、白玉、新龍、甘孜、爐霍等縣農區;康南農區服飾分佈在巴塘、雅江、鄉城、得榮等縣農區; ...

甘孜待客禮俗

  迎客送客 有客來訪,全家下樓出門或出帳篷熱情迎接。如有狗,先把狗拴好,接客時先接客人的褡褳等包袱,如有馬,要接馬的韁繩。迎進屋後,由家長陪客,其餘先要料理客人的馬,如給馬備料喂飼草,如是遠客,取馬鞍,是近客,就給馬松肚帶等。   進屋或進帳篷時,由家長陪客人走在前,切不可與客人搶道。進屋內,客人一般要坐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