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畲族——祭祀禁忌

畲族——祭祀禁忌

  忌女性代表家庭在壇前燒香秉燭與朝拜。忌以鴨子為供品,忌在神宮廟觀、石母、樹王面前便溺。

畲族文化詳解:畲族禁忌有哪些?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特別是56個民族的文化特色,讓中華民族的文化越來越有內涵。對於每一個民族來說,都有其特有的習俗,同樣地,各個民族的禁忌也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那麼,今天就讓我們透過畲族文化去了解畲族的禁忌有哪些。

  與圖騰崇拜和農事生產相關的禁忌:

  一、忌打狗、罵狗,更忌諱殺狗,禁吃狗肉。他們幾乎家家養狗愛狗,有的地方不稱狗,而稱犬,或稱龍犬。饒平縣水東村畲族按其毛色,呼“白龍”、“烏龍”、“黃龍”等,把狗直呼為“龍”。狗自然老死後,給予埋葬。南雄縣畲族為死狗戴一頂紙帽,帽沿鑲一圓圈,土葬後,上面澆透水,以超度再生。

  建國後,有些地方的畲族破禁,開始吃狗肉。

  二、忌用腳踏碓,一直沿用木杵或石杵、石臼椿米。50年代後,多用電力或柴油發動機為糧食和飼料的加工動力。

  三、農曆正月二十“天穿日”不下地幹活,有“正月二十做細(工),不夠補天穿”的諺語。

  四、清明日不能挑尿桶,否則天大旱。

  五、冬至日不能進菜地,否則多蟲。

  六、產婦的房門是懸掛避邪物,外人不得擅進。妊娠三日內,不得吃肉,多吃薑和鹹菜;產後未滿月,不乾淨,不能去別人家串門;產後百日內,忌食鴨和鵝。

  其它禁忌:

  1、生育禁忌:

  孕婦臥房忌釘釘子或亂翻動,擔心受驚,動了胎氣。

  孕婦忌摘水果,據說摘了果樹不結果。產婦忌吃鴨子、鴨蛋,因為有“七月半鴨不知死期”之說。

  未滿月的嬰兒忌見生人。

  小孩麻疹後數十天忌吃芥菜。

  2、交際禁忌:

  正月初七出門,初八忌歸來。

  新娘第一次回孃家住宿天數忌單數。

  3、生產禁忌:

  潮汐時分忌播稻種。

  秧田忌在水田出水處先拔。

  正月初一、初五、初九忌挑糞。

  正月二十忌作田事。

  三月初三忌下田。

  “封龍日”忌執鐵器。

  四月初八忌水牛下地犁田。

  “立秋日”忌巡田。

  4、生活禁忌:

  正月初五、初九忌在露天曠地上曬衣服。

  爐灶忌燉狗肉、蛇肉。

  忌以手帕贈人,忌拾路遺毛巾。

  贈送禮物忌單數。

  忌單手棒茶迎賓。

  忌用筷子打貓。

  5、祭祀禁忌:

  忌女性代表家庭在壇前燒香秉燭與朝拜。忌以鴨子為供品,忌在神宮廟觀、石母、樹王面前便溺。

祭祀禁忌

  在中國的喪葬祭祀活動中,為了達到祭祀的效果和目的,人們設計了許多禁忌規約。這些禁忌規約,都是不能違反的,否則就認為會觸怒祖靈,祖靈就會對祭祀者施災降禍。如果能夠恪守種種禁忌,祖靈就會保佑子孫後代。

  祭者禁忌 參加祭祀的人是有所禁約的。許多民族,例如彝族、苗族、怒族、葉車族、傣族、佤族、哈尼族、鄂倫春族、漢族等都有禁忌女人參加祭祀祖靈的儀式。祠祭不準女人進祠堂,墓祭不許女人上墳山。俗以為女人上墳祭祀死去的祖先,意味著家中無男子,會招致絕子絕孫。犯了罪被處以刑罰身體因此而留有殘疾者禁忌為父母送葬,禁忌上墳祭掃。因為這樣會"慚負先人"。被刑為徒者,愧負刑辱,深自刻責,所以忌上墳祭祖。

  再者,又恐祖先亡靈見子孫被刑,痛惜感傷,不忍監祀歆享,所以禁止被刑為徒犯的子孫祭祀祖宗。漢族禁止任何不潔的人參加祭祀,包括有月經的女人,孕婦,產婦,寡婦,甚至連祭祀期間行房事者也不能參加。女人之不準參加祭祀祖靈,是舊社會婦女地位低下在死亡文化中的一個體現,民俗以為讓不潔者參與祭祀,就必然要失去祭祀的誠意和效應,祖宗的靈魂會怪罪,降下災厄。另外祭祀祖先,切忌請人代勞,不可轉假他人之手,只有親身供祭祖先,祖先才會高興地享受祭品。

  祭時禁忌人死埋葬之後,回到家中要立即給家神上祭,以安慰亡靈。漢族舊進墓祭新死者,一般於春季的第一個戊寅日前。後世祭祀死去的祖先,有了俗定的時日,一般在年節,清明、七月半、忌日等日子。

  初喪時的祭祀又多以七數為期,逢七必祭。但在家中祭祀祖宗的,虔誠者可早晚隨時祭典,關鍵的地,祭祀一定要遵從時日,而且要持之以恆。如果三天打魚,壞人天曬網,對祖靈想起來了就祭祀一番,想不起來就不祭,那是會得罪祖靈的,是對祖靈的不恭敬,不篤誠。祖靈肯定是要怪罪的。至少,當你真正有了宗法觀念的時候,再求祖宗靈魂保佑,祖靈是不會應允的。不但祭祀要及時,而且還必須做到祭祀準時。在忌日、時節裡拜饗祭祖,俗以為不能推遲時日,如果移前幾天,還可通融,但拖後三天舉行則萬萬不可。否則,祖上等了三天,還見不到有吃的有喝的供上來,便會對兒孫們失望,往往會嘆口冷氣而去。這口冷氣,是"窮氣"。家,便可能就要被這口冷氣嘆窮了的。

  七七之祭典,也有許多講究。河南、山東、浙江等地都忌諱"四七"到墳上去祭祀,大約是忌諱"四七"與"死七"相諧音的緣故。河南等地還有祭七避子嗣的風俗。如果死者有子一人,則一七不祭;有子二人,則二七不祭;有子三人則三七不祭,直至五七為滿。否則對子孫不利。山東一帶還有"犯七"之說。是講逢七祭之日。正好趕上農曆的初七、十七、廿七等明七,或撞上農曆十四、二十一、二十八等暗七的日子。俗以為這是不吉利的,必須在祭祀時,往墳上插一白旗,以驅趕邪惡,避開諱忌。清明是很重要的祭典日,這一天不管如何忙,都必須上祖墳祭祀。總之祭祀必須經常保持和遵守時日,否則就不能達到祭祀的目的,而且還會受到宗法觀念懲罰。

  祭儀禁忌上墳燒紙時,不能用棍棒挑動冥鈔,恐將冥鈔挑碎,祖靈不好使用,如果有的冥鈔燒去一半,剩下一半未燃盡,也忌諱重新丟進火裡去燒。俗以為,這留下的一半會變成錢財,是給活人用的,意思是襯衣 上想著子孫們。又說這一半叫"子孫板",只能留下,不能再燒掉,否則,子孫要絕。上墳燒紙,要專心專意,不能捎帶辦其它事情。否則冥紙到達不了祖靈手裡。對新葬者第一閃上墳祭祀,必須圍著墳墓走三圈,回家時必須從其它道路返回家中,禁忌走來時的路。據說是為了防止死者的亡靈走出墳墓,跟隨孝子們一同返家。人們敬祖的心願完全是仿照著敬人的形式不表達 的,如果某種行為對活人是不尊敬的,那麼在祭祀儀式的過程中,就不能把這種行為施用於死者。

  特別是老年死者,更要畢恭畢敬。如切忌以手指划著靈牌或遺像,好像是指著祖靈的鼻尖數落似的,有輕蔑之意,將對鬼魂構成不敬之罪。在祖靈面前禁忌大聲喧譁,發出笑聲和放屁,要叩頭致敬,焚香燃燭,表示默哀.

  祭品禁忌祭祀的禮品,如果是女兒抬送來的要全部收留,禁忌退回其中的一部分,喪葬祭祀時,如果碰到了佛僧,道士,尼姑之類的人,必須將祭品的一部分與之飲食。俗以為這樣做可以減輕死者的罪孽,使之升入天堂。否則,對亡靈不利,或將使之入地獄。一般來說,凡是人們自己食用的肉類、穀類、水果、酒 等,都可獻祭給祖靈,而那些人們自己不食用的,也多數是禁忌獻祭神靈的。

  但是,如果知道某種食物是死者生前不喜歡吃的,也應該禁止用作祭品,以免影響亡靈的胃口。祭品要力求"全",有頭有尾,帶皮帶鱗,以表示對亡靈全心全意。忌用祭品的有鰻魚、鱔魚、帶"豆"字的食品、冬瓜、苦瓜、茄子等等。祭品一般只能擺八樣或六樣,忌諱擺五樣或四樣。因為用五樣,則要出"忤逆胎",用四樣會出"叫化子",對祖靈都是不恭敬的。祭品要新鮮,乾淨,完整。畸形和非宰釘而死的獸禽之肉,被視為不潔之物,不能用來祭祀死者亡靈,否則,亡靈會認為祭者是對它進行侮辱。祭品要貴重,一般要求雞、肉、魚三牲,一些普通的食物或價格低廉的食物是不能擺上死者的墳墓或靈牌之前的。否則亡靈會怪祭祀者小氣。野生水果和外來果品,如楊挑、番茄等也不能作祭品。祭祀死者的食物,禁忌在祭祀之前被人食用過。 同為祭品應由祖先亡靈享用過後,子孫們才能食用。如果子孫們先食用,亡靈勢必會認為子孫們用"吃剩下的"來祭祀它,這是對亡靈的最大不敬。祭品的製作一定要家庭主婦親自操作,製出的祭品要絕對乾淨。三牲中一般不說雞要用活的,魚要用帶鱗,豬肉上要帶幾根黑豬毛,以示為"全三牲"。總之,祭祀中的禁忌多種多樣,這些禁忌既增添祭祀的神秘色彩,也提醒人們對祭祀慎重。正是在這種充滿迷信色彩的氣氛中,祭祀者的頭腦中才會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幻覺,他們的整修心身都被麻醉了。

  祭地禁忌漢民族及其他民族對祖靈的墓地和安置列祖列宗位牌的祠堂都十分崇敬。崇敬祖墳是因為人們以為,祖墳的好壞能夠直接關係到後代人的窮達壽夭、貧富兇吉;崇敬祠堂則反映著人們"乞福於祖靈"的信仰觀念。這二個地方都是祖靈出沒的地方,因而在祭祀之時忌諱亂說,亂坐,亂摸,亂動。由於重男輕女的思想和女人不潔觀念的存在,祭祀祖靈的地方往往禁忌婦女進入。祭地還不能隨便動土,砍伐,釘楔。漢族的"風水"就有這一說,認為祭地的土坎、山坡為"土脈"是死者靈魂的歸宿地,神聖不可侵犯,否則會斷龍脈,得罪祖靈,會遭報應。墓地作為祭地,是不能在此隨便大、小便的。否則是要生病的。祭地禁忌的例子很多,其用意無非是為了保障祭祀重地有一個神秘的氣氛和一種神聖不可侵犯的尊嚴,以顯示人與神之間的聯絡和溝通,使祭祀活動在虔誠、莊嚴的氣氛中進行。

  祭祀禁忌祭祀的器具包括死者的靈牌、像片、祭祀的用具、法師的法及法器等等。這些都是舉行祭祀時要用的,因而都具有神聖的性質,也就是說,它們具有禁忌物品的意義,一般來說都是不能隨意觸控碰撞的。白族人家中供奉的祖先的牌位,如果平時倒掉了,也不能隨便亂動,必須要等到初一或十五才能移動、擺好。漢、滿等民族家裡供奉的靈牌都禁忌亂摸亂動,否則,便認為是對死者的侮辱。臺灣一帶有禁忌用苦苓木製作供桌的習俗,人們認為苦苓木名帶一"苦"字,恐於祭祀的效果不到。

  有的民族在祭祀死者、超度亡魂進,需要用法衣、法器,如做七時和尚用的木魚,道士穿的道袍,要絕對禁止被汙血等不潔之物所汙染,也不準婦女觸控,否則會失去靈驗。東北蒙古族祭祀主持人所穿的神服,所用的神鼓,在祭祀之前要焚香聖化之,祭後也要用香薰染,這些法器平時不能用,也不能隨便帶它外出。漢族祭祀時未洗手禁忌接觸供桌上的香爐、燭臺、花瓶杯盞等器,更不能觸控司祭人所用的法索、劍符等。否則祭祀就要失效。祭祀時還禁忌跨越祭祀所用的一切器具。否則,就像在神靈面前拉屎、撒尿、吐唾沫、辱罵祖靈一樣,是對祖靈的侮辱、褻瀆。祖靈不但不會領供祭之情,還會怪罪人們,懲罰祭者。

  祭事禁忌死者下葬之後的最初幾天,必須在靈牌前一天到晚供奉酒食,並焚燒金銀紙箔和紙錢,使死者在冥間衣食不乏。相傳,人葬後三天內尚不能馬上到達閻王處,暫息本地土地廟中,這三天內,家人每夜還得往土地廟送飯一次,並多燒紙,供其路上用,否則亡靈會鬧得舉家不寧。守靈期間,必須每天三餐行祭,酒肉相供。家族及親友來祭奠時,祭奠時必須從筷筒裡取一雙筷子折為兩截,一半放回筷筒,一半擺在供桌上,表示與死者分而食之,否則是要倒黴的。做七,頭七一定要格外重視,大意不得,因為這是首次大規模祭祀死者,萬事看開頭,開頭不好,亡靈會怪罪的。

  再則,此日是死者上望鄉臺眺望家鄉的日子,所以極為虔誠隆重,稍有不敬,死者即能發覺。因此這一天死者家屬大多通夜不眠,身穿喪服,戰戰兢兢,唯恐亡靈不而降下災禍。"六七"應由親戚做,以應"六七不吃家鄉飯"的習俗。這一天親戚從家裡帶來各色食物祭品、金銀錫箔趕到喪家,供祭於靈前。"七七"要由兒女們一起辦,而且應由女兒唱主角,嫁出去的女兒回家與兄弟一起祭祀父母,這對死者是很大的安慰。而且,如碰到剛好是女兒婚嫁的日子,做女兒的還須特別祭祀一番,否則必遭懲罰。漢族古代,家中死了人,守喪期間,大臣不能從政,國孝順三處不呼其門。

  男子去冠,把頭髮束成髻形,上系麻繩,手持驅鬼辟邪的哭喪棒守衛靈前,直至喪期結束才能折斷,並扔於人們看不到的地方,以表示對死者的悲哀之情。喪期之內,只能穿白色孝服,不能著有色彩的衣飾,三年內不能成親,不能貼春聯,不飲酒吃葷,不近女色,不作樂,不訪友等,成為死者親屬守喪祭祀的規範。苗族下葬當天,死者家屬不能搬動石頭,恐怕壓住亡靈,第三天要割肉去靈前祭祀。死者之子一月內忌耕作、趕場和過橋。次年二月在家中祭奠死者,祭完後全都要躲進山洞。西藏米林縣珞巴族博嘎爾人,父母死後,子女一年內不能剪髮,額前劉海上系一條紅色毛線,一年後去掉,才能嫁人。

  高山族婦女在丈夫死後,如要再嫁人,必須舉行一種祭祀儀式。要準備豐盛的祭品放在死者的靈牌前,用一根絲線,一頭繫著死者的靈牌,一頭繫著生者,生者手撐雨傘,在靈牌前跳著,唱著:"不要等我,不要找我,我到別處去了;不要怪我,不要恨我,我到別處去了。"然後,把絲線扯斷,一溜煙跑開,就算解除了婚約,可以重新嫁人了。否則不舉行祭祀儀式就嫁人,那必遭亡靈化成的惡鬼的懲治。


少數民族節日大集合

      畲族的傳統節日很多,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三月三”、“封龍節”、“六月六”、中元節、仲秋節、重陽節、冬至節、“招兵節”等。   年節,也叫春節,是畲族最隆重和熱鬧的節日。從農曆12月24日的“祭灶”、“送神”畲族就開始過新年了。祭灶神後,就準備除夕的“年夜飯”,閤家“圍爐”。畲族屆時家家蒸 ...

婚慶習俗

  浙江西南地區憑藉其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漸漸成為中國旅遊的又一熱點。其中,作為中國最大的畲族自治縣的景寧縣,又以其婉轉的山歌、醇美的佳釀以及鮮豔的民族服飾引來眾多遊客駐足。筆者近日來到景寧,感受了一番原汁原味的畲族風情。   喜歡對歌的民族   在景寧縣,十分之一人口是畲族人。在畲村,遊客可以在 畲家嫁女 ...

尋找福建先民的歷史足跡

     福州的畲族至今還保留著傳統的烏飯節。   早在隋唐時期,閩、粵、贛三省交界地就成了畲族先民的主要活動區域。但令人意外的是,據當地家族譜牒記載,畲族三大主姓中,當時僅有雷氏、鍾氏聚居於閩西南,以寧化雷氏、長汀鍾氏為著,唯獨不見三姓之首藍氏的蹤影。資料顯示,直到數百年後的南宋中葉,藍氏族人才姍姍來遲肇居 ...

婚俗:女有十八難 男有二十難

   畲族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福建、浙江、廣東、江西、安徽等省丘陵山區。1990年全國人口普查時,全國畲族有63萬人。畲族自稱“山哈”。對於畲族族源,學術界尚未定論,但普遍認為廣東潮州鳳凰山是畲族在宋代以前時期的聚居地。   浙江景寧畲族多為明初從福建遷來,景寧是畲族遷入浙江省的最早落腳點 ...

廣東婦女的鳳凰裝

     畲族婦女服裝,各地略有差別,其共同特點是上衣多刺繡。尤其是福建福鼎和霞浦的女上裝,在衣領、大襟、服鬥甚至袖口上都有各色刺繡花紋圖案和花鳥龍鳳圖案。畲族婦女最主要的裝束,那就是“鳳凰裝”。紅頭繩扎的長辮高盤於頭頂,象徵著鳳頭;衣裳、圍裙(合手巾)上用大紅、桃紅、杏黃及金銀絲線鑲繡出五彩繽紛的花邊圖案, ...

祭祖儀式

  畲族宗教信仰富有民族特色。盤瓠傳說在畲家世代相承,廣為流傳。傳說內容,在閩浙粵贛皖,雖有地域性的差異,但基本情節相同。畲族稱"盤瓠"作"忠勇王",閩東浙南畲族還稱作"龍麒","盤護","高皇",皖南畲族還稱作"龍猛&# ...

葬俗

  1.接孃家。是浙江麗水地區畲族的喪葬風俗。當稍上年紀的婦女死後,家人要通知其孃家人來弔唁。來人多是其兄或其弟。如果來人是長者,不戴孝帽,如果是死者的弟弟,則穿孝衣。孃家人來時,在村外放鞭炮。這時孝子孝孫們拿香,按長幼依次跑在門外迎接。孃家入第一個過來時,收拿跪者手中的香,第二人將他們扶起來。有的地方還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