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畲族飲食打餈粑

畲族飲食打餈粑

  打餈粑是畲族的一種習俗。畲族的許多節日都要打餈粑的。先將泡好的糯米經過木甑子蒸熟後,放到一個石槽裡,用石臼反覆捶打。然後再拿出來放在一個撒滿面粉的簸箕上,捏好之後撒上一些芝麻面,分給大人小孩趁熱吃。吃餈粑只是一種定婚的熱鬧形式。男女雙方的父母也是想透過這種場合來向全村的人宣佈兩個人婚姻的約定,也向大家宣佈這對青年男女將要舉行婚禮的日子。

獨具特色的畲族飲食文化,畲族烏米飯

  大家都吃過糯米飯,但知不知道,畲族文化中最著名的烏米飯。畲族烏米飯,不用質疑,肯定是烏黑色的。看似普通的烏米飯。卻有著上千年的歷史文化,淳樸的鄉情文化與細膩的民族風情都凝聚在烏米飯中。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嚐嚐烏米飯吧。

  畲族烏米飯唐朝以來是畲族同胞“三月三”過節的傳統食品,它來自大自然烏稔樹(也叫烏飯樹)的綠色樹葉泡製而成的色香味和開脾健胃驅溼膳療作用,是男女老幼四季皆宜的綠色食品。

  二十世紀末經寧德市畲族烏米飯加工坊開發,現已成福建九地市和浙南等地設宴的佳餚,分別有紅鱘烏米飯、竹桶烏米飯、太極烏米飯、荷葉烏米飯、菠蘿烏米飯、草包烏米飯、烏米卷、八寶烏米飯(甜、鹹)等品種。

  每逢農曆三月初三。畲族都過“烏米飯”,闔家共餐,辦歌會山歌盤答,通宵達旦,沉醉在一片歡樂、純樸的鄉情之中。烏飯是畲民從山地裡採來的野生烏稔樹的嫩葉,置於石臼中搗爛後用布包好放入鍋中浸,然後撈出布包將白花花的糯米倒入烏黑的湯汁裡燒煮成的飯。

  畲族烏飯得名副其實,吃起來連碗筷也被染粘成烏黑色。不過它的味道相當不錯,吃一口清香糯柔,細膩愜意,別有情趣。倘若將烏飯貯藏在陰涼通風處,則數日不餿。食用時,以豬油熱炒,更是香軟可口,堪稱畲鄉上等美食。

  畲族烏米飯的傳說不一:其一,“三月三”為米穀生日,畲民要給米穀穿上衣服,故塗上一層顏色,祈祝豐年。其二,三月三蟲蟻不作,畲民吃了烏飯,上山下山不怕蟲蟻。其三,古時畲民與敵兵交戰時,敵人常來搶米飯,畲民故意將米飯染黑,敵人怕中毒,不敢問津,畲民便安穩吃飯,有了氣力,打敗敵兵。其四,唐代畲族英雄雷萬興被關在牢房,他一頓能吃一斗米,母親送來的飯卻都被獄卒搶去,雷萬興想法讓母親將米飯染黑,從此,獄卒再也不動烏飯。

  以後,雷萬興越獄,於農歷三月初三戰死沙場,族人每年以烏飯悼念他。其五,畲族英雄雷萬興率領畲軍抗擊官兵,他們被圍困在大山裡,糧食斷絕,以烏稔果充飢,為畲軍度過斷糧關,並限得反圍剿的勝利。雷萬興回軍營吃盡魚肉酒菜都感乏味,時值三月初三,他想吃烏稔果,就吩咐兵卒出營採擷。

  可是,這時烏稔尚未開花,那些兵卒只好採些烏稔葉子,有人出了個主意,將烏稔葉和糯米一起炊煮,結果糯米飯呈現烏黑色,而且味道特佳,雷萬興吃了食慾大振,於是下令大量製作烏飯,以紀念抗敵勝利。從而衍成風俗,世代相襲。

  您可能還會喜歡:

  指尖上的滿族剪紙文化藝術

  朝鮮族酒文化,朝鮮族的飲酒習俗

  惟妙惟肖的朝鮮族長鼓舞

  滿族春節傳統文化都有哪些?

畲族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

  由於地域及人文環境的不同,各地的飲食文化也有所差異,而畲族的飲食文化則是畲族文化的一大特色。那麼畲族人民的飲食文化都有什麼特色呢?在畲族,他們的飲食都有什麼禁忌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畲族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

  一、一年四季以雜糧為主食

  畲族先民長期過著隨山而種的遊耕山地農業生活,雖也租種當地地主的水田種水稻,但所種的大米基本都用於交租,所以一年四季以番薯、玉米等雜糧為主食。

  民俗學家沈作乾在1924年發表的《括蒼畲民的調查》一文中詳細紀錄了浙江麗水碧湖畲村畲民的飲食情況:畲民的飲食以番薯為主糧、玉蜀黍次之,食米的很少。普遍用番薯切絲,摻米飲食,叫做番薯絲飯。

  1929年德國學者史圖博先生在景寧敕木山所見到畲民的飲食情況是:吃的非常簡單,只有富裕的人家才吃得起大米飯,以甘薯為主食。每天吃兩餐,很少吃三餐。

  二、嗜辣重鹹,喜食野味、河鮮,善醃製食品

  畲族的飲食習慣之一,嗜辣。畲民喜歡在炒菜煮食時加辣椒調味,正如畲族諺語所謂:火籠當棉襖,辣椒當油炒,番薯絲吃到老。

  關於畲族飲食習慣中嗜辣之原因大概有三:一為貧困,缺油,以辣椒當油炒;二為,畲民客觀居住的條件使然,居在深山,地陰氣寒,吃辣能去溼卻寒有利於健康;三為,畲民喜食河鮮、野味,加辣調味能去腥。

  畲族同胞散居於深山之中,耕山而作,日常狩獵、捕魚以供飲食之需。故其飲食風俗中喜食野味、河鮮。關於此,清楊瀾《臨汀匯考》卷三《風俗考•畲民附》一文中錄福建長汀楊睿詩云:姜薯蕷豆種山椒,叉木誅芋各打寮;夜半風腥呼野菜,強弓毒矢竟相邀。

  《古田縣誌》亦有載:畲家男女赴山耕作,每腰繫魚簍,捕魚螺以為饌羹,執柴刀採薪以供粉餉。為了儲存食物,畲族先民特別重視醃製和臘制食品。關於畲族飲食習慣之中喜醃和臘重鹹這一特點,畲諺有云:食最好是鹹醃貨,穿最好是藍青色。

  如:把芥菜略曬,加鹽醃製在大缸或木桶之中,即成酸鹹可口的酸菜;青辣椒加鹽醃製,即成酸辣可口的酸辣椒;蘿蔔加鹽醃製,即成鹹蘿蔔;竹筍加鹽醃製,即成酸竹筍。

  此外,尚有色似金黃琥珀的鹹菜、鹹豆、黴豆腐等等。魚類河鮮,小魚泥鰍之類則烘乾,大魚則剖開以鹽醃鹹再加酒糟醃製,掛於透風陰涼處晾乾,則成風味獨特的醃魚幹。

  臘制食品一般在冬季,有臘豬頭、臘條肉、臘豬腳等。其中,畲家臘腿製作工藝特殊,風味獨特,於每年冬季,取新鮮豬腿,用食鹽抹透,掛於灶頭,常年以煙火燻之,時歷一年則肥肉似白玉,精肉似火紅,以刀片之成薄片即可入口食用,肉肥而不膩,有股淡淡的煙燻味道,美味無比,口感獨特。


少數民族節日大集合

      畲族的傳統節日很多,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三月三”、“封龍節”、“六月六”、中元節、仲秋節、重陽節、冬至節、“招兵節”等。   年節,也叫春節,是畲族最隆重和熱鬧的節日。從農曆12月24日的“祭灶”、“送神”畲族就開始過新年了。祭灶神後,就準備除夕的“年夜飯”,閤家“圍爐”。畲族屆時家家蒸 ...

裕固飲食習俗

  裕固族飲食習俗   居住在甘肅河西走廊一帶的裕固族,牧業是其主要的生產方式,飲食習俗一般是三茶一飯或兩茶一飯。早晨起床後,牧人們將熬好的茶水(或清水)舀一勺,撒在帳篷周圍,然後開始喝茶;吃過早茶,就出去放牧;中午吃炒麵或燙麵烙餅,喝午茶;下午再喝一次酥油茶;晚上,一切活路都幹完後,一家人才在一起做米飯或麵 ...

達斡爾飲食習俗

  以糧食為主食。主食中以加牛奶的稷子米和蕎麥麵、餅為主。達斡爾族的麵食以蕎麵為主,有刀削麵、刀切短麵條、揪面片、手指壓柳葉狀麵條,和用拇指在另一隻手掌上碾成的薄卷片等,這些蕎麵食品都直接在牛奶或獸禽肉湯上煮熟。 肉食過去曾以野生動物為多,有狍子、鹿、駝鹿、野豬、黃羊和飛龍、沙雞、野雞等。隨著狩獵業減少,家養 ...

婚慶習俗

  浙江西南地區憑藉其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漸漸成為中國旅遊的又一熱點。其中,作為中國最大的畲族自治縣的景寧縣,又以其婉轉的山歌、醇美的佳釀以及鮮豔的民族服飾引來眾多遊客駐足。筆者近日來到景寧,感受了一番原汁原味的畲族風情。   喜歡對歌的民族   在景寧縣,十分之一人口是畲族人。在畲村,遊客可以在 畲家嫁女 ...

尋找福建先民的歷史足跡

     福州的畲族至今還保留著傳統的烏飯節。   早在隋唐時期,閩、粵、贛三省交界地就成了畲族先民的主要活動區域。但令人意外的是,據當地家族譜牒記載,畲族三大主姓中,當時僅有雷氏、鍾氏聚居於閩西南,以寧化雷氏、長汀鍾氏為著,唯獨不見三姓之首藍氏的蹤影。資料顯示,直到數百年後的南宋中葉,藍氏族人才姍姍來遲肇居 ...

婚俗:女有十八難 男有二十難

   畲族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福建、浙江、廣東、江西、安徽等省丘陵山區。1990年全國人口普查時,全國畲族有63萬人。畲族自稱“山哈”。對於畲族族源,學術界尚未定論,但普遍認為廣東潮州鳳凰山是畲族在宋代以前時期的聚居地。   浙江景寧畲族多為明初從福建遷來,景寧是畲族遷入浙江省的最早落腳點 ...

廣東婦女的鳳凰裝

     畲族婦女服裝,各地略有差別,其共同特點是上衣多刺繡。尤其是福建福鼎和霞浦的女上裝,在衣領、大襟、服鬥甚至袖口上都有各色刺繡花紋圖案和花鳥龍鳳圖案。畲族婦女最主要的裝束,那就是“鳳凰裝”。紅頭繩扎的長辮高盤於頭頂,象徵著鳳頭;衣裳、圍裙(合手巾)上用大紅、桃紅、杏黃及金銀絲線鑲繡出五彩繽紛的花邊圖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