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佤族木鼓文化
神秘的佤族木鼓文化
在中國五十六個民族豐富多彩的各種民族器光中,木鼓是佤族獨有的稀有鼓種。西盟過去的佤族村寨裡置有一對木鼓,有的村寨一個村寨中聚居著幾個族姓,就建有幾個木鼓房。因此,在同一個村寨中有幾個木鼓房的情況。現在的西盟,僅“司崗裡佤族村莊”就存有上百隻木鼓,木鼓數量多,使用木鼓頻率之高,都是足於稱奇的。不愧為名符其實的“木鼓之鄉”。木鼓,佤語稱“克羅”,是佤族人民用來驅邪捉鬼,召集部落成員,告急友鄰,出征戰鬥的重要器具。他們把木鼓視為通天的神靈予以崇拜,因此,1958年以前,在西盟佤族自治縣每一個佤族村寨都有一幢或幾幢木鼓房,每幢木鼓房置一對木鼓,謂之一公一母。
佤族信仰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對木鼓有許多民間神話和傳說,均與先民們的神靈崇拜、祖先崇拜和生殖崇拜緊密聯絡。圍繞著木鼓而舉行的拉木鼓、跳木鼓房、敲木鼓和祭木鼓等一系列活動,構成佰族傳統的莊重而又熱烈的盛大節日活動,是佤族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每年12月(佤族的格瑞月)是拉木鼓活動的時節,整個過程一般需10天。首先由頭人和魔巴帶領部分群眾,在黑夜到選定做木鼓的大樹,獻上貢品,鳴槍驅鬼,再由魔巴唸咒祈禱並揮斧砍樹數下,接著人們輪流著徹夜把樹砍倒,撿三個石頭放在樹樁上,意即給樹鬼的買樹錢,然後截一段兩米多長的樹杆,鑿出樹耳,穿上藤條,便是要拉的木鼓了;次日清早,全寨男女老少穿戴盛裝來到山上,由魔巴揮舞樹枝領唱著作指揮,眾男子分兩邊手拉藤條,應聲合唱,拉動木鼓,婦女助威吶喊,老人和小孩送水、送酒、送飯,邊跳邊拉,把木鼓拉到寨門外;木鼓在寨門外要停留二至三天,待殺雞卜卦選好時辰後,舉行隆重的剽豬、剽牛儀式,全寨人一齊將木鼓樹拉到木鼓房旁的場地上,由工匠製作。拉木鼓氣勢浩大,場面隆重壯觀,是佤族人民剽悍、團結的充分體現。接下來便是跳木鼓房和木鼓製成後入房上架時的敲木鼓活動,常常是全寨人甚至整個部落成員參加的通宵達旦的歌舞狂歡活動。祭木鼓,則是佤族的一項重大宗教活動。
隨著社會的進步,如今的木鼓已演變成佤族人民歌舞娛樂的器具。與木鼓相聯絡的各種活動已成為佤族人民節日喜慶的習俗,而佤族人民勤勞勇敢的品質、團結向上的精神和粗獷樸實的性格卻成為木鼓之魂,厚重地沉積在木鼓文化之中。近20多年來,經文藝工作者首次整理演出的《木鼓舞》及後來出現的各種版本的木鼓舞蹈遍及全國各地,多次走出國外,已在國內外產生轟動的影響。1994年12月,西盟縣文工隊創作演出的《木鼓舞》被國家列入“中華民族20世紀經典舞蹈”,載入我國的藝術史冊。木鼓舞已成為佤族文化的標誌之一。
在西盟縣城旁邊,就有一座專門放置木鼓的博物館,附近村寨的木鼓都寄放在這裡,待節日到來後,村裡人專門舉行儀式將木鼓拉到慶典場地,敲響木鼓,盡情狂歡。在博物館裡面的木鼓都是用整顆大樹雕刻形成,有大有小,總共約有近百個,最大的直徑近二米。
木鼓產生的傳說
關於木鼓的產生,佤族民間流傳著多種傳說。因為佤族沒有文字,各種傳說都靠口頭流傳,沒有文字記載,流傳中難免出現差異或變異,意思大抵是一致的。其中的一種傳說是木鼓產生於佤族母系社會時代。傳說人類從“司崗裡”出來之後,不懂得怎麼生活,沒有什麼娛樂,生活非常枯燥單調。有一晚上,佤族先祖女首領安木拐聽到住房外面傳來一種很好聽的聲音,便好奇地去尋找發出這種聲音的地方。結果發現有一個土洞,聲音就是從土洞內傳出來的。安木拐就靜守在洞口觀察,看見一隻大蟋蟀從洞裡爬出來,見到人之後就逃跑了。為了弄清土洞為什麼會發出好聽的聲音,安木拐就用木棍掏開土洞,看見洞底有幾顆光滑的小石子和一些圓圓整整的小木棍。安木拐想,蟋蟀能讓石子和小木棍發出那樣好聽的聲音,人為什麼不可以把石頭、木頭弄來為大家唱歌跳舞作伴奏呢?於是,安木拐就叫人搬來石做鼓,可是敲不響,又叫人砍倒大樹,按照蟋蟀洞裡的小木棍的樣子做大木鼓,果然發出好聽的聲音,但是響聲不大,安木拐為此很苦惱。有一天晚上,安木拐做到一個夢,夢見莫偉(創造宇宙間萬物之神,也稱之為木依吉)笑眯眯地來拍她的小肚皮,發出了“咚、咚、咚”的聲音,安木拐醒來後,領悟到這是莫偉在教她怎麼製作木鼓了。第二天,安木拐指著自己的生殖器的樣子,用大木頭鑿木鼓。後來製作出來的木鼓響聲很大,聲音很好聽,隔山都能聽見。從那時起,佤族木鼓就產生,而且定型,世代流傳下來。
木鼓的作用
佤族木鼓大致有三個作用:一用於祭祀;二用於報警召令村民;三用於娛樂。一九五八年以前,佤族盛行獵人頭祭木鼓習俗(一九五八年之後國家明令禁止獵人頭),獵到虎、豹、野牛、馬鹿、大莽蛇等大型動物也要首先祭木鼓,祈求木鼓保佑山寨平安,避災祛難,禽畜興旺,穀物豐收;山寨受到外來侵犯或者發生火災,則敲響木鼓報警,警示並召集村民抵抗外來侵犯或參加滅火抗災。木鼓也用於村民歌舞娛樂。用途不同敲木鼓的鼓點、節奏不一樣,村民們聽聲音可以作出辨別。
佤族創造了木鼓,創造了內涵豐富的木鼓文化。把木鼓視為創造萬物的莫偉的化身,通天的神器來崇拜。圍繞著木鼓的盛大活動有拉木鼓、跳木鼓房、祭木鼓等活動。在舉行這些活動的日子裡,佤族像內地各民族過大年一樣,要穿最新最美的衣服,要吃最好的食物,要鏢牛、泡水酒、唱歌跳舞、舉寨歡樂。從中佤族的宗教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佤族歌舞以及很多傳統習俗都能得到較為全面的展示。
佤族拉木鼓、跳木鼓房、祭木鼓都有獨具地方民族文化特色的具體程式,並且因地域不同,民族支系不同而有些差異,更顯多姿多彩。所共同是都把拉木鼓、跳木鼓房、祭木鼓辦成本寨子最熱烈、最隆重、最歡樂的盛大活動。
神秘的巴文化
巴人的歷史充滿神奇色彩。關於巴人的祖先就有"太暤氏"(《山海經·海內經》)、"黃帝"(《華陽國志·巴志》)以及"稟君"(《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引《世本》)諸說。一般認為"稟君"說可信。"稟君"所處時代,大致是原始社會末期向階級社會過渡時期。
從文獻記載和甲骨卜辭看,巴人很早就活躍在歷史舞臺上。《華陽國志·巴志》載禹"會諸侯於會稽,執玉帛者萬國,巴蜀往焉"。又《竹書紀年》載:"(夏啟)八年,帝使孟塗如巴蒞訟"。《山海經·海內南經》雲:"夏後啟之臣曰孟塗,是司神於巴"。商代卜辭中也多次出現"巴方"。關於周伐武王的史實中,巴也參與了伐紂。據《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巴師勇鈧、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稱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後舞也,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於巴。"春秋以後巴國在文獻中頻繁出現,並與中原諸國及楚國發生著關係。《左傳·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載周王室大夫詹桓伯說:"武王克商......巴、濮、楚、鄧、吾南土也"說明巴此時還是一個強國,在周人眼裡,能與楚、鄧等國平起平坐。《左傳·桓公九年》(公元前703年):"巴子使韓服告於楚,請與鄧為好。楚子使道朔將巴客以聘於鄧。 鄧南鄙鄾人攻而奪之幣,殺道朔及巴行人。......"。《左傳·文公十六年》(公元前611年):"秦人、巴人從楚師,群蠻從楚子盟。遂滅庸。"(庸,今湖北竹山)春秋時期,巴人的活動區域在鄂西一帶,常與楚或聯盟,或戰爭。隨楚國的強盛,巴人也逐漸西移至川東一帶,過著一種風餐露宿、遊移不定的生活。戰國中期為秦所滅。巴人也四散分裂,遷徙他鄉。在以後的史書中,也屢有巴人忽隱忽現的遺緒。在現在的鄂西、湘西、川東、貴州都有巴人的後裔存在。
由於巴國從它誕生的那一天起,就沒有一個固定的疆界,沒有一個穩定的中心,史書上對其政治、經濟、文化狀況的記載是語焉不祥,更多的是推測,是傳說。因此巴國曆史披上了各種各樣的神話色彩。要揭開其朦朧的面紗、探究其奧秘,只有去找尋巴人的足跡--文化遺存,才能得其根底。
從文獻記載看,巴人事蹟集中發生在鄂西以及峽江一帶,順藤摸瓜,在鄂西清江下游兩岸峽江內外,也確實發現了一類文化內涵獨特的遺存。這一類遺存從新石器末期一直延續到戰國末期,並沿長江向東延伸到了江漢平原的西部,向西到達川東。與巴人的活動路線基本相符,應該為巴人文化遺存。 根據文化遺存的特點,結合史實,我們把巴文化分為早期巴文化、中期巴文化和晚期巴文化三個階段。早期巴文化的時代從新石器末期到晚商,中期巴文化的時代為西周春秋時期,晚期巴文化指戰國時期至秦滅巴後的一段時期。
令人捉摸不透、神秘的印度教文化
在我們眼中印度教是神秘的、令人捉摸不透的存在,印度教起源於哈拉帕的轉世及靈魂不死之說。他們信奉人死後能避開輪迴,靈魂升入天國,精神上與神或天地萬物重聚的極樂!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印度教吧!
印度教源於古印度韋陀教及婆羅門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也代指印度文化圈內所產生的宗教。它擁有10.5億信徒(1993年統計數),僅次於擁有15億信徒的基督教、11億信徒的伊斯蘭教。所謂“印度教”是產生於印度文化圈上的宗教、哲學、文化和社會習俗的綜合稱謂,它的信仰、哲學、倫理觀點等複雜多樣,甚至相互矛盾。而且有很多思想於中國的本土宗教道教不謀而合。如“梵我一如”、“上梵”“下梵”、“上智”“下智”等等。印度的社會等級、集團和不同的文化階層有著各自相異的信仰和實踐,這種綜合性、多樣性使人們很難對印度教的信仰和特徵作出公認、明確的定義。
印度教的教義:
1、主神論
這是印度教的主要特徵之一。表面上印度教號稱有3300萬個神靈,但多數印度教徒只崇拜一個天神。印度教有三大主神:梵天、毗溼奴和溼婆。梵天是第一位的主神,是創造萬物的始祖;毗溼奴是第二位的主神,是宇宙的維持者,能創造和降服魔鬼,被奉為保護神;溼婆是第三位的主神,是世界的破壞者,以男性生殖器為象徵,並不斷變化著不同的形象,也被奉為毀滅之神。
2、種姓分立
教徒要嚴格遵守種姓制度,婆羅門享有至上的權威,這充分體現了印度教宗教生活社會化的特徵。
3、因果報應
認為每一種生命都有靈魂,會再生或轉世,善惡將得到報應,這種輪迴週而復始,無始無終。要得解脫必須達到梵我如一的境界,即靈魂與神合而為一。解脫的道路有三種:一是行為的道路,嚴格奉行各種戒律、例行祭祀;二是知識的道路,透過學習、修行、親證等;三是虔信的道路,靠信仰神而得到恩寵。
4、祭祀萬能
由於印度教認為婆羅門地位至上,因而祭祀萬能影響了印度人兩千多年的歷史,教徒崇拜各種型別的神,且禮儀繁瑣,有時甚至將活人作犧牲。此外,印度教認為剋制情緒及苦行是一種非常重要的修煉方法,它可以使人達到梵我如一的境界,擺脫輪迴之苦。
5、吠陀經典
吠陀經典被認為是印度歷史上一切文化的淵源,被稱為“天啟的經典”。這部印度最早的宗教經典是印度古老宗教與歷史文獻的總集,對印度後世的宗教與哲學思想影響深遠。
您可能還喜歡:
傳說中的藏傳佛教辟邪七寶
佛教傳說當中的財神爺“五爺”
藏傳佛教的主要護法神“瑪哈嘎拉”
中秋節與道教的秘密關係
門巴族神秘的習俗文化:門巴人下毒
門巴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經過多年的歷史沉澱和不斷傳承,當地的習俗變得更加的豐富。而在門巴族有一個很神秘的習俗那就是下毒。而下毒在門巴族並不是人人都會的。想知道更多關於門巴族人下毒的內容嗎?下面的門巴族文化為您帶來更多內容,一起來看看吧。
門巴人下毒的習俗也不是全部的族人都會,它僅限與女性,但是也不是所 ...
神秘喪葬文化之“重喪”
陳先生這一年就忙著辦喪事了。春天,年近七旬的父親因病去世;百日未過,陳先生的弟弟又在車禍中喪生,留下了年幼的孩子和傷心欲絕的弟媳,讓人唏噓不已;誰知不幸並未就此終止,兩個月後,一向康健的陳先生母親突發腦梗,搶救無效也去世了。
老人們說,陳先生家這種情形應該是犯重喪了,而且沒有采取解破措施,所以才導致喪 ...
巴蜀文化的特徵:神奇、神秘、神妙
神奇的自然世界、神奇的自然世界、神妙的心靈世界,是巴蜀文化總的特徵。
首先是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入蜀“採江山之俊勢,觀天下之奇作”,讚歎巴蜀山水乃“宇宙之絕觀”。後人用“雄、險、幽、秀”四字來品評四川自然景觀如神品一樣的價值。“一盆”巴山蜀水,“萬卷”天府之國,顯示出自然世界無邊的神奇。
其次,對於 ...
天山石人:神秘文物揭示遠古文化(圖)
這是在新疆賽里木湖北岸發現的一尊帶發冠的石人(7月13日攝)。新華社記者 沈橋 攝
新華網烏魯木齊8月10日電(記者毛詠羅驍兵)溝壑縱橫的天山,不僅阻隔了新疆南北,還深掩著許多鮮為人知的秘密。進行第三次文物普查的考古人員日前在西天山的一處高山牧場中,意外地發現了雕刻在巨大冰川漂礫石上的奇怪“臉譜”。
...
悠遠而神秘的佤族祭祀
木鼓,佤語稱為“克羅”,是佤族人心目中可以通天的神器。它源於母系社會中對祖先的圖騰崇拜。在每個佤族村寨都建有木鼓房,供奉著木鼓。千百年來,敲響木鼓,群山震盪,可以與祖先和神靈通話,可以驅兇避邪、祈求村寨平安,可以召集和激勵部族成員抵禦外來侵犯。如今,隨著社會的進步,木鼓已成為佤族節日慶典中必不可少的樂器和 ...
黔南神秘的水書文化
“水書”是水族的獨特文字,是世界上除東巴文之外又一存活的象形文字。記載了水族古代天文、地理、宗教、民俗、倫理、哲學、美學、法學等文化資訊,被譽為象形文字的“活化石”,是水族的百科全書。為了搶救這一文化瑰寶,黔南州對“水書”進行了徵集和搶救工作,已從民間徵集到水書近2萬冊,修建了水書博物館,並被入選首批國家 ...
神秘領域:藏戲被稱為藏文化的什麼
藏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劇種系統,,是起源於8世紀的藏族的宗教藝術。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藏戲也隨之進行了不斷的創新和發展。你知道藏戲被稱為藏文化的什麼嗎?不瞭解的小夥伴們趕緊和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藏戲被稱為藏文化的活化石
藏戲的藏語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據傳藏戲最早由七姐妹演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