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島民俗:望海大會
秦皇島民俗:望海大會
望海大會俗稱逛碼頭,於每年的陰曆五月初五在秦皇島求仙入海處舉行。這個古老的民俗活動起源於於何時呢?
據傳,2200年前,秦始皇為了求得長生不老藥,特命道士徐福攜五百童男童女前往東海求得長生不老藥。這一去便再無音訊,不見歸來了。據說是徐福求不到長生不老藥,便偷偷的轉去了一個孤島,率五百童男童女在島上繁衍生息,定居下來。這個島便是今天的日本島。
遙想兩千年前,海灘外桅檣林立,雲帆高掛,樓船待發。上千名少男少女,被迫登舟。而沙灘外,爺孃哥姐奔走相送,“牽衣頓足攔道哭”,難分難捨,撕魂裂魄的驚心場面,讓人為之黯然,不忍觀顧。於是每年到了五月初五,童男童女的親人們便來到入海處,登高遠眺,望眼欲穿,卻只見雲詭波譎,煙海茫茫。
久而久之,望海便演變成了古老民俗--望海大會。每到這個日子,東至綏中,西至樂亭,人們呼朋喚友,結伴而行,趕到秦皇島逛碼頭,海邊聚滿了人群,非常熱鬧,到處是擺攤的,賣貨的,各種小吃,農副產品隨處可見,如同趕集,勝似廟會。人們除了瀏覽碼頭的風景,買些貨物,還到海邊拾些海物。然後就是這樣積澱著秦皇島人淳樸民風;表現人們與大海相關相連;求得人海關係自然和諧;祈求大海風平浪靜的民俗活動。
生肖猴的文化含義:望猴生義
“猴”本來就是“候”也同“侯”
“候”的原義為“伺望,觀察”,是猴性機靈聰明的一種表現。古人說,猴,候也;見人設食伏機,則憑高四望,善於候者也。也就是說,猿猴生性聰明警覺,善於識別獵手的誘餌,發現食物並不輕易去取,觀望探察甚久,感到確實沒有埋伏方才行動。
“侯”,是對美猴的稱讚,引申為一種美。《詩經》上有“海直且侯”一句,《韓詩》解釋說:“侯,美也。”轉引為古代貴族爵位的第二等,所謂“公、侯、伯、子、男”中的“侯爵”。又泛指封有爵位的地方君主,如春秋戰國時期的列國諸侯。秦漢時代,封侯拜將。於是封侯使“猴”增添了一種吉祥的象徵意義。但是唐代詩人李白寫道:“生不願萬戶侯”,表明觀念有所變化。
“侯”姓,相傳出自黃帝時的史官倉頡,本為侯岡氏,後簡稱侯姓。史載,春秋時晉國有侯氏。戰國時魏國有著名的隱士侯贏,曾幫助信陵君竊符救趙。漢代有大司徒侯霸。唐代有宰相侯君集。明末清初有才子侯方域。現代有著名的相聲大師侯寶林。
“猿”,本為“袁”,“袁”字極像猿猴形,連尾巴都畫出來了。故傳中白猿常自稱“袁公”。
“袁”姓相傳出自於大舜的後代,春秋時陳國有上卿為袁氏。漢代有流傳甚廣的“袁安臥雪”的故事。東漢末有曾同曹操爭霸的袁紹和袁術。唐代有宰相袁智弘。明代有號稱“公安派”的文學家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清代有著名的詩人袁枚。
“禺”本是描繪猿猴形貌的一個象形字。魯迅《故事新編》說,大禹的禹,其實就是“禺”,也是由“大猴子”變來的。
“禺”又通“寓”,大約是把猴子關進屋裡,便叫“寄寓”,後代漸漸人化為人的寓所。
“禺”又通“愚”,暗示猴子擺脫愚昧才能進化為人。
"猶”,也是描摹猴態的一個字。它的金文字形有些像猴子偷酒食。
傳說“猶”是疑心最重的猴子,一遇到風吹草動,就驚恐地攀上爬下,猶豫不決。“猶豫”、“猶疑”皆因此得名。
“狙”,是古代普遍用以表示獼猴的字。養猿猴的人便稱為“狙公”。
“狙”在歷代話語中多用來表示“狡黠、伺機”之意。於是出現了“狙伏”、“狙擊”、“狙伺”、“狙詐”等一系列詞語。
“獨”也是表示一種猿猴的字。據說它秉性孤單,不合群。“孤獨”之義大概由此而來。於是產生“獨立”、“獨行”、“獨夫”、“獨裁”、“獨來獨往”等一系列詞語。
“獨孤”姓,是一種少見的複姓。出自在古代匈奴獨孤部。晉代人居中原,唐代以年逐漸漢化。
猿猴俗名“猢猻”,亦稱為胡孫。因而“胡”姓和“孫”姓也與猴子結下不解之緣。
“胡”姓,相傳也出自大舜後裔,周代封於胡,因以為姓。胡為小國,被楚國滅掉。宋代有資政殿學士胡詮。明代有文學胡應麟。現代有著名學者胡適。
“孫”姓,古代相傳有三支。一支出自“姬”姓,春秋時衛國武公的後裔。一支出自楚國,孫叔敖的後人。另一支出自齊國,陳田氏的後代。春秋戰國時期有著名這事家孫武、孫臏。唐代有醫學家孫思邈,書法家孫過庭。特別是《西遊記》中的孫悟空更使“孫”姓威名遠揚。
與猴有關的歇後語、俗語還不少呢。
花果山猴子——無法無天
猴子爬山崖——有能耐
猴子爬竹竿——上躥下跳
猴子爬樹——拿手好戲
猴子長角——出洋相
猴子耍大刀——胡砍
猴子吃辣椒——紅了眼
猴子坐轎——不識抬舉
猴子掃地——只顧眼前
猴子撿生薑——吃也不是,丟也不是
猴子照鏡子——裡外不是人
猴子的臉——說變就變
猴子看書——假斯文
猴子的屁股——坐不住
猴子唱大戲——胡鬧臺
猴子撈月亮——空忙一場
猴子放爆竹——自放自驚
毛猴子說話——不知輕重
小猴子戴草帽——充人
猴兒揹著手走——裝人相
耍猴的走了猢獼——沒甚弄了
猢獼穿衣裳——像煞一個人
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
猩猩惜猩猩(英雄同情英雄)
海口民俗:二月十二得勝沙祭拜冼夫人 吃長壽麵
從2月27日開始,2012年第十一屆中國(海口)冼夫人文化節在海口拉開序幕。2月28日從海口市龍華區文體部門瞭解到,農曆二月十二那天,海口得勝沙社群的居民將舉辦祭拜冼夫人和裝軍儀式,居民還要在家裡祭拜以及吃長壽麵。
得勝沙冼夫人廟的由來
2月28日中午,南海網記者在海口得勝沙社群看到,幾乎所有的房子外面都插了一張三角形的“令旗”,據稱每年這個時候,這裡的居民都要以這樣的方式紀念冼夫人。得勝沙居民祭拜冼夫人來由已久。
據海口市得勝沙冼夫人紀念館副館長張詩光介紹,冼夫人生於1400多年前南北朝齊、梁至隋初間,活了80多歲。當時廣東的雷州半島和海南島乃至嶺南多數都屬南越國,居住的是一個古代少數民族古駱越人,冼夫人就出生在這裡的高涼府(今天的高州)。梁朝大同年間,高涼太守漢人馮寶為了爭取地方勢力的支援,娶了嶺南部落的冼夫人。冼氏世為南越首領,部落有十餘萬家。少女時的冼夫人聰明伶俐極其能幹。馮寶體衰多病,冼夫人就成輔佐丈夫執政的得力助手。冼夫人有勇有謀,誠實守信,經略安邦,嶺南一帶歷經梁、陳、隋三代長達110年,秩序穩定,動亂緩減,百姓樂業。尤其是南朝梁武帝大同六年(公元540年),冼夫人以南越部族首領的身份“請命於朝,置崖州”,在海南島建立崖州,下轄10個縣,從而結束了多年的“久亂不統,不能一日相聚以存”的歷史。冼夫人在轄治海南期間,平定叛兵匪賊,促進民族團結,移民開發海南,發展經濟文化,成為海南當時俚人(古駱越人的一支,宋朝以後稱“俚”的諧音為“黎”)的民族英雄和精神領袖。
因為當時的得勝沙靠近海甸溪碼頭,而傳說當時冼夫人征戰海南的時候,就在海甸碼頭登岸,並且途徑得勝沙。因此,後人為了紀念冼夫人的豐功偉績,就在得勝沙搞了一個廟祭拜她。
得勝沙獲名“得益”冼夫人
據張詩光說,原本得勝沙就是一片沙灘,而且還是倭寇經常出沒的地方。特別是明末清初之時,倭寇都是從這裡登岸到海口搶奪。
清朝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農曆二月十二,這一天早上原本天氣晴朗,可是數里之外的海上卻有很多艘船舶悠悠靠近海甸碼頭,這些船上全都是倭寇,他們此行準備在海口進行一次大“搶奪”。
得悉倭寇準備搶奪的資訊後,當時的瓊州參贊立即帶兵到得勝沙阻攔倭寇。可是由於倭寇來勢兇猛,軍民阻攔不住倭寇的進攻,眼看倭寇上岸,無奈之下這位瓊州參贊只能跪在地上求拜冼夫人“幫助除魔”。
此時,令人驚訝的情況出現了,原本晴朗的天氣突然變黑,海面上颳起大風,一下子就把倭寇的很多船舶颳倒,此時軍民見狀一鼓作氣擊退了倭寇,取得了反擊倭寇的第一次勝利。據悉從此往後,受此打擊,倭寇再也不敢到此來“擾亂”。
為了紀念這場勝利,人們就把這裡取名為“得勝沙”——取得勝利的沙灘。而此後,人們就在這裡建起了這個冼夫人廟。每年農曆二月十二都來此祭拜,祈求冼夫人“顯靈”保佑國泰民安。
祭拜冼夫人及吃長壽麵
2月28日,雖然離農曆二月十二還有幾天時間,可是就在得勝沙這個冼夫人廟裡,此時已經是香菸嫋嫋,香火繁茂。
據張詩光介紹,每年從農曆二月初五開始,就有很多居民到這裡來祭拜。可是最熱鬧的時候要在農曆二月十二。這一天早上,當地居民就組織隊伍,身著冼夫人當時出征的帥衣,帶領隊伍從得勝沙開始沿著中山路、博愛路、新華路等路段巡遊。
巡遊結束以後,在這個廟前還舉辦隆重的舞龍舞獅表演。而從當天晚上開始,就在廟前要連續5天表演瓊劇。
除此之外,得勝沙社群居民在那天要在家裡祭拜冼夫人,祭拜的時候用一些雞鴨等肉類。在家裡祭拜結束之後,還要把這些祭品搬到廟裡來祭拜。據悉,當天來這裡祭拜的人不僅有本地居民,還有來自“香港、廣東等地方的香客”。
據說,在二月十二當天,從早上到晚上,這家廟裡都很熱鬧,擁擠不堪。而這一天,廟裡也很忙,從早上開始就要煮麵條給香客們吃。據說,只要在這一天吃了這裡的麵條,“就可以保佑全家長壽和平安”,所以這一天的麵條也叫長壽麵。張詩光說,每年這一天在廟裡都要煮上將近一千斤的麵條,光放在麵條裡的紅糖就要300斤。因為,這一天,祭拜的人們都想到這裡來“吃上一碗長壽麵”。
識節氣話民俗:“大雪”天氣寒 醃肉正當時
識節氣話民俗:“大雪”天氣寒 醃肉正當時
http://www.tech-food.com 2012-12-7 10:32:00 中國食品科技網
今日是我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大雪,據市氣象臺預報,今天白天到夜裡,我市全區晴天間多雲,氣溫-2℃~10℃,偏北風3級左右。大雪節氣後天氣愈寒,您要注意防寒保 ...
郫縣:望叢祠賽歌會
郫縣曾是古蜀國都城,傳說望帝傳位後,歸隱深山,化作杜鵑鳥,每年二月杜鵑花開時飛回成都平原上空日夜啼叫,催促農夫趕快春耕,直叫到口吐鮮血,染紅了山上的杜鵑花,蜀人以為是望帝的魂回來了,這就是民間傳說中“杜鵑啼血”的故事。郫縣城因而被稱為“鵑城”。
後人為紀念望帝,在每年的農曆五月十五前後辦起了鵑城賽歌 ...
天水民俗:女媧祭典
《補本紀·三皇本紀》雲:“女媧氏亦風姓,蛇身人首,有神聖之德,代宓犧立,號日希女”。《說文》十二說:“女媧,古之神聖女,化萬物者也”。女媧,亦稱媧皇、女皇、陰帝、神媒,風姓,與伏羲同母,史書記載女媧的主要事蹟有補天立極、摶土造人、化生孕育人類、制笙簧,幫助伏羲氏正姓氏、通媒妁,是華夏古代人類和古代文明的偉 ...
四川民俗:哭嫁
哭嫁的風俗,不知道起源於什麼時候。戰國時期,趙國的公主嫁到燕國去作王后,她的母親趙太后在臨別時“持其踵,為之泣,祝曰,必勿使返。”大約就是後來長盛不衰的哭嫁風俗的濫觴了。這種風俗,直至清末還盛行於四川農村中,隨地區變化而大同小異。解放前,聽老人們說,早些時候,沒有嫁而不哭的人家。如果出現嫁而不哭的姑娘,也 ...
婺源民俗:燈綵
燈綵,俗稱“迎燈”,是婺源民間流行最廣的一種傳統藝術。婺源方言中,燈同丁,迎燈有祝願人丁興旺和慶賀吉祥之意。婺源燈綵種類繁多,有花燈、龍燈、馬燈、獅子燈、塔燈、船燈、桂花燈等。
龍燈又分為板龍燈、香龍燈、滾龍燈。
板龍燈由幾十節或百餘節活楔相連的板橋組成,每節板橋上裝兩盞彩燈或燈籠形成龍身,龍頭龍 ...
趣味民俗:8月15日“摸 秋”
到別家園田裡偷瓜。到了這天晚上,無論哪家的冬瓜都可以無憂無慮地偷。偷得了冬瓜,在瓜蒂處摳個洞,插上一隻紅辣椒,再裹好衣物送給不孕或無後人家,祝他們早得貴子。這時主人會將火坑邊燒好烤好的粉耙遞給偷瓜者吃。吃粉耙不得拍打上面的灰塵,否則便是對主人的不敬重.
所以,偷瓜者常常是喜滋滋吃下沾有灰塵的粉耙。其實 ...
安徽蕪湖民俗:婚事“六禮”
《爾雅·釋親》稱“婦之父母,婿之父母相謂為婚姻。”古代稱舉辦婚禮為結縭、合巹。俗稱結親、成親、成婚、完婚、合婚、圓房等。《禮記·昏義》規定婚姻必履行六道程式:“是以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證、請期,皆主人筵几於廟,而拜迎於門外。”後演變的主要過程如下:
託媒提親。俗稱“天上無雲不下雨,地上無媒不成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