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的民間風俗
立春的民間風俗 立春各地迎春習俗活動盤點
立春的民間風俗 立春各地迎春習俗活動盤點
1、立春祭
立春祭是一項傳統民du俗文化活動。立春祭活動內容包括祭春神(主管農事的春神句芒亦稱芒神)、太歲、土地等眾神,還有鞭春牛、迎春、探春、咬春等活動。
2、春祠薦新
祭祖習俗傳至後世變為正月初一的祭祖活動,有的地方在初一以後幾天不掃除屋宅,即是擔心觸犯了回家過年受享的祖魂。
3、籍田
古代在立春日舉行的籍田禮,籍田的內容包涵有對地母的祈求。在籍田儀式後聚飲,這是後世“團拜”和“賀年”的一種雛型的儀俗。
4、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然後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
5、貼“春”字
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6、打春牛
舊時,立春這天全村按輩分大小,用鞭子鞭打一頭土做的牛。把打爛的碎土扔進農田裡,預示著這一年豐收。
7、咬春
早在漢代就有立春吃生菜迎春的習俗。魏晉時期,人們用五種味道辛辣的蔬菜組成“五辛盤”來“咬春”。到了唐代,五辛盤變成了味道更好的春盤。
8、祭祀祖先
在許多地區,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廣東《新安縣誌》載:“民間以是日有事於祖祠。”立春時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較特殊。河南《汝陽縣誌》載:“設春宴,啖春餅,薦卜、梨。”
9、踏春
立春後,人們在春暖花開的日子裡,喜歡外出遊春,俗稱出城探春、踏春,這也是春遊的主要形式。
10、搶春
這裡的“牛土”或“牛紙”是指在官署鞭春之後,也就是在土牛或紙牛被打碎之後,圍觀的民眾搶得的土塊或紙片。人們相信,牛土或牛紙可以帶來吉利。因為人們認為春牛是春的象徵,所以爭搶“牛土”或“牛紙”的行為稱為“搶春”。
立春的民間風俗 立春節氣風俗及飲食介紹
立春風俗
打春牛
有用以桑木為骨架做成的春牛,是 “打春牛”風俗活動用的“牛”。冬至節後辰日取土合成泥坯,雕做成大小類似牛形狀。上畫四時八節,360日12時辰圖紋。立春前一日,官民先於約定的農壇上祭祀。爾後由縣執事(縣長)親手扶犁執鞭打“春牛”,以示春耕開始。接著由群眾作扶犁耕地狀。邊耕邊打“春牛”,口喊:一打“風調雨順”;二打“國泰民安”;三打“五穀豐登”等吉祥話語。
祭句芒神
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規矩,主春事。
迎春
為了迎春,先在縣城郊區選擇一片風水好地,搭起“春棚”準備迎春。春棚一般搭在交通要道,便於集中人群的地方。四周插上彩旗。
迎春活動是在立春當天舉行,具體時間以曆書表為準,有時在當日辰時,有時在子時半夜。迎春活動一般都在浩浩蕩蕩的儀仗隊伍中,抬上春官遊行顯威,前擁後擠,威風無比。並有報子、馬弁等身著長袍馬褂,或各樣奇裝異服,坐在二人抬的獨木槓子上,邊進行邊做戲,打渾鬥趣,引人發笑。
迎春的隊伍由四面八方擁向春棚前集中,然後到縣政府(縣衙)報喜迎春。
春社
春社是古時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周代為甲日,後多在立春後第五個戊日舉行。《禮·明堂位》:“是故夏礿、秋嘗、冬丞、春社、秋省,而遂大蜡,天子之祭也。”漢以前只有春社,漢以後始有春、秋二社,約在春分、秋分前後舉行。社日以祭神為主,併兼有鄉鄰聚會的意思。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社日,四鄰並結綜會社,牲醪,為屋於樹下,先祭神,然後饗其昨。”唐代詩人王駕《社日》詩:“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可見古人對祭祀社神十分重視,以後成為風俗流傳後代,成為一種祭祀活動,意為大地繁衍萬物,禱告祭祀,以祈求六畜興旺,五穀豐登。
貼宜春字畫
春天到了,給門壁上張貼宜春字畫,這種風俗在唐代長安就有。據記載:立春日,唐代長安人常在門上張貼迎春祝吉的字畫,字稱“宜春字”,畫稱“宜春畫”。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開”等內容。還有人給門楣上張貼一段祝願之詞,表示迎春的志願。如果會繪畫的人,常給門楣上畫一幅《臘梅圖》。
遊春、報春
迎春報喜後開始遊春,各村各社的鑼鼓隊和儀仗隊走在前邊,由四人或八人抬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後邊。邊走邊舞,鑼鼓喧天,鞭炮齊鳴。遊行的隊伍浩浩蕩蕩,十分壯觀。遊遍周圍村莊,大街小巷。
遊 春的隊伍進入春場(檢閱場地)後,繞場遊兩圈,然後各自列隊站在安排的場地上。此時,恭請知縣老爺入春棚安坐,舉行報春儀式。按傳統的風俗,設有報春臺, 身著奇裝異服的報子,手執紅黃各色彩旗,上場第一報——“風調雨順”,群眾同聲呼應;第二報——“五穀豐登”,群眾亦同聲呼應;第三報——“國泰民安”, 群眾再同聲呼應。每來報者均有賞。
糊春牛
糊春牛這項風俗活動是在立春前開始進行的,按傳統的作法,由縣政府(縣衙)聘請紙紮能手好匠,於立春前到縣城聚會,精心製作春牛圖 像。一般用竹篾綁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紙,塗上顏料,一個牛的形象就製作成功了。俗謂糊上紅黃色的紙多,當年就“五穀豐收”;糊上黑色紙,當年 收成不好。所以知縣安排多用紅黃紙,以得民心。春牛糊好後,舉行開光點睛儀式,即設立香案,頂禮朝拜。
立春佩燕子
佩燕子是長安、關中一帶人民的古俗。每年立春日,人們喜歡在胸前佩戴用綵綢剪成的“燕子”,這種風俗起自唐代,現在仍然在農村中流行。因為燕子是報春的使者,也是幸福吉利的象徵。所以許多富有人家,都在自己廳房正中或房簷下,修建燕子窩,只要你能在庭房檁條下或房簷的牆壁上,搭上一小頁墊板,上寫“春燕來朝”四字,燕子就可自己建築起窩來。燕子是候鳥,春天飛到北方,秋天飛到南方。“不吃你家穀子,不吃你家糜子,只在你家抱一窩兒子。”所以向陽人家都喜歡在自己院落房舍裡,招惹燕子繁殖生息。每年立春這天,人們都喜歡佩戴“燕子”,特別是小孩,父母早就給他(她)們準備好了,他們戴在胸前,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興高采烈,雀躍有餘。
吊春穗
吊春穗是一種傳統的習俗,流傳在陝西澄城一帶。每年立春日,婦女用各色布綹編成布穗,或用彩色線纏成各種形態的“麥穗”。然後吊在小孩或青年人的身上,也可掛在牲口如驢、馬、牛的身上,藉以祝福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收。
單貼在牆壁上,用來鎮壓驅防毒蠍。如寫:“穀雨三月中,天師到門庭。手執七星劍,斬殺蠍子精。”白水縣人民於穀雨節也有類似的活動,如在黃表上寫:“穀雨日,穀雨晨,奉請穀雨大將軍。茶三盞,酒三巡,蠍子立刻化為塵。”用以驅除毒蠍。陝西西鄉一帶人民,每年在穀雨日天剛亮時,用柳枝鞭打四壁,以禳除毒蠍。
戴春雞
戴春雞是陝西銅川一帶人民的古老風俗。每年立春日,母親用布製作一個約3釐米長的公雞,縫在小孩帽子的頂端,表示祝願“春吉(雞)”立春日,婦女用線穿豆掛於牛角,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認為這樣做,可以使幼兒免患麻疹。前者稱為“禳兒疹”,後者稱為“散疹”。
立春飲食
春盤:春盤又稱五辛盤,是細切五種辛辣的生菜盤裝而成。包括蔥、蒜、韭菜、蓼蒿、芥五種食物,有助於預防流感。
春餅:春餅又叫荷葉餅,早期的春餅是用麵粉,烙成薄薄的餅皮,包著炒好的豆芽、韭黃、粉絲一起食用。
春捲:春捲實際上是由春餅發展來的,將春餅放入油鍋炸熟,外表金黃酥脆。
蘿蔔:蘿蔔性寒味辛,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民間稱其為“小人參”,能夠增強機體免疫力。
春菜:立春這一天應該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有迎新之意,又能養生保健。
立春的民間風俗以及習俗
1、立春的民間風俗
(1)打春牛
打春牛就是在立春日用黃土造牛並鞭打之,寓意鞭策耕牛、辛勤耕耘。古時皇宮內打完春牛之後,把黃牛搬至臣子府前,讓臣子打春,而在府門前路過的行人也可以打春牛。由於這種風俗,所以立春在民間又稱為“打春”。
(2)喝春酒
喝春酒在我國古代就有,現在在部分地區仍然延續著這一傳統習俗。有的企業,在新年開工的時候,也會有老闆宴請員工喝春酒,一起熱鬧熱鬧的傳統。
(3)吃春餅
古代每逢立春日,民間有吃春餅的飲食習俗。春餅是用麥面烙制或蒸制的薄餅,以豆芽、韭黃、粉絲等炒成的合菜作餡兒包著食用。吃春餅講究將菜包起來,從頭吃到尾,名為“有頭有尾”,取吉利的意思。
2、立春節氣的習俗
(1)迎春
為了迎春,先在縣城郊區選擇一片風水好地,搭起“春棚”準備迎春。春棚一般搭在交通要道,便於集中人群的地方。四周插上彩旗。迎春活動是在立春當天舉行,具體時間以曆書表為準,有時在當日辰時,有時在子時半夜。迎春活動一般都在浩浩蕩蕩的儀仗隊伍中,抬上春官遊行顯威,前擁後擠,威風無比。並有報子、馬弁等身著長袍馬褂,或各樣奇裝異服,坐在二人抬的獨木槓子上,邊進行邊做戲,打渾鬥趣,引人發笑。迎春的隊伍由四面八方擁向春棚前集中,然後到縣政府(縣衙)報喜迎春。
(2)糊春牛
糊春牛這項風俗活動是在立春前開始進行的,按傳統的作法,由縣政府(縣衙)聘請紙紮能手好匠,於立春前到縣城聚會,精心製作春牛影象。一般用竹篾綁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紙,塗上顏料,一個牛的形象就製作成功了。俗謂糊上紅黃色的紙多,當年就“五穀豐收”;糊上黑色紙,當年收成不好。所以知縣安排多用紅黃紙,得民心。春牛糊好後,舉行開光點睛儀式,即設立香案,頂禮朝拜。
(3)貼宜春字畫
春天到了,給門壁上張貼宜春字畫,這種風俗在唐代長安就有。據記載:立春日,唐代長安人常在門上張貼迎春祝吉的字畫,字稱“宜春字”,畫稱“宜春畫”。如“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開”等內容。還有人給門楣上張貼一段祝願之詞,表示迎春的志願。如果會繪畫的人,常給門楣上畫一幅《臘梅圖》。
(4)打春牛
有用以桑木為骨架做成的春牛,是專供“打春牛”風俗活動用的“牛”。冬至節後辰日取土合成泥坯,雕做成大小類似牛形狀。上畫四時八節,360日12時辰圖紋。立春前一日,官民先於約定的農壇上祭祀。爾後由縣執事(縣長)親手扶犁執鞭打“春牛”,以示春耕開始。接著由群眾作扶犁耕地狀。邊耕邊打“春牛”,口喊:一打“風調雨順”;二打“國泰民安”;三打“五穀豐登”等吉祥話語。
(5)春社
春社是古時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周代為甲日,後多在立春後第五個戊日舉行。《禮·明堂位》:“是故夏礿、秋嘗、冬丞、春社、秋省,而遂大蜡,天子之祭也。”漢以前只有春社,漢以後始有春、秋二社,約在春分、秋分前後舉行。社日以祭神為主,併兼有鄉鄰聚會的意思。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社日,四鄰並結綜會社,牲醪,為屋於樹下,先祭神,然後饗其昨。”唐代詩人王駕《社日》詩:“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可見古人對祭祀社神十分重視,以後成為風俗流傳後代,成為一種祭祀活動,意為大地繁衍萬物,禱告祭祀,以祈求六畜興旺,五穀豐登。
(6)戴春雞
戴春雞是陝西銅川一帶人民的古老風俗。每年立春日,母親用布製作一個約3釐米長的公雞,縫在小孩帽子的頂端,表示祝願“春吉(雞)”立春日,婦女用線穿豆掛於牛角,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認為這樣做,可以使幼兒免患麻疹。前者稱為“禳兒疹”,後者稱為“散疹”。
(7)遊春、報春
迎春報喜後開始遊春,各村各社的鑼鼓隊和儀仗隊走在前邊,由四人或八人抬的巨大春牛塑像走在後邊。邊走邊舞,鑼鼓喧天,鞭炮齊鳴。遊行的隊伍浩浩蕩蕩,十分壯觀。遊遍周圍村莊,大街小巷。
立春的民間風俗吃什麼
1、立春,在這一天民間習慣du吃蘿蔔、姜、蔥、麵餅,稱為“咬春”;立春時還有自己的食品,主版要是春餅權、蘿蔔、五辛盤等,在南方則流行吃春捲。
2、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明清官方曆書中被歸入正月節氣;到達時間點在公曆每年2月3-5日(農曆正月初一前後),太陽到達黃經315°時。
3、立春 ...
立春的民間風俗
1、咬春:立春時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蘿蔔五辛盤等,每逢立春時節,街市上都有不少叫贖春捲的小販。
2、祭祖:在許多地區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廣東新安縣誌載,民間以是日有事於祖祠,在立春時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較特殊。
3、躲春:立春對部分人群有不利的影響,更甚者會影響一年的運氣,所以躲春的習俗就出現了。
...
立春的民間風俗 立春有什麼傳統活動
導語:立春,又名正月節、歲節、改歲、歲旦等,是二十四節氣之首,代表萬物起始、一切更生的開始。古代立春時節就要準備耕種,為了祈求來年作物豐收,風調雨順,民間還要舉行很多活動。那麼,立春有什麼傳統活動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了解立春的民間風俗。
立春的民間風俗
1、咬春
“立春”這一天,中國民間習慣 ...
客籍民間風俗習慣出嫁當天不吃飯
在井岡山客籍民間居民中流傳著這麼一個風俗習慣:姑娘出嫁的當天隨身帶好在家煮熟的雞蛋、豬肉之類的食品,到婆家後躲在新房裡不出門,當日也不吃婆家的一回飯。無論家人怎麼誠心相請,哪怕是把飯菜送進新房,也不會吃上一回,而是吃著自己帶來的食物。以示節省公公婆婆的美味佳餚敬孝給公公婆婆食,換得公公婆婆的愛戴,換來長年 ...
文昌民間風俗——送燈
正月十五元宵節,海南文昌民間的一種風俗——送燈。
送燈,即把代表自己後代的大燈送到祖廟,有繼傳香火和讓祖宗保佑子孫平安順利的意思。海南省文昌市譚牛鎮上山村,每年正月十五, 元宵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掛上紙燈籠,殺雞宰羊,祭拜祖先,然後敲鑼打鼓舉行送燈儀式。據說文昌口音中“燈”和“丁”是諧音,送燈的習俗表 ...
萊州民間風俗語言
東虹霧露西虹雨,南虹出來曬乾曲,北虹出來下潦雨。
夏至辛逢三伏熱,重陽戌遇一冬寒。
大旱三年,忘不了五月十三。(俗以廢歷五月十三為雨節日,又云關老爺磨刀必用水也)
淋伏頭,曬伏腳,打的糧食沒處著。
吹了佛爺面,收了也不賤;吹了佛爺背,不收也不貴。(夏曆四月初八日為釋迦誕辰,俗謂遇南風則為吹 ...
鶴壁民間風俗
鶴壁市民間流傳著許多生活習俗,舊時婚喪嫁娶最為普遍。
婚娶 解放前婚姻強調“父母之命,媒約之言 ”,講究門當戶對。程式為:說媒,即男方託媒人向女方提親。送小帖、禮物。女方同意後,告知女孩名子、生辰八字,男方請算命先生占卜,無克則行。傳啟,即定婚。男方擇吉日向女方送金
銀首飾、布料衣物等嫁妝,稱下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