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雞蛋、胡蘿蔔、粉絲、豆沙、韭菜等。
包子是中國古老的傳統麵食,相傳三國時期由諸葛亮發明,做好的包子皮薄餡多,鬆軟好吃。包子一般是用麵粉混和水後發酵過的麵糰,包上餡料,蒸制而成,常用餡料為各種肉類、蔬菜、芝麻、豆沙等。
香菇、雞蛋、胡蘿蔔、粉絲、豆沙、韭菜等。
包子是中國古老的傳統麵食,相傳三國時期由諸葛亮發明,做好的包子皮薄餡多,鬆軟好吃。包子一般是用麵粉混和水後發酵過的麵糰,包上餡料,蒸制而成,常用餡料為各種肉類、蔬菜、芝麻、豆沙等。
有肉餡、素餡,還有甜餡。肉餡有:白菜豬肉、豬肉香菇、豬肉韭菜、豬肉玉米等。素餡:白菜香菇餡、香菇玉米餡等。甜餡:白糖餡、紅糖餡、豆沙餡等。
包子是一種飽腹感很強的主食,並且還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它是由面和餡包起來的,或者是由素餡做成的,做好的包子皮薄餡多,鬆軟好吃。還可以做各種花樣。憨態可掬的,動物的,植物的,花朵的,各種各樣的花樣,供人們品嚐。
相傳,諸葛亮七擒七縱收服孟獲後,行到瀘水時,軍隊無法渡河,於是將牛羊肉斬成肉醬拌成肉餡,在外面包上面粉,做成人頭模樣,祭祀後大軍順利渡。這種祭品被稱作蠻首也叫作蠻頭,後來稱為饅頭。到了唐宋年間,饅頭逐漸成為殷富人家的主食。
到了南宋,《夢粱錄》中的酒肆記載:酒店內專賣灌漿饅頭、薄皮春繭包子、蝦肉包子等。這裡稱呼的包兒應該就是方言中的包子。這時包子的餡料已經非常豐富了,不過依舊是饅頭、包子不做具體劃分的。
到了清代,饅頭和包子終於有了明確的區分。《清稗類鈔》中記載:饅頭,一曰饅首,屑面發酵,蒸熟隆起成圓形者,無餡,食時必以餚佐之,南方之所謂饅頭者,亦屑面發酵蒸熟,隆起成圓形,然實為包子,包子者,宋已有之。
1、包子奶黃餡。
材料:雞蛋5個,澄粉125公克,卡士達粉25公克,牛奶250公克,融化奶油125公克,細砂糖400公克。
做法:將雞蛋一次1個逐次加入材料2中,調成煳狀。將牛奶與奶油隔水加熱,將糖加入牛奶中,攪拌至糖融化。將作法1調勻的雞蛋煳加入鍋中,用木杓持續攪拌,充分加熱至膠寧狀後起鍋即可。
2、南瓜桂花餡包子。
材料:南瓜500克,糖桂花1大勺,麵粉400克,白糖50克,黃油20克,牛奶240克,酵母粉4克。
做法:南瓜去皮切小塊,蒸熟壓成泥狀炒鍋中,放黃油加熱熔化,把南瓜泥倒入,小火翻炒3-5分鐘,讓水分散發,加入白糖繼續小火翻炒,直到南瓜泥非常濃稠成一個團狀(要不停翻炒以免炒焦),把糖桂花加入稍稍翻炒均勻,晾涼即可。
將麵糰的材料混合,揉成光滑的麵糰,置於溫暖處進行基礎發酵(約2倍大)發好的麵糰移到案板上,再揉一會,如果粘可撒些麵粉,搓成長條狀分割成16個麵糰將小麵糰壓扁,擀成中間稍厚四周略薄的圓形麵皮,包入適量餡料,一邊一邊轉,最後將收口捏緊揉圓收口朝下放蒸籠裡,蓋上蒸鍋的蓋子包好的包子在蒸鍋裡繼續靜置20分鐘開火,大火燒開水上汽後,改中火蒸18-20分鐘分鐘關火,後靜置2-3分鐘再掀開鍋蓋取出包子,就可以吃了。
3、白菜香菇素包子。
材料:精麵粉500g,乾酵母5g,溫水300g,糖一小勺,餡料:白菜一大顆,香菇25朵,麻油一湯勺,鹽適量,糖少許,雞精適量。
做法:先將酵母放入溫水中溶解,靜置一小會兒。麵粉篩過後,加入材料。揉成光滑麵糰,蓋上溼布,放入溫暖處發酵。麵糰發成原先兩倍大便可。做餡料,將白菜洗乾淨後切碎,放入適量鹽,等到白菜出水後,擠乾白菜的水分。
將香菇中加入一點點水蒸5分鐘(微波爐高火轉2分鐘也行),蒸好後切成小丁,擠幹水分,混合,加入麻油,按照自己的口味適量加鹽和雞精,放一點點糖吊鮮味。麵糰發好後,搓成長條,用到切成一個個的小劑子,擀成包子皮,不要太薄。放入餡料,包成包子。包好的包子靜置醒20分鐘後上籠蒸8分鐘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