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美妙的畲族音樂文化

美妙的畲族音樂文化

  畲族是中國南方的遊耕民族,歌對於畲族人來說是他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不管是節日、嫁娶還是喝酒的時候,畲族人民都會情不自禁的唱上一首山歌。就因為畲族人民喜歡唱歌,從而發展成現在的音樂文化。

  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畲族文化吧!

  畲族居住在中國福建、浙江、江西、廣東、安徽5省的部分山區,人口368832人(1982年統計)。畲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僅廣東東部極少數畲族使用苗瑤語族的布努語。民間音樂主要是民歌,其中又以山歌居多,通稱“果”,亦稱“霞果”(即畲歌)。每年有盛大的歌會。節期各地不盡相同,分有會親節、分龍節以及農曆二月二、三月三、六月一、七月七、八月十五、九月九。男婚女嫁時有一系列的婚禮歌。

  在畲族的傳統文化中,山歌作為畲民最主要的口頭文學佔有重要位置。畲家人稱山歌為“歌”,“歌”自古以來就是畲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之一。

  畲族歌曲的劃分,大致上,可將羅源畲族的山歌分為三大類,分別是普通山歌、哭嫁歌和酒歌。因哭嫁歌與酒歌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與民俗底蘊,已經從山歌中獨立出來形成具有畲族特色的民俗音樂文化,故不在此做相關論述。

  畲族山歌根據不同題材可分為歷史歌、故事歌、情歌、勞動歌、謎語歌、雜歌、以及新中國成立以後的解放歌(也叫新歌或時政歌)等7大類,分別揭示了從古至今畲族人民社會生活的面貌,反映一定歷史時期內人民的思想感情,弘揚贊善貶惡的道德品質,表達對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對悠然情懷的嚮往。

  羅源的畲族山歌在曲調上,是以本地為中心,與連江、晉安兩縣區和寧德市西南部地區的曲調融合、形成了閩浙畲族山歌三大麴調之一的“羅連調”。

  它的特點在於曲調與唱詞緊密結合,根據各段歌詞起字的讀音音調來確定各段曲調的起音,人們會在演唱過程中自然而然地調整歌譜。

  各段落在演唱過程中,常在同一調式調性(含有遊移的角音的五聲音階宮調式)範圍內,做音域與旋律的變化,基本音列為“do、re、↑mi、sol、la”,旋律的基本進行為“sol、↑mi、re、do”,有較多二、三度級進和四度跳進以及一些八度音的轉換,五度跳進較少,裝飾音多用前倚音。歌曲速度一般較為平穩,風格多質樸清新、娓娓道來。

  您可能還喜歡:

  黎族古老文化標誌:黎族獨木舟

  讓人驚訝的朝鮮民間藝術:民間刀畫

  黎族遠古時代的神話和傳說

  民族文化中的奇葩:黎族剪紙

畲族服飾文化

  畲族服飾特色主要體現在婦女裝扮上,叫鳳凰裝。

  

  畲族婦女首飾畲語稱“gie”,舊時是結婚始戴, 以後凡出門或節日時戴,死了也戴好入棺。裝扮為:後腦盤髮髻,髮腳四周繞上黑色縐紗,頭頂置銀箔包的竹筒,包以紅帕,豎兩支銀釵,形成鈍角三角形,釘上八串瓷珠,瓷珠繞過縐紗以固定“gie”身,瓷珠垂過肩,每支末端栓小銀牌,右耳上插一支銀簪,兩耳戴銀耳垂。形如鳳凰鳥頭冠。上衣是大襟衫,長度過膝,領、袖、襟處都繡有花邊,花邊色彩鮮豔,花色繁多。布質,舊社會為自織麻布,現在絲綢、滌倫都有。腰扎圍裙,畲語稱“攔腰”,為長一尺、寬一尺五的麻布塊,染青色或藍色,鑲紅布攔腰頭,釘上彩帶。過去,男女子都一樣,為褲腳鑲花邊的寬褲腳直統便褲。男子舊社會出門穿大襟長衫,勞動時穿大襟短衫,現在都為直襟短衫。過去,畲民上山勞動都打綁腿穿草鞋,在家穿木屐。冬天穿布襪,下雪天用棕包腳行走。花鞋,藍布裡青布面,四周繡花紋,前頭做硬鼻,系紅纓,女的比男的花紋多些細些,平時不穿,作壽鞋用。

  

惟妙惟肖的畲族舞蹈文化

  少數民族的舞蹈多以體現生活的喜怒哀樂為主,具有時代感,體現了民族凝聚力。畲族的舞蹈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和濃郁的民族風格的新舞蹈,在祖國的民族藝壇中展現了畲族舞蹈的獨特風采。那麼,下面就來看看畲族文化中惟妙惟肖的畲族舞蹈。

  畲族民間傳統舞蹈主要有祭祀、喪禮和生產勞動等方面的舞蹈。畲族舞蹈多見於做功德、“拔傷”、“打癀”、祭祖等活動。主要是師公口吹龍角,手舞靈刀,在鑼鼓敲打聲中,邊唱(或念)邊舞,有獨人、雙人、四人或集體舞,舞姿舞步多為狩獵動作。

  祭祀舞

  盤瓠是畲族傳統的始祖,敬祀盤瓠為畲族全民的共同心態。從唐代開始畲民就有祭祀盤瓠的習俗。而每逢祭祀盤瓠都要跳《日月舞》、《龍頭舞》、《龍傘舞》和《迎祖舞》等。《日月舞》,表現盤古開天闢地、造日月照人間的神話,男女演員各4人,每人左右兩手分執道具日(紅)月(白)模型,同聲齊唱,“左手拿日太陽現,右手拿月照凡間;天上日月車車轉,十二時辰分得正。”伴著鑼鼓鈸節拍,兩手轉動日月模型,左右穿梭,翩翩起舞。

  《龍頭舞》,表現祖先龍麒因幫助高辛平息外族侵犯有功被招為駙馬的故事。跳舞隊伍中有的捧祖圖、有的舉龍杖、有的舉龍頭。龍杖由房長擎舉龍頭(四個)由男女各二人相對而立,用兩手合舉,舉上舉下反覆數次,以示崇敬。隊形有原地跳動、行進姿勢、左右穿插等。

  《龍傘舞》配合龍頭行進,有跳躍動作,左右穿梭比較自由,隨著有板有眼的鑼聲鼓點,邊舞蹈邊唱《盤瓠歌》。《迎祖舞》,表現對盤瓠王祖先的懷念。參與者手舉各色布綢制的三角旗和弩、刀、牛角號等道具,舞時有簫、笛、嗩吶等樂器伴奏,舞步比較自由,間以三步一回頭式的動作,表示對祖先的懷念和無限敬仰的心情。

  喪禮舞

  畲族喪禮常伴有舞蹈。據史書中的記載,畲族“人死刳木納屍其中,少長群相擊中,主喪者盤旋四舞”;“擊饒吹角,跳舞達旦”。閩東畲族喪禮舞多姿多彩,僅為死者超度變魂,法師就要跳《造水洗壇》、《造壇》和《造井》等十多種舞蹈。

  《造水洗壇舞》,法師身穿青袍,右手持搖鈴,左手掌朝上,手指呈三足鼎立狀,中間託一杯清水,法師繞大廳四周,口中唸唸有詞,以忽蹲忽站的動作,隨著緩急的鈴聲或慢或快地行進。同時將杯中的清水(俗稱“神水”)灑向大廳的每個角落,表示洗壇,驅除邪氣。

  生產勞動舞

  畲族人民在生產勞動中創作了許多反映生產勞動的傳統舞蹈,比較著名的有《獵步舞》和《栽竹舞》。《獵步舞》(也叫《踏步舞》。此舞由4個男子扮演獵手,他們身穿畲族傳統,整個舞蹈自始至終隨著鑼鼓點不斷變換節奏,表現了畲族祖先狩獵時與野獸勇敢搏鬥的情景,富有生活氣息。

  《栽竹舞》是反映畲族種竹和用竹造紙過程的舞蹈。表演者按鑼、鼓、鈸的打擊節奏,邊舞邊唱。舞步以“小跳步”和“踏步蹲”為基本步伐,手腳同時順著左右進退的韻律不斷轉圈。動作輕快明朗。歌詞敘述栽竹、砍竹、浸竹、烈漿,直至製成紙的全過程,每個環節都反映著畲民勞動的艱辛和洋溢著喜悅的心情。


你所不知的婚俗文化

  古老的畲族文化,源遠流長。畲族婚禮是畲族文化最大的特色,不僅富於情趣,而且奇特新穎。比如新娘晚上過門,新娘的嫁妝要有很多勞動工具等等。畲族婚俗傳統而又極具特色。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一起看看畲族婚俗文化吧。   畲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畲族婚禮別具情趣,屆期新郎由岳家親迎,岳家款以飯就餐時,餐桌上不陳 ...

歷史悠久的烏孜別克音樂文化

  少數民族大多都能夠善舞,烏孜別克族也不例外,他們透過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編制出許多具有民族特色的歌曲。經過多年的傳承和改編烏孜別克族的音樂流傳的更廣。下面的烏茲別克族文化為您帶來歷史悠久的烏孜別克族音樂文化,一起來看看吧。   烏茲別克族的先民由粟特人、馬薩蓋特人、花剌子模人和南下的突厥語人群融合而成。古代粟 ...

四大姓,姓氏文化

  畲族文化是一種遊耕文化,具有上千年曆史的畲族,是經過歷史的不斷變遷,遷徙到南方的,不畏艱難的畲族人民在奔波中,創造了屬於自己的文化。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畲族姓氏文化,下面,大家就隨小編一起了解一下畲族四大姓吧。   畲族自稱“山哈”,是與他們的居住環境、遷徙歷史有關。“山哈”是指山裡客人的意思。先來為主,後 ...

山上的音樂,基諾音樂文化

  在神奇美麗的雲南西雙版納,寬闊蜿蜒的瀾滄江畔,有一片茫茫群山,這就是基諾人民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這裡山清水秀、氣候溫和,這裡孕育了基諾族文化,這裡有著動聽的歌聲,一起來聆聽來自這山上的音樂。   民間歌曲有山歌、風俗歌、獵歌、兒歌、催眠歌,以及宗教歌曲等。較為出名的有基諾族民歌:夜深人靜。   山歌    ...

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烏米飯

  大家都吃過糯米飯,但知不知道,畲族文化中最著名的烏米飯。畲族烏米飯,不用質疑,肯定是烏黑色的。看似普通的烏米飯。卻有著上千年的歷史文化,淳樸的鄉情文化與細膩的民族風情都凝聚在烏米飯中。下面,就隨小編一起去嚐嚐烏米飯吧。   畲族烏米飯唐朝以來是畲族同胞“三月三”過節的傳統食品,它來自大自然烏稔樹(也叫烏飯 ...

動聽的鄂倫春音樂文化

  當我們聽到優美動聽的音樂時,心靈與旋律產生共鳴,心靈也隨之昇華到最高境界。音樂不僅給夠抵達我們內心中的最深處,更讓我們的心靈與其產生神奇的碰撞。音樂的歷史已經有著千百年的歷史,那麼,你對鄂倫春族文化中的音樂文化了解多少呢?一起來看看吧!   鄂倫春族的音樂以“贊達溫”山歌曲調為主,高亢清透,伴有延長音和顫 ...

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

  由於地域及人文環境的不同,各地的飲食文化也有所差異,而畲族的飲食文化則是畲族文化的一大特色。那麼畲族人民的飲食文化都有什麼特色呢?在畲族,他們的飲食都有什麼禁忌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畲族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   一、一年四季以雜糧為主食   畲族先民長期過著隨山而種的遊耕山地農業生活,雖也租種當地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