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耍龍燈

春節習俗-耍龍燈

  新春佳節,在我國廣大城鎮,有“耍龍燈”的習慣。

  “耍龍燈”也叫“舞龍”,又稱“龍燈舞”,是流行於我國的一種民間舞蹈。

  我國古代人民為寄託美好願望而創造了龍的形象。相傳,古人把龍、鳳、麒麟、龜稱為四靈。造型優美,絢麗多采,線條剛柔相濟。在歷史條河中閃耀著獨特的藝術光彩。早在商殷時代,銅器和骨刻上就有龍形圖案;周代銅器的龍紋已漸趨完整。“耍龍燈”在漢代民間已相當普遍了。唐、宋時期的“社火”、“舞隊”表演中,“耍龍燈”已是常見的表演形式。宋代吳自牧著的《夢梁錄》中記載:南宋行都臨安“元宵之夜……草縛成龍,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燈燭萬盞,望之蜿蜒如雙龍之狀。”

  在古代,人們把“龍”作為吉祥的化身,代表著風調雨順的願望,因此,用舞龍祈禱神龍的保

耍龍燈

  耍龍燈也叫“舞龍”、“龍燈舞”,是我國獨具特色的民間娛樂活動。從春節到元宵燈節,我國城鄉廣大地區都有耍龍燈的習俗。經過千百年的沿襲、發展,耍龍燈已成為一種形式活潑、表演優美、帶有浪漫色彩的民間舞蹈。 耍龍燈起源於人們對龍的迷信,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古代人們用舞龍祈禱龍的保佑,以求得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耍龍燈的主要道具是“龍”。龍用草、竹、木紙、布等扎制而成,龍的節數以單數為吉利,多見九節龍、十一節龍、十三節龍,多者可達二十九節。十五節以上的龍就比較笨重,不宜舞動,公供觀賞,這種龍特別講究裝璜,具有較高的工藝價值。還有一種“火龍”,用竹篾編成圓筒,形成籠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龍衣,內燃蠟燭或油燈,夜間表演十分壯觀。

  龍燈的耍法有多種,九節以內的側重於花樣技巧,較常見的動作有:蛟龍漫遊、龍頭鑽檔子、頭尾齊鑽、龍擺尾和蛇蛻皮等。十一節、十三節的龍,側重於動作表演,金龍追逐寶珠,飛騰跳躍,時而飛衝雲端,時而入海破浪。

民間“耍龍燈”

  舞龍,民間謂之“耍龍燈”,主要從正月初一至十五日舉行。龍的型別有:彩龍、火龍、水龍、板凳龍、草龍等五種,其中火龍最有特色。耍火龍時要用煙火衝燒,民間謂之“燒花兒”,燒掉穢氣。其花兒通常有紙花、竹筒花、牛欠花、生鐵水花等。


龍燈獅子

  東漢張衡《西京賦》中描寫的“百戲”表演,“魚龍曼衍”一則,定有海鱗變成龍的故事。中華民族自喻為龍的傳人,所以華人都對龍非常敬仰和親切。不僅畫龍、塑龍,而且還以龍為舞,認為這樣會帶來吉祥。炎黃子孫除喜歡舞龍外,還喜歡舞獅。   舞獅起源於三國時蜀漢孔明南征之後,軍中用南夷獻的獅皮裝扮作樂慶賀勝利。後來,這種 ...

正月十五龍燈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也叫上元節。在這一天,蒙陰人過去沒有吃“元宵”的習慣,只是晚飯豐盛一些。晚飯後,種類繁多的文娛活動比比皆是,有放煙花、觀花燈等,最吸引人的要算耍龍燈了。   蒙陰耍龍燈的習慣已經相當久遠了。每年一進臘月,就開始準備製作龍燈。用上好的竹篾紮成龍首、龍身、龍尾。龍身子要分成許多節,二米一節, ...

龍燈

  九華山及附近鄉鄰逢年或重大節日活動時,以舞龍燈、獅子燈慶賀助興。龍燈以竹篾紮成拱形,一拱一板,每板長約1.5米,內燃蠟燭,少則九板、多則數十板(均為奇數),每板1人扛舞,並敲鑼打鼓隨行.龍燈是民間慶賀喜慶的一項大型集體活動,所到之處觀者如潮,十分熱鬧。 ...

大沽龍燈

  大沽街舞龍表演源自上世紀二十年代末當地漁民的一種節日娛樂活動,最初由居住在潮音寺附近的擺渡師傅李樹清受當地舞獅表演啟發自編而成,後來演變為一項受大沽口一帶漁民們歡迎與喜愛的娛樂節目。   它的製作簡單,用藤、竹、麻、木、紙、布等原料就可以了,七八個漁民用上兩個半月左右就能扎製成一條長約45米左右的“水龍” ...

孩兒

  耍孩兒也叫咳咳腔。是大同、雁北地區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地方戲。約起源於元代,角色分紅、黑、生、旦、醜五行。以板胡、笛子為主要伴奏樂器。音調旋律歡快活潑,婉轉嘹亮。   唱曲以正板和慢板為主,既有固定曲牌,又靈活多變。它吸收南羅腔和吹腔等古典曲調,又從晉北道情、晉劇中獲取了豐富養料,使表現手法更加豐富多彩。 ...

白族海會

     耍海會   耍海會又叫“撈屍會”。   關於此會,民間有兩個傳說故事:一是從鄧川到喜洲一帶,相傳為紀念打撈南詔時期投入獼苴河殉節的柏潔夫人;二是大理、下關一帶則相傳為紀念打撈南詔時期除蟒救民葬身海底的民族英雄段赤誠。   由於起源傳說不同,耍海會的時間也有前後,一般三至五天不等。鄧川、上關、喜洲一帶 ...

瑤家大節――歌堂

  排瑤一年中節日不少。最具規模的傳統節日是“耍歌堂”。耍歌堂並分大歌堂和小歌堂。大歌堂活動3至9天,每10一15年舉辦一次。小歌堂活動1天,3~5年舉行一次,由各瑤排民主協商決定,一般都選在農曆十月十六日前後舉行。傳說此日是盤古皇母的誕辰之日,又是盤王去逝之日,加上十月五穀歸倉,因此慶祝豐收,預兆來年風調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