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舌尖上的維吾爾族飲食文化

舌尖上的維吾爾族飲食文化

  維吾爾族文化包含了:維吾爾族飲食文化、維吾爾族節日文化等。由於新疆地理位置獨特,所以維吾爾族的飲食文化和中原地區的人們完全不同。接下來就由小編我為大家講解一下維吾爾族飲食文化的一些知識。

  烤全羊

  烤全羊是選擇羯羊或週歲以內的肥羊羔為主要原料,羊宰殺後,去其蹄及內臟,用精麵粉、鹽水、雞蛋、薑黃、胡椒粉和孜然粉等調成糊狀,均勻地抹在羊的全身,然後用釘有鐵釘的木棍,從頭穿到尾,放在特製的饢坑裡,蓋嚴坑口,並要不斷地翻動觀察,約1小時左右即熟。

  羊肉串

  烤羊肉串,維吾爾語稱之為“喀瓦甫”,是維吾爾族的一種傳統小吃。

  最原始的羊肉串用的釺子是紅柳、紅柳是耐旱植物、多生長我國新疆、甘肅、內蒙古等地廣泛分佈。紅柳枝細長而硬、粗細都差不多、透過爐火的燒烤、會散發出一些特有的香味、而且還環保。現在的羊肉串,除了一般的烤羊肉串之外,還有竹籤羊肉串、網油羊肉串,有的還用油炸,原料基本差不多。

  羊雜碎

  由羊的頭、蹄、血、肝、心、腸、肚、等混合燴制而成,故又名“羊雜燴”。羊雜碎,貴在羊雜碎雜、碎。不雜不碎,吃起來就沒滋味。羊雜碎集羊內臟於一鍋,形色繁多,肉質各異,味道酸辣兼宜,無腥不膩,湯鮮味美,入口生津,營養豐富,在氣候偏冷的北方食用可御冷逐寒,食著往往半碗才下肚,便遍體生熱,一碗吃完,則熱汗淋漓。既經濟實惠,又食用方便。

  烤肉

  “烤肉”選料嚴格,肉嫩味香,自烤自食,再佐以美酒,獨具風味。據說它是古老的北方遊牧民族的傳統食品,曾被稱作“帳篷食品”。它也曾作為宮廷的一種美味而躋身於大雅之堂。

  烤饢

  烤饢是新疆維吾爾族最主要的麵食品。“可以一日無菜,但決不可以一日無饢。”足以證明饢在維吾爾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烤饢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考古學者曾在古墓出土過古代的饢。

  盆盆肉

  “清湯一盆肉,餘味三年香”,說的就是我們新疆的盆盆肉。它湯鮮、肉嫩、味美、營養豐富,是新疆人一年四季常吃的美食。

  馬腸子

  馬腸子是燻肉中的上品。哈薩克族牧民最拿手的要數做馬腸子了,他們挑選膘肥體壯的馬宰殺後,取其馬腸,洗淨,按馬的肋條切成條肉,連同肋骨撤上鹽、胡椒粉等佐料,灌進3尺多長的馬腸內,兩頭紮緊,掛在屋裡風乾,一個月左右即成。

  面肺子

  新疆盛產牛羊,是我國主要畜牧業基地之一。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以食牛羊肉為主。牛羊肉風味小吃名類繁多自不待言,就是以羊的內臟作原料,也能烹製出鮮香異常的美味來。米腸子與面肺子便是其中的代表。

  椒麻雞

  我國飲食文化源遠流長,要說用雞烹製佳餚就不下百種,其中具有新疆風味的“椒麻雞”,稱得上是獨樹一幟。椒麻雞是一道流傳於西部地區的佳餚,主料是雞肉,主要烹飪工藝是煮。成品麻醇鹹鮮,質地軟嫩,清爽可口。

  大盤雞

  大盤雞的主要原料是:雞塊和土豆。配上輔料:辣椒(青、尖)、紅辣椒,調料。經過精心烹飪即成美味的大盤雞。

  手抓肉

  手抓肉是一種味美的肉食品。羊羔肉多選擇當年羯羊或週歲以內的羊。做法是把羊羔宰殺後,去其皮和內臟,洗淨後放在大鍋裡煮,並放洋蔥、胡椒等佐料。煮肉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先用冷水煮,另一種是先用開水煮,無論哪種煮法,都要撈去浮在湯上面的血沫,等肉快熟時再放鹽。

  你可能也會喜歡:

  “咚咚喹”土家族的古老氣鳴樂器

  古老的習俗文化:彝族搶婚

  令人歎為觀止的艾德萊絲綢

  內部多樣化的回族語言

舌尖上的中山飲食文化

  中山市是中國有名的城市,中山市古代被稱之為香山縣,而在1952年的時候改名為中山縣也就是中山市,便是以此來紀念孫中山先生,無數的美食在這個城市中是隨處可見。本期中山文化帶你瞭解一下中山市的飲食文化。

  中山飲食文化有史可考,明嘉靖年間所修《香冊縣誌》中《食貨篇》載:(香山)民間食貨資源豐富,動植物、海產和其他可食物產數百種之多,而且多數“食貨出自曲力”。

  飲食業發展還可追溯至明朝初年,由於軍隊屯田,繁榮了小欖的商業,大欖、玉溪、沙浦間已成人煙肆井之地。欖都夜市,客棧、酒肆、飲食店鋪生意興隆。當時著名酒店有林步酒家等,《欖屑》載:“樽開夜市燈交燦,月出疏林客並呼。……不減太白灑樓,相如酒肆,燈燭輝煌,徹夜不滅。”其景之盛,可見飲食業發展比石岐還早。

  清末民初(1923年),朱卓文當一把手,拆城築路,使石岐圩官道(現孫文西路)擴大了,繁榮了商業經濟,確立了石岐的縣城地位。在十八間繁忙地段有間如心酒樓,在香山仁言報廣告:“……時當進化,食尚精奇……不惜重資,特由省城大酒家,新聘名工主廚,包辦筵席,特別精良。”當年石岐飲食業追求創新是為了適應時代發展,這樣才能煥發新生,再顯飲食盛譽,上述可見一斑。

  上世紀四十年代末,中山飲食繁榮,單以石岐城區統計酒樓食店90多家,各店格調獨特,風行一方,名流一時。有的以其傳統風味,甚至馳名港澳,飲譽海外。如高升樓酒家,附設娛樂場,演粵劇曲藝,開音樂茶座。四強酒家。取盟國四強命名,設有“中國廳”、“美國廳”、“英國廳”、“蘇聯廳”,嘉名遠播。孫中山之子國民黨行政院院長孫科榮歸故里時,特意包了四樓設宴為其母盧氏夫人祝壽。淇園茶廳設音樂茶座,粵劇名伶常來演出,周圍充滿文娛氣氛。這些酒家生意十分興旺。還有鎮記及第粥,安棧牛腩粉,華南面家的鮮蝦雲吞,新廣州飯店的雞鵝飯,必靈甜品店的龜苓糕,都是當時傳統美食。

  節日假期婚喪喜慶飲食是中山文化發展很重要的一部分,一年到頭,任何階層,任何人等,生離死別、追憶寄掛、哀思忌託,七式情事,都借節事俗例發揮得淋漓盡意。不同的內容有相應的飲食鋪排,不須贅言。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文化豐富了飲食的內涵,而飲食藉助於文化提高了品位,於是才有了酒宴情結。

  酒是宴的核心,宴無酒不歡。酒在世俗人心目中往往成為宴的代名詞,不同內涵有不同稱謂。息事修好稱和頭酒,中秋賞月稱團圓酒,弄璋請客稱滿月酒,結婚生日稱喜酒生日酒,人死出殯稱喪酒,居室落成稱入夥酒,生意始業稱新張酒等等。傳統不變的也有,國家招待稱國宴。老年人生日稱壽宴,百年好合稱婚宴,出家人的稱素宴,敬老愛老稱千叟宴,戰勝凱旋、事業有成稱慶功宴,臨歧分袂稱別離宴,一家歡聚稱團圓宴(家宴),如以特定事物稱謂的有菊花宴、禾花雀宴、西瓜宴、禾蟲宴、三蛇宴等。這都是歷史上司空慣見的,它和我們日常生活處事息息相關,充滿文化情結。

  中山舊貌縈迴是指香山縣城石岐飲食行業的舊貌。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鳳鳴路、大廟下、孫文西、長堤一帶的茶樓、酒樓和飯店已有相當規模,著名的有金山樓、黃榮記、新生活、方波記、高升、新國民、悅來居、匯豐等數十家。

  有一些茶樓還兼演粵劇曲藝雜技等,如高升、聚賢、瓊芳等茶樓,都是以此來增加茶興,招待顧客。中山籍著名民樂家呂文成當時也曾在高升、淇園等茶室演唱過。中山毗鄰省港澳,交通方便,商賈雲集。茶樓有點心,早午晚市還可點菜小炒,粉面飯供應。

  酒樓無茶市,隨點隨做菜,還有包辦各種筵席,客人可猜拳行令、召伶唱曲。飯店以供應飯菜為主,炒粉湯麵等。還有西食店、甜品店、粥店、油器店,均屬飲食業。

  孟子曰:“民以食為天”。盤古至今,人就把食作為生活中的頭等大事,這是傳統飲食文化的金科玉律,中山人民在粵菜的基礎上,吸收了古代南方沿海少數民族和國外的一些烹調技術,逐漸形成了頗具自己風格特色的中山菜。它大體可分為四大派系。

  一、民田地區是指中山西部沙溪、大涌一帶,民田菜要求爽脆嫩滑的口感,有營養價值,講求色、香、味、形。如家鄉扣肉、清浸白切雞、燜洋鴨,稱“沙溪三件寶”。由於當地是僑鄉,僑胞中經營飲食業者較多,故“三件寶”早已飄洋過海,享譽世界食市。

  二、小欖地區以小欖鎮菜式為正統,非常講究刀功、食料火候技藝,產品要求香酥爽嫩,著名人士的有炸魚球、蝦球、菊花肉(大型的以菊花入宴)。小欖菜式還以各種水產為主料,以其優良的技藝影響和推動了時尚海鮮之食潮。

  三、沙田地區以三角、民眾、港口地區為主。依湧近海,漁主豐富,就地取材,使其形成了一種講究實惠,不求浮華的樸實之風。蝦醬通心菜、炒沙螺、沙蜆粥、蒸三幹(蝦乾、魚乾、蜆幹)、蒸海魚等都是沙田風味十足的傳統菜式。過去,其清鮮風味和實惠價格鮮為城裡人知;改革開放後,行業不斷挖掘創新,使別具一格的沙田菜展現出誘人魅力,現已成為城區飲食業的暢銷菜之一。

  四、五桂山區以五桂山一帶客家菜為主,有鹹雞、釀豆腐、牛肉丸等,還有風靡一時的脆肉鯇為主的各種配菜。山區菜主要是從東江客家菜演變而來,其特色是油膩味濃,久貯耐放不易變質。五桂山菜比正宗的客家菜工藝簡單一些,易學而且省時方便,很受當地群眾歡迎。而今隨著飲食業的發展,外來的或本地區的行家,適應市場需求,利用本地飼養資源共享源,推出“水庫魚”、“走地雞”等火鍋菜餚應市,頗獲好評。

  中山菜烹調物法多種多樣:煲、燜、焙、熬、燻、蒸、炒、烤、炸、煎、焗、煮、燉、灼、燒等等,各得其法、各臻其妙。中山菜善於兼收幷蓄,有其廣闊的包容性。烹調因材施技,因地制宜,因勢利導,革新不止,循法又不定法。因此,中山菜不但專業可用,連普通家庭也可學以致用,人人做得出,吃得起。

  中山人外出多、華僑多,國內外影響面大,故此,中山菜象無聲的畫有聲的歌流傳開去,潛移默化推動著粵菜的發展,擴大了粵菜的名聲。

  中山人民政府及有關主管領導部門,一貫對中山飲食業大力扶持,無論上述哪種派系的菜式都得到很大的發展空間。中山菜流派間不斷交流,互相溶匯;消除門戶之見,取長補短,共同提高。中山菜已經變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舌尖上的承德飲食文化

  中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古國,有非常豐富的飲食文化,幾千年的不斷髮展和創新,造就了今天的中華料理,不同佐料的不同用法更是經過層層考驗,而在河北承德的飲食文化是怎樣的呢?想要更多的瞭解承德飲食文化,本期承德文化為你解析。

  承德一帶居民食用涼粉已有300多年的歷史。人們所以喜歡食用涼粉,不僅因它味美消暑,還因為它含有豐富的營養。據《中藥大辭典》載:綠豆涼粉有“清熱解毒,治痛疽瘡腫初起,燙傷,跌外傷,並解熱藥及酒食諸毒。”

  咸豐10年,英法聯軍炮轟大沽口,咸豐帝倉惶出逃,來到避暑山莊後,就常吃宮外的涼粉。至今承德還流傳著這樣一人故事:一天,咸豐帝在湖邊乘涼,聽到宮外有人叫賣:“酸、鹹、麻、辣、香,解暑賽冰涼,若要吃一碗,猶如進天堂。”咸豐從太監處得知是賣涼粉的,很想嚐嚐。

  於是換了便服出宮,只見賣涼粉的周圍一群人吃得正香,便也要了一碗。吃完後,只覺得涼爽可口,味道極佳,於是又添了一碗。吃完轉身走時,賣涼粉的道:“客爺您還沒給我錢呢!”可皇帝身上向來不帶銀兩,咸豐帝只好將身上馬褂脫下,叫他第二天到避暑山莊門口換銀子。第二天賣涼粉的去後,咸豐帝賞了他三百多兩紋銀,並留他在宮中傳授做涼粉的技藝。後來出宮後,怕再遇麻煩,便帶一家老小回了山東老家。之後他的徒弟繼承了他的技藝,一直流傳至今。

  “麒麟蒸餃”為肥驢肉韭菜餡,外露一段韭菜,吃時香氣四溢卻無肥膩感;“駝油絲餅”用鹽水和麵擀片,塗駝油後卷條、蘸上花生油,盤成餅烙熟,吃時香酥可口,色味俱佳;“山燜肉”是將豬肉羊肉以中間為界隔開合裝一罈,其間打入雞蛋汁,在肉片上扎孔,內灌用黃酒、醬油、蒜末等作料調配好的湯汁,密封壇口文火燜熟,食之鮮嫩味美。


舌尖的成都飲食文化

  一說成都,大家就會聯想到川菜。說起川菜,不可避免地要與“辣”聯絡在一起。在成都這個繁華的大城市裡,飲食文化是屬於成都文化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在成都有各種各樣的誘人小吃,到了成都不可不去品味一番。你知道成都有哪一些好吃的嗎?下面跟著我一起了解了解成都的飲食文化吧。   成都位於四川在南方,所以成都人也是主要以 ...

舌尖的拉薩飲食文化

  旅途中要有美好的風景,當然也要嘗試當地的美食,體驗當地的飲食文化。一邊欣賞美景,一邊品嚐美食,無疑是旅途中的一大愜意。拉薩有著氣勢雄偉的拉薩布達拉宮、宗教氣息濃郁的大昭寺、風景絕美的納木錯……很多美景,那麼拉薩都有哪些飲食文化呢?一起來體驗下拉薩文化中舌尖上的飲食文化吧。   拉薩是一個位居雪域高原的美麗 ...

舌尖的布朗族飲食文化

  中國自古就很講究飲食習慣。布朗族主要聚居在中國西南地區雲南省西部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一帶。主要從事農業,以種植早稻為主,善種茶。那麼,布朗族文化中有哪些特色的飲食文化?一起來看下。   布朗族以大米為主食,輔以玉米、蕎麥、豆類、薯類、小紅米等副食品。喜吃糯食。多數人家日食三餐,中午習慣吃冷飯,米飯多采用蒸 ...

舌尖的中國之初夏時節飲食—學江南人吸螺螄

  舌尖上的中國之初夏時節飲食—學江南人吸螺螄   螺螄的營養價值   《本草匯言》:螺螄,解酒熱,消黃疸,清火眼,利大小腸之藥也。   顧汝琳曰:此物體性大寒,善解一切熱瘴,因風因燥因火者,服用見效甚速。   惟堪煮熱,挑出殼,以油醬椒韭凋和食之,不雜藥料劑中。   螺螄烹飪方法   海鮮美味炒螺螄   主 ...

維吾爾族飲食文化

  1、饢,是維吾爾族群眾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最主要的食品,也是維吾爾族飲食文化中別具特色的一種食品。維吾爾族食用饢的歷史很悠久。饢是用饢炕烤制而成,呈圓形。   2、油塔子,是維吾爾族群眾喜食的一種面油食品。它色白油亮,層次很細,香軟油多而不膩。油塔子不僅是維吾爾族待客的一種上乘主食,也是街頭的風味小吃,在 ...

舌尖的滄州特色菜文化

  在國際上只要提到中國一定會想到中國菜,當然還有一些會說瓷器或者其他的,中國菜可以說是傳承久遠,創新不斷,就因為如此才有如此強的活力,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菜,河北滄州的特色菜就是一絕,本期滄州文化為你盤點。   火鍋雞:   火鍋雞起源於河北省滄州市,發明不久便風靡全城,在滄州走幾步就有一家火鍋雞店,火爆 ...

舌尖的雞西美食文化

  每個地方都有當地的特色美食,在雞西文化中,雞西的美食有雞西辣菜、雞西冷麵、冷麵辣菜、興凱湖湖蝦等等。美食真的是非常多。如果你去到黑龍江的雞西市,一定要體驗當地的傳統美食,一定會讓你流連忘返。本期小編為你介紹舌尖上的雞西美食文化。   雞西辣菜   雞西辣菜由於吃冷麵離不開辣菜,又被稱為冷麵菜,是由傳統朝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