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清明時吃艾餈的寓意是為了紀念先人、團圓的意思。而且吃艾草做的艾餈子還可以預防疾病,提高自己的身體免疫力。還有個說法,就是太平天國時期,李秀成的一個大將躲在了農民朋友家裡,這個農民朋友給這個大將做的艾餈吃。
2、清明時吃艾餈在南方很常見這個習俗,使用艾草搗碎了後擠壓出綠色的汁液來,然後跟糯米粉混合後揉麵,然後再來包裹上各種餡料,做成艾餈了。艾餈子的餡心可以是紅棗的、豆沙的,或者是肉餡也可以。做好之後放入蒸屜裡面蒸熟就可以了,這個美味的艾餈子就做好了。其實清明吃吃艾餈就是為了預防疾病,同時也是為了在寒食節的時候吃,因為清明節這幾天家裡不讓生火,所以做點艾餈來在這幾天吃。
1、“艾餈的寓意是身體健康,有句俗語叫清明前後吃艾餈,一年四季不生病。每到春季,艾草比較鮮嫩,綠色的葉子盤旋而上,客家人會採下鮮嫩的艾葉,回家後將其和蒸熟後的粳米或糯米拌在一起舂成米膏。在中間包些花生或芝麻餡,團成一個個小粑放進鍋裡蒸熟,就成了非常有名的客家美食——艾餈。
2、菜品特色:艾餈是傳統的小吃,一般在清明節食用。在客家人的餐桌上,艾草可算是一種常見的食材。每到春季,田頭水邊就會長出一叢叢艾草,綠色的葉子盤旋而上,像寶塔似的非常可愛。這時客娘會帶著孩子們把它們採下來,回家將粳米或者糯米蒸熟之後拌入艾葉一起舂成米膏,在中間包些花生或芝麻餡,團成一個個綠綠的小粑粑放進鍋裡蒸熟,這就成了非常有名的客家美食的艾餈。
艾餈的寓意是身體健康,有句俗語叫清明前後吃艾餈,一年四季不生病。每到春季,艾草比較鮮嫩,綠色的葉子盤旋而上,客家人會採下鮮嫩的艾葉,回家後將其和蒸熟後的粳米或糯米拌在一起舂成米膏。在中間包些花生或芝麻餡,團成一個個小粑放進鍋裡蒸熟,就成了非常有名的客家美食——艾餈。
煎艾餈:還有一種煮法是:油煎。熱鍋放油、放入艾團,不停的翻、使受熱均勻。
艾餈清香獨特,深受當地人的喜歡,尤其是小孩與老人,在製作與分享艾餈的場合常常能體現客家家庭的和諧與關愛。因為做艾餈成本低,費心思費時間,製作之前家人往往想好了要送哪些朋友親戚,所以一送至少一兩家,有的多至做幾大鍋拿去派送,分送到艾餈的人家往往會很開心,把艾餈留著自己吃,做得好的艾餈特別受人歡迎。
然而艾餈涼了以後容易出現硬心,涼的艾餈最好熱透心了再吃,品嚐起來味道也比較香甜。
做鹹的艾餈有肉餡、臘肉青椒餡、韭菜雞蛋餡等,艾餈是傳統的小吃,一般在清明節食用。在客家人的餐桌上,艾草可算是一種常見的食材。每到春季,艾草比較鮮嫩,綠色的葉子盤旋而上。
客家人會採下鮮嫩的艾葉,回家後和將其和蒸熟後的粳米或糯米拌在一起舂成米膏,在中間包些用花生和芝麻做的麻糖餡,團成一個個綠綠的小粑粑放 ...
1、艾清洗乾淨,鍋裡燒一鍋開水,水開後將洗乾淨的艾倒入鍋裡出一下水。汆水後撈起放到乾淨的清水中清洗兩次,去除澀味。
2、洗好後再次煮艾,水量為沒過艾即可,水開後倒入40克梘水,繼續煮,不必蓋鍋蓋。煮至用手輕輕捏葉子會爛就可以撈起。
3、把艾趁熱放入糯米粉中揉搓,如果水份不夠就加梘水(70克,逐次加 ...
艾餈要用高壓鍋的蒸大概在35分鐘左右就可以了,如果用普通的蒸鍋大概在45分鐘左右,或者說一個小時左右也是可以的,具體的情況還要結合艾餈的多少,如果比較多的話建議蒸的時間比較長一些會比較好。
艾餈是傳統的小吃,一般在清明節食用。在客家人的餐桌上,艾草可算是一種常見的食材。每到春季,艾草比較鮮嫩,綠色的葉 ...
1、艾餈的用料:艾葉適量、糯米粉100g、粘米粉50g、食用鹼少許、黃生米 適量、白糖40g、黑芝麻適量、菜籽油少許。
2、先弄好餡備用,把花生米和黑芝麻,在鍋裡幹炒至有香味即可,用九陽料理機把花生和黑芝麻加入白糖,混合攪磨成粉狀。
3、開始弄艾葉了,把艾葉用清水洗淨,洗好後,燒開一鍋水,放入少許 ...
1、食材:糯米粉300g、新鮮艾草200g、白砂糖50g、白芝麻50g、花生45g、花生油10g。
2、準備工具,榨汁機,蒸籠,炒鍋。
3、新鮮的艾草洗乾淨,去除 雜質和細沙。然後放入榨汁機,榨汁。
4、榨好汁後與糯米粉攪拌均勻,加入少許花生油,讓它不粘蒸籠,成團,不粘手就好,把麵糰均勻分成小 ...
1、因為艾草具有揮發性氣味,蚊蟲對這種氣味非常敏感,一般的蚊蟲都不會靠近艾葉,起到驅蚊蟲的效果。
2、起到祈福的作用。在古代,端午季節雨水較多,全國各地都已經進入汛期,古代人們把這種情況歸結為水怪的興風作浪,而艾草葉子形似寶劍,可以起到震懾作用。當然,這些都是迷信思想,但是人們祈福的美好傳統保留了下來 ...
1、一般情況下都是需要冷藏的,而且溫度需要控制在零下,這樣才可以長期儲存,如果溫度不到的話,也是可以放在水裡面。在儲存的時候需要把食材攤開晾乾,這樣才能長時間的儲存,而且減少汙染,同時還要放在陰涼通風的地方。如果放在不通風的地方,很容易會造成損害,這種情況下是沒有辦法長期儲存的。
2、艾葉滋粑需要放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