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錦州錫伯族風俗

錦州錫伯族風俗

  錦州市的錫伯族是在康熙三十六年至三十八年(公元1697-1699)間從墨爾根、齊齊哈爾、伯都訥一帶南遷盛京時,其中108名錫伯兵到義縣駐防。現居義縣、北的錫伯族群眾就是他們的後人。其它各縣區的錫伯族人口,均是解放前後由各地遷來的,不少是因分配工作或結婚而來的。

  錫伯族曾有自己的語言、文字。但錦州市的錫鉑族,由於多年同漢族雜居,其本民族的語言、文字早已失傳;只是在一些老年人當中還儲存一些風俗習慣。 錫伯族信奉“喜利媽媽“(保佑家宅安祥的神)和“海爾堪“(保護牲畜的神)。陰曆4月18日,是清政府抽調盛京所屬17個城鎮的錫伯官兵及家屬3,000多人遷往新疆伊犁屯墾戍邊的日子。後業,錫伯族群眾把這一天作為"西遷節",緬懷先輩的功績和愛國主義精神。

  在義縣,成立了高臺子滿族錫伯族鄉。

  建築風格:

  以村屯聚居,每一村屯有一、二百戶人家,村屯四周築有圍牆,住房為“人”字形屋頂,坐北朝南,自成院落。

  飲食習俗:

  以米、面等糧食為主食,新疆一帶食用奶茶、酥油、奶油、奶疙瘩等乳製品。嗜好菸酒,“魚湯高梁米飯”、“血拌豬肉”、“全蒸豬仔”、“火鍋菜”、“南瓜蒸餃”和用羊雜碎特製的“全羊席”是較出名的美味佳餚。忌食狗肉,忌穿狗、狐狸皮製品,吃飯時切忌將筷插在飯碗上。

  宗教信仰:

  信仰多神,主要供奉保佑家安祥的“喜利媽媽”和保護牲畜的“海爾堪”。此外還信仰薩滿族和喇嘛教。

  婚戀習俗:

  實行一夫一妻制,嚴禁同姓同婚,舊時婚姻多由父母包辦,媒人撮合。父系製為主,婦女地位低下,不能繼承財產,父系在世時,兒子不得分家。家庭生活中長幼有序,十分注重禮節。

錦州回族風俗

  回族是回回族的簡稱,是中國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之一。

  回族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古老的文化。特別是回族習俗文化,絢麗多姿,引起世人關注。回族以漢語為共同語,但在宗教生活和社會交往中,他們又夾雜著大量只有穆斯林內部交流的詞彙或短語。 資訊來至去旅遊網

  錦州的回族於明宣德三年(1428年)哈奉先在南門外火神廟東修建了一座清真寺。以後,回族陸續遷入。每年有三大節日,即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國家規定,開齋節回族職工放假一天,回民死後將其屍體用清水洗淨,再用白布包身,實行土葬,回民男子習慣戴白帽或黑帽;婦女戴黑、白或青綠色的蓋頭。回民是禁豬民族,不吃一切動物的血和不經“刀師傅“屠宰的牛、羊、雞、鴨等。

  在北鎮縣(現北寧市)建有閭陽回族滿族鎮。

  建築:

  凡是回族居住地,在鄉村,總是一片片一塊塊地集中在一定堡子、寨子或山村;在城鎮,又總是集中在一定的地段和街道。在寧夏、回族大都住平房、窯洞、磚瓦房等等。房屋一般向南。回族住房建在靠近水源的地方,便於清掃。回族不崇拜偶像,穆斯林家屋內牆上特別是禮拜堂內不貼人像。

  飲食習慣

  主食以米、面為主,肉食方面禁忌頗多。禁食豬肉、狗、狼、虎、驢、貓、鷹、鷂等;禁食自死之動物血;禁飲酒。#宗教信仰:回族全民信仰伊斯蘭教

  葬禮:

  在回族的風俗習慣中,最有民族特點的當屬具有濃厚伊斯蘭風情的喪葬儀式。回族實行土葬,反對火葬。實行速葬,一般埋葬不隔夜,早亡晚葬。夜亡早送,若子女親人在外,臨終前有遺囑時,可以等一二天,但不得超過三天以上,以免屍體腐爛、發臭。回族人不用棺本。回族有自己墳場,不去漢族和其他民族的墳場裡埋葬。

錦州蒙古族風俗

  信仰喇嘛教,在家庭中供一香爐,每遇年節、齋日時要燒香祭祖。蒙古族始源於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蒙兀”是“蒙古”一詞最早的漢文譯名,始見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諸部落中的一個部落的名稱。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也就由原來的部落名稱變成為民族名稱了。

  錦州市的蒙古族,最早於元朝時就有文字記載:“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於瑞州(今前衛)西部設打撲屯田總管府。至清世祖(1644-1661)時,將"蒙古歸誠者編為八旗軍制,與滿洲、漢軍同駐防各處",現在錦州市境內的蒙古族多是清朝"八旗蒙古"的後裔。

  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學。蒙古族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分為內蒙古、衛拉特、馬爾虎--布里亞特三種方言。現在錦州蒙古族大多均使用漢語,漢字。

  宗教:

  蒙古族人以信仰喇嘛教為主。宗教的活動是非常受人們歡迎的,在蒙古族聚居地,建有許多喇嘛教廟宇??召廟。草原上的召廟,是一道十分亮麗的建築風景線。

  葬俗:

  老人去世,應先請喇嘛教唸經,入殮後仍停放家裡,只有在入葬時才移動。辦喪事在蒙古族人中開銷很大,特別是壽終正寢的老喪。而前去參加喪禮的親友不用帶別的禮物,只將一條哈達奉獻在靈前,向逝者施禮即可,而喪禮所收集的哈達全歸喇嘛所有。通常喪葬後還有許多的禮俗必須遵守,比如第21天后要再請喇嘛唸經,居喪期間男的不修鬍鬚、不理髮,女的不戴頭飾和首飾、不穿紅掛綠,居喪那年春節門窗不貼紅綠紙,春節拜年不用哈達,只用鼻菸壺回禮等等。

  禮俗:

  蒙古人三餐不離茶,而且去作客或赴宴時都要帶上磚茶作為禮品。

  飲食:

  蒙古人喜歡麵食,主要用麥面、青稞面、蕎麵和莜麵等原料製作而成。麵食一般製成餅食,而餅的形狀各異,風味獨特:真的有“觀之是藝術品,食之是美味佳餚”。


錦州滿族風俗

  錦州市的滿族,有滿洲八旗,他們是從東北松花江流域和長白山麓遷來的,還有漢軍八旗多數是從山東蓬萊移來的。居住錦州的滿洲八旗主要有瓜爾佳氏(漢姓關氏)、滿洲鑲黃旗(陳滿洲)、完顏氏(漢姓王氏)、滿洲正白旗(陳滿洲)、於庫里氏(漢姓關氏)、滿洲鑲白旗(陳滿洲)。漢軍旗佟氏較多。   滿族原有自己的語言、文字,現 ...

民族風俗錫伯族的飲食禁忌

  健康是人們每天關注最多的,吃什麼、怎麼吃也是人們最在乎的話題。每個民族的風俗習慣都是不同的,裡面也包括了一些禁忌。那麼錫伯族的飲食禁忌是什麼呢?本期錫伯族文化為你揭曉答案,不要錯過咯。   錫伯族在日常生活中喜食麵食。發麵餅在錫伯語中為“發拉哈額分”,又稱“錫伯大餅”,錫伯族人幾乎每天都要吃。這種餅用麵粉 ...

錫伯族的喪葬風俗文化

  錫伯族人主要分佈在新疆伊犁地區的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和遼寧、吉林等省,現有人口近十九萬人,在少數民族中算是較多的一個民族。錫伯族是古代鮮卑族的後裔,所以在喪葬上沿襲了鮮卑的一些風俗習慣,葬禮文化是錫伯族文化的重要一部分,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錫伯族,現有人口近十九萬人。主要分佈在新疆伊犁地區的察布查爾錫 ...

錫伯族有趣的風俗文化:發麵餅與好兒媳

  在錫伯族中會不會做發麵餅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對於女孩子來講。她們嫁人後,如果不會做發麵餅的話,會被公婆評價為不稱職。所以做好發麵餅對於每一個錫伯族女孩來說是很重要的事情。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錫伯族文化吧!   發麵餅是錫伯族人早晨餐桌上必有的食物。   在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曾經流傳著這樣一種 ...

國外中秋節的風俗習慣

  遙望明月共此時,歡度中秋節相知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中國傳統的中秋佳節。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南亞和東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生活在當地的華僑華人的傳統節日。雖然同為中秋,但各國習俗不同,多樣的形式一併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的無限熱愛和對美好未來的憧憬。   日本人中秋節不吃月餅   在日本,農曆八月十五中 ...

什麼叫除夕?除夕風俗民情

  除夕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重大的節日之一。指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因常在夏曆臘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蘇軾有《守歲》:“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淨淨,還要貼門神、貼春 ...

祭灶的風俗

  灶君神像,貼在鍋灶旁邊正對風匣的牆上。兩邊配聯多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聯也有寫成“回宮降吉祥”的。中間是灶君夫婦神像,神像旁邊往往畫兩匹馬作為坐騎。祭灶時要陳設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晉北地區習慣用餳,是麻糖的初級品,特粘,現在統稱麻糖。有“二十三,吃餳板”的民諺。糖、餳之類食品既甜又粘。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