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前後,今轄區內有烏孜別克族從事經商務農,逐漸定居下來。1949年有人口1313人,新中國成立後,大部分人於五六十年代回蘇聯。1990年,塔城地區有烏孜別克族2160人,主要居住在塔城市和額敏縣。烏孜別克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語支,使用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其宗教信仰、風俗習慣、衣食起居等和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基本相同。
17世紀前後,今轄區內有烏孜別克族從事經商務農,逐漸定居下來。1949年有人口1313人,新中國成立後,大部分人於五六十年代回蘇聯。1990年,塔城地區有烏孜別克族2160人,主要居住在塔城市和額敏縣。烏孜別克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語支,使用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其宗教信仰、風俗習慣、衣食起居等和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基本相同。
烏孜別克族,是我國人口較少、居住分散的一個少數民族。現有人口12453人,分散居住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南部和北部,與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和睦相處。
烏孜別克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其語言屬於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語支。使用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烏孜別克族有自己的語言,烏孜別克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烏孜別克文是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現一般通用維吾爾文或哈薩克文。信仰伊斯蘭教。
烏孜別克族的民間文學極為豐富,敘事長詩《帕爾哈德與希琳》等流傳廣泛。樂器中以三角形的“斜格乃”最具特色。烏孜別克人絕大多數人從事商業、手工業。少數居住在新疆北部的烏孜別克人從事畜牧業。
烏孜別克族人能歌善舞。民族樂器有獨它爾和彈布林。民間音樂的曲調婉轉曲折,優美動人。舞蹈以動作輕巧、富於變化而聞名。
葬禮與其他伊斯蘭教民族大致相同,實行土葬。人死後,馬上通知所有親友。屍體停留時間很短,一般是早亡午葬或午亡晨葬。參加葬禮的男子都在腰間束一條白帶,頭戴帽子;婦女則在頭上纏一條白布(或圍白色頭巾)。葬前要淨身,如死者是男性,由男性淨體;若是女性則由女性淨體;然後用白布裹屍。阿訇為死者誦經時,婦女圍屍哭泣,男子則在戶外。出殯時,將屍體放於長形木匣裡,抬往清真寺,由阿訇祝福,然後抬往墓地。墓穴先挖一個垂直的長方形的土坑,在坑的西側挖一個洞穴,長寬可容納屍體即可。屍體頭北腳南面向西置於洞中,最後用土封好洞口。埋葬後在淨屍的地方放一個花盆,點一盞長明燈。從這時起,此屋不能再住人。
入葬後,死者子女必須帶孝7天。死後一年內,須舉行四次哀悼儀式,一次是死後第三天;一次是第7天;一次是第40天,最後一次是週年。其中週年祭規模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