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陝西過年習俗

陝西過年習俗

  吃餃子、逛大唐西市廟會、過年蒸花饃、祭把社火。

  1、吃餃子:在中華民俗中的,除夕守歲吃餃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所無法替代的重頭大宴。餃子又名交子或者嬌耳,為除掉一年的晦氣,遠方的人們都會跋山涉水回鄉和家人過冬節吃餃子,以示有個圓滿的歸宿。

  2、逛大唐西市廟會:西安大唐西市廟會是盛唐時期我國最大的廟會之一,在中斷千年之後終於再次和廣大市民見面,融會了中西風情、雅俗共賞,已成為西安春節期間一道文化大餐。

  3、過年蒸花饃:蒸花饃是我國北方地區的民俗之一,按照習俗,從臘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開始蒸花饃,讓再普通不過的麥面饅頭,搖身一變,成為工藝品。當地人以擁有為喜慶-陝西地區獨特的主食花饃。

  4、祭把社火:民間社火來源於古老的土地與火的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傳說中的火神。隨著社會的發展,使祭把社火的儀式逐漸增加了娛人的成分,成為規模盛大,內容繁富的民間娛樂活動。

廟會為舊北京過年習俗

  

  春節,俗稱過年。除一般年俗外,廟會則為舊時北京過年的主要習俗。除了人們所熟悉的“廠甸”之外,“五顯財神廟”(初二至十六)、“東嶽廟”(初一至十五)、“白雲觀”(初一至十九)都是有名的廟會,最富有北京過年的特色。

  “五顯財神廟”的正式活動從正月初二算起。初二一大清早,往財神廟進香者,除鉅富顯貴外,絕大多數是騎腳踏車。他們多身著各種綢緞的棉袍,外罩馬褂或坎肩,頭戴細氈禮帽。香客們從城裡出發出廣安門向南,當然基本順風,(因北京冬季多西北)。但一出廣安門就須逆風而行了。

  紙魚,用一根竹劈兒綴上白線拴好,以便手提;還有成串的、泥胎、外糊金銀箔的金銀元寶,也拴在竹劈兒上。另外還有一種卜碌碌帶響的風車。這種風車系用細篾兒和彩紙條兒糊成風輪,安裝在秫秸架子上,每個風輪帶有白線拴好的一對小鼓腿兒,敲打著一個泥塑蒙紙面的小鼓,大風一刮, 卜碌碌直響。

  這種風車有單一的,有四個以至十幾個連在一起的。傍晚,太陽平西的時候,你只要仁立街頭,就能見到一輛接一輛的腳踏車形成了湍急的車流.

  香客們求財心虔,哪還管你撲面而來的五、六級大風呢!臨近財神廟一里餘,路旁遍設香燭表紙的攤子。入廟首要就是參拜財神。只見殿內香菸絛繞,燈燭通明,也能聽到鍾磐悠揚之聲。這時殿裡殿外,熙熙攘攘,擁擠不堪。敬神已畢,除可以在廟內品嚐一些北京的風味小吃外,最重要的則是“請”上一些別具特色新福商品。這裡有大小不等的“福”、“壽’’字的紅絨花和剪金紙花;還有長尺半、闊半尺的印有金鱗圖案和“吉慶有餘”、“吉祥如意”等吉利話的大紅香客們在車前的燈叉上插著一隻或大或小的風車,車把掛滿了成串兒的金銀元寶和紅紙金鱗魚;頭戴氈帽緞帶的隙縫中滿插紅絨花、金“福”“壽”字和孔雀翎––他們神采飛揚地“勝利”返航了。一路行來,只聽風車卜碌碌亂響,紙魚撲楞楞隨風招展;又見凱旋的香客滿頭金碧輝煌,滿面春風,真好像從趙公元帥那裡得來了無盡財源似的。各自抵家,絨花金宇分贈家人,元寶、孔雀翎插在神桌的撣瓶裡,大風車就高掛在北京住家院中特有的棗樹上。這時滿眼的財喜氣,充耳的風車聲,年意盎然,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出朝陽門約五里之遙的東嶽廟,也是春節時重點廟會之一。東嶽廟建築雄偉高大,氣勢非凡。尤其山門對面的“琉璃牌坊”堪稱一絕。這牌坊系由黃綠兩色帶有浮雕的琉璃磚瓦所築成,高約六、七米,闊約十數米,兀立在東嶽廟前。

  東嶽廟內所供奉的神祗可分三類:一為東嶽大帝,這是人所共知的;二為地獄陰司之神;三曰喜神,即所謂“月下老人”,並建有“喜神祠”。其中尤以執掌地獄陰司之“七十二司”和喜神祠最能吸引香客。“七十二司”,即傳說中陰曹地府裡執掌對來自陽世的善惡鬼魂給以獎懲的“執法官”。以前廟內還設有“閻羅寶殿”。殿中塑有牛頭馬面、勾魂使者、小鬼、夜叉之類的陰司“皂隸”。

  他們有的勾鎖亡魂,有的押著所謂陽世間的“惡人”在濫施非刑。什麼上刀山,下油鍋,大鋸鋸,上磨研以及敲牙割舌、過奈何橋等,真是陰森恐怖,令人毛骨悚然。當初有個別小鬼行刑場面的塑像前還設有“機括”。只見小鬼們雙手高擎鐵鏈,正欲拘拿亡魂。其青臉紅髮,鋸齒猿牙的兇惡相令人望而生畏。但因殿內光線陰暗,香客們好奇心勝,必欲走近以窺端倪,誰料剛一上前,恰好踩中訊息,只聽嘩啦啦一響,小鬼猛抖手中鎖鏈,不偏不倚,端端地套在了那倒黴香客的脖子上。事出不防,香客們心中早已是恐懼不安的了,陡然經此一嚇,竟有當場斃命者。以後,事出多起,在輿論的壓力下,也就將這種滅絕人性的玩藝兒拆掉了。而“喜神祠”卻是與它截然相反的一種情況了。男女青年,或單獨,或成雙地到月下老人的塑像前虔心祝禱,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當然也有父母來為子女祈福的。

  西便門外的白雲觀是春節期間開放時間最長、香火最盛、最具特色的廟會之一。 且設有各種新奇別緻的玩藝兒,其中包括初八的“順星”和十八的”會神仙”,雖屬宗教儀式,但也新鮮有趣。

  上午八時左右,這裡早巳萬頭攢動了。門口遍佈賣小吃的攤販,所賣小吃也與其它廟會大同小異。但是終究太早,生意還比較清淡。而最熱鬧的一幕卻是進山門時的“摸石猴兒”。觀門呈拱形(共三門,中間大,兩翼小),門的內圈系以一弧形石雕為飾。石雕的左下方有一石猴浮雕,傳說人們摸了它可以清心明目不患眼病,’即使患病亦可痊癒。當然這純系無稽之談,但遊人則必欲摸之而後慰。久而久之,“摸石猴兒”也就成為新正逛白雲觀的傳統節目了。長期經人們的撫摸,山門上彎窿般的石雕,別處依然呈青砂石的深灰色,唯獨這個小猴兒被摸得鋥光瓦亮,特別逗人喜愛。

  進得門來,第一進院落中有三座石橋,但橋下無水。三座橋只開中間一個橋洞,洞中朝東西方向平分開,兩側各設一方桌,桌上有兩位道士分東西盤腿打坐––從早開山門起,一直坐到傍晚遊客散盡他們才能如釋重負地回堂休息。“溜溜”一天,也真夠辛苦的了。他們是白雲觀的主要節目,也是過年廟會的主要財源之一“打金錢眼”的一對“活道具”。他們所坐的橋洞上端,東西各高懸一直徑約為兩尺、厚為三寸餘的紙胎,上面糊以金紙的大金錢。金錢是用紅絨繩從南北兩端繃緊的,中孔內系一小銅鈴。在東西兩側橋畔,設有許多以現鈔兌換已不流通的制錢攤子(多為本觀道士經營),以一角錢兌換十個制錢。遊客們即於兩側橋面上瞄準相距五米開外的金錢孔上的小銅鈴投擲。誰能打得準,把銅鈴打中打響,這一年他就會順順當當兒,事事如意。這就是著名的“打金錢眼”。因距離較遠,銅鈴又小,能打中者,純系偶然。不過人總是要試試“運氣”,即使花多少錢去兌換制錢也在所不惜。

  繞橋後,再進一院落,即為“順星殿”。這裡是廟會中求籤的地方,每年正月初八日,香客來自雲觀在自己的本命星塑像前焚星祝告,祈求一年平安,並買一張讖圖,以查今年究竟主吉主兇,以便做好趨吉避凶的準備。

瀘沽湖畔摩梭人家過年習俗

  

  冬天的瀘沽湖非常美麗,儘管在這個時候湖畔已非常寒冷了,但是如果你在冬月初一前後進入瀘沽湖,走在村村寨寨裡,你就會感到一種溫暖。不僅由於摩梭人好的熱情讓人有一種特別的親切,給人一種暖意,還因為這個時候那裡房頂上樓上都堆滿了包穀,到處是黃橙橙的,給人印象最深的是,這村那寨都響起了宰殺年豬的聲音,走進村子裡你就能看到家家戶戶都在製作豬膘肉,這裡的大人小孩子都充滿了喜悅,人們那被包穀和豬膘肉映紅了的臉上總是那麼的燦爛,一座座木楞子房構成的一個個村落是瀘沽湖邊一幅幅豐收的美麗圖畫。

  在滬沽湖畔的草海邊有這樣一個傳說:有一家摩梭人有兩兄弟,父母把老大分了出去,老大分到一頭豬和一條狗,分家後老大很勤勞,家裡搞得像模像樣,豬也喂得又大又肥,冬大的時候他先把菩薩敬了,就開始殺豬。他先把豬肚割開,把腸和內臟拉出,把裡面的瘦肉和骨也剔除。然後縫上豬肚晾乾後擱在神櫃上。豬的大腸裝上燕麥,小腸裝蕎麥,肚腸心肝肺都掛在家裡,沒油的時候,他就從膘豬的肚裡取了豬油來用;沒肉的時候就從豬膘身上割一塊來吃。到了年三十的時候就開豬膘肉,初二豬頭項圈敬菩薩,取項身肉一圈孝敬父母,過年的時候就要吃幾天的豬膘肉。

  摩梭人制作豬膘肉非常講究,他們一般選在冬月初一殺豬,如果十月二十九屬狗三十屬豬,那麼就改在十月二十九殺豬,如果初一屬鼠、豬、羊、猴、狗、雞,也是不能殺的,就要改期進行。所以摩梭人在冬天做豬膘肉,定要選擇一個吉日。這個時候村子裡到處都聞殺豬聲,到處都可見製作膘肉,場面很是壯觀。

  豬膘肉的製作過程分為宰殺、剔骨肉、抹調料、縫製、壓扁、晾曬、放置等幾個步驟。當地人將豬宰殺後將豬肚剖開,將內臟取出,然後就將豬背朝下肚朝上鋪著,用刀將骨和瘦肉從豬體內剔出,這一道工序比較複雜,幾乎將瘦肉和骨剔乾淨,但是隻有豬頭不經過這道工序,豬頭儲存完整,在豬頭上抹鹽並加上調味品,這是一道重要的工序,抹鹽時要均勻,一般配料要用鹽、花椒、大蒜、生薑,有時還加上酥油和蜂蜜。調料塗抹均勻後就是縫製,即將剔好,抹好調料的豬膘肉用大鐵針和麻繩將其縫合,縫的部位主要在豬肚、豬腳,縫的針眼約寸長,縫時不僅需要技巧還需要力氣,所以一般都是由男子來完成的。縫好以後就進入下一道工序涼曬,將豬膘肉放置在太陽下曬上幾天或是陰乾,將豬肉的水分涼幹,至此豬膘肉基本做成,將它搬進屋裡,擱在家裡的神櫃或灶臺上,一個挨著一個,或疊放堆碼。

  豬膘肉是摩梭人貯藏的肉食品,平時想吃的時候就割下一塊,如果家裡有客人,也要用這豬膘肉招待客人。豬膘肉的吃法非常多,或煮、可炒、可蒸,膘肉看似肥膩,吃起來卻很爽口,味醇香,口感很好。除了日常食用外,豬膘肉常用於祭祀,也用於置辦宴席。豬膘肉是摩梭人家庭富裕的象徵,如果哪家的神櫃上放滿了整條整條的豬膘,那這個家庭在當地一定是很富有了。

  豬膘肉放置時間長短不一,短的一年兩年或三年,長的甚至放置八九年,不少豬膘肉都在經歷了無數個春秋以後仍儲存完好,不壞。到瀘沽湖邊的摩梭人家作客,經常會用擱置已久的豬膘肉待客,這些豬膘肉經過了好幾個年頭,表面上佈滿煙塵,呈深褐色,有一種蒼桑感。但烹製好後味道很好,無異味,也不會鬧肚子,很神奇。這大概取決於當地的地理位置,高原湖泊周圍,氣候寒冷、空氣乾燥,加上製作的工序講究,所以豬膘肉能儲存很長時間。


老北京人過年習俗:回孃家與祭財神

  回孃家啦   今兒是正月初二,按老北京人過年的習俗,正月初二是祭財神的日子。年禧歌謠中還有“正月初二,回孃家”一說。為什麼有的地方請的財神是比干丞相?有的地方是趙公明元帥?還有的地方是關聖帝君?大年初二當天早晨的家宴為什麼要吃餛飩?正月初二回孃家時,有哪些老例兒?   關於正月初二祭財神的情形,《中華全國 ...

鳳陽過年習俗:牛吃年夜飯 矮女孩打椿

  春節,是中國最重視的一個傳統節日。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形成了許多過春節的習俗。這些習俗伴隨著人們走過一年又一年,其中有很多的習俗消亡了,也有很多習俗保留了下來,加上新誕生的一些習俗,形成了中國最具傳統特色的春節民俗文化。鳳陽民間有兩個有意思的過年習俗,一直傳承下來:“牛吃年夜飯”、“矮女孩打椿”。   在鳳 ...

陝西元宵節習俗

  農曆正月十五日為元宵節,因為這天的禮俗食品為元宵而得名。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裡裝糖餡的圓形食品,滾粉的叫元宵,包粉的叫“湯圓”,取其團圓和睦之意。這天的主要活動是觀燈,所以也叫做“燈節”。道教稱正月十五為上元,七月十五為中元,十月十五為下元合稱“三元”,分屬天、地、水三官的誕辰。 上元燃燈的記載很早,遠在 ...

中國春節臺灣的過年習俗

  臺灣的過年習俗   春節,是我國人民的傳統節日。美麗的寶島臺灣與祖國大陸血肉相連,息息相關。臺灣過年的民間風俗,跟祖國大陸基本相同,但也有其獨特之處。   圍爐 在臺灣,大年夜全家大小,圍坐在放有火鍋的圓桌上一起聚餐,叫做“圍爐”。參加“圍爐”的人,不論大小,桌上的每樣菜都得下筷子。平常滴酒不沾的婦女,也 ...

中國春節全國各地過年習俗

  2014-1-15 9:58:00 中國食品科技網 1 2 3 4 5 6 7 8 下一頁 重慶過年習俗   重慶在中國有山城和霧都的稱號,在那裡過春節,最明顯的標誌就是大街小巷都能看到臘梅花。   報道稱,當地人喜歡春節在家裡擺上淡黃色的臘梅花,其花瓣帶有清香的味道。重慶南山盛產臘梅花,從臘月開始, ...

揭秘清代皇族過年習俗:鳴炮祭灶吃餃子

  http://www.tech-food.com 2010-4-23 中國食品科技網 清代文化研究學者說,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非常重視過大年,皇宮的大年習俗充滿了貴族色彩。   瀋陽故宮博物院院長武斌教授披露說,早在清王朝入關前,每年進入臘月,皇宮上下就紛紛忙碌起來。清宮過年放爆竹有講究,自臘 ...

壯族人的過年習俗

  壯族人過年   每年,春節到來,我們壯族人和各兄弟民族一樣,很重視春節這個民族傳統節日。如今,憶起壯族人那些極具特色的過年習俗時,仍回味無窮。難忘的過年習俗南寧周邊壯族人居住的地方,在農村圩埸,到處可見到採購年貸的村民。 老家武鳴壯族人和漢族人一樣:每年,把臘月二十三日至年三十這段時間稱為“掃塵日”。按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