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東道情
隴東道情
隴東道情發源於慶陽、環縣一帶。約在100多年前,由民間藝人趕著毛驢,馱著鑼鼓樂器,用皮影藝術表演。後經系統地挖掘、蒐集、整理、改造,於1959年搬上舞臺,並正式定名為"隴劇"。30多年來,隴劇在保持隴東道情獨特風格的基礎上,吸收秦腔、越劇、崑曲、黃梅戲、秧歌劇等戲劇之長,從音樂、唱腔、表演、舞臺美術等方面作了大膽的創新,形成了節奏明快、曲調婉轉動聽、表演細膩優美、服飾飄逸素雅、佈景柔和協調、富有民間色彩的獨特風格。
隴劇的代表劇目有《楓洛池》、《謝瑤環》、《假婿乘龍》等。其中《楓洛池》曾於1959年國慶10週年在北京演出後,受到周恩來總理等中央領導的接見和鼓勵,戲劇界的知名人士田漢、梅蘭芳等人,也給予了高度讚揚和充分肯定。秦劇秦劇,也稱“秦腔”、“梆子腔”,是甘肅起源最早,流傳最廣,影響較大的地方戲劇,遠在元末明初就獨樹一幟。秦劇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在基本腔調的基礎上,吸收了崑腔、青陽腔的特長,形成了“高亢爽朗、激昂悲壯、動人心絃、表現力強”的獨特風格。樂器有板胡、三絃、笛子、梆子、鑼、鼓等,具有秦劇音樂的獨到之處。表演更是豐富多彩,有一些特技絕招,如耍翎子、搖帽翅、甩梢子、彈鬍子等等。秦劇約有3000多個傳統劇目,著名的有《火焰駒》、《三滴血》、《趙氏孤兒》、《遊西湖》等。
目前,除有甘肅省秦腔專業劇團外,各地、州、市、縣均有專業秦劇團或秦劇宣傳隊,秦劇已成為全省人民喜愛的唯一劇種。絲路花雨甘肅省歌舞團博採各地民間歌舞之長,創作了不少深受群眾歡迎的優秀劇目,其中,取材於敦煌莫高窟古代藝術的大型民族舞劇《絲路花雨》,以其濃郁的民族風格和精湛的表演藝術,在國內外獲得了很高的聲譽。並以感人的劇情,優美的舞姿、絢麗的服飾榮獲30週年獻禮演出一等獎。有“民族舞劇的里程碑”、“處處體現著我們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藝術之光”之譽稱。
道情皮影
道情皮影是豫西靈寶特有的一個劇種。道情皮影戲,由於方言、民歌俗曲不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道情戲的唱腔,基本上是徵調式,用竹笛滿眼定調,相當於現在G調音階。 道情戲的傳統樂器,絲竹類四弦、目琴、三絃、竹笛。擊樂類有翅板鼓、三岔板、碰鐘、小鑼、手釵、馬鑼。1947年後,樂隊中又增加了二胡、笙等。 道情皮影戲的人物和道具全部用牛皮做成,人物則成側面形象,由許多小片組合而成,其道具有桌椅、宮殿、城門、車船、橋、馬、虎、龍等。該劇種目前已極為罕見,只有幾個老藝人會表演,被稱為戲劇"活化石"。 甘肅環縣道情皮影概況 環縣道情皮影概況 環縣古稱環州,它是正宗隴東道情的故鄉,是代表甘肅省獨特劇種--"隴劇"的誕生地。隴東道情的精髓正是別具地方藝術特色的環縣"道情"。它與牛皮燈影相互結合,美妙絕倫,相得益彰。成為戲壇曲苑中一枝獨秀的奇葩。
據考證,道情起源於宋末元初,當時道教的武當派和佛教的少林派,為了反對蒙古族的統治和外族的入侵,往往三五人手拿漁鼓、簡板、木魚進入瓦肆遊說,鼓動人民群眾反抗外族侵略,這漁鼓、簡板伴奏下的遊說逐漸產生了早期的"道情"。環縣四合原鄉興隆山道觀的修建和祭祀神靈為環縣道情與皮影的結合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歷史機會。它不僅是宣傳道家思想的聖地,而且真正成為環縣道情皮影藝術成長的搖籃。 據史料記載,明末清初環縣就有道情皮影戲班活動,清末民初則大盛,形成氣候,覆州蓋縣至今。它是地方曲藝中的一種傀儡戲。以燈光下的"紙亮"為舞臺,四五人就可進行演出。戲劇中的人物佈景、道具俱用優質牛皮精心刻制,著色而成,表面平滑,色彩鮮明,光亮透亮。樂器伴奏有二胡、四弦、水梆、漁鼓、簡板、笛子、笛吶、嗩吶等統統集中於後臺,演唱挑線者端坐前臺,透過挑線使牛皮影人映透紙亮,同時進行劇中各種角色的演唱和人物的挑線操作。前臺主
演不但對劇中人物的生旦淨醜、善惡忠奸的道白演唱和後臺樂隊吹拉彈打通曉嫻熟,而且瞻前顧後,縱覽陣容,指揮後臺,一旦出現走音跑調、樂鼓不偕時,即以餘光手勢表情暗示指揮,從而使紙亮外的觀眾毫無覺察。 環縣道情音樂高亢激昂,婉轉悠揚,旋律優美,節奏明快。唱腔委婉流暢,情深意長。挑線操作神韻飄
逸,栩栩如生。抒情曲調尤以"嘛喤"(又稱幫腔)最具感染力,每唱至高潮動情處,根據固定格式,主唱領起,全體合聲,一腔三折,一唱三嘆,氣氛濃烈,娓娓動聽。更令人歎服的是長達三四個小時的唱腔道白全由主演者一人男腔女調、多腔並用,旁無提詞,全本貫通。演唱唸做,聲情並茂,挑線操作,遊刃有餘;舞臺場面,有條不紊;管絃絲竹,一錘定音。 環縣道情皮影全部道具,僅裝兩隻木箱而已,一條毛驢就可以馱著走鄉串戶巡迴演出,簡便易行,出入方便。且它演出地點多數在群眾居住的冬暖夏涼的黃土窯洞中,在窯洞演出,開門見山,寬敞豁亮,收音聚光,別具風
採。群眾形象的稱之為"吼塌窖"。 環縣世世代代養育著象黃土一樣熱忱、剛強的環江傳人。他們出生時落在黃土炕頭,去世後掩埋在黃土地下,一生中"道情"成了他們大苦大悲中的"大樂"。當老牛、木犁、疙瘩繩,在夕陽下的田野裡累的筋疲力盡之時,他們會站在溝沿上磨耙上,盡情大吼幾句道情,頓時那心胸肺腑、關關節節的睏乏便一盡滌盪,盡掃無存。高興時唱激揚的快板,痛苦時吟憂怨哀婉的慢板。道情唱詞多用七字、十字聯句,押韻自如,便於識記。一曲曲唱詞簡直是一首首多情優美的詩
,既哲理自現,又佳句百出,既悠揚婉轉,又聲韻和諧。
中國道情皮影民俗文化節開幕 劇團同臺獻藝
第三屆中國道情皮影民俗文化節30日晚在有“中國皮影之鄉”之稱的甘肅省環縣拉開帷幕。
本屆道情皮影民俗文化節由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司和甘肅省文化廳主辦。在為期3天的文化節中,來自北京、河北、陝西、山東、湖北、遼寧、雲南、甘肅等地的皮影劇團將同臺獻藝,為廣大皮影藝術愛好者獻上一道豐盛的民俗文化大餐。
環縣道情皮影是國內儲存較為完整的原生態藝術群體。上世紀50年代,環縣道情皮影戲班3次進京演出,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接見。60年代,環縣道情皮影發展成為甘肅唯一的地方劇種隴劇。1987年,環縣道情皮影首次走出國門,在義大利的13個城市演出24場,被讚譽為“東方魔術般的藝術”。2006年,作為皮影戲的一種,環縣道情皮影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道情是說唱結合的一種民間曲藝。皮影是一種用燈光照射道具而形成的人物剪影。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道情與皮影逐漸結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道情皮影。
隴東皮影
隴東皮影又叫燈影子、牛皮娃娃,它是舞臺演出的用具,同時也是一種民間工藝品。舊時,隴東皮影戲是以食用的清油(植物油)為燃料的燈光照射牛皮做成的人物剪影為傀儡的一種民間影子戲。白天有太陽的時候也可演出,稱為熱影子戲。皮影戲起源很早,按隴東的民間傳說,秦始皇的兒子胡亥生下來的時候,整天啼哭不止,但有一天,他看到 ...
甘肅環縣道情皮影
甘肅環縣道情皮影正在申請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
“道情”:西北民歌的一個種類,類似的種類還有信天游、花兒、爬山調等等。道情皮影戲文就是唱道情,隴劇也是以此發展而來。
甘肅環縣為道情皮影的發源地。因為甘肅隴東地區貧困落後,很多地方不通電,所以道情皮影藝術得到了比較完整的繼承,並保持了其原生狀態。
...
吉安民俗節慶活動道情
道情,俗名 “打繃繃”,流傳於吉安、吉水、永豐、峽江、安福、泰和等地。
道情原出於道教在宮觀裡所唱的“經韻”,後來吸收詞牌或曲牌,演變成為“新經韻”,又稱“道情”。民間藝人演唱的道情,始於宋代,興於清朝。藝人多出自“聖恩堂”,他們左手抱漁鼓,右手掌擊鼓面,敲打時,發出“彭彭”響聲,沿門乞討,唱一些宣揚 ...
代縣道情
“道情”這個地方劇種,是由道教音樂發展而成。南方稱之為漁鼓,北方叫做道情。代縣是流傳在代縣境內的一枝古老的藝術奇葩,是一個特色鮮明,全縣群眾喜聞樂見的地方戲曲劇種。
代縣“道情”在藝術形式上,可分為說唱道情(當地群眾稱“打坐腔”)和戲曲道情兩種,戲曲道情是由說唱道情發展而來的。代縣道情形成劇種搬上戲曲 ...
三門峽道情皮影戲
道情皮影是豫西(靈寶)特有的一個劇種。道具----皮影是在熟牛皮上塗上色彩,製成各種人物、花草蟲魚造型,然後放在燈幕上表演。演員演唱使用土語,唱腔高吭,穿透力極強。該劇種目前已極為罕見,只有幾個老藝人會表演,被稱為戲劇“活化石”。 ...
安康道情
安康道情屬陝西道情四大流派的陝南派,屬於山西“晉北道情”(神池道情)的變異曲種,以演皮影為主,有地道風格。清咸豐、光緒年間興盛時,五里、恆口方圓百里就有三十多個班社。道情以板腔體為主,間以當地小調和其他地方戲曲曲牌,是一種由說唱音樂過渡為“影戲”的戲種,其音樂悠揚細膩,宜於抒情,主弦牛皮絃音調柔婉,配以笛 ...
隴東學院具體通訊地址
地址:甘肅省慶陽市西峰區蘭州路45號(745000)。
隴東學院簡介:
1、隴東學院位於甘肅慶陽市。是一所實行省地共建、以省為主的多科型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學校是蘭州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院校的合作院校,與美國北亞利桑那大學、洪堡州立大學、曼斯菲爾德大學及臺灣中國文化大學等13所院校建立了校際合作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