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魚葬習俗

魚葬習俗折射愛魚護魚民風

   鞭炮聲、鑼鼓聲中,迎面走來了一支特殊的送葬隊伍。之所以說它特殊,是因為葬禮的主角不是人,而是一條得享天年的鯉魚。

  只見一群身著古裝的老者在一位白髮老人的帶領下,神情虔誠朝村中的魚冢走去。進香、叩拜、誦祭文、入葬。魚冢裡又多了一條受村民虔誠祭奠的鯉魚——這就是福建寧德市周寧縣浦源鄉鯉魚溪流傳了八百多年的魚葬習俗。

  鯉魚溪位於周寧縣城往西五公里的浦源村,因村裡有條五百多米長的小溪,且溪水清澈、溪中鯉魚成群而得名。據介紹,最初在溪中養鯉魚,是為了檢驗河水是否被投毒。及至後來,魚的子孫滿溪繁衍,人魚同樂,融洽成趣。

  鯉魚溪的魚葬習俗伴隨著鯉魚溪而來。在這裡,大人和小孩都會告訴你,溪中的鯉魚不是魚,而是太上老君身邊的侍女下凡變成的鯉魚仙姑。因此,凡偷撈捕食者都會受到神仙的懲罰。雖然無從考證是否有人因此受到懲罰,但這神話傳說背後無形的制約力量,卻成了鯉魚溪裡鯉魚們的護身符。

  流傳下來的鄭氏八世祖晉十公以“苦肉計”警訓族人的故事,也告誡後人不得捕撈鯉魚溪裡的鯉魚。故事說的是,鄭氏八世祖晉十公的孫子偷魚,並被當場抓住;鄭氏八世祖晉十公在宗祠前吊打孫子,自甘認罰,宴請村人三日。開宴前,他還讓村人立下誓言:無溪中鯉魚,則無浦源村人。

  就這樣,浦源村人自此不吃魚,鯉魚溪的魚自此不怕人,演繹了八百年來人“羨魚休唱釣魚歌”和魚“聞人聲而來,見人影而聚”的奇妙人文景觀。但魚也有“大限”,因此就形成了獨特的魚葬習俗。

  魚冢位於鯉魚溪下游兩株參天的古柳杉下,這也是全中國獨一無二的魚冢。魚冢四周是稻田,面朝鯉魚溪和鄭氏宗祠,為鵝卵石,呈拱圓形,冢前石碑、石案、香爐等祭祀物件一應俱全,寄託著浦源村人對魚的虔誠敬意。

  在一位司儀的宣佈下,魚葬開始了。先是由先前那位領隊者將“得享天年”的魚安放在祭臺上,並對其進行淨香、上酒,頂禮膜拜;接下來由村中德高望重的族人宣讀祭文:“奈何天不永年,遽爾雲亡,人非草木,焉能忘情,銜悲忍痛,還招爾魂……”此後,將魚隆重地葬於洞穴中,點香、燒紙錢以表紀念。其情其景,絲毫不次於為亡故親人下葬。

  更為神奇的是,雖然魚冢中已安葬了數以萬計的鯉魚,但魚冢卻總未見填滿,而且其四周從未有過異味。

  鯉魚溪世代傳承的愛魚護魚民風,使溪中的鯉魚世代繁衍,生生不息。人魚和諧相處,成為人與自然、生命與生態之間真正和諧的真實寫照。

魚葬習俗

  村民代表向老死的鯉魚敬香。 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手託木盤,上面放置一隻老死的鯉魚,後面是一群神態肅穆的男女老少。他們神情凝重,伴隨哀樂鼓鑼聲,緩緩護送老死的鯉魚到千年鴛鴦柳杉下的冢墓前,點上三炷香,灑上一杯清酒,三拜九叩後,長者開始吟誦220多字的魚祭文:時維公元二千十一年……人諳魚性,魚領人情,患難與共……奈何天不永年,遽爾雲亡,人非草木,焉能忘情,銜悲忍痛,還招爾魂……燃放鞭炮後,魚被放入鵝卵石壘砌的魚冢中。整個儀式持續近20分鐘,全場悲慼的情景絲毫不亞於為亡故親人下葬。

  日前,記者在福建省周寧縣浦源村“中華奇觀”鯉魚溪看到這樣的景情。領頭老者鄭孝祿告訴筆者:“今天村裡進行魚葬。”

  據地方史志記載,南宋嘉定年間,鄭氏祖先遷居浦源,為了防止水源被汙染或投毒,便在村中這條長800多米、寬僅數米的溪流中放養鯉魚,還制定了嚴禁捕撈和傷害鯉魚的族規,村民們嚴守族規,代代相傳,到今天形成了這樣一條美麗的鯉魚溪。

  溪流中遨遊著2萬多尾五彩斑斕的大鯉魚,它們“魚聞人聲而至,見人影而聚”,天生不怕與人親近,溫順如馴。傍晚時分,村民在溪邊洗菜時,鯉魚便成群結隊而來,競相拖曳零散的菜葉。去汙澄清之餘,鯉魚成了村民的保護神,村民特意修砌魚冢,由村裡德高望重的老者為得享天年的鯉魚舉行葬禮。

  就這樣,魚葬習俗在這裡代代相傳,至今已有800多年曆史,村民們愛魚、敬魚,也不容許外人傷害鯉魚,即使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大饑荒,村民們寧願食野菜、糠餅,也不捕溪中鯉魚。在魚冢附近,常常可以看到村民祭拜鯉魚的香燭黃紙。

  2008年,浦源村鯉魚溪以三個世界唯一(魚冢、魚葬、魚祭文)申請年代最久的鯉魚溪、世界吉尼斯——中國之最,獲得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認證透過。

  “我已經參加了10多年的魚葬,以前在外經商,每年清明都會趕回來,平時村裡也會不定時組織魚葬,以紀念一直陪伴我們、得享天年的鯉魚。”鄭孝祿今年75歲,在外經商多年,頗有建樹,如今生意交給兒輩打理,自己從繁華的都市回到村裡,“村裡人愛魚、親魚,人魚同樂,很是和諧,外面雖然繁華,但這一分人魚和諧卻是我內心最深的牽掛。”

  在魚冢,我們看到,其兩旁立著兩棵千年柳杉,樹枝在空中合抱為一,彷彿為魚冢撐起一把天然大傘,當地人將這兩棵樹稱為鴛鴦樹。鄭孝祿介紹說,這個已經安放了萬餘尾鯉魚的魚冢,從來不會滿上來,附近也聞不到一絲腐臭。

  據瞭解,浦源村全村930戶,人口4530人,“受人魚文化影響,浦源村民風樸實,從愛魚到愛人,當地群眾很少糾紛,人與自然也相當和諧,所以長壽的老人很多,如今90歲以上的老人就有10多位。”浦源鎮黨委書記陳壽清介紹說。

魚葬習俗講述八百年人魚同樂中的大和諧

  村民代表向老死的鯉魚敬香。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手託木盤,上面放置一隻老死的鯉魚,後面是一群神態肅穆的男女老少。他們神情凝重,伴隨哀樂鼓鑼聲,緩緩護送老死的鯉魚到千年鴛鴦柳杉下的冢墓前,點上三炷香,灑上一杯清酒,三拜九叩後,長者開始吟誦220多字的魚祭文:時維公元二千十一年……人諳魚性,魚領人情,患難與共……奈何天不永年,遽爾雲亡,人非草木,焉能忘情,銜悲忍痛,還招爾魂……燃放鞭炮後,魚被放入鵝卵石壘砌的魚冢中。整個儀式持續近20分鐘,全場悲慼的情景絲毫不亞於為亡故親人下葬。

  日前,記者在福建省周寧縣浦源村“中華奇觀”鯉魚溪看到這樣的景情。領頭老者鄭孝祿告訴筆者:“今天村裡進行魚葬。”

  據地方史志記載,南宋嘉定年間,鄭氏祖先遷居浦源,為了防止水源被汙染或投毒,便在村中這條長800多米、寬僅數米的溪流中放養鯉魚,還制定了嚴禁捕撈和傷害鯉魚的族規,村民們嚴守族規,代代相傳,到今天形成了這樣一條美麗的鯉魚溪。

  

  魚祭司給老死的鯉魚敬酒。溪流中遨遊著2萬多尾五彩斑斕的大鯉魚,它們“魚聞人聲而至,見人影而聚”,天生不怕與人親近,溫順如馴。傍晚時分,村民在溪邊洗菜時,鯉魚便成群結隊而來,競相拖曳零散的菜葉。去汙澄清之餘,鯉魚成了村民的保護神,村民特意修砌魚冢,由村裡德高望重的老者為得享天年的鯉魚舉行葬禮。

  就這樣,魚葬習俗在這裡代代相傳,至今已有800多年曆史,村民們愛魚、敬魚,也不容許外人傷害鯉魚,即使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大饑荒,村民們寧願食野菜、糠餅,也不捕溪中鯉魚。在魚冢附近,常常可以看到村民祭拜鯉魚的香燭黃紙。2008年,浦源村鯉魚溪以三個世界唯一(魚冢、魚葬、魚祭文)申請年代最久的鯉魚溪、世界吉尼斯——中國之最,獲得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認證透過。一位老者雙手托起老死鯉魚走向魚冢。 “我已經參加了10多年的魚葬,以前在外經商,每年清明都會趕回來,平時村裡也會不定時組織魚葬,以紀念一直陪伴我們、得享天年的鯉魚。”鄭孝祿今年75歲,在外經商多年,頗有建樹,如今生意交給兒輩打理,自己從繁華的都市回到村裡,“村裡人愛魚、親魚,人魚同樂,很是和諧,外面雖然繁華,但這一分人魚和諧卻是我內心最深的牽掛。”

  在魚冢,我們看到,其兩旁立著兩棵千年柳杉,樹枝在空中合抱為一,彷彿為魚冢撐起一把天然大傘,當地人將這兩棵樹稱為鴛鴦樹。鄭孝祿介紹說,這個已經安放了萬餘尾鯉魚的魚冢,從來不會滿上來,附近也聞不到一絲腐臭。

  據瞭解,浦源村全村930戶,人口4530人,“受人魚文化影響,浦源村民風樸實,從愛魚到愛人,當地群眾很少糾紛,人與自然也相當和諧,所以長壽的老人很多,如今90歲以上的老人就有10多位。”浦源鎮黨委書記陳壽清介紹說。


壯族二次習俗

  人死後,第一次葬是將遺體安放在木製的棺材裡,“躺”著埋在土裡,堆成長形墳,叫“長墓”,也叫“新墓”,表示人還“睡”著,並沒有“死”;也表示人的靈魂還沒有到“陰府”,還是“新鬼”,沒有投胎轉世,所以在家堂上另給他設靈位,祭祖時他是沒有份的,所以另在他的靈位設祭。第二次葬是第一次葬三年之後,也就是腐屍“化淨” ...

蒙古貴族的密習俗

  1、看酒瓶外觀,看酒瓶標籤印刷是否清楚,是否仿冒翻印,看酒瓶的封蓋是否有異樣,有沒有被開啟過的痕跡,看酒瓶背面標籤上的國際條形碼是否以3字打頭:法國國際碼是3,看酒瓶背面標籤上是否有中文標識:根據中國法律,所有進口食品都要加中文背標,如果沒有中文背標,有可能是走私進口,則質量不能保證。   2、看酒液,看 ...

少數民族生儀禮的酒習俗——“娛屍”

  一些少數民族把死亡喪葬作為喜事看待,與婚嫁紅紅火火的喜事相對,稱喪事為 白喜事 ,藉以掩飾失去親人的心理哀痛,也反映出少數民族對人生死亡的客觀規律的無奈認可。許多民族存在的 娛屍 習俗,正是這一心理狀態的具體表現。   明初,滇西傣族 父母亡,不用僧道,祭則婦人祝於屍前,請親戚鄰里各持酒物於喪家,聚少年百 ...

西藏喪葬習俗之水

  在西藏,水葬可以說是天葬的一種輔助葬俗。在藏文化的腹心地區,盛行天葬的地帶,水葬只用於鰥寡孤獨及乞丐等經濟地位低下者,葬儀也較為簡單。將死者屍體背到河邊,肢解後投入水中,或者用白布包裹.將整屍投放河裡。在這裡,水葬被視為低等級葬俗.   在藏文化邊遠區,特別是藏南深山峽谷缺乏老鷹的地帶,水葬成為當地人的主 ...

西藏喪葬習俗之塔

  塔葬被藏族視為最高等級的葬俗,只有大活佛和極個別貴族才能享此殊榮,將肉身經過防腐處理儲存在金銀塔內.受人供養。   在藏區,對施行塔葬的遺體的防腐處理方法較多。一種是先用摻香料的藥水浸泡洗滌遺體後,多次敷鹽巴以吸乾體內的血和黃水。這些粘滿活佛血和黃水的鹽巴叫 頓擦 ,被藏族視為聖物,既能包醫百病,又能去災 ...

閩東.蒙古族俗喪葬習俗

  蒙古族葬俗   古族有著自已獨特的喪葬儀式。蒙古族現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其餘分佈在新疆、青海、甘肅、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區。蒙古族自稱“蒙古”。先在墓地挖一大坑,再將掛木懸吊其內,然後,在上邊搭以木扶,用沙草蓋,這是從宗教中流傳下來的一種葬式,解放後以很少見。   解放前,蒙古族的喪葬儀式,一般為火 ...

煙臺食習俗

  煙臺靠海,盛產魚,煙臺人也特別擅長烹製魚和喜歡吃魚,同時魚又與“連年有餘”,“吉慶有餘”的餘字諧音。那逢年過節,喜壽宴席,魚更是不可缺少,可謂無魚不成宴,食魚的習俗也很獨特。   祭祀和婚宴中用的餘是很講究的,要選用魚名吉祥,魚體形好的,同時必須是有鱗的整魚,加工烹製後魚體要求必須完整。寓意:家門人丁興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