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性有:
1、都是人類有烹飪歷史以來最著名的兩大餐飲文化之一;
2、最高境界都可以稱之為世界烹飪藝術的典範;
3、都使用煮、炒、煎、炸、燉、燜、烤等烹飪方法進行做菜;
4、都喜歡用各種酒來進行烹飪;
5、都比較講究烹飪的火候與溫度的掌控;
6、都有中、西餐宴會菜式以及流派;
7、都有各自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餐飲文化和歷史文化的小吃。
共性有:
1、都是人類有烹飪歷史以來最著名的兩大餐飲文化之一;
2、最高境界都可以稱之為世界烹飪藝術的典範;
3、都使用煮、炒、煎、炸、燉、燜、烤等烹飪方法進行做菜;
4、都喜歡用各種酒來進行烹飪;
5、都比較講究烹飪的火候與溫度的掌控;
6、都有中、西餐宴會菜式以及流派;
7、都有各自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餐飲文化和歷史文化的小吃。
不同的地域造就了不同的文化,改革開放為西方文化進入中國提供了途徑,但是兩種不同環境下產生的文化間的差異使得人們並不是相當認同。隨著時間轉移人們才慢慢發現西方文化中的優點,例如存在於西方飲食文化與中方存在差異但是卻能相互提供優秀的觀點。
中華飲食文化的特點
中華飲食文化的是東方古老的陰陽學說至今仍在影響我們的飲食生活,中國人的飲食追求是“美味享受,飲食養生”,把飲食的味覺感受擺在首要位置上,注意飲食審美的藝術享受。中國的傳統飲食觀,不存在營養的壤念,只講究養生。飲食養生包括“辨證施食”與“飲食有節”兩方面。原理還是陰陽五行的相生相剋,中國人把飲食作為一種藝術,以浪漫主義的態度,追求飲食的精神享受。
西方飲食的文化特點
西方近代科學文明,對西方飲食習俗的形成影響極大,西方發達的科學,分析食物的成份含量,掌握具體的營養要求,不過是小菜一碟。西方人對待飲食,首先講有什麼營養,能產生多少能量,味道則是次要的。如果加熱烹調,會造成營養損失,那就半生不熟甚至千脆生吃。西方人把飲食當作一門科學,以現實主義的態度注重飲食功能。
差異
在中國的烹調術中,對美味追求幾乎達到極致,卻忽略了食物最根本的營養價值,我們的很多傳統食品都要經過熱油炸和長時間的文火飩煮,使菜餚的營養成分受到破壞,許多營養成分都損失在加工過程中了。因而一說到營養問題,實際上就觸及到了中國飲食文化的最大弱點。
中國烹飪講究的調和之美,是中國烹飪藝術的精要之處。菜點的形和色是外在的東西,而味卻是內在的東西,重內在而不刻意修飾外表,重菜餚的味而不過分展露菜餚的形和色,這正是中國美性飲食觀的最重要的表現。
西方人認為菜餚是充飢的,所以專吃大塊肉、整塊雞等“硬菜”。而中國的菜餚是“吃味”的,所以中國烹調在用料上也顯出極大的隨意性:許多西方人視為棄物的東西,在中國都是極好的原料,外國廚師無法處理的東西,一到中國廚師手裡,就可以化腐朽為神奇。足見中國飲食在用料方面的隨意性之廣博。
西方人飲食強調科學與營養,烹調的全過程都嚴格按照科學規範行事,菜餚製作規範化,因而廚師的工作就成為一種極其單調的機械性工作。再者,西方人進食的目的首在攝取營養,只要營養夠標準,其他儘可寬容。
西方的烹飪方法不像中國那樣複雜多變,西餐的裝盤立體感強,可食性強,所有進盤的食品絕大多數都能食用,點綴品就是主菜的配菜。西餐的原料多選擇新鮮、無汙染、天然、操作工藝自然的,儘量發揮其本味,乾貨原料用的不是太多,牛奶在西餐中是不可缺少的原料。
“飲食文化是河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希望透過自己的努力,可以展現一二。”昨日,記者來到洛陽市澗西區青島路,這裡,一家民營博物館正在籌備中,博物館負責人王天喜告訴記者。在不大的場地中,陳列著唐元明清等不同時期的餐桌、椅子、餐盤、食盒、水壺等展品,展示老祖宗吃飯使用的“傢伙”。
A
將“伊尹文化”發揚光大
“伊尹是商代名相,在廚藝上有超高造詣,被譽為‘烹飪始祖’。”繳曉梅是老洛陽飲食文化博物館(暫定名)的“副館長”,她首先介紹了豎立在門口的一座3米高的銅像,“為了傳承伊尹的烹飪精神,我們於2011年10月落成了這尊塑像,並將每年農曆十月初十定為‘伊尹拜謁日’。”
“因母親在伊水居住,伊尹以伊為氏,‘伊尹傳說’入選了洛陽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從事餐飲行業的人,我們感到欣慰。”王天喜說,不過,作為歷史名人,伊尹亦是各地爭奪的“熱點”,關於他的出生地更是有多種說法。“我們能做的,是盡力將‘伊尹文化’在洛陽發揚光大,這也是我們民營博物館的文化內涵之一。”
B
老祖宗吃飯的“傢伙”很精緻
博物館內,一到四樓每一層都開闢出一塊場地,陳列著唐元明清等不同時期與飲食相關的200餘件藏品。
“我的收藏愛好很早就有了,在從事了餐飲行業後,更加傾向於收集飲食方面的藏品。”王天喜介紹說,目前,博物館籌備組的藏品分為陶瓷類、青銅器類、石器類、木雕家具類、飲食器具類、名家字畫等6大類,包括明、清、民國時期的雕花食盒、官鬥、民鬥、撮瓢、蒜臼、調料盒、點心盒、綠釉灶臺、酒罐、茶壺等各種用具。
在三樓展區,記者見到了各種食盒的專門展區,雕花食盒、竹編食盒、饃筐、四層點心盒等等,無不彰顯著古人在飲食方面的精緻、講究。其中有一個高93cm、長77cm、寬33cm的清代食盒,正反兩面繪製有“國色牡丹圖”和“楊六郎掛帥圖”,雖然年代久遠,但色澤依然鮮亮。“這是古代大戶人家送禮使用的,需要兩個人抬著走。”繳曉梅介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