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乳山大鼓

乳山大鼓

  乳山大鼓,俗稱“瞎子唱”,據說是西河大鼓傳入乳山後,當地盲藝人在世代傳唱過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語,逐步演化而成的。由於唱詞隨鄉入俗,通俗易懂,從而激發了群眾的欣賞興趣。從舊社會到新中國成立初期,成為乳山鄉村最主要的文藝娛樂形式。盲人演唱組合,各村爭相請藝,很受歡迎。

  那時的盲孩,幾乎都拜師學藝,從事這種大鼓的演唱。嗓音條件差的,做樂手;嗓音條件好的,做歌手。曾湧現出一些明星式的盲藝人,深受聽眾喜愛。著名的盲藝人,擁有粉絲團,跟場助興。在文藝生活貧乏的歲月裡,勞作一天的人們,晚上能提著小凳子,到街上聽大鼓,那是一件十分愜意的事。我少年時期就是個大鼓迷,我懂那時人們對大鼓的情感。

  乳山大鼓的伴樂有,小鼓、三絃、墜琴、胡琴、鋼板、笛子等,合奏起來美妙動聽。唱主角的要邊打鼓、邊打鋼板,其他人員或伴奏或和唱,揚抑頓挫,同調別韻,格外好聽。有時候,也能一個人自拉自唱,或者自彈自唱,真是一人一臺戲,饒有趣味。

  演唱的劇目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徵,依次有《封神榜》《絨線記》《秦香蓮》《楊家將》《說唐傳》《三國》《七七事變》《白毛女》《三上橋》《小二黑結婚》《乳山英模譜》《農業學大寨》等。

  關於乳山大鼓,現可找到的記載資料大致有:1941年以後,在抗日政府的組織下,乳山成立了“盲人抗日救國會”,編排抗日節目,走鄉串村,進行愛國救亡宣傳。1953年改為“盲人曲藝協會”,共有會員40多人。1963年擴大組織,會員成倍增加。1977年,縣文化館把盲藝人分成了幾個組,對外使用“盲人宣傳隊”的名稱,分赴全縣各地巡迴演唱。縣廣播站也時常灌製錄音,在廣播裡播放。

  後來由於電影、電視的興起,至1990年前後,各盲人宣傳隊陸續解散。

百年滄州木板大鼓 會唱老藝人不足10位

  滄州木板大鼓是中國獨一無二的藝術曲種,源於民歌,借鑑雜曲和滄州地方戲而成,產生於滄縣民間,誕生於明朝中末期。幾百年來,仍然保持其原有味道,於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日前,小編前往河北省滄州市滄縣,探訪滄州木板大鼓。

  木板大鼓表演

  祖孫二人一對眼色,“走——!”,14歲的劉偉手持爺爺劉鳳鳴使用了40多年的三絃伴奏,70歲的劉鳳鳴左手持木板,右手持鼓楗,伴著三絃聲,站立說唱中輪番敲擊木板和書鼓。

  “人生在世天天天,勞動生產年年年,省儉持家有有有,好吃懶做難難難,家有美妻樂樂樂,滿堂的兒女歡歡歡,人要一死了了了,往土裡一埋完完完……”操著暗啞遲澀的行腔和濃重的滄州方言,伴著拙樸蒼勁的鼓板和三絃聲,祖孫倆上演了一出具有醇厚鄉土氣息、實實在在原生態的滄州木板大鼓。

  劉鳳鳴自21歲起就以滄州木板大鼓為生,是所會曲段最多的滄州木板大鼓老藝人,2010年他曾獲得首屆巴黎中國曲藝節最高獎“盧浮金獎”。受爺爺劉鳳鳴影響,劉偉從小就很喜歡滄州木板大鼓,已跟隨爺爺學習2年時間。

  據劉鳳鳴介紹,滄州木板大鼓的主調是大悲調,主要表現當地百姓的日常生活,一人唱一人伴奏,主要樂器為木板、鼓和三絃,可以說是“輕騎兵”,走到哪唱到哪。

  木板大鼓在民間曾盛行一時

  “滄州木板大鼓在中國曲藝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經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高佔祥等多位專家研究論證,滄州木板大鼓是京韻大鼓和西河大鼓的‘母根’。”滄縣文化館館長、滄州市曲藝家協會主席王建國介紹說,滄州木板大鼓主要特點有三:用滄縣獨有方言演唱、曲調獨一無二、幾百年來仍保持原汁原味,而其最大的魅力就是古老性。

  上世紀60年代之前,滄州木板大鼓廣受大眾歡迎。自上世紀60年代之後,因種種原因,木板大鼓的市場越來越小,很多藝人另謀生路,導致滄州木板大鼓逐漸走向衰落。

  “現在滄縣會唱滄州木板大鼓的老藝人超不過10位。”劉鳳鳴說。又因老藝人大都沒有文化,藝人們僅靠個人記憶和重複演唱記住唱詞,所以滄州木板大鼓的唱詞沒有文字記載。隨著老藝人年齡增長,很多唱詞已消亡。

  為延續滄州木板大鼓的生命力,滄縣文化館用錄音、影片、文字的方式將老藝人所會唱的曲段記錄下來,至今已記錄了30多萬字的木板大鼓文字資料。同時,自2007年至今,滄縣已開辦了6屆滄州木板大鼓傳習所,由老藝人們擔任老師,一句句傳授。與此同時,該縣經常組織藝人下鄉演出,目的是讓當地群眾接觸、接受進而熟悉木板大鼓。

  “培訓學員以原汁原味地繼承老藝人的技藝為宗旨,確保能夠將古老藝術傳承下來。”王建國說,當學員的傳統技藝嫻熟時,將考慮從服裝、道具、燈光、伴奏以及創作題材等方面有所創新。截至目前,該縣已培養出20餘位學員,這些學員從5歲到15歲不等,有些取得較大成績,囊獲許多獎項,比較出名的有程大龍、孫紅苗等。

京東大鼓

  京東大鼓的演唱形式與鐵片大鼓、單琴大鼓基本相同。過去,在撂地說書階段,曾有一種自彈自唱的演唱形式,演員坐抱三絃,邊彈邊唱,其右腳踩一鼓楗擊鼓(以矮鼓架支撐,置於地上),左腿上綁一“節子板”(五塊板兒),以司節奏。頗能招攬觀眾。

  京東大鼓形成初期,主要在小型曲藝演出場所演唱,曲目以大書為主。20世紀30年代初,天津寶坻人劉文斌在天津商業電臺播演《劉公案》,極受廣大群眾歡迎。京東大鼓的影響也因之日趨擴大,逐漸傳播到北京、唐山等地。

  建國前,在諸多京東大鼓藝人中,劉文斌的風格最為突出,影響最大。他除演唱大書外 ,還移植了《武家坡》、《拆西廂》、《昭君出塞》、《王二姐思夫》、《諸葛亮押寶》等短篇唱段。透過演唱短段,對京東大鼓的板式和唱腔做了進一步加工。他的演唱通俗幽默,平易無華 ,吐字清楚,明白如話,頗為一般市民觀眾 、特別是家庭婦女所喜愛。但當時仍使用“大鼓”、“雜曲”、“樂亭調”、“樂亭大鼓”等名稱,直到1935年正式定名為“京東大鼓”。

  建國後,天津寶坻業餘演員董湘昆繼承了劉文斌的演唱藝術,並在劉文斌唱腔特色的基礎上 ,將寶坻方音改用京音,進一步加工、規範唱腔,不斷創作出適應時代的新曲目 ,深得廣大觀眾的喜愛。在董湘昆等人的不懈努力下,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京東大鼓出現了高峰期,其曲種的影響也遍及全國各地。

  京東大鼓於2006年5月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樂亭大鼓

  樂亭大鼓又名“樂亭調”,因發源於河北省樂亭縣而得名。   樂亭大鼓是河北省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曲種之一,流行範圍甚廣,除冀東各縣普遍流行以外,在華北地區和東北各省也有相當影響。它具有比較完備且富於變化的板式和刻板各種人物及不同情趣的曲牌。常見的曲牌有:四大口、南城腔、四平調、流水板等到10餘個,即所謂“九腔 ...

梅花大鼓

  梅花大鼓起源於北京,又名清口大鼓,過去是北京旗人子弟喜演擅唱的曲調。最早有鍾萬起、金小山等,稍晚有曹寶祿、王子玉等。後金萬昌對該曲種進行了改造創新,使之煥發出新的生命力。經金萬昌改革後的梅花調唱腔娓娓動聽,深為聽眾喜愛,逐漸成為該曲種正宗。   天津梅花大鼓藝人有邱玉山、周子臣與瞽目弦師盧成科,他們都授女 ...

渤海大鼓

  渤海大鼓是沾化縣河家村鼓書藝人魏尊昌在西河大鼓的基礎上獨創的一種藝術形式,將東路大鼓、京劇、河北梆子等戲曲、曲藝的旋律融於其中,為濱州特有。 渤海大鼓唱腔高亢委婉,樸實俏麗,剛柔相濟,聲情並茂,尤以演唱“三國段”最為著名。渤海大鼓旋律千變萬化,根據表現內容的需要,唱腔時而挺拔激越,跌宕起伏,時而婉轉纏綿如 ...

乳山漁民號子

  漁民號子,在乳山的漁民中,現在已經很少能聽到了。機械代替了強體力勞動,馬達聲也代替了這種高昂的漁歌。這是物質文明發展的必然,我們應該感到欣慰。記下這曾經的歌謠,給後人留段資料吧。   喊號子,各地多稱為唱號。領唱的叫領號,是勞動的指揮者;和唱的稱為接號,是勞動的參與者。目的是同聲導同心,同心凝同力,齊心協 ...

再說乳山的木頭魚

  乳山人好客,這是不爭的事實。“乳山人用木頭魚招待客人”的典故,卻眾說紛紜,有人說有這事,而有人說沒有此說法。   乳山海岸線長達185公里,海產品資源豐富。現在交通條件便捷,境內魚販,就在海岸邊上,等著鮮魚上岸,因此,一天之內,境內人家若想吃條鮮魚,也是很容易的了。然而乳山大地上卻廣泛流傳著木頭魚上桌招待 ...

乳山人坐席

  從前,有戶人家,兒子將媳婦,辦了幾桌酒席,請村裡一個財主去坐席,這個財主因有事走不開,就打發他十來歲的兒子去頂替。孩子到了喜主家,喜主仍然安排他坐一席。宴席開始了,每一上道菜,這孩子就是不伸筷子,直到盤魚上桌了,他拿起筷子,朝著魚眼就紮了進去,接著他跳下炕徑直回了家。事後有人點撥款喜主,是八仙桌放錯了,桌 ...

乳山昔時忌

  昔日的那些忌諱風俗,是一代代人祈福避禍的心態寫照,現在看似荒誕不經,但不能全以迷信論之。   歲數上的忌諱。41歲的人,有的自稱40歲,有的自稱42歲,就是不說自己是41歲的人,這是讓諧音鬧的。老人活到100歲了,本來是件可賀的事,人們卻忌諱說100歲, 99歲以後,老人就再也不長歲數了,即使高壽120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