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亭大鼓
樂亭大鼓
樂亭大鼓又名“樂亭調”,因發源於河北省樂亭縣而得名。
樂亭大鼓是河北省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曲種之一,流行範圍甚廣,除冀東各縣普遍流行以外,在華北地區和東北各省也有相當影響。它具有比較完備且富於變化的板式和刻板各種人物及不同情趣的曲牌。常見的曲牌有:四大口、南城腔、四平調、流水板等到10餘個,即所謂“九腔十八調”。
這些曲牌,或委婉清秀、或優美動聽,或莊重嚴肅、高亢激昂,剛柔相裨,雅俗共賞。其基本板式有大板、二性板、三性板、散板等。從光緒末年的陳活埋、齊真、商小安,到解放後的靳文然、韓香圃、戚文峰等,不斷髮展、創新,曲板逐漸增至30多個。其演唱方式,以說唱並重著稱,若刻劃正面人物則端莊賢淑,儼然可敬;揭露反面人物則可使之奸狡詭譎,人人皆憎;寫意抒情可讓人覺得暗香馥馥,瑞氣千條,如身臨其境;頌揚英雄人物則可使之光明磊落,英姿可描,讓人肅然起敬。演唱的書目有中、長篇及小段兒。
比較流行的主要傳統書目有:《罵城》、《單刀赴會》、《三國》、《拷紅》、《楊家將》等。近幾年出現了許多新書目,比如《雙鎖山》、《平原槍聲》、《節振國》等。
唐山樂亭大鼓
樂亭大鼓又名“樂亭調”,因發源於河北省樂亭縣而得名。
樂亭大鼓是河北省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曲種之一,流行範圍甚廣,除冀東各縣普遍流行以外,在華北地區和東北各省也有相當影響。它具有比較完備且富於變化的板式和刻板各種人物及不同情趣的曲牌。常見的曲牌有:四大口、南城腔、四平調、流水板等到10餘個,即所謂“九腔十八調”。這些曲牌,或委婉清秀、或優美動聽,或莊重嚴肅、高亢激昂,剛柔相裨,雅俗共賞。其基本板式有大板、二性板、三性板、散板等。從光緒末年的陳活埋、齊真、商小安,到解放後的靳文然、韓香圃、戚文峰等,不斷髮展、創新,曲板逐漸增至30多個。其演唱方式,以說唱並重著稱,若刻劃正面人物則端莊賢淑,儼然可敬;揭露反面人物則可使之奸狡詭譎,人人皆憎;寫意抒情可讓人覺得暗香馥馥,瑞氣千條,如身臨其境;頌揚英雄人物則可使之光明磊落,英姿可描,讓人肅然起敬。演唱的書目有中、長篇及小段兒。比較流行的主要傳統書目有:《罵城》、《單刀赴會》、《三國》、《拷紅》、《楊家將》等。近幾年出現了許多新書目,比如《雙鎖山》、《平原槍聲》、《節振國》等。
百年滄州木板大鼓 會唱老藝人不足10位
滄州木板大鼓是中國獨一無二的藝術曲種,源於民歌,借鑑雜曲和滄州地方戲而成,產生於滄縣民間,誕生於明朝中末期。幾百年來,仍然保持其原有味道,於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日前,小編前往河北省滄州市滄縣,探訪滄州木板大鼓。
木板大鼓表演
祖孫二人一對眼色,“走——!”,14歲的劉偉手持爺爺劉鳳鳴使用了40多年的三絃伴奏,70歲的劉鳳鳴左手持木板,右手持鼓楗,伴著三絃聲,站立說唱中輪番敲擊木板和書鼓。
“人生在世天天天,勞動生產年年年,省儉持家有有有,好吃懶做難難難,家有美妻樂樂樂,滿堂的兒女歡歡歡,人要一死了了了,往土裡一埋完完完……”操著暗啞遲澀的行腔和濃重的滄州方言,伴著拙樸蒼勁的鼓板和三絃聲,祖孫倆上演了一出具有醇厚鄉土氣息、實實在在原生態的滄州木板大鼓。
劉鳳鳴自21歲起就以滄州木板大鼓為生,是所會曲段最多的滄州木板大鼓老藝人,2010年他曾獲得首屆巴黎中國曲藝節最高獎“盧浮金獎”。受爺爺劉鳳鳴影響,劉偉從小就很喜歡滄州木板大鼓,已跟隨爺爺學習2年時間。
據劉鳳鳴介紹,滄州木板大鼓的主調是大悲調,主要表現當地百姓的日常生活,一人唱一人伴奏,主要樂器為木板、鼓和三絃,可以說是“輕騎兵”,走到哪唱到哪。
木板大鼓在民間曾盛行一時
“滄州木板大鼓在中國曲藝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經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高佔祥等多位專家研究論證,滄州木板大鼓是京韻大鼓和西河大鼓的‘母根’。”滄縣文化館館長、滄州市曲藝家協會主席王建國介紹說,滄州木板大鼓主要特點有三:用滄縣獨有方言演唱、曲調獨一無二、幾百年來仍保持原汁原味,而其最大的魅力就是古老性。
上世紀60年代之前,滄州木板大鼓廣受大眾歡迎。自上世紀60年代之後,因種種原因,木板大鼓的市場越來越小,很多藝人另謀生路,導致滄州木板大鼓逐漸走向衰落。
“現在滄縣會唱滄州木板大鼓的老藝人超不過10位。”劉鳳鳴說。又因老藝人大都沒有文化,藝人們僅靠個人記憶和重複演唱記住唱詞,所以滄州木板大鼓的唱詞沒有文字記載。隨著老藝人年齡增長,很多唱詞已消亡。
為延續滄州木板大鼓的生命力,滄縣文化館用錄音、影片、文字的方式將老藝人所會唱的曲段記錄下來,至今已記錄了30多萬字的木板大鼓文字資料。同時,自2007年至今,滄縣已開辦了6屆滄州木板大鼓傳習所,由老藝人們擔任老師,一句句傳授。與此同時,該縣經常組織藝人下鄉演出,目的是讓當地群眾接觸、接受進而熟悉木板大鼓。
“培訓學員以原汁原味地繼承老藝人的技藝為宗旨,確保能夠將古老藝術傳承下來。”王建國說,當學員的傳統技藝嫻熟時,將考慮從服裝、道具、燈光、伴奏以及創作題材等方面有所創新。截至目前,該縣已培養出20餘位學員,這些學員從5歲到15歲不等,有些取得較大成績,囊獲許多獎項,比較出名的有程大龍、孫紅苗等。
京東大鼓
京東大鼓的演唱形式與鐵片大鼓、單琴大鼓基本相同。過去,在撂地說書階段,曾有一種自彈自唱的演唱形式,演員坐抱三絃,邊彈邊唱,其右腳踩一鼓楗擊鼓(以矮鼓架支撐,置於地上),左腿上綁一“節子板”(五塊板兒),以司節奏。頗能招攬觀眾。
京東大鼓形成初期,主要在小型曲藝演出場所演唱,曲目以大書為主。20世紀30 ...
梅花大鼓
梅花大鼓起源於北京,又名清口大鼓,過去是北京旗人子弟喜演擅唱的曲調。最早有鍾萬起、金小山等,稍晚有曹寶祿、王子玉等。後金萬昌對該曲種進行了改造創新,使之煥發出新的生命力。經金萬昌改革後的梅花調唱腔娓娓動聽,深為聽眾喜愛,逐漸成為該曲種正宗。
天津梅花大鼓藝人有邱玉山、周子臣與瞽目弦師盧成科,他們都授女 ...
渤海大鼓
渤海大鼓是沾化縣河家村鼓書藝人魏尊昌在西河大鼓的基礎上獨創的一種藝術形式,將東路大鼓、京劇、河北梆子等戲曲、曲藝的旋律融於其中,為濱州特有。 渤海大鼓唱腔高亢委婉,樸實俏麗,剛柔相濟,聲情並茂,尤以演唱“三國段”最為著名。渤海大鼓旋律千變萬化,根據表現內容的需要,唱腔時而挺拔激越,跌宕起伏,時而婉轉纏綿如 ...
乳山大鼓
乳山大鼓,俗稱“瞎子唱”,據說是西河大鼓傳入乳山後,當地盲藝人在世代傳唱過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語,逐步演化而成的。由於唱詞隨鄉入俗,通俗易懂,從而激發了群眾的欣賞興趣。從舊社會到新中國成立初期,成為乳山鄉村最主要的文藝娛樂形式。盲人演唱組合,各村爭相請藝,很受歡迎。
那時的盲孩,幾乎都拜師學藝,從 ...
威鎮國際秧歌節的中州大鼓
聞名中州的新鄉縣趙堤大鼓,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它以“聲”“形”特有的形式,明快富有朝氣的節奏和獨特的藝術走形,體現了中國農民熱情奔放,粗曠豪爽的精神風貌。中洲大鼓曾參加中國瀋陽第二屆國際秧歌民間舞蹈節,收到國外專家的高度稱讚,並獲表演優秀獎和精神文明獎。 ...
看皮影哼大鼓
冀東秦皇島、唐山一帶看皮影與哼大鼓是當地叫普遍的風俗。看皮影是指皮影戲,把驢皮刻制的影人,用燈光對映在影幕上,皮影演員在幕後操縱影人動作,配說詞和背景音樂,有的還要配唱,以此來表演故事情節。冀東一帶皮影戲劇目很多,頗受歡迎的劇目有《五鋒會》、《三打白骨精》、《青雲劍》、《鎮冤塔》等傳統劇目。哼大鼓是冀東一 ...
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又名“西河調”,是河北省從業人員最多、流行地區最廣的一個地方曲種。它起源於冀中一帶農村,流行於河北、河南、山東、東北及京津等地。其特點是:演唱者右手執鼓犍子擊鼓,左手操鴛鴛板,用方言演唱;曲調靈活,語言大眾化,富於表現力。它說唱並重,長篇、中篇、短篇書目兼有。
據有關專家考察,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