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傣族文化:古老的傣族製陶工藝

傣族文化:古老的傣族製陶工藝

  傣族製陶工藝是傣族文化的活化石,在當代,瓷器都是機器加工出來的,而在寂靜的傣族大山,人民還在用最原始古樸的方法來製作瓷器,經歷歷史的不斷轉換,這種傳統工藝依舊完整地保留在傣族寨子中,那麼,大家就隨小編一起看看傣族文化:古老的傣族製陶工藝吧。

  傣族自古喜愛用陶。據明錢古訓《百夷傳》載:傣族器皿“所用多陶器”。雲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的許多傣族村寨至今仍保留著古老的製陶工藝。傣族土陶均由婦女製作,工藝特點為慢輪手工製作。國內外考古、民族學家認為,傣族製陶完整儲存了遠古時期的製陶技術,是我國原始陶藝的代表。傣族土陶廣泛使用於日常生產、生活和佛事活動中。

  製陶工具一般由大小花紋不同的木陶拍、卵石、竹片、木板、木錘、小簸箕等組成,原料是各地盛產的粘土。一般經過取土、曬土、篩土、加沙和泥、安裝轉盤、製坯、涼曬、燒製等幾道工序。品種主要有鍋、罐、甑、壺等,其中以土鍋最有名。

  用傳統制陶方法做出的土鍋煮出的食物易熟味美,盛水則清涼爽口,煎藥能保持最佳藥性,深受當地民眾的喜愛。傣族土陶均由婦女製作,為了技藝不外傳,現在有的地方還沿習製陶技藝不傳給兒女,只傳給兒媳的習俗。

  製陶,傣語名曰“板磨”,俗稱“土鍋”,主要製作各類生活用具、建築材料和賧佛用品。工藝特點為慢輪手工製作,器物表面均用有刻紋的木拍拍列印紋,與南方出土的新石器時期的印紋陶器非常相似。在用料上均採用泥土加砂石料,有露天焙燒和封閉半焙燒等多種方法,成胚方式多樣化,有無轉輪制胚、腳趾撥動慢輪、手撥動轉輪等,這些技術過程充分證明了傣族製陶完整儲存了遠古時期的製陶技術。

  您可能還會喜歡:

  黎族文化精品:人形骨簪

  黎族酒文化:茅臺山蘭酒

  黎族的飲食、飲酒禁忌

  黎族傳統、純熟的捕撈技藝

古老的製陶技藝:濟南龍山黑陶

  作為遠古社會的一種主要的生活用品,陶器的發展是一個時代歷史的見證。到了後期陶器逐漸發展成了工藝品,更是凝聚了藝術家對於美的追求。這其中黑陶是陶器中製作水平最高的一種,它主要出土于山東濟南,成為濟南文化的代表。

  黑色陶器出現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屈家嶺文化和良渚文化等遺址中。黑陶的燒成溫度達1000度左右,黑陶有細泥、泥質和夾砂三種,其中以細泥薄壁黑陶製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紙”的美稱。

  濟南龍山文化陶器以黑陶為主,灰陶不多,還有少量紅陶、黃陶和白陶。黑陶的燒成溫度達1000℃,紅陶950℃,白陶800--900℃。黑陶有細泥、泥質、夾砂三種。細泥烏黑髮亮,學者們稱為“蛋殼黑陶”。

  蛋殼黑陶是濟南龍山文化最有代表性的陶器,反映了當時高度發展的製陶業的水平。以素面或磨光的最多,紋飾較少,主要有弦紋、劃紋和鏤孔等幾種。器形較多,主要有:碗、盆、罐、甕、豆、單耳杯、高柄杯、鼎、等。還有鬲。濟南龍山文化鬼臉式鼎腿、圓環狀鼎足最有特色,為其他文化所罕見。

  舜對黑陶的創造和喜愛,所以他特別喜歡黑色,以致他的喜好也影響到禹和當時的社會。據古籍傳說,有虞氏、夏后氏都尚黑,墨子行夏道,衣服用黑色布。韓非子說舜和禹都在木製飲食器、祭器外面塗漆,應當也是尚黑的意思。出生於諸城的舜無疑對黑陶的發展做出過重大貢獻,併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因此稱黑陶為舜陶應是當之無愧的。

  黑陶是在燒造過程中,採用滲炭工藝製成的黑色陶器。最早發現於龍山文化,是龍山文化最重要的一個特徵。龍山文化的時間為公元前2310——前1810年左右,分有河南龍山文化,陝西龍山文化和山東龍山文化三類,統稱為龍山時代。龍山時代的陶器有灰、紅、黑陶,其中最著名的是黑陶。

  龍山黑陶分有細泥、泥質和夾砂三種,以細泥薄壁黑陶的製作水平最高,胎壁厚僅0。5-1毫米左右,表面烏黑髮亮,故有蛋殼黑陶之稱。紋飾一般比較簡單,僅以磨光透亮的光澤作為器皿的主要裝飾內容,與黑色有機結合,是黑陶顯出秀美韻致的風格之所在。

  黑陶的造型千姿百態,以複雜造型為主,簡單者較少,但都端莊優美,質感細膩潤澤,光澤沉著典雅,具有一種如珍珠般的柔雅沉靜之美,欣賞價值極高。常見器型有碗、盆、罐、甕、豆、單耳杯和鼎等。

  黑陶的製作一般採用快輪,其器型勻稱、規整,作工精細,火候極高,質地堅硬。由於其應用範圍大多為禮器,很少用於日用器皿,所以產量較少,卻因此而彌足珍貴。龍山黑陶作為原始禮儀的載體和精緻的藝術品,永遠具有黑色珍珠的神秘而誘人的魅力。

昌江黎族製陶工藝

  昌化縣江橫貫海南島中西部,在這片土地上,孕育了古老的海南黎族文明。在昌化江畔,一些黎族村莊的婦女至今仍保留著世代傳承被考古界稱為製陶史上的“活化石”的古老製陶工藝,真實地折射出黎族人民的智慧與聰敏。

  黎族女性專屬的製陶手藝

  在久遠的傳承中,黎族製陶術保留了許多獨特的民俗,按黎族風俗,製陶是婦女的工種,只傳女不傳男,為的是使婦女在生活貧困或家遇不測時能靠這門手藝維持生計。因而有“女製陶男莫近”的習俗,製陶時嚴防外人或男人偷看。從挖土到製陶坯、燒陶,通通由婦女操作,男子一般只能做一些譬如砍樹皮和從火中挑陶器的雜活。

  據有關專家考證,由於最初的火種由婦女儲存,火塘和炊事也是老年婦女的管理物件,有不少民族把灶神視為婦女形象,這說明婦女與製陶知識的獲得有密切的關係。我國有不少保留原始製陶的民族都是由婦女製陶的,如臺灣的高山族、海南島的黎族、西雙版納的傣族,這說明婦女有可能是陶器的發明者和早期製陶技術的掌握者。

  複雜的工藝過程

  黎族手工藝製陶工藝流程非常複雜:第一步,選取粘性泥土,放在陽光下曬乾;第二步,將曬乾後的泥土舂碎,用米篩篩5至7次成泥粉;第三步,用水調勻細泥粉拌成泥團,水與泥粉的比例約為1:2。水多或少都不行,需恰到好處,這一步是製作陶器的關鍵;第四步,製陶皿。先搗泥直至完全均勻後,將泥團鋪成薄餅狀做器底,並移到一個倒扣的粗孔竹篩上,然後用螺殼和小木拍等工具,將陶坯做成各種生活用具,如碗、缽、鍋、罐、盆、蒸酒器、水缸等。製作好的陶坯置曬6至8天完全晾曬乾後,才擇日燒陶。


民族文化傣族潑水節的來歷與傳說

  潑水節是我國傣族的新年節日,是傣族、泰國、緬甸等地的傳統節日,跟過年一樣隆重。傣族潑水節又名“浴佛節”,傣語稱為“比邁”。潑水節的傳說有很多個版本,不知道哪個是真的。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傣族文化中的傣族潑水節。   起源   潑水節源於印度,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至今 ...

傣族最原始的文化花腰傣

  傣族文化是在一個封閉式的環境下形成並發展的。最具傣族文化特色的就是花腰傣。花腰傣色彩斑斕的服飾,銀飾綵帶玲琅滿目,因其引人注目的特色而得名。花腰傣完整地保留著傣族先祖對自然與靈魂的崇拜,以及民族的文化信仰,因此便形成了今天內涵豐富的傣族最原始的文化:花腰傣。   “花腰傣是人們對居住在紅河中上游新平、元江 ...

古老的習俗文化阿昌族搶親

  “搶親”在現今的法治社會是覺得不可以的,但是在阿昌族古老的習俗文化裡是被允許的,每個民族文化的不同,導致了我們思想觀念的不同,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古老的習俗裡阿昌族文化的搶親會是怎樣的別開生面。   阿昌族的青年男女通常利用生產、節日等聚會場合選擇配偶,建立感情;往後男子便經常到姑娘家裡去“串姑娘”。“串姑娘 ...

納西族古老的祭天文化祭天古歌

  在神秘的香格里拉藏著一個神秘的民族,他們的生活極少受到現代文明的影響,依舊維持著自己古老的文化傳統,穿著民族服裝,沒有空氣的汙染,也沒有騙子成群,整個村落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他們就是納西族。那麼你知道納西族的祭天文化嗎?就跟著小編一起看看納西族文化吧!   祭天,納西語稱“美補”,是納西族社會歷史最為悠久 ...

門巴族獨特的工藝文化氆氌

  門巴族是中國最具有歷史文化的民族之一,門巴族的許多民族特色也成為重要的歷史文化。門巴族人民運用自身的聰明才智創造了別具民族特色的歌曲文化、飲食文化、語言文化以及工藝文化,氆氌就是工藝文化之一。   對於氆氌你瞭解多少呢?下面的門巴族文化為您帶來更多內容,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門巴族與藏族關係密切,生活習 ...

古老的民族文化瑤族拋花包

  瑤族是中國一直非常古老的少數民族,瑤族大多居住在山區,而瑤族有著自己的風俗文化以及傳統節日。瑤族的拋花包就是當地的一種娛樂形式。那麼,大家對於這種瑤族的拋花包是否瞭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學習瞭解一下吧!   拋花包活動的由來   傳說從前有對青年相愛,男的叫盤阿思,女的叫劉 ...

天津古老的婚俗文化金獅大轎老會

  從古至今,天津一直都是我國最為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由於它的地理位置優越,天津文化是西方文化和我國傳統文化的結晶。接下來就由小編我為大家介紹天津最為古老的婚禮儀式:金獅子橋老會。   往今來,婚姻禮俗成為民俗中最絢麗多彩的內容。創立於清朝乾隆年間的金獅大轎老會,由天津市河北區東於莊村李氏家族立會,迄今已有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