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獨樹一幟民族藝術:傣劇
傣族獨樹一幟民族藝術:傣劇
傣族文化具有濃厚的佛教色彩,因此傣族的戲劇也獨具特色,它不僅融入民族傳統習俗,也吸收了大量的佛經文化。傣族戲劇是傣族人民生活的寫照,它從古代流傳至今,並不斷繼承與發展這種文化。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傣族獨樹一幟民族藝術:傣劇吧。
傣劇發源於有一定人物情節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經講唱,後吸收滇劇、皮影戲的藝術營養,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形式。清末,盈江干崖土司署組織了德宏歷史上第一個傣戲班。不久,傣劇流傳到德宏其他地區,德宏十個土司衙門先後建立傣戲班,建造戲樓。與此同時,傣劇從土司衙門擴散到民間,湧現出大量民間傣劇表演組織。
傣劇是雲南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戲曲劇種之一,流傳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盈江、瑞麗、隴川、梁河等縣及保山市部分傣族聚居區。
起初,傣劇中由男性扮演的女性角色穿傣族女裝,男性角色的裝扮及男女角色的動作套路與滇劇和京劇相仿。表演時,演員上前三步演唱或做動作,再退後三步聽場邊人提詞,唱段之間以鑼鼓等打擊樂伴奏。後來唱腔經逐步發展形成喊混(男腔)和喊朗(女腔)兩個基本腔調,傣族民歌曲調被廣泛吸收為唱腔及器樂曲。演出中著傣裝,表演動作中融入傣族民間舞蹈的步態,伴奏方面增加了葫蘆絲、二胡及象腳鼓等樂器,民族風格更加濃郁。
動作
傣劇的表演,傳統劇目多以唱為主,喜、怒、哀、樂,有簡單的表演動作,或進三步,退三步,馬、打鬥、行船等,也有一些表演程式。新中國建立後,由於有了專業劇團,加強了各方面的藝術人才的培養訓練,無論劇本創作、導演、表演、音樂、服裝、化妝等方面,都比過去有了很大的進步和提高。
唱腔
唱腔以傣族民歌演變而成的“戲調”為主。可分為羽調式和徵調式兩大類。前者為男角專用,後者為女角專用,後又演變出小生腔、老生腔、草王腔(淨腔)和女悲腔。羽調式主要流行盈江、梁河、隴川一帶;徵調式主要流行於潞西。演唱為徒歌形式,只有打擊樂伴奏舞蹈和烘托氣氛。成立潞西縣傣劇團之後,又進一步吸收芒市城子山歌和芒市壩子山歌、瑞麗山歌、孔雀歌、朗誦調等傣族民間曲調,使唱腔更加豐富。
題材
傣劇的表演是在提煉本民族各種舞蹈的基礎上,吸收了漢族戲曲的表演技巧而發展豐富起來的,具有較鮮明的民族特色。傣劇的劇目,內容較豐富,題材也較廣泛。有直接反映傣族人民生活、風俗的歌舞小戲,有根據傣族民間傳說、敘事詩改編的劇目,有上百出根據漢放章回小說改編或移植漢族戲曲的劇目,新中國成立後,創作上演了一批反映現實生活的現代戲,如《婚期》、《國境線上》、《金湖緣》等。
此外,傣劇音樂是傣劇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傣劇被譽為東南亞明珠的重要標誌之一。它民族文化特色濃郁,充滿陰柔之美,典雅之美和人情之美,幾乎完全不受其他劇種音樂的影響。
您可能還會喜歡:
黎族獨具特色的茅草屋:船型屋
形態各異,千姿百態的黎族餐具
黎族古老文化標誌:黎族獨木舟
讓人驚訝的朝鮮民間藝術:民間刀畫
傣族的民族節日:採花節和潑水節
採花節
??每逢傣歷"潑水節"前〈公曆四月中旬〉景谷勐戛的傣族都要到山上採來嬌嫩欲滴的鮮花到緬寺敬獻給佛,祈佛多多降福給百姓。這一傳統的活動當地人稱之為"採花節"。
??採花節前,人們要沐浴淨身,換上最漂亮的衣裳。節日一大早,男女老幼成群結隊來到寨子外的青山上、小河邊,懷著虔誠的心情采摘一朵朵飽含露珠的各種野花。殷勤的小夥子們將杜鵲花、慄花、墨水花、桃花、李花編成花環或者紮成把送給自己喜歡的姑娘。如果姑娘也喜歡小夥子,便含羞地接過小夥子手中的鮮花,這時夥伴們便會追逐著姑娘,發出一陣陣歡快的鬨笑聲。如果姑娘不喜歡小夥子,不接花默默走開,小夥子只得拿著鮮花去另找意中人。太陽出來了,夥子們吹響了瑟〈一稱笛子〉,姑娘們唱起了山歌,悠揚的歌聲在山間迴盪,採花的人們像一隻只彩色的蝴蝶,飄動在青山綠水間。
??吃過中午飯後,人們首先將採回的鮮花精心捆紮成束,或編成花環,或做成花房,然後敲鑼打鼓,舉著彩幡,帶著精美食品鮮果向緬寺走去,人們捧著鮮花,載歌載舞繞緬寺走一圈。然後三三兩兩有秩序地走進緬寺,將花束、花房和食品鮮呆獻於佛龕,並向佛像滴水叩頭。口中唸唸有詞,訴說心中的願望,祈佛保佑願望實現。
??"採花節"過後,人們就主運準備過一年一度的傣歷新年——"潑水節"了。?
潑水節
??潑水節是傣族新年,傣語稱"金比邁",每年傣曆元月〈公曆四月中旬〉舉行。
??傳說,從前有一個魔王霸佔了勐巴納西地方,給傣族人民帶來了無窮的災難。魔王掠得七個如花似玉的姑娘做他的老婆,七個姑娘都不願意,暗暗尋找著除去魔王的辦法。
??有一天晚上,七個姑娘中最小的一個姑娘用酒將魔王灌醉,誘使他說出自己的弱點。魔王終於洩露了天機:只要拔一根自己的頭髮勒自己的脖子,脖子就會斷掉,魔王就會死去。待魔王熟睡後,七姑娘拔下了魔王的頭髮,勒斷了魔王的脖子。可是魔頭滾到哪裡,哪裡就燃起熊熊大火,燒燬莊稼、房屋、人畜、七姑娘只好挺身而出將魔頭抱在懷裡,讓大火燒在自己身上,六個姑娘輪流用水來潑,終於將魔火撲滅。為了紀念為民除害的七個姑娘,每年傣歷新年,都要舉行"潑水"活動,"潑水節"就這樣流傳了下來。
??潑水節期間,景谷、孟連等地的傣族都要舉行浴佛、賧佛、堆沙、趕擺〈趕集〉、丟包、放高升、放焰火、跳孔雀舞、白象舞、演唱黃釐和黃敢、演出令媟諾〈傣戲〉等活動。人們用清瑩的水相互潑灑,表示祝福。祈求新的一年裡安康吉祥,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節目一般要持續三至五天。
傣族傳統民族習俗:潑水節
水利萬物而不爭,在傣族文化中,水被賦予了清淨,聖潔的神奇色彩。傣族一年一度的潑水節,是人們最重視的節日,人們相互潑水,代表著相互祝福的意思,也是青年男女相互示愛,傳播愛情的日子。這種文化習俗已經流傳上百年。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瞭解一下傣族傳統民族習俗:潑水節吧。
傣族潑水節的傳說:潑水節是傣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在這萬物爭春的佳節裡,傣族男女老少都要穿上節日的盛裝趕大“擺”,舉行浴佛和互相潑水祝福。白天城鄉各地處處吉祥水花飛舞,笑語連天,一片歡騰,晚上村村寨寨唱傣戲,跳嘎秧舞,放孔明燈,徹夜不眠。
大潑三天,小潑七天。潑水節源於印度,是古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後為佛教所吸收,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經緬甸隨佛教傳入中國雲南傣族地區。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至今已數百年。
第一天為麥日,類似於農曆除夕,傣語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舊。清晨,虔誠的佛教徒沐浴更衣,在佛寺院中用沙灘成寶塔,圍坐在寶塔四周聽僧侶誦經佈道,祈禱豐年,然後全村寨的群眾各挑水一擔,潑在佛像身上,為佛洗塵。浴佛後,人們便從四面八方敲著鋩鑼,打著象腳鼓湧向街頭,洋溢著節日的歡聲笑語。
伴隨著“水、水、水”(傣語好的意思)的歡呼聲,把一盆盆聖潔的水潑向對方,以表示美好的祝願,可以消災除病,直至人人全身溼透。潑水節期間,還要賽龍舟、跳孔雀舞,青年男女趁過節“丟包”定情。到了夜晚,廣場上燃放起五顏六色的煙花,大家圍著熊熊的篝火,載歌載舞,歡鬧通宵。現在,還增加了文藝會演、集市貿易等新內容。
在潑水節中誰被潑的水越多,象徵著今年誰最幸福,潑得越多,越能表示熱情。潑水節的內容,除了潑水,還有趕擺、賽龍舟、浴佛、誦經、跳孔雀舞、丟包、放高升、放孔明燈等習俗。
改革開放的東風,促進了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和更新,潑水節這個民族傳統節日,從形式到內容,都進行了許多變革和充實。一年一度的潑水佳節,各個民族聚集在一起共同歡度,併成為了國內外和邊疆各族人民廣泛交流經濟文化、資訊科技和思想感情,增進民族團結,開展多種形式的橫向聯合的橋樑和紐帶,從物質文化上把各民族更加緊密地聯絡在一起,不斷地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友愛互助、共同繁榮的社會主義民族關係。
您可能還會喜歡:
豐富多彩的高山族歌舞及樂器
令人詫異的高山族身體毀飾
高山族文化:古代的高山族服飾
黎族多姿多彩的裝飾文化
古老的山西民間戲曲藝術:蒲劇
在山西的四大戲曲文化中,蒲劇佔了一席之地。蒲劇也是山西文化中最古老的一種,它的歷史悠久,蒲劇的臉譜是全國有名的,它的流星地一般在山西南部。你對於山西的蒲劇瞭解多少呢?下面的山西文化為您帶來更多的蒲劇資訊,一起來看看吧。
蒲劇又稱蒲州梆子,當地人通稱亂彈戲,是一種古老的漢族民間戲曲藝術。因興于山西晉南古 ...
青海花兒:獨樹一幟的“藝術奇葩”
花兒在西北民族民間文學中的地位
花兒是流行於我國甘肅、青海和寧夏、新疆等四省區七、八個民族中的一種民歌。她有著獨特的歌詞格律和音樂旋律,作品浩繁,曲調豐富,文學藝術價值很高。她是我國民間文學中的一枝秀麗多姿、豐彩閃爍的“花兒”,特別是在西北民族民間文學中,顯得尤為鮮豔奪目,香氣迷人,具有不可輕視的重要 ...
民族文化:傣族潑水節的來歷與傳說
潑水節是我國傣族的新年節日,是傣族、泰國、緬甸等地的傳統節日,跟過年一樣隆重。傣族潑水節又名“浴佛節”,傣語稱為“比邁”。潑水節的傳說有很多個版本,不知道哪個是真的。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傣族文化中的傣族潑水節。
起源
潑水節源於印度,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至今 ...
奇特的民族習俗:傣族刺繡
傣族文化是在特定的生存環境下形成並發展的。傣族的刺繡不僅花樣繁多,而且刺繡工藝精緻美觀,它是傣族文化的象徵符號。傣族人民把傣族的生活習俗與大自然有力結合,充分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傣族刺繡作為傣族的一種優秀文化,凝聚著傣族人民勤勞與智慧的鑄造成果。
傣族刺繡的簡介
傣族刺繡一般以白紗線為經,紅 ...
具有高藝術價值的民族舞蹈:阿尺目刮
傈傈族的歌舞絢麗多姿,傈傈族的民族舞蹈為傈傈族文化的傳承起著重要的作用,而“阿尺目刮”則是傈傈族民族歌舞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阿尺目刮”是“山羊的歌舞”,這歌舞不用樂器,是一種人們自娛自樂的舞蹈,而且唱詞還十分的豐富,沒有界限,可以即興自編,是種十分有趣的歌舞。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傈傈族的民族舞蹈“阿 ...
湖北獨樹一幟的藝術瑰寶:宜昌絲竹
在湖北的傳統文化中,宜昌絲竹深受民眾的喜愛,它是湖北宜昌的民間藝術的一朵絢麗的奇葩。宜昌絲竹屬於湖北民間的獨特樂器。它的內容豐富,在當地多年的傳承下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下面的湖北文化為你帶來宜昌絲竹,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宜昌絲竹是用絲絃和竹管演奏的流行於宜昌市夷陵區鴉鵲嶺鎮的一種古老的漢族民間音樂 ...
民族失憶症:1942
電影《1942》海報
這是一個幾乎被遺忘的故事。
1942年,河南大旱,轉眼下一年,緊接著又是一場特大的蝗災,連番的自然災害導致了一場幾乎遍及整個河南的大饑荒。飢餓如魔咒一般降臨到3000萬人身上,吞噬了至少300萬人的生命,迫使300萬人流落他鄉。
一批批面黃肌瘦的人們,或數十口成群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