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帶你瞭解明清飲茶文化

帶你瞭解明清飲茶文化

  唐宋茶業的輝煌,主要是表現在茶學的深入及茶葉加工,特別是貢茶,加工技術技術的精深。而明清時期,因經過宋元時期的動盪,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那麼,明清時期的飲茶文化是怎樣的呢?一起來看下吧。

  茶類的新發展

  宋元時期,除貢茶仍然採用團餅茶外,散茶在民間俗飲已經得到了較廣泛的普及。但明朝初期,貢茶仍然採用福建的團餅,後來,明太祖朱元璋認為,進貢團餅茶太“重勞民力”,決意改制,下令罷造“龍團”,改進芽茶。明太祖的詔令,在客觀上,對進一步破除團餅茶的傳統束縛,促進芽茶和葉茶的蓬勃發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明朝茶業在技術革新、各種茶類的全面發展以及名茶的繁多上形成了自己的時代特色。

  生產加工技術的不斷完善

  據有關資料顯示,明清時期在原有的基礎上,出現了不少新的茶葉生產加工技術。有如明末清初方以智《物理小識》中記到“種以多子,稍長即移”。說明在明朝,有的地方除了直播以外,還採用了育苗移栽的方法。到康熙年間的《連陽八排風土記》中,已有茶樹插枝繁殖技術。此外,在清代閩北一帶,對一些名貴的優良茶樹品種,還開始採用了壓條繁殖的方法。

  在茶園管理方面,明清時期在耕作施肥,種植要求上更加精細,在抑制雜草生長上和茶園間種方面,都有獨到之處。此外,在掌握茶樹生物學特性和茶葉採摘等方面,在明清時也有了較大的提高和發展。從製茶技術看,元代《王禎農書》所載的蒸青技術,雖已完整,但尚粗略,明代時,製茶炒青技術發展逐漸超過了蒸青方法。

  品類的多樣化

  由於工藝技術的改進,各地名茶的發展也很快,品類日見繁多。宋代時的知名散茶寥寥無幾,文獻中提及的只有日注、雙井、顧渚等幾種。但是,到了明代,僅黃一正的《事物紺珠》一書中輯錄的“今茶名”就有97種之多,絕大多數屬散茶。明清兩朝在散茶,葉茶發展的同時,其他茶類也得到了全面發展。包括黑茶、花茶、青茶和紅茶等。

  青茶,也稱烏龍茶,是明清時首先創立於福建的一種半發酵茶類。紅茶創始年代和青茶一樣,也無從查考,從現存的文獻來看,其名最先見之於明代中葉的《多能鄙事》一書。到了清代以後,隨茶葉外貿發展的需要,紅茶由福建很快傳到江西、浙江、安徽、湖南、湖北、雲南和四川等省。在福建地區,還形成了工夫小種、白毫、紫毫、選芽、漳芽、蘭香和清香等許多名品。

  品飲方式的藝術性

  明清時期品茶方式的更新和發展,突出表現在飲茶藝術性的追求。明代興起的飲茶衝瀹法,是基於散茶的興起,散茶容易沖泡,衝飲方便,而且芽葉完整,大大增強了飲茶時的觀賞效果。明代人在飲茶中,已經有意識地追求一種自然美和環境美。明人飲茶藝術性,還表現在追求飲茶環境美,這種環境包括飲茶者的人數和自然環境。當時對飲茶的人數有“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七八人是名施茶”之說,對於自然環境,則最好在清靜的山林、儉樸的柴房、清溪、松濤,無喧鬧嘈雜之聲。

  追求飲茶的器具之美

  明代散茶的興起,引起沖泡法的改變,原來唐宋模式的茶具也不再適且了。茶壺被更廣泛地應用於百姓茶飲生活中,茶盞也由黑釉瓷變成了白瓷和青花瓷,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襯托茶的色彩。除白瓷和青瓷外,明代最為突出的茶具是宜興的紫砂壺。紫砂茶具不僅因為瀹飲法而興盛,其形制和材質,更迎合了當時社會所追求的平淡、端莊、質樸、自然、溫厚、閒雅等的精神需要。紫砂壺的製造出現了許多名家,如時大彬、陳遠鳴等,並形成了一定的流派,最終形成了一門獨立的藝術。因而說,紫砂藝術的興起,也是明代茶葉文化的一個豐碩果實。

  清代以來,在我國南方的廣東、福建等地盛行工夫茶,工夫茶的興盛也帶動了專門的飲茶器具。如銚,是煎水用的水壺,以粵東白泥銚為主,小口甕腹;茶爐,由細白泥製成,截筒形,高一尺二、三寸;茶壺,以紫砂陶為佳,其形圓體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以受水半斤,茶盞、茶盤多為青花瓷或白瓷,茶盞小如核桃,薄如蛋殼,甚為精美。

  茶館的普及

  明清之際,特別是清代,中國的茶館作為一種平民式的飲茶場所,如雨後春筍,發展很迅速。清代是我國茶館的鼎盛時期。據記載,就北京有名的茶館已達30多座,清末,上海更多,達到66家。在鄉鎮茶館的發達也不亞於大城市,如江蘇、浙江一帶,有的全鎮居民只有數千家,而茶館可以達到百餘家之多。

  茶館是中國茶文化中的一個很引人注目的內容,清代茶館的經營和功能特色有以下幾種:飲茶場所,點心飲食兼飲茶,聽書場所。除了上面幾種情況外,茶館有時還兼賭博場所,尤其是江南集鎮上,這種現象很多。再者,茶館有時也充當“糾紛裁判場所”。“吃講茶”,鄰里鄉間發生了各種糾紛後,雙方常常邀上主持公道的長者或中間人,至茶館去評理以求圓滿解決。如調解不成,也會有碗盞橫飛,大打出手的時候,茶館也會因此而面目全非。

帶你瞭解從古至今飲茶方式的演變

  自古至今的傳承下來的飲料,茶就是最受歡迎並且是隨時隨地都可以享用到,更是老少皆宜的養生方式。而在長久的歷史長河中,茶葉的飲茶方式更是千變萬化多姿多彩。

  那麼,本期飲茶文化了解從古至今飲茶方式的演變。

  漢魏六朝時期——煮茶法

  漢魏兩晉南北朝所飲何茶?如何飲茶?古籍雖有零星記錄,但是卻語焉不詳。《僮約》稱“烹茶盡具”,《桐君錄》記:“巴東別有真香茗,煎飲令人不眠”。晉郭璞《爾雅》注說:“樹小如梔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

  唐朝皮日休在《茶中雜詠》序中說道:“自周以降及於國朝茶事,竟陵子陸季疵言之詳矣。然季疵以前稱茗飲者,必渾以烹之,與夫瀹蔬而啜者無異也。”茗粥即是用茶樹生葉煮成羹湯。

  漢魏六朝的飲茶法,誠如皮日休所言,“渾而烹之”,煮成濃厚的羹湯而飲。那時還沒有專門的煮茶、飲茶器具,往往是在鼎、釜中煮茶,用食碗飲茶。

  東晉杜育作《荈賦》,其中寫道:“水則岷方之注,挹彼清流。器澤陶簡,出自東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劉。惟茲初成,沫沉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敷。”涉及擇水、選器、酌茶。茶煮好之時,茶沫沉下,湯華浮上,亮如冬天的積雪,鮮似春日的百花。既“酌之以匏”,以匏瓢舀茶湯,當在鼎、釜中煮茶。用匏瓢舀到“出自東隅”的甌或碗中飲用。

  隋唐時期——泡(淹)茶法

  隋唐結束了魏晉南北朝長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統一的帝國。中國飲茶至中唐開始普及,形成“比星之飲”,“始自中地,流於塞外”。隋朝短暫,茶事記載很少。唐朝茶以團餅為主,也有少量粗茶、散茶和米茶。隋唐時期的飲茶除沿續漢魏南北朝的煮茶法外,又有泡(淹)茶法和煎茶法。

  五代、宋時期——點茶法

  五代的茶以團餅為主,但製作較唐精緻,散茶亦有名品。宋朝的前中期,茶以片茶(團、餅)為主;到了宋朝後期,散茶取代片茶取得主導地位。五代宋時期的飲茶除承繼隋唐時期的煎、煮茶法外,又興起了點茶法。

  和唐代的煎茶法不同,點茶法不再直接將茶放入釜中熟煮,而是先將餅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燒水,微沸初漾時即衝點碗中的茶,調成糊狀,然後再注入沸水,或者直接向茶碗中注入沸水,同時用茶筅(一種用細竹製作的工具)攪動,茶沫上浮,形成粥面。

  元明清時期——泡茶法

  元朝的茶以散茶、末茶為主,明朝葉茶(散茶)獨盛。明朝有綠茶、黑茶、花茶、烏龍茶和紅茶,清朝的茶品種繁多,門類齊全。元明清時期飲茶除繼承五代宋時期的煮茶、點茶法外,泡茶法終於成熟。

  泡茶法起始於隋唐,由於煎茶法的興起和煮茶法的存在,泡茶法在唐代並不普遍。五代宋又興點茶法,點茶法本質上屬泡茶法,是一種特殊的泡茶法。點茶法與泡茶法的最大區別在於點茶須調膏擊拂,而泡茶則不用此。五代宋盛行點茶法,故泡茶法無聞。

  【結束語】不一樣的茶葉有著不一樣的泡法,每個愛茶人的心中也有著自己心儀的泡法,綜合起來才能夠喝到美味的茶。

帶你瞭解無錫小吃文化

  美麗的江南水鄉無錫位於江蘇省境內,這裡有著豐富的人文風情,有著俊山秀水。身處在這座城市裡有種能讓人忘卻煩惱的感覺。在這麼美麗的城市如果是單單欣賞風景未免有些乏味,今天小吃文化大全就要帶大家領略無錫的小吃。

  1、無錫小吃之王興記餛飩

  無錫小吃之王興記餛飩又名“大餛飩”,因形如“簸箕”,亦稱簸箕餛飩,由麵粉、豬肉、青菜等製成。麵粉加入鹼水及清水調成硬麵團,揉透透過擀、壓,切成梯形皮子;青菜洗淨,燙後擠去水分,與榨菜分別剁成末,放入豬肉餡中,調好味即成餡心。取餛飩皮一張,包入餡心,捏成簸箕狀,入沸水鍋煮熟。

  無錫小吃之王興記餛飩特點:湯汁釅醇,皮薄筋韌,肉餡鮮美。

  2、無錫小吃之玉蘭餅

  無錫小吃之玉蘭餅,歷史悠久,創始於1850年,因最初餡內要放入玉蘭花瓣,故稱“玉蘭餅”。糯米淘淨浸泡(冬季12小時,夏季8小時)取出磨成水磨粉;麵粉少許加開水調成熟漿,冷卻後揉入水磨粉中,揉透,揪成劑子製成圓皮,包入鮮肉或豆沙、玫瑰糖等餡心,收口朝下,按成圓餅即成玉蘭餅生坯,入平鍋,加油(油至餅的一半)煎至兩面金黃即成。

  無錫小吃之玉蘭餅特點:色澤金黃,外皮酥脆,餡心軟糯。

  3、無錫小吃之香松拉麵

  無錫小吃之香松拉麵最早是由山東福山縣人創制。原是麵條湯麵,現改為蒸制。原龍鬚上19把1024根,現改為金銀絲13把8192根,是發酵麵糰拉麵,軟中有筋,在江蘇省首屆美食杯大賽上獲最佳獎,由麵粉經特殊工藝製作而成。

  無錫小吃之香松拉麵基本製作工藝是:麵糰中加入鮮酵母將面發起,施鹼加白糖,用力揉勻揉透,靜置片刻,待拉時再放入一些發酵粉。用拉麵的方法,將其拉成粗細均勻的細絲,將細絲整齊地放在面板上攤開,塗上油,切成約30cm長的細絲,上籠蒸熟配上佐料即成。食用時再配上熟花生、芝麻粉、白糖,其味更佳。

  無錫小吃之香松拉麵特點:酥鬆潔白,粗細整齊,軟而筋韌。

  4、無錫小吃之小籠饅頭

  無錫小吃之小籠饅頭始於清同治二年,迄今已經有百餘年曆史。因皮薄、餡重、滷多、色白而馳名。

  無錫小吃之小籠饅頭基本製作工藝是:麵粉、老酵面按4:1的比例混合,用熱水燙揉成麵糰,加鹼水搓勻揉光,搓成條,揪成劑子,擀成皮;肥瘦肉按3:7的比例搭配,絞碎後加入醬油、白糖、味精、精鹽、料酒、蔥、姜拌和,並逐次“吃水”攪勻,再加入適量的肉皮凍,即成餡心。取皮包入餡心,捏成褶紋整齊的包子,即成生坯,入小籠蒸熟即成。特點:皮薄餡重滷足,外形美觀,餡心鮮嫩可口。


瞭解饒平小吃文化

  饒平位於廣東省的境內,而廣東省的人們對於美食的追求是狂熱的,無論是山珍海味還是飛禽走獸,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不能上餐桌的。同樣的饒平地區的小吃也頗具特色,是中國小吃文化大全裡主要的組成部分。   蠔烙,鮮美酥香,酥而不硬,脆而不軟。   薄殼宴,第一道薄殼菜“野菊花薄殼米”就讓大家歎為觀止。只見黃、白兩色 ...

瞭解成都道教文化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雖然它的影響力並沒有後來的佛腳來得大,但是道教文化卻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在四川的巴蜀地區的主要以成都文化為主,在道教的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影響。   道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宗教,道教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被譽為東方文化的瑰寶。據專家研究論證,包括四川成都 ...

瞭解溫州喪葬文化

  民間流傳的喪葬方式總是會有很多種,例如:土葬,花葬等等。   在溫州,以前還一直盛行土葬這種儀式,現如今也有了新的殯葬方式。   本文帶你瞭解溫州文化,一起來了解溫州的喪葬習俗。   土葬   溫州市在歷史上一直盛行土葬。據考古資料證明,在相當於中原的西周時期,已有石墓石棺出現。這種墓高約一米餘,四周有4 ...

瞭解鎮江碼頭文化

  碼頭從古至今便是交易乘客的好地方,大多數靠水的地方都有著碼頭,有碼頭的城市在古代都是一些有名且是商業十分發達的城市,鎮江便是靠水的一個城市。本期鎮江文化帶你去了解關於鎮江的碼頭文化。   傳統碼頭文化是多元文化相互激盪、彼此融合的產物,既蘊涵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徵,又烙印著近代西方文化的痕跡,形成了鎮江獨特 ...

瞭解唐山皮影文化

  皮影文化也是有了一定歷史的歷史文化了。   皮影會好看,那表演者可是手上功夫非常的了不得。   本文將帶你瞭解唐山文化,瞭解皮影文化。一起來看看吧!   唐山皮影又稱灤州影、樂亭影,因其影人、道具是用牛、驢皮製成,故又通稱驢皮影。聽其唱,觀其形,無一不透著唐山老呔兒的精氣神兒。皮戲的演出方式是立設影幕,俗 ...

瞭解龍巖客家文化

  龍巖,是福建的閩西地區,龍巖的旅遊資源非常豐富,還有珍貴的自然生態。龍巖歷史悠久,是客家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其中“客家首府”長汀以及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永定土樓,都在龍巖。本期龍巖文化中,小編帶大家瞭解龍巖的客家文化。   龍巖,地勢東高西低,北高南低。轄新羅區、永定區和長汀縣、連城縣、上杭縣、武平縣四縣,代管 ...

瞭解洛陽地域文化

  洛陽是有名的世界文化名城,也與西安、南京、北京被共稱為中國四大文明古城,洛陽同樣有著“天下之中、十省通衢”之稱。是整個中華民族的發源地,本期跟小編一起去洛陽文化了解一下關於洛陽的地域文化。   洛陽,因為地處洛水之陽而得名,古代也叫雒陽,是華夏文明的主要發祥地之一。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起,歷史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