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六月二十六日,是彌渡縣福長村彝族繼火把節之後的又一盛大節日——操兵節。這一天,阿畢唄(大王)召集全村男女老少,聚集到土主廟內進行祭祀娛神、操練“士兵”,祈求五穀豐登、清吉平安。據考證,這一節日在中國的其它彝族地區已失傳。
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彌渡縣紅巖鎮福長村有113戶,385人,村民為彝族臘羅支系人。福長村彝語稱操兵節為“阿獨敲”,“阿獨”即大王,“敲”即操練,意思是大王在出徵前操練士兵。
操兵節是當地彝族的一種紀念活動。傳說古代部落之間戰事頻繁,彝族部落兵馬較少,為了抵禦外來侵襲,增強士兵的素質,提高戰鬥力,在出兵前進行祭祀、占卜和操練士兵,祈求戰事取得勝利。從此,代代相傳,從未間斷。
近幾年,村裡定出制度,每年輪派六戶人家負責籌備工作,由相當於部落首領的“阿畢唄”召集。節日期間村裡買一頭黑色公豬,全村人聚在土主廟內殺豬。每戶交500克大米煮大鍋飯,豬肉按戶平分,豬頭、豬腳在操兵節食用。每年的活動經費戶均繳納人民幣10元,不足部分由村民小組補助,每戶交一升象徵戰馬飼料的蠶豆。
參加操兵人員有“大王”裝扮者阿畢唄1人、“衛士”2人(男,15-18週歲)、“士兵”10人(男,12-15週歲)。“大王”穿著彝族傳統對襟衫,外加羊皮褂,身背羊皮大包,手持長1米的操兵棒。
“衛士”穿著對襟衫,抬著兩面五色犬牙鑲邊大旗,旗杆約2米長。“士兵”穿著對襟衫,抬著五色旗各兩面,旗杆約1米長。牛角號手1名。操兵節當天,八鄉四鄰的村民都習慣性地到福長村走親訪友,觀看操兵節。近年來,前來觀看的外地人越來越多,每年都在500—1000人左右。
操兵活動從早飯後開始至當天天黑時結束。活動分領兵、操兵、打歌三個部份。領兵、操兵兩部份的主角是“大王”、“衛士”,最後一部份是打歌送行,祝願親人在征途中一路順風,平安歸來。
操兵節當天,早飯後,到亥時,號手吹牛角號,阿畢唄宣佈操兵活動開始。所有人莊嚴肅穆,“大王”持操兵棒,帶領“衛士”和“士兵”整齊地跪在大殿的香案前。“大王”嘴念祭祀經文,逐一端放祭祀品敬獻日、月、觀音、土主、龍王、山神、土地後,“出曹”到廟外被稱為“領兵樹”的一棵棠粟樹前供奉酒、肉、茶,燒紙火,進行占卜、請求領兵。領兵回來後,“大王”帶領“士兵”跪拜在操兵場內的案桌前燒紙火、占卜,請求能否開始操兵。
“阿嘟……”“大王”發號施令,開始操兵。“大王”持操兵棒在操兵場上巡迴追趕“士兵”,追趕中“大王”用操兵棒撬“衛士”,“衛士”也用手中的旗杆撬“大王”,“士兵”相互對抗,直到把對手撬倒為止。撬倒對手算一個回合。每個回合結束後,大王又帶領“士兵”跪拜在場中心的案桌前占卜、預測能否出征。每個回合結束後收回一種顏色的旗,表示這個方陣的人馬可以出征。這樣迴圈撬五個回合,直到五種顏色的旗收完,表示五個方陣的人馬都能出征打勝仗。操兵結束後,“大王”用手擰斷未下過蛋的一隻母雞的頭,將雞扔至廟門,從雞脖子所伸的方位來預測戰事狀況和本年村子裡的發展狀況。雞脖子伸朝內表示戰事不順利,本年村裡發展狀況不好;雞脖子伸朝外則表示戰事順利,本年村子發展狀況好。
操兵結束後,村民開始打歌,唱起送男人們出征的調子:“果子是什麼果子好?果子是火把節的果子好。年稱是什麼年稱好?年稱是今年的年稱好”。以此祝願天下太平,祝願自己的親人在征途中一路順風,平安歸來。
活著的原生態——白沙村彝族祭龍節 □ 張成發 文/圖村民們跳起剛勁粗獷的祭龍舞蹈。村民朝天吹起白沙村彝族特有的三米多長的長號,召喚天龍以表祭龍的誠心。村民在祭祀中手持犁鏈和簸箕模仿農耕動作。村民在用樹枝搭成的青棚裡祭水龍。手拿皮鼓,面塗鍋底灰的舞者。<FOUNDER-CONTENT> 彝族不僅是崇尚火的民族,也是崇拜龍的民族。
四川會理縣白沙村村民,至今還在延續著古老而又神奇的儀式——祭龍。
走進祭龍節,它將我們帶回到早期的農耕歲月;感受祭龍節,我們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延續至今,歷久不衰
四川省會理縣小黑箐鄉白沙村的4月,美女峰嫵媚動人,梯田水光粼粼,到處春意盎然。4月18日,是今年的祭龍節,姑娘小夥們向四面來客遞上“攔門米酒”,山歌對唱讓人心旌盪漾,達體舞讓人心動腳癢,“篩糠”娛樂讓人忘卻生疏 ,“押飯”待客讓人盛情難卻……當一場小雨灑向這歡樂的人群時,人們沒有理由不相信這是龍的“顯靈”。
據彝族長者介紹,他們的祭龍節很靈,每次都會下雨。老人們能從豬血的多少、擦錢紙的燃紋,判斷出下雨的多少和下雨的日期。眾人皆知彝族火把節尚火,漢族春節舞龍,但彝族祭龍節拜龍求雨祈福卻鮮為人知。白沙村的祭龍節彷彿一直都被蒙著一層神秘的色彩。
陽春時節是“龍抬頭”的日子,標誌著大地的復甦,新的一年生產勞作的開始。會理縣白沙村古老又神奇的祭龍(水龍)儀式,至今歷久不衰。每年清明前後的半個月,人們會挑選一個屬龍的吉日,在大黑山龍洞水口祭龍。這裡樹木參天,泉水噴湧,溪流潺潺,是每年儀式上祭山泉龍口、祈求水龍常在,潑水求雨、驅避農業乾旱以及生火獻飯的神聖之地。
祭龍儀式一般由村裡的“龍頭”負責。“龍頭”是村民們在夫妻雙全、兒孫滿堂、勤勞聰慧、心地善良並且有威望的長輩中推選出來的。儀式中所有的用度和耗費全由村民分攤,家家戶戶出人出力出物,樂此不疲,年年如此,從未中斷。即使是在“文革”期間,他們也在悄悄地祭龍。
虔誠古樸,人神共歡
祭龍儀式的頭兩天,白沙村的男女老少就忙碌起來:準備祭祀用的豬,擔水、捋松針、打柴、扎紙龍,同時還要排練祭龍的歌舞,落實燒火、殺豬、接客等不同分工。祭龍這天,全村農閒,男女長幼,身著民族盛裝,從四面八方向開闊的祭祀場聚集。用樹枝搭成的青棚是人們為水龍建造的房子。棚下設有一祭臺,祭臺上鋪滿青松針,擺放著酒、肉、米、粑粑等貢品。祭臺上紅燭放光,炷香嫋嫋。
“龍頭”引領的祭龍儀隊,隊伍浩蕩,列隊莊嚴。幾十位長號手,喇叭朝天,吹奏著獨特的音樂,向天龍報告祭祀的誠心。6人抬著肥豬跟隨其後,接著是鼓手,塗黑鍋灰、上花臉的舞者,以及從頭裝扮到腳,極富表現力的彝族婦女。
來到龍房前, 隊伍踏歌起舞,向外擴充套件成一圓圈場地,白的、黃的、紅的、黑的、藍的,五顏六色的紙旗插在地上成列,扎紅頭繩、抹黑花臉,裝扮成原始、粗野的魔鬼,手舞足蹈,一副興風作浪的模樣。隨著長號轟鳴,手鼓陣陣,一場旌旗獵獵、戰鼓擂擂、守護家園、驅鬼逐魔的“戰鬥”就此打響。
一邊是舞者動作剛勁、粗獷地同妖魔鬼怪鬥法,一邊是老者手持米盆向大地拋灑苞穀米粒,寓意糧草先行,糧安天下。隨後,幾個身強力壯的男士解下肥豬,殺豬割頭,滴血於龍嘴,獻頭於祭臺,祈求神龍降福,龍口噴水。手持犁鏈、簸箕者從火中掏出石頭、犁鏵,擦錢紙而燃,隨後引火燃竹,赤足踏犁,舌舔燙石,令人瞠目結舌,歎為觀止。而向燃竹噴吐口中的白酒和清油,讓火焰一燃即滅,則蘊含水能克火的五行思想,祈盼龍灑甘霖,降水適度,潤育莊稼。
當人們還沉浸在祭祀儀式的古樸神秘中時,不知是誰趁村長專注於祭祀,突然拿出水盆,迅速舀起缸中水朝村長頭上潑去,哈哈笑聲告訴大家,潑水遊戲不令而始,人們一邊躲躲閃閃,一邊去水缸舀水,尋覓“戰機”……
祭龍,白沙村獨特的稻作文化
如果沒有水,莊稼難有收成,過節也不會這樣好玩,這是白沙村村民們都知道的道理。白沙村這種清明前後的祭龍儀式所祭拜的龍是水龍,對龍的崇拜實際是對水的崇拜,這與大多數彝族祭龍祭祀神樹不同。
白沙村的彝族與附近的漢族多有來往,受漢族的龍崇拜影響,雖然祭祀中龍的形象仍有原始形象的殘留,但龍的觀念已很接近漢族。他們祭祀的龍已是興風作雨、主水的龍神。“春播一粒種,秋收一石糧”,大地母親的孕育生殖能力,在那些早期以放牧為生的彝族先民看來很神奇。白沙村的土壤中主要是白沙,農作物一般為抗旱的蕎子、苞谷、洋芋等,但由於矮郎河繞村而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山高林茂,具有“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的優越條件,因而山坡多開墾為梯田而種植水稻,白沙村的彝族人民因此和水結下了不解之緣。
龍為水神說正好與五行中的“水生木”之說相合,穀物為植物,屬於五行之“木”,故業農者必祀水神,稻作民族更應如此。龍作為圖騰遺留物,是地位最高的神,也代表了祖先,從這個意義上說,祭龍又是祭祖。請求祖先賜福禳災,保佑全村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平安幸福。
祭龍完畢後,人們在鋪著松針的地上擺開宴席。炊煙裊裊,全村沉浸在酒香和肉香之中。這時,篩糠、對山歌、跳達體舞等傳統娛樂也在歡樂的氣氛中開始了。
當地人介紹說,除了清明前後的祭龍(水龍)儀式,白沙村彝族還會在農曆四月初一祭雷神,在六月初五祭白龍(防冰雹)。這些是他們一年之中最盛大、最隆重、最神聖的帶有宗教色彩的民族傳統節日。這些節日中,人們可以看到彝族人民的生活狀況、生產狀況,更能看到他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節日時段
農曆三月二十八日。
節日來源
大姚彝族的賽衣節又叫服裝節,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八日舉行,傳說是紀念一位叫米波龍的彝族姑娘。她捨身除霸,死後變為美麗的小鳥。節日期間,當地彝族姑娘們身帶數套花衣,齊聚在三臺區跳歌場,圍成圓圈,撒上松毛在小夥子的月琴、嗩吶伴奏下挽手起舞。跳一會,退出跳舞場,換套新裝,又來跳,以此比試姑娘的靈巧、富足和美麗。
到彝族賽裝節會上觀光,是一次賞心悅目的享受。賽裝場上,色彩繽紛,滿眼都是花花綠綠的鮮豔服飾,令你目不暇接。彝族婦女不光是在帽子、衣服、圍腰上繡花,而且還在挎包、鞋子、鞋墊上繡滿了各種圖案。並且各人的工藝、構圖、用色都互不相同,各有千秋。風雨雷電,日夜星辰,山水木石,花鳥禽獸,各種人物都可以入繡。其構圖上的繁簡虛實,形象的誇張變形,色調上的對比反差,令人歎為觀止。
慶祝方式
歌舞、鮮豔服飾。
來源:國家文化網;
彝族馬櫻花節
每年農曆二月初八日,是雲南省楚雄市紫溪山周邊彝族群眾一年一度的傳統馬櫻花節,彝語稱為“梅維嚕吱嘎”。關於彝族馬櫻花節的由來,至今還流傳著一個美麗動聽的愛情故事。
相傳很久以前,彝家山寨有一對長得一模一樣的孿生兄弟,哥哥名叫阿烏牯,弟弟名叫阿培牯。哥哥忠厚老實,一年三百六十天,天 ...
花臉節是雲南省文山州丘北縣彝族獨有的傳統節日,因遠古先民用鍋煙把臉部抹黑、驅魔除害而得名。“花臉節”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為普者黑一帶最著名的節日。經過發展,“花臉節”已經成為當代彝族青年借抹花臉之機選擇意中人的狂歡活動。本期民風民俗,帶你看看花臉節。
“花臉節”是丘北人民最古老、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
插花節是頗具特色的彝族傳統節日,以雲南省大姚縣曇華山區的節慶活動尤為隆重盛大,每年農曆二月初八,當地彝族群眾把從山中採回馬櫻花等鮮花,插在房門、農具等地方及一些神位上。人們身著節日盛裝在曇華山中歡聚一起唱歌跳舞,舉行祭花活動,並且互相插戴馬纓花,表示美好祝願,祈禱人壽年豐。
節日這一天,人們身著盛裝, ...
開幕儀式上的文藝表演現場。
彝族演員們在表演節目。
歌手曲比阿烏為群眾演唱歌曲。
開幕儀式現場。
2月29日,2012中華彝族祭祖節暨 美食大理、品味巍山 第二屆中國大理巍山小吃節在雲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開幕。當地數萬各族群眾與中外來賓歡聚一堂,共慶佳節。
新 ...
“花臉節”是雲南省文山州丘北縣彝族獨有的傳統節日,因遠古先民用鍋煙把臉部抹黑、驅魔除害而得名。“花臉節”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為普者黑一帶最著名的節日。經過發展,“花臉節”已經成為當代彝族青年借抹花臉之機選擇意中人的狂歡活動。節日期間,先由畢摩(彝族祭祀師)率領全村群眾舉行祭山神活動,然後,家家殺 ...
人民網昆明2月16日電 2月25日至3月1日,雲南大理巍山將舉辦 2012年中華彝族祭祖節暨“美食大理·品味巍山”第二屆中國大理巍山小吃節。活動期間,遊客們不僅可以親身感受濃郁的南詔文化和彝族文化,還可以品嚐到巍山傳承上千年的扒肉餌絲、過江餌絲等地方特色,大飽口福。
巍山有著“魅力巍山,小吃天堂 ...
5月3日是彝族傳統的“祭雨節”,雲南大部分彝族聚集村寨都在立夏節令到來前的這天,舉行了傳統習俗“祭雨節”,求天降雨保裁種,盼望五穀豐收。
今年乾旱,“祭雨節”比往年熱鬧。一大早,小編來到昆明市西山區團結街道辦事處彝族放姑村。見該村男女老少,一大早就用紅綢將宰殺好的豬雞捆紮好,肩挑人扛,順著山間小道,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