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形式多種多樣仡佬族音樂與樂器

形式多種多樣仡佬族音樂與樂器

  民族音樂與現在流行的音樂有所不同,民族音樂以切合生活,體現民族特色為主。仡佬族的音樂特色就體現在他們的民歌中,他們用的樂器也都是些民間常見的樂器。仡佬族音樂在仡佬族文化中極其重要,是仡佬族文化傳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民族的民歌形式多樣,下面就讓我們來了解下仡佬族的音樂及樂器。

  仡佬族的音樂

  仡佬族的音樂以聲樂為主,且以民歌演唱為特色,在仡佬族的各種民歌裡唱腔種類多,曲調豐富。主要有山歌、情歌、酒歌、古歌、哭嫁歌、孝歌、苦歌、打鬧歌等多種形式。

  山歌的唱腔,有高腔(假聲)山歌、平腔山歌、低腔山歌。節奏自由明快,曲調輕鬆活潑。酒歌曲調明快,氣氛熱烈。古歌、祭祀歌在節日慶典、祭祖時唱,曲調莊嚴肅穆,歌詞較長,有固定的詞句和順序。喪葬歌曲調低沉憂鬱;有些唱詞曲調如同唸經。

  酒歌採用對唱的形式,主方起唱,客方接唱,如此輪番。哭嫁歌如泣如訴,曲調悲慼,主要流行在黔北仡佬族地區。打鬧歌屬有伴奏的勞動號子,其音樂與當地山歌、花燈、高臺戲、板凳戲、民間小調有密切關係。

  打鬧歌按勞動時間分齊田號(有說板、唱號,用於早晨開工之時,唱號有快慢鬆散之分)、催鬧號(用於早飯後的勞動)、花花鬧(用於吃“晌午”後,有獨唱、齊唱、對唱、重唱、領唱、合唱等)和放鬧號(用於晚飯前的勞動中)。其曲調、節奏歡快、鮮明。

  仡佬族的民族樂器

  仡佬族古代的樂器主要是銅鼓。《唐書》載,仡佬人“燕聚則擊銅鼓,吹大角,歌舞為樂”。銅鼓在仡佬族歷史上,既是禮器,又是樂器,曾非常流行,後因社會劇烈動盪變遷,銅鼓日漸失傳,僅有一些有關銅鼓的殘俗及傳說留存民間。

  如清末民國初,安順縣灣子寨的老人在彌留之際,家人要將老人扶坐在銅鼓上落氣後方行沐浴。平壩大狗場老人嚥氣時,除扶其坐在銅鼓上,還要用兩面銅鼓墊腳。

  現在笛子、嗩吶是仡佬族常用樂器。傳說,最初人們住在山洞裡,空閒時,年輕人摘取樹葉、砍取竹筒吹出響聲自娛。後摸索著在竹管上鑽出小孔若干,吹出的聲調有高有低,很悅耳,因發出嘀嘀之聲,故取名為“笛”。人們還用草管為哨,樹皮作套,套於草管上,吹出瑣吶瑣吶之音,取名為“嗩吶”。

  仡佬族樂器中最為獨特的是“嗚哇”。嗚哇用二尺長的泡木捅去木芯為筒,筒腰鑿出兩孔,筒的上端插一竹哨做成。吹奏時口含哨、指按孔,發出嗚哇嗚哇之聲。嗚哇只能在秋收結束至正月十五期間間吹奏,春耕起便收藏不用。此外還有二胡、蕭、鑼、笛、蘆笙等。

仡佬族八音鼓,仡佬族的民間樂器

  樂器是音樂的載體,我們能借用樂器來演奏出或輕柔或震撼的音樂來。由於我國的民風民俗存在很大的差異,所以我國各個民族的民族樂器也是略有不同,常見的樂器有笛子,鼓,琴等等。那麼,在仡佬族文化中有哪一些民族樂器你知道嗎?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仡佬族古代的樂器主要是銅鼓。《唐書》載,仡佬人“燕聚則擊銅鼓,吹大角,歌舞為樂”。銅鼓在仡佬族歷史上,既是禮器,又是樂器,曾非常流行,後因社會劇烈動盪變遷,銅鼓日漸失傳,僅有一些有關銅鼓的殘俗及傳說留存民間。如清末民國初,安順縣灣子寨的老人在彌留之際,家人要將老人扶坐在銅鼓上落氣後方行沐浴。平壩大狗場老人嚥氣時,除扶其坐在銅鼓上,還要用兩面銅鼓墊腳。

  仡佬族的八音樂隊稱八仙樂隊,故八音鼓在仡佬族稱八仙鼓。這是一種帶柄的小手鼓,鼓身圓形,有大小不同規格,鼓面直徑13釐米~25釐米、鼓框高5釐米~10釐米,鼓框木製,兩面蒙以牛皮、羊皮或其它獸皮,鼓框一側置有用粗鉛絲製成的鼓柄。鼓身外表塗以紅漆並繪有描金紋飾。

  演奏時,左手提鼓繩、布條或持鼓柄上舉,右手執小木棰敲擊。演奏方法有單擊和滾奏等,音色柔和。主要用於民間器樂合奏八音(又稱八仙)和壯劇伴奏中。每支八音樂隊、八仙樂隊或壯劇伴奏樂隊,都要使用一面八音鼓,是壯族、仡佬族節日、婚娶等喜慶場合中離不開的節奏性樂器,常作合奏擊節之用。

仡佬族高臺舞獅,威勇與吉祥的象徵

  舞獅是中國優秀的民間藝術,在逢年過節或是需要熱鬧的時候,民間都會請來舞獅來助興,在少數民族中也不例外!仡佬族的民俗中也有高臺舞獅,高臺舞獅是仡佬族的一種傳統習俗,本期的仡佬族文化帶你瞭解仡佬族高臺舞獅。

  高臺舞獅是正安地域仡佬族的一種傳統習俗,仡家人慶的在春節或重大喜日子都要舞獅助興。獅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被譽為百獸之王,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人們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徵,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因此,正安民間對舞獅有親切感,把它當成威勇與吉祥的象徵,並希望用獅子威猛的形象驅魔趕邪,取獅子威嚴以鎮壓或以示威武的神韻,以祈望生活吉祥如意,事事平安。

  背景介紹

  高臺舞獅的主要道具有巴三(孫猴子)一個、大頭和尚(笑咪和尚)一個、金獅子一頭。扎獅子頭是用篾條做骨架,用皮紙裱糊而成,再用油漆彩繪,獅子眼睛能翻覆,大嘴可啟合。獅身是用七層紅布搭頸莊,皮毛用棕麻染色縫製,飾以絡纓、銅鈴,造型極華麗講就。

  大頭和尚製作時需先用泥巴揉一個和尚頭像,再用皮紙一層層地裱糊上去,最後去掉泥巴著色彩繪即成。巴三面具是用皮子,按照猴子的面像縫製而成。另外,還要扎四方獅燈兩個,獅燈上四方依次書寫獅燈恭賀。

  另配有鑼鼓響器一套,用於開道和表演時打節奏造聲勢。獅子紮好後,要備齊刀頭禮信(四方豬肉一塊、豆腐一塊、酒一壺和菜刀一把,香燭錢紙等),選一個吉利的日子,先請道士先生開光,先請示菩薩和各路神仙知曉,保佑本獅子班獅燈靈念。開光以後要擺好獅子,每天要供奉香燭錢紙、淨水,一直到請出來耍獅子(不耍時也要天天供奉),這樣耍獅子才靈念。

  耍獅子時,飾大頭和尚的要穿戴和尚衣褲,巴三身穿紅黃搭配的孫悟空行頭,耍獅子的兩人只穿彩褲。

  耍獅子時少則七、八人,多則十餘人,耍獅子是由兩個人裝扮,一人在前舉獅頭,一人伏於身後舞獅尾。另有一人飾手執文刷的大頭和尚,一人飾手執金箍棒的巴三,依照鑼鼓的節奏玩耍,逗引獅子做出各種動作。

  耍獅子地面上時是在鑼鼓隊的節奏指揮下,表演獅子的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等都是那樣惟妙惟肖,逗人喜愛,只要這一班人配合得當,技巧難度越大越是好看。又要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還要耍過火橋、鑽火圈的節目,最後有高臺耍獅。

  基本簡介

  高臺耍獅子就是用八仙桌一張張疊起來,由巴三先一層層地先上搭好的桌子玩耍,再由大頭和尚逗引著獅子爬上桌子去表演。高臺耍獅子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十二張桌子疊成塔形,耍獅人圍繞搭好的桌子從下至上,從上至下地表演,另一種是用十二張桌子單桌疊起(最上面是一張桌子翻轉的四條腿向上)玩高臺耍獅,也是高臺舞獅最難、最危險、最刺激的民間藝術。


不同歷史背景下的的居住形式

  仡佬族大多居住在山區,因此住房形式與平常我們看到的也是不一樣的,仡佬族的民居住房一般分作三間,中間為堂屋,不住人。也有分作兩間者,一間作臥室,一間作廚房……本期的仡佬族文化帶你去了解仡佬族的民居形式。   仡佬族是貴州高原上最為古老的一個民族,有人認為它是“古夜郎”的後裔。仡佬族大多住在山區。民諺說:“高 ...

分佈地人口

  仡佬族是我國56個民族其中的一個,它是一個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少數民族。在我國的少數民族文化中,仡佬族文化以其獨特的民族個性佔據重要地位。那麼,仡佬族的人口主要分佈在哪裡呢?下面就讓我們去詳細瞭解一番吧。   仡佬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人口579744人(2000年人口普查)。貴州省聚集了96.43%仡佬族 ...

待客習俗禮儀

  仡佬族是一個熱情好客的少數民族,仡佬族對待外來的個人向來是以文明熱情隆重而著稱。在仡佬族文化中,待客之道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仡佬族的待客之道也是仡佬族的特色習俗——三麼臺。三麼臺在仡佬族普遍流行,成為了一道美麗的風景。   第一臺為茶席,叫“接風洗塵”。桌上擺滿了九大盤果品糕點:一是乳白清香的酥食 ...

中華民族: -

  散居在貴州省西部的織金、黔西、六枝、關嶺等20多個縣,少數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隆林各族自治縣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廣南、文山、富寧、馬關等縣。   仡佬族有自已的語言,但各地仡佬語差別很大。如今,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還會仡佬話,漢語已成仡佬人的交際工具。一部分人還會講苗語、彝語或布依語等。仡佬族沒 ...

--簡介

       散居在貴州省西部的織金、黔西、六枝、關嶺等20多個縣,少數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隆林各族自治縣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廣南、文山、富寧、馬關等縣。   仡佬族有自已的語言,但各地仡佬語差別很大。如今,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還會仡佬話,漢語已成仡佬人的交際工具。一部分人還會講苗語、彝語或布依語等 ...

的習俗

  散居在貴州省西部的織金、黔西、六枝、關嶺等20多個縣,少數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隆林各族自治縣和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廣南、文山、富寧、馬關等縣。   仡佬族有自已的語言,但各地仡佬語差別很大。如今,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還會仡佬話,漢語已成仡佬人的交際工具。一部分人還會講苗語、彝語或布依語等。仡佬族沒 ...

貴州令人膽寒的婚俗 出嫁新娘要主動敲掉門牙

  仡佬族是貴州最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自稱“木地人”即土著居民。古代為白越的“俚”、“蜒”部落中的一支,魏普後稱僚人,宋代朱鋪的《溪蠻叢笑》中稱為“仡佬”,到了明帶資本就定下來了,田汝成的《行邊紀聞》中明確的說:“仡佬”一曰“僚”。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夜郎”解體後,僚人大量外遷。和漢、苗民族雜居,經濟有了很大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