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戲曲大全:安徽廬劇的起源和發展

戲曲大全:安徽廬劇的起源和發展

  戲劇文化中在現如今的社會已經不像古時那般了,在古時戲劇不過都是朝廷或達官貴人用來消遣娛樂的選擇,而唱戲的人更是被看輕,在生活中我們也能看到這樣的字眼“無情無義”可見當時唱戲的人生活有多艱難。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於廬劇文化的起源與發展。

  起源:

  廬劇起源,無史料可考,據老藝人相傳,在商報曾以《盲藝人考證廬劇源自霍山》為題,報道了“西路廬劇”的領軍人物之一、年近八旬的盲藝人李儒瑤,20年前憑一部明朝《塗氏宗譜》和自己的現場演唱,征服了業界專家,“廬劇的發源地在大別山區的霍山縣”從此一錘定音。該縣擁有“廬劇源頭”的豐富藝術土壤,決定透過一系列的措施重振廬劇藝術,打造“廬劇之鄉”。

  據瞭解,為了重振廬劇藝術,該縣決定整理108部傳統廬劇編輯成冊,並組織創作一批適合快節奏現代生活的廬歌,供初學者學唱,同時編寫一本廬劇基礎知識教材,作為全縣中小學生的選修課程;近期利用我省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資金100萬元,縣裡配套230萬元,扶持民間藝術社團,最終使廬劇班社普及到全縣所有鄉鎮;還將錄製一批正宗“西路廬劇”經典劇目光碟,向社會公開發行。

  發展:

  太平天國時期已有職業班社流動演出。初期的廬劇,是以皖西大別山和淮河一帶的山歌、門歌(門頭詞)和民間花籃舞、花鼓燈舞為基礎發展起來的三小戲。其演出劇目《賣蘭花》的唱腔,就是淮河一帶流行的花鼓燈調;《打桑》一劇唱的則是大別山流行的“打花石調”。當時的演出大多采用唱一段舞一段的形式,舞蹈如“繞籬笆子”、“繞門轉子”、“一條龍”、“剪子股”、“荷葉翻身”等,與淮河一帶的花鼓燈相似。

  廬劇在發展過程中,曾受流行於皖西北的阜南和河南固始一帶的“嗨子戲”影響,後來又吸收、融化了湖北花鼓戲和淮河一帶的“端公(男巫)戲”等劇種的部分劇目和唱腔,使自己不斷豐富起來,如:“端公調”唱腔和《休丁香》、《張相公打嫁妝》等劇目來自“端公戲”;《討學錢》、《採茶》等戲來自湖北花鼓戲;“黃梅快板”(又稱行路調)唱腔來自皖南花鼓戲。

  廬劇班社早期不滿10人,只能在農村草臺演出,劇目是《點大麥》、《遊春》、《洪武放馬》、《雪梅教子》等生活小戲和摺子戲。辛亥革命前後,曾一度和徽戲合班演出,稱為“四平帶折班”(“四平”指徽戲,“折”指廬劇小戲)。到了30年代,部分班社進入蕪湖、合肥等城市演出,又與京劇合班,稱為亂彈班。因此,在劇目和表演方面亦受徽劇和京劇的影響。

  廬劇的確切形成年代,目前尚無定論,但從其歷史上的記錄來看,距今已有130多年曆史。1985年,在安徽省巢湖市發現一刻的石碑。碑的上方刻有“正堂陳示”四個大字。碑文約400字,是當年在巢縣任知縣的陳炳所頒示的禁約。禁約計為四條,第二條即提到倒七戲。這塊石碑的發現,不但證明了倒七戲這一劇種名稱在130多年前已經出現,而且對其產生年代提供了較為可靠的線索。

  即倒七戲這一劇種形成的年代,能追溯到1840年前後(清代道光、咸豐年間)。合肥人李鴻章還曾經用家鄉的廬劇、俗稱“倒七戲”代替過大清的“國歌”呢!那是清光緒22年(1896年),李鴻章以大清國宰相的身份出訪歐美六國。在德國,德皇威廉二世為他舉行盛大國宴,並陪同參觀軍事操練,還贈他紅鷹大十字頭等勳章。德皇在慶宴上,要求各國使節唱本國國歌。當時,大清國還沒有制定國歌,李鴻章沒有辦法,就唱了一曲家鄉合肥流行的“倒七戲”代替國歌,矇混過關了事。不管此事是真是假,廬劇也就是“倒七戲”在當時的流行,是不容置疑的。

  【結束語】作為古老的藝術,現如今更迫切的是可以讓他良好的流傳下去,讓後世的人也能看到古人留下來的藝術結晶。廬劇作為地方性的戲劇帶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鄉土特色。它內在的人文精神、生活習慣、行為正規化、言語傳承、心靈契合卻是多種因素的歷史積澱、交匯、融合而成。

廬劇文化:廬劇劇團和廬劇保護現狀

  每一種戲曲文化在發展的歷史過程中,都有可能會遇到一些問題和挑戰,只要戰勝了,其戲曲生命仍然生機勃勃。現今,很多戲曲在新文化的衝擊下都面臨著一些新挑戰。下面,就讓我們一起透過廬劇文化了解關於廬劇的保護現狀吧。

  廬劇劇團:

  1、安徽省廬劇團

  合肥市廬劇團是一九六九年八月由原安徽省廬劇團與原合肥市廬劇團合併,重新組建成立的專業藝術表演團體。該團前身之一安徽省廬劇團1951年6月成立,是全省第一個國營劇團,先後稱“皖北地方戲實驗劇場”、“安徽省地方戲劇團”、“安徽省倒七戲劇團”,1955年7月1日由安徽省政府批准定名為“安徽省廬劇團”。

  2、和縣廬劇團

  和縣廬劇團是巢湖市唯一的縣級專業文藝團體,在職演職員42人,以一劇為主,綜藝兼備。該團認真貫徹落實“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要求,常年活躍城鄉開展文藝活動。

  廬劇保護現狀:

  廬劇發展至今,藝術生命依然頑強,深受各階層人民群眾的喜愛,特別在農村,活躍著眾多的業餘廬劇團,農村群眾盼望高質量的廬劇演出呼聲強烈,演出市場需求較大,作為安徽特有的劇種,我們要守土有責,使民間廬劇藝術健康發展和傳承,振興本地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文化藝術。

  作為國家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廬劇,是歷史的產物,經歷了幾百年的滄桑變革,廬劇有過輝煌的鼎盛時期,湧現過不少優秀的廬劇表演藝術家,丁玉蘭、孫邦棟、王本銀、鮑志遠等。

  進入新的時期,面對著新的挑戰,保護廬劇、宣傳廬劇、傳承廬劇是大勢所趨,是人民群眾的需求和渴望,實現廬劇振興,傳承和發展廬劇,特別是對民間廬劇藝術的保護和傳承,需要調動政府、社會、演出團體三方面的積極性,採取特殊的措施,出臺優惠政策。

  鼓勵民間資本投資發展廬劇,營造振興廬劇的良好氛圍,繁榮文化的社會風氣,把傳承廬劇落實到實處。

安徽廬劇的唱腔特點和表演特色是?

  大家都知道在廬劇文化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廬劇的表演具有樸素而活潑,簡單而真實的特點。打擊樂很豐富,所以需要的是我們更多的關注及重視並儲存下來讓他得以發揚,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一下他那獨具特色的唱腔和表演特色。

  唱腔特點

  廬劇的表演,鄉土氣息較濃,特別是花腔小戲,唱腔來自民歌,邊歌邊舞,生動活潑。與徽戲和京劇一度合班之後,多方吸收,豐富了表演程式。唱腔分主調和花腔兩部分。主調是折戲和本戲的主要唱腔,有旦和小生唱的“二涼”、“寒腔”、“三七”。老生唱的“正調”、“哀調”。老旦唱的“正調”、“哀調”。

  老生、老旦唱的“端公調”。醜與彩旦唱的“醜調”。以及神鬼出場用的“神調”、“鬼對子”等。主要唱腔又有尋板(類似導板)、抹拐(類似掃頭)、伸腔、連詞、切板、大小過臺等變化。落板時常用幫腔,滿臺齊唱,稱為“邀臺”(或“吆臺”)。花腔多為民歌小調,常用於三小戲,活潑健康,有40多種,大多專戲專用。

  廬劇分皖西、皖中和皖東三路,各有不同的藝術特色。西路唱腔高亢,假聲較多,稱為“山腔”。東路婉轉抒情,稱為“水腔”。中路明快樸實,介乎兩路之間。

  廬劇的唱腔有幾個明顯的特點。一是在唱腔中不斷出現用假聲演唱的旋律,稱做小嗓子。二是演唱中的幫腔吆臺,即當舞臺上的演員唱到一定的時候,由場面和後臺的演員齊聲幫唱,高亢遼闊,烘托劇情,渲染舞臺氣氛。其鄉土味很濃,風格明朗。

  表演特色

  廬劇的表演樸素而活潑,簡單而真實。打擊樂很豐富,幾乎是一種戲一套鑼鼓經,其身段舞蹈也是在鑼鼓聲中進行的。唱時,一般都站著唱,隨之做一些小的表情動作,大的舞蹈動作都是唱完一段後,隨著打擊樂器的伴奏舞蹈起來。舞蹈吸收民間花鼓燈、早船舞等形式,花樣翻新,姿態優美。

  廬劇從編劇到導演,從作曲到舞美的設定無一不與兄弟劇種相同。至於演員的唱、念、做、打及手、眼、身、法、步與其他劇種也沒有根本區別。要說有區別主要是聲腔。廬劇唱腔主要來源於民間,古廬州有門歌、秧歌、蓮花落、搭汗巾等民間小調,大別山有山歌,巢湖地區有著名的巢湖民歌。

  廬劇的唱腔就是根據這些民歌和小調加以提煉、昇華、改良而來的,比較樸實,有很濃郁的鄉土氣息,韻味也十足。廬劇流行區的觀眾對這種唱腔愛聽、愛唱,因為它與人們的生活很貼近。

  【結束語】廬劇雖只有數百年曆史,但它內在的人文精神、生活習慣、行為正規化、言語傳承、心靈契合卻是多種因素的歷史積澱、交匯、融合而成。從廬劇的產生來看,它是在大別山一帶的山歌、淮河一帶的花鼓燈歌舞基礎上,吸收了鑼鼓書(門歌)、端公戲、嗨子戲的唱腔發展而成。其劇目充分反映了江淮地域文化的特點。


愛茶人必知飲茶的起源發展歷程

  漢族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來訪,可徵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那麼下邊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飲茶起源於何時吧,希望大家喜歡。   茶源於我國,但飲茶始於何時?據《茶經》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 ...

戲曲大全中國戲曲劇種及其代表作

  戲曲是我國的國粹,是中華文明寶庫中的綺麗寶藏,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光輝燦爛的華夏文明史中,中國戲曲經過長期發展演變,形成百花齊放的劇種大觀園。   今天就讓戲劇文化為你整理戲曲大全:中國戲曲劇種及其代表作。   戲曲大全:中國戲曲劇種及其代表作之——老祖宗留下的,中國五大戲劇劇種    ...

戲曲大全牡丹亭崑曲唱詞全本賞析

  《牡丹亭》是湯顯祖的代表作,與王實甫的《西廂記》齊名,是中國戲曲史上優秀的作品之一。而《牡丹亭》首演時,《西廂記》曾減價過,可見《牡丹亭》受觀眾喜愛的程度。本期的崑曲文化,為你介紹牡丹亭崑曲唱詞全本賞析。   在這部戲劇問世之後,立刻廣為流傳,產生了巨大影響,以至“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由於劇中深刻地 ...

戲曲大全崑曲有哪些著名曲目

  崑曲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有著很多著名的曲目,也有許多戲曲名人寫得劇本,有湯顯祖,有“南孔北洪”的代表作等等。還有一些摺子戲。崑曲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了很多經典的劇目,至今還有在各個劇院中演出。本期的崑曲文化帶你瞭解崑曲有哪些著名曲目。   《牡丹亭》   南宋時期的南安太守杜寶只生一女,取名麗娘,年十六歲, ...

戲曲大全崑曲長生殿全本唱詞

  唐太宗與楊貴妃的愛情一直是人間傳唱的人間佳話,雖然是以悲劇為結尾,但是兩者的愛情一直被人羨慕的。而《長生殿》說的就是唐太宗與楊貴妃的。《長生殿》中的唱詞也頗為人們喜愛,有意境,有感情。那麼《長生殿》的完整的唱詞是什麼樣的呢?本期的崑曲文化為你介紹。   【雙調引子·謁金門】〔淨扮道士上〕情一片,幻出人天姻 ...

戲曲大全評劇唱腔的發展歷史簡介

  評劇是以唱工見長,吐字清楚,唱詞淺顯易懂,演唱明白如訴,表演生活氣息濃厚,有親切的民間味道。它的形式活潑、自由,最善於表現當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鄉村都有大量觀眾。本期的民族文化之戲曲大全來了解評劇的唱腔發展。   評劇的男腔和女腔,是在蓮花落、蹦蹦戲的音樂基礎上,逐步吸收並借鑑梆子、京劇的唱法形成的。伴 ...

春聯的起源發展

   春聯的起源    起源於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時歲記》上說:“春聯者,即桃符也。”   五代時,西蜀的宮廷裡,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據《宋史、蜀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