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明清時期的科舉考試採取

明清時期的科舉考試採取

  明朝統治者用八股取士來禁錮知識分子思想。考中做官的,很多成為皇帝的忠順奴僕。

  明朝的科舉考試分三級進行。省級考試叫鄉試,及格者稱為舉人;舉人到京參加會試,合格者稱為貢士;貢士再參加皇帝主持的殿試,考中者稱為進士。進士的前三名分別稱為狀元、榜眼和探花。中舉的知識分子,都能享受一些特權,可以免除差役和稅糧,進士都有官做。但是,這些人很多是沒有真才實學的。

  明清朝選拔官吏沿用科舉制度。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範圍內命題,文體嚴格限於八股文,應考者不能發揮個人見解。

兩千餘件明清科舉考試墨寶現河南開封

  你知道古代的考生是如何答題的嗎?你知道狀元的卷子筆記是什麼模樣嗎?你知道古代的“准考證”是何物嗎?如果你想了解的話,可以在河南大學校內展出的2000餘件珍貴的筆跡墨寶中尋找答案。

  據瞭解,這次展覽以“紅燭業”為主題,共展出2000餘件珍貴的筆跡墨寶,這些都是中國古代治學態度和科舉制度發展的佐證物。在展出的物品中,年代最早的可以上溯到明朝,大致可以劃分為舊時學生的課藝作業;舊時老師批改過的課業卷;舊時童試、鄉試、會試、殿試試卷和紅譽課業卷;舊時科舉的有關實物等四部分。

  展出的戒尺

  展品中,一件明朝萬曆年間趙秉忠考中狀元的殿試卷的複製品,吸引了許多參觀者慕名前來,此卷屬於冊頁式,共十九折,正文之前有頂天硃批“第一甲第一名”六個大字,正文後還有9位考官的官職和姓名。正文為館閣體小楷書寫,共2400餘字,硃筆斷讀,一氣呵成;此外,還有清朝光緒二十九年河南鄉試試卷的刻本,刊印了當時河南鄉試81名舉子和副榜第一名的考卷,考題為“中州形式論”,講解人員對小編說道,這道考題可以看做是古代的“中原崛起論”。

  從這些工整的筆記中,可以看到舊時文人的胸懷和抱負;另有不同年代的“卷票”展出,據講解人員介紹,這些“卷票”的作用相當於現在的准考證號,考生可以憑藉它查閱自己的試卷。除了這些墨寶之外,眼鏡、墨盒、戒尺等私塾、文人用品也在這次展覽中一一亮相。

  展出的考試資料

  值得注意的是,在學生寫的課業捲上,每份都有先生的批改痕跡:精彩之處圈圈點點,不妥之處則標記出來,讓學生再做思考,不僅要論個對錯,還在文末有一段評述,態度非常認真。據展覽負責任馬屯富介紹,這些展品是從聚協昌博物館的眾多藏品中專門選取,在此展出,一方面以此紀念河大建校100週年,另一方面以此懷念舊時的先生們。“展出這些筆跡和實物,是為了展示舊時代文人治學態度的嚴謹,弘揚師德師風,這些硃紅批點文章在這裡是首次公之於眾。”馬屯富說道。

  據介紹,從9月20日開展以來,展覽已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1萬多名參觀者。有的是河南大學的師生,也有本次的市民,更有從外地慕名前來的參觀者。據展廳解說員說,有的參觀者反覆前來,仔細琢磨卷宗中的字句和意蘊。前來參觀的退休職工白世明在留言中寫道:“明清師德師風展,值得一看。教師的態度從學生的作業中便知,很讓人敬佩,那些小楷的工整,也讓人折服。”來自河南大學的學生王兵則對小編說道:“看了這個展覽,讓我對古代科舉制度有了進一步瞭解。這些字跡非常工整,值得現代的人學習。治學的嚴謹,卷末評語的中肯和理性,都讓我歎服。”

  在中國古代,眾多學子是要透過童試、鄉試、會試依次考取秀才、舉人、貢士,最終入仕為官的,由皇帝主持的殿試,中者為“進士”。

  據悉,這次“紅燭業——明清師德師風筆墨珍藏展”由河南大學和光明日報社文摘報聯合舉辦,將於10月20日結束。

明清時期的科舉制度的舉人等稱號

  凡童子開始應初試的時候稱做童生,童生經過一定的考試選拔,在縣裡面選拔了以後到督學進行考試,督學考試合格就可以稱做秀才了。鄉試考中後稱為舉人,第一名稱為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稱亞元。會試考中後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殿試取中後統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合稱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稱傳臚。


明清科舉考試等級

  明清科舉考試等級從下而上分為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1、院試是各地考生參加縣府的考試,由省提督學政蒞臨主持,及格者稱生員,俗稱秀才.   2、鄉試是省一級的考試,每三年舉行一次,逢子、午、卯、酉年舉行,稱為“大比”。如果趕上皇帝喜慶,也會下詔加開,稱為“恩科”。考期一般在秋季八月,所以又稱“秋闈”。 ...

明清科舉考試中的殿試

  殿試,為宋、元、明、清時期科舉考試之一。又稱"御試"、廷試"、"廷對"。殿試由內預擬,然後呈請皇帝選定。會試中選者始得參與。目的是對會試合格區別等第。殿試為科舉考試中的最高一段。由唐高宗創制,但尚未成定製,宋代始為常制。殿試第一名稱為狀元。 ...

明清科舉考試分為哪幾級

  明清時期的一個典型科舉流程需要經過四次以上的考試:   童子試:合格者為生員,就是秀才,考中了也就“進學”了,國家每月供給一些米,但是要經常受教育部門考核,不合格要勒令退學。   鄉試:合格者為舉人,中舉者一般就屬於後備官員隊伍,可以做官了。第一名稱解元。   會試:禮部對各地舉人的考試,考中後有資格參加 ...

科舉考試是在什麼時期終結的

  1905年9月2日,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批准了張之洞與袁世凱等人遞呈的《請廢科舉折》奏請,頒詔《清帝諭令停科舉以廣學校》,宣佈自1906年起廢除科舉制。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透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萌發於南北朝時期,正式誕生於隋煬帝時期,科舉真正成型是在唐朝。唐 ...

古代科舉考試的順序是什麼

  古代科舉考試的順序是縣試、府試、院試、鄉試、會試、殿試。科舉制度是古代中國及受中國影響的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家透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鄉試第一名為“解元”,中央省試為“省元”,殿試第一名為“狀元”。   唐朝科舉考試有秀才、明經、俊士、進士、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數學)等多種科目,考試內容有時務策、帖 ...

明清時期中外關係

  1、自16世紀起,歐洲殖民者開始了對中國的侵略活動,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佔據澳門,1624年荷蘭殖民者入侵臺灣,明末清初沙俄侵入黑龍江流域,此外日本的商人、武士、海盜也騷擾中國東南沿海。   2、中國人民開始了反殖民和反侵略的鬥爭,戚繼光肅清了東南沿海的倭寇,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康熙帝阻止了沙 ...

從哪個朝代開始科舉考試

  科舉制從隋朝開始實行,到清光緒二十七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   隋文帝最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員,他令各州推舉人才,參加考試,合格的可以做官,隋煬帝時正式設定進士科,考核參選者對時事的看法,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從此,門第不高的讀書人,可以憑才學做官,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