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東北大鼓:坑頭上的藝術文化

東北大鼓:坑頭上的藝術文化

  東北大鼓是主要流行於我們中國東北地區的一種曲藝鼓書,因為一度盛行於瀋陽。東北大鼓融入了一些京劇和東北的民歌唱腔,一說長中、長篇書為主要的內容。那麼,大家對於坑頭上的藝術文化“東北大鼓”是否瞭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遼寧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學習學習吧!

  東北大鼓的歷史溯源

  東北大鼓的起源有二說:一說清乾隆年間北京弦子書藝人黃輔臣來瀋陽獻藝,吸收當地民歌小調演變而成;二說清道光、咸豐年間遼西“屯大鼓”藝人進城獻藝,發展為奉天大鼓。東北大鼓的唱腔是在弦子書、子弟書的基礎上,吸收借鑑樂亭大鼓、京韻大鼓及二人轉逐漸形成的。據介紹,在上世紀30年代左右,東北大鼓發展到鼎盛時期,在瀋陽的各茶樓、北市場、小河沿等地,到處都能聽到東北大鼓。當時張作霖就很愛聽著名藝人霍樹棠唱的東北大鼓。

  東北大鼓的表演形式

  東北大鼓的表演形式大多為演員一人自擊鼓、板,配以一至數人的樂隊伴奏演唱。主要伴奏樂器為三絃,另有四胡、琵琶、揚琴等。演員自擊的鼓也稱書鼓,其形狀為扁圓形,兩面蒙皮,置於鼓架上,以鼓箭(竹製)敲擊。板有兩種,一種由兩塊木板組成:一種由兩塊半月形的銅片或鋼片組成,俗稱“鴛鴦板”。東北大鼓的音樂結構屬板腔體,唱詞的基本形式為7字句的上下句式。唱腔板式有大口慢板、小口慢板、二六板、快板、散板等。除此之外還有悲調、西城調、怯口調等小調為它的輔助唱腔。

  東北大鼓的流派

  東北大鼓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隨著地域、風俗、人情的不同,形成了風格各異的流派。以瀋陽為軸心的“奉調”唱腔優美抒情,適宜演唱《紅樓夢》之類故事曲目;以營口、蓋縣、岫巖、海城為軸心的“南城調”唱腔慷慨激昂,適宜演唱《三國演義》等鐵馬金戈類故事的曲目;以錦州為軸心的“西城調”唱腔哀怨低沉,適宜《孟姜女尋夫》等悲壯類故事的曲目;還有吉林為軸心的“東城調”和流行於黑龍江的“江北調”(又稱“北城調”)等。

  東北大鼓的傳統曲目

  東北大鼓的傳統曲目約200段,今存約150段,可分為子弟書段、三國段、草段三類:子弟書段大多取材明清小說與流行戲曲,唱詞高雅、富有文采,少數作品反映清代現實生活;三國段中有寫劉備、諸葛亮和關、張、趙、馬、黃五虎上將的曲目;草段是民間藝人編演的通俗唱詞,題材廣泛。解放後又出現了大批現代曲目,如《楊靖宇大擺口袋陣》、《茅屋逢春》等。

  近年來,隨著遼寧文化的不斷髮展與壯大,文化形式出現了現代化與多樣化等特徵,東北大鼓的聽眾大批轉移,傳承和演出遇到嚴重困難,生存出現危機,在此情勢下,保護和發展東北大鼓已變得刻不容緩。目前,瀋陽市已開展了普查徵集資料實物,編撰東北大鼓系列叢書等工作,以保護瀕危的東北大鼓藝術。2006年5月20日,東北大鼓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茶桌上的文化:叩指禮是什麼

  茶,在中國飲茶文化中有著悠遠的歷史也有了幾千年的歷史了,一直流傳到現在。如今經常有許多以茶會友的茶會,在會友時都要沏上一壺茶來招待。那麼在友方給我們倒茶是我們都會以“叩指禮”給予回應。但是你們知道這個叩指禮是什麼意思嗎?在這裡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相傳是乾隆微服出巡時,在茶館內喝茶時,為下屬倒茶,下屬不便以宮廷禮儀相回,便靈機一動以叩指謝恩,自此叩指禮便在民間流傳開來。早先的叩指禮是比較講究的,必須屈腕握空拳,叩指關節。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演化為將手彎曲,用幾個指頭輕叩桌面,以示謝忱。

  以“手”代“首”,二者同音,這樣,“叩首”為“叩手”所代,三個指頭彎曲即表示“三跪”,指頭輕叩九下,表示“九叩首”。至今還有不少地方和港澳地區行此禮,每當主人請糖倒茶之際,客人即以叩手禮表示感謝。

  早先的叩指禮是比較講究的,必須屈腕握空拳,叩指關節。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演化為將手彎曲,用食指、中指或者食指單指叩幾下。輕叩桌面,以示謝忱。

  茶間三種叩指禮:

  1、晚輩向長輩:五指併攏成拳,拳心向下,五個手指同時敲擊桌面,相當於五體投地跪拜禮。一般敲三下即可。

  2、平輩之間:食指中指併攏,敲擊桌面,相當於雙手抱拳作揖。敲三下表示尊重。

  3、長輩向晚輩:食指或中指敲擊桌面,相當於點下頭即可。如特欣賞晚輩,可敲三下。

戲曲文化說:陝北道情的藝術特點

  陝北道情,是我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歷史的發展當中,不斷和道教相結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特色。那麼,在陝北道情的表演文化中,道情有什麼樣的藝術特色呢?與道教相融合的特色會有什麼樣的不同?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1、形式:

  陝北道情是陝北的地方戲曲。以舞臺(主要農村廟會)演出為主。也有農村鬧秧歌扎場子演出和道情自樂班的自娛自樂演出。

  2、特徵:

  (1)傳統劇本內容特徵:①探討天地、男女等哲學類問題。②戲中人物多出於宗教典籍佛、道多於儒。③劇本框架是原來的,細節大多是民間藝人根據自己的經歷修改的。

  (2)以道情教化為主要內容。

  (3)語言特徵:文人雅調少、民間俗語多。

  (4)表演風格:諧謔音鬧成分多。

  (5)音樂上苦腔多於歡音。

  3、演變:

  陝北道情源於道教,與道教有種相承關係,隨道教的興盛而興起,隨道教的延續而發展,但在其發展過程中,又不局囿於道教的興衰,而廣收並蓄其它藝術養份,使自身日臻成熟、完善,最終發展成為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戲曲藝術;同時,陝北道情與道教又是一種相輔的關係。

  在統治者信賴神權的封建時代,由於道情所具有的形象與情感的特殊感染力,使得統治階級殫盡全力利用道情以及其它藝術形式來渲染、美飾道教,強化人們的道教心理和道教情感。道教徒們將道情藝術作為宣揚道教的手段,使道情為傳播道教服務,這就使道情發展成了一種具有獨特意義和風格的,受道教影響至深、至久的,帶有濃重道教色彩的戲曲藝術。用陳寅恪《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中所說的:“藝術之發展多受宗教之影響;而宗教之傳播亦多倚藝術為資用”這兩句話來概括道情與道教的關係是再恰當不過的了。

  4、行當:

  陝北道情生、旦、淨、醜齊全,並以鬚生、正旦、小生、小旦、小丑為主,花臉無唱腔,均為道白,秧歌風味濃厚,動作大方,以扭、擺為主,無嚴格程式,生活化動作較多。重唱工,無武打戲。包頭(旦腳)和花臉化妝額戴明鏡片,下吊兩個絲帕。

  5、服裝:

  服裝多借用秧歌衣袍,有的則沿用大戲服裝。有用民間土布製作的,也有用紙剪成的,因地制宜,無一定規範。


彝族“指尖藝術文化”煙盒舞

  彝族的煙盒舞又被我們稱為“跳弦”,是雲南彝族等地的一種群眾性民間舞蹈。隨著時代的變遷,煙盒舞的人文環境也慢慢的發展了變化,傳統的“吃火草煙”的習俗也已經消失。那麼,大家對於彝族的煙盒舞是否瞭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來看看吧!   煙盒舞的歷史溯源   “煙盒舞”是一種傳統的民族 ...

侗族文化侗戲的藝術特點

  侗族文化是中國民族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多姿多彩的特色文化,向人們展現了一個民族勃勃生機的活力,更向世界展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生生不息,源遠流長。中國戲劇有著很漫長的歷史,在古代就非常興盛,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侗族體會侗族戲劇的藝術特色。   角色分類   侗戲角色雖有生、巳之分,但並未形成定型的行當,一般是根 ...

極具特色的湖南民間傳統藝術文化白倉高蹺

  踩高蹺的藝術在很久以前就有,它是一種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漢族傳統娛樂專案。白倉高蹺也被稱為踩高蹺,它的主要表現形式就是在舞蹈者腳上綁上長長的木蹺進行表演。還想更加了解白倉高蹺嗎?下面的湖南文化帶你更加深入的瞭解白倉高蹺,一起來看看吧。   踩高蹺俗稱“踩高腳”,又稱“耍高蹺”。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魏晉時 ...

南寧藝術文化典範板鞋舞

  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瑰寶為我們留下了那一幅幅壯麗的景觀,每一刻我們不再享受著這一份美好,人生如夢,一眨眼就過去了,剩下的只是那些歷史為文化與文物了,下面就請跟著小編我一起來看一看南寧文化藝術典範:板鞋舞。   板鞋舞:在壯族的文體技藝中最妙趣橫生的就是像軍陣般有威有勢的“板鞋競技”和“板鞋舞”。板鞋競技是 ...

獨特的山東藝術文化五音戲

  五音戲是山東地區的獨有漢族戲曲的劇種,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文化,它源自於山東省的章丘一代。五音戲是以唱腔優美動聽、語言生動風趣的姓氏流傳著。或許很多人都不知道特別瞭解這種山東的五音戲文化。   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來了解一下五音戲吧!   五音戲的藝術特色   五音戲表演時一般是 ...

佛山藝術文化的一朵“奇葩”——粵劇

  粵劇源自南戲,舊稱“廣府大戲”,又稱“大戲”或者“廣東大戲”,發源於佛山。它繼承了古代代歌舞、百戲、元明南戲、明清傳奇等優秀傳統藝術,經過數百年兼收幷蓄,已成為流傳五大洲的一大劇種,是佛山文化的重要一部分。   早在漢代,佛山已有歌舞表演。明代正統年間,佛山人以演戲助威,阻止了黃簫養對佛山的進攻。據明代《 ...

上海本土藝術文化浦東說書

  上海的本地文化多種多樣,繁冗複雜。眾所周知戲曲是全民性本土性的大眾文化,浦東說書是上海戲曲文化典範之一,不僅傳承了上海戲劇的特點,還展示了自己的特色。那麼,想了解浦東說書的文化起源嗎?就和小編一起看看上海文化吧!   浦東說書是上海市的漢族說唱藝術。起源於黃浦江以東包括川沙、南匯、奉賢在內的“浦東”。主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