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澳門文化:深具凝聚力的媽祖文化

澳門文化:深具凝聚力的媽祖文化

  媽祖文化的起源來自於宋代,媽祖是我國曆史上的女海神,她守護著在海上活動的人們。媽祖文化是中華地域文化的代表,它也是世界海洋文化的奇葩,媽祖的傳說與古代神話故事有著很大聯絡。

  想更瞭解媽祖文化嗎?本期的澳門文化為您帶來更多關於媽祖的內容,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了解吧。

  觀音、媽祖、聖母是澳門民眾心目中的三位女神。澳門媽祖文化旅遊節,已成為澳門小城一年一度的文化旅遊盛事。透過媽祖文化旅遊節的活動,加強澳門的中華媽祖文化建設,提高澳門旅遊城市和澳門世界文化遺產在國際的知名度,提高地方旅遊的整體形象和吸引力,增強媽祖文化的輻射力,延續媽祖文化的效應。

  澳門是世界上唯一以媽祖命名城市,與媽祖文化有深厚歷史淵源。媽祖文化是澳門多元文化一部分,也是澳門學或澳門志組成部分。 澳門是媽祖信仰最早傳播地之一,已有四、五百年曆史的媽祖閣是澳門重要文化標誌。二00三年落成的疊石塘山天后宮是澳門最大廟宇,佔地七千餘平方米,與山頂的漢白玉媽祖像呼應,成為澳門新的媽祖文化景觀。

  媽祖文化是海洋文化的一種特質,起源於宋代,媽祖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之一,媽祖象徵海上女神,媽祖由航海關係而演變為“海神”、“護航女神”,形成了海洋文化史中最重要的民間信仰崇拜神之一,闡明“有海水處有華人,華人到處有媽祖”之說。歷史上宋代出使高麗、元代海運漕運、明代鄭和下西洋、清代復臺定臺等都體現海洋文化的特徵。

  媽祖短暫的一生雖未留下什麼著作,也談不上有什麼思想體系,但她熱愛勞動、熱愛人民、見義勇為、扶危濟困、無私奉獻的高尚情操和英雄事蹟,卻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並形成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媽祖犧牲之後,人們就按自己的願望和理想,進一步把她塑造成為一位慈悲博愛、護國庇民、可敬可親的女神,其目的仍是為了化育子孫後代和弘揚民族精神。

  “傳聞利澤至今在”,“已死猶能效國功”─這是宋代狀元黃公度的詩句;“但見舢艫來複去,密俾造化不言功”─這是宋代學者陳宓的詩句;“普天均雨露,大海靜波濤”─這是元代詩人張翥的詩句;“扶危濟弱俾屯亨,呼之即應禱即聆”─這是明成祖永樂皇帝的題詩。

  以上這些詩名既是對媽祖精神的高度概括,而又說明歷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都很重視發揮媽祖的教化功能,希望使這一民間信仰成為促進國家昌盛、民族團結、民生富饒的推動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媽祖精神無疑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之一。

飲食文化:最具特色的湖北小吃有哪些?

  中國幅員遼闊,形成了我國地域性的差別,由此各個地方產生了不同的文化,尤其是在飲食的方面,因為地域差別更加明顯,那麼在地產豐富同時又歷史悠久的湖北文化裡,又會給我們帶來什麼當地特色的小吃呢?

  湖北小吃由武漢小吃、荊沙小吃、襄陽小吃、恩施民族小吃等組合而成,其取料廣、技法多樣,能滿足不同人的口味,適應南北各地人的需要。湖北小吃大多以米、豆、面、藕製品最具特色,有著鮮明的楚國文化和濃郁的魚米風情,歷史故事豐富,知名度高。

  像武漢熱乾麵、老通城三鮮豆皮、秭歸清水粽子、黃州甜燒梅、黃梅白蓮湯、黃岡綠豆餈粑、雲夢魚面、恩施炕土豆、巴東五香豆乾、孝感米酒、江陵散燴八寶飯、四季美湯包等,這一路小吃令您流連忘返,美不勝收,無肚能容。

  黃石的糕點食品歷史悠久,相傳三國時,劉備到東吳招親攜帶的“龍鳳喜餅”,就是在黃石採購的,這是黃石港餅的前身當時的黃石名叫楚雄鎮,地點在西塞山下東邊,是吳楚地區周邊各縣政治、經濟、軍事中心。劉備去東吳招親,船隊就是在這裡補充食物、採購禮品,其中就有“龍鳳喜餅”。

  豆皮是一種湖北武漢的著名民間小吃,多做為早餐,一般在街頭巷尾各早餐攤位供應。中午或晚上在一些特殊的餐廳或老字號飯店也有提供。最以豆皮著名的是位於武漢市中山大道的“老通城”,其製作的豆皮在武漢市市民中有很好的口碑。豆腐皮中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營養價值較高。

  楚味鴨頸在武漢叫九九鴨脖,因為精武在外地已經有註冊商標,所以改名叫楚味鴨頸。“九九鴨脖”誕生在武漢市漢口精武路,也叫精武鴨脖,九九鴨脖或久久鴨以鴨脖子創始人湯臘九的名字取義而來,寓意長久。湯臘九先生在武漢經營風味小吃近二十年。

  武漢熱乾麵與山西刀削麵、兩廣伊府麵、四川擔擔麵、北方炸醬麵並稱為我國五大名面,是頗具武漢特色的過早(即吃早餐)小吃。

  糖蒸肉是湖北著名的傳統蒸菜之一,它與“沔陽三蒸”一樣,在全省內外享有盛名。黃陂人民講究“糖蒸”,每逢年節喜慶飲宴,要做一道香醇色紅、象徵甜蜜美滿、象徵甜蜜美滿、喜慶祥瑞的佳餚,它就是糖蒸肉,便以此作為待客上菜。而這道美餚還與宋代蘇東坡有些淵源。

  武昌魚是馳名中外的水產,盛產於武昌縣和鄂州市共管的梁子湖中,封建社會時是貢品,現在是席上珍饈。烹製方法多種多樣,十分講究,其中最負盛名的是清蒸武昌魚,製作最佳的菜館是武昌大中華酒樓。這家酒樓由安徽人集資,創辦於1933年,以擅長烹任武昌魚著稱。由於清蒸的方法最具代表性,通常以武昌魚作為清蒸武昌魚的品名。

  他們一般用一公斤左右的鮮活樊口魴魚作主料,輔以火腿、香菇、冬筍、雞湯等十多種配料調料,上籠清蒸,嚴格控制火候,使之恰到好處。蒸好後再在魚上綴上紅、綠、黃各色菜絲,使之色彩豔麗,香味撲鼻,魚肉細嫩,湯質鮮美。除清蒸外,他們還運用油燜、紅燒、花釀等法創制三十多種魚饌。

釋比文化:羌族特殊的歷史文化

  釋比是羌族民間對巫師的一種稱呼,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有人病魔纏身的話,會由釋比者傳播出精神與文化的資訊,從而讓病者減輕病痛,釋比者在羌族的歷史上有著重大的影響。

  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羌族文化吧!

  “釋比”,漢族稱為端公,西羌族不同地原的稱呼又有好幾種,“許”、“比”、“釋古”、“釋比”等。釋比在做法比,是古老的羌民族遺留至今的一大奇特原始的宗教文化現象。是羌族中最權威的文化人和知識整合者。

  羌族因其特殊的歷史、生活變遷、獨特的居住環境以及受生產生活等的制約,逐漸形成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信奉“萬物有靈”的多神信仰,在此基礎上產生了釋比和以釋比為代表的釋比文化。

  釋比(許詩卓)是羌語對羌族民間巫師的一種稱呼。

  眾所周知,羌族是一個信奉原始宗教,信奉“萬物有靈”的多神崇拜的民族。依羌人觀念,視天地日月、山川樹石為神,篤信大自然有無數法力無比、威嚴神聖的神靈(含民族祖先、英雄神)治理其間。受這種民俗信仰的支配,羌人自古好巫,繁生出崇尚祭祀、禳災納福、驅疫解厄以及婚喪嫁娶、生老病死等成套儀禮和民族習俗。

  在羌族社會中,年中祭山、祭廟、還願祈福,都有定規祭日,時必隆重禮祀。而在眾多祭祀活動中,不但有一套約定俗成的儀程、儀規,且必須請一位德高望重、知識淵博能任祭祀主持,擅長占卜、能驅鬼邪,並且能歌善舞,唱頌經典,還能編演由上述神只、先祖、民族英雄業跡為故事的詩歌、傳說與戲劇表演的人出任主祭。這種人,即所謂釋比。

  同時,在羌族的日常生活中,凡人有疾患,以為是鬼魔纏身,請釋比頌經請神,驅疫逐魔,或用巫術(含巫法、巫醫、單方草藥)方式,為人解除病痛。而釋比者,以及由他們傳出的精神與文化的資訊,也給予了羌族社會巨大影響。可見,所謂釋比者,乃羌族社會里,一種集社會祭司、巫師、占卜求事、民間說唱、歌舞乃至戲劇表演為一體的一種不脫產的民間巫師。它是羌族社會的特殊產物。釋比與釋比文化亦是羌族社會中頗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現象。

  關於釋比的由來,說法較多,普遍認為:羌族釋比是羌民族社會自然崇拜,萬物有靈信仰的產物。遠古時,由於人們對複雜雷電,冰雹水火和人的生老病死等現象不甚理解,尤其是對一些大自然發生的災害、人要生病死亡等原由,無法解釋。於是,總認為在人的世界之外有一種超自然的力量在主宰一切。人們只有用十分虔禱的祭祀方式,祭拜、祈求、祈神佑福,保羌人社會平安、昌盛。為適應社會祭祀禮儀的需要,於是有一種自稱可上通天神、下達人意的巫師,出現於社會。他們主持一切祭祀禮儀,為人求吉納福,降魔逐疫,成為神人相通,神力無窮的聖人,受到人們的尊重與信任。

  您可能還喜歡:

  獨具特色的藏族造紙技藝

  瑤族酒文化,瑤族“三關酒”

  獨具民族特色的侗族飲食文化

  藏族獨有的民俗文化:藏族哈達文化


濃郁色彩的遼寧飲食文化

  有個作家安東尼曾經說過“這個世界挺美好的,就是好吃的都特別容易胖。”一句話點出了吃貨的真諦,既想吃,又害怕變成個大胖子。但可惜咱大中國遍地都是美食,各有各的特色,想不胖都不行。那麼,就讓小編帶你到遼寧文化裡領略遼寧美食吧!   遼寧省位於我國東北地區南部,南臨黃海、渤海,東南與朝鮮以鴨綠江為界,遼東半島與 ...

媽祖文化產業的表現泗陽媽祖文化園

  媽祖文化的影響從古至今不斷擴大,其精神含義也隨著時代的發展被賦予了更多內涵。正是由於媽祖文化的深遠影響,一些媽祖文化產業開始發展起來,而今天要介紹的也泗陽媽祖文化園就是媽祖文化產業的重要表現之一。   泗陽媽祖文化園簡介:   泗陽媽祖文化園位於中國楊樹之鄉,平原綠海之都,具有2000多年曆史的泗水古國— ...

地方特色的文化山東梨花大鼓

  鼓不僅僅是戰場的衝鋒號角,也是民族的傳統樂器,鼓的種類有很多。山東梨花大鼓是北方大鼓的始祖,原稱犁鏵大鼓,因其伴奏樂器為犁鏵碎片而得名。本期山東文化,帶你來看看別具地方特色的山東梨花大鼓。   梨花大鼓歷史悠久。據考,梨花大鼓至少在清乾隆年間就流行於河北南部農村,清光緒年間始進入其他省市。清末民初小說家劉 ...

傳統民族文化的節日侗族鬥牛節

  鬥牛,是一項娛樂節目。而侗族文化中的鬥牛節,是為了慶祝豐收的喜悅,這項傳統節日在侗族已經傳承了上百年的歷史,如今,鬥牛節在侗族人民的心裡依舊非常的重要。鬥牛節體現出侗族人民的淳樸善良,以及對美好的願望的追求。   “鬥牛節”是侗族同胞的傳統節日。侗家喜歡鬥牛,村村寨寨都飼養著善斗的“水牛王”。“鬥牛節”是 ...

特色的湖南民間傳統藝術文化白倉高蹺

  踩高蹺的藝術在很久以前就有,它是一種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漢族傳統娛樂專案。白倉高蹺也被稱為踩高蹺,它的主要表現形式就是在舞蹈者腳上綁上長長的木蹺進行表演。還想更加了解白倉高蹺嗎?下面的湖南文化帶你更加深入的瞭解白倉高蹺,一起來看看吧。   踩高蹺俗稱“踩高腳”,又稱“耍高蹺”。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魏晉時 ...

媽祖媽祖文化

  媽祖姓林名默,宋建隆元年三月二十三日誕生於莆田縣湄洲灣賢良港的一個仕官家庭。因生後直至滿月從未啼哭,故被名為“默”,又稱“默娘”。默娘秉性聰穎,平素樂善好施,矢志不嫁,專心致志於公益事業;精於醫理,為人治病消災;熱心助人,常為鄉親排憂解難。自幼與父兄來往海上,熟悉水性,善觀天文氣象,常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中拯 ...

隆裡無法複製的漢文化古城

     貴州錦屏的隆裡古城始建於明洪武十八年,至今仍完整地儲存著明清時期的規劃佈局和民居建築群,這在西南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是極為鮮見的。   古城居民是明代“調北征南”時屯軍的後裔,還延續著江南的生活習俗,古城處處瀰漫著古老的生活情趣。現存古城,從設計到施工都嚴格遵循當時的作戰需要,是一座亦兵亦農、能戰能防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