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為墜子文化奉獻的名人:馬玉萍簡歷

為墜子文化奉獻的名人:馬玉萍簡歷

  河南墜子源於河南,其中有三種曲藝形式而形成。至今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特別是流行語河南,山東,北京等大城市。本期河南墜子,要來介紹為墜子文化奉獻的名人——馬玉萍。一起往下了解吧。

  馬玉萍,著名河南墜子表演藝術家。1936年出生,國家一級演員,享受特殊津貼。曾任中國曲藝家協會理事、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

  馬玉萍六歲學藝,十歲登臺。在幾十年的藝術實踐中,她既繼承傳統,又大膽創新,在博採眾長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北京字兒、河南味兒”和以“甘、甜、脆、美、俏”為特徵的新一派河南墜子演唱風格。

  她嗓音清脆圓潤,唱腔優美動聽,生動傳神的表演頗具感染力。演唱曲目有幾百段,代表作有:《借嫡嫡》、《雙鎖山》、《十個雞子兒》、《穆桂英指路》等。

  1936年生,六歲開始從母親李香冬學唱,十歲登臺獻藝,先後在山西太原。河北一些城鎮、天津、北京與著名墜於演員程玉蘭、喬月樓、馬忠翠等同臺演出,藝術上得到不少收益。

  1955年,參加北京曲藝團,與河南墜子著名演員姚俊英合作,唱對口墜子,她們共同整理了一批優秀傳統曲目,如《斷橋》、《蘭橋會》、《粱山伯與祝英臺)等。

  1958年,與姚俊英合演的對口墜子《穆桂英指路》在北京市曲藝匯演中獲獎。

  1974年,姚俊英退休後,她改唱單口。馬玉萍同志,是個富有進取精神的演員。

  獲獎記錄:

  1958年,與姚俊英一起演出的《人造衛星鬧天宮》參加了北京市第一後曲藝匯演大會,獲得表演獎。

  1979年,參加國慶建國三十週年文藝演出大會,以《穆桂英指路》獲表演一等獎。

  1981年,《純美的心靈》獲二等獎。

  1982年,《老倆口進城》獲演出、表演、唱腔音樂三獎。

  1984年,《喜淚笑灑唐人街》獲表演二等獎。

  2012年11月,北京市曲藝團60週年“卓越貢獻獎”。

  主要作品:《穆桂英指路》、《借髢髢》、《三叫門兒》、《愛個光榮人》、《土地還家》、《姑娘的心願》、《雨夜變遷記》、《十個大雞子兒》、《常青指路》等。

  代表作有:《借嫡嫡》、《雙鎖山》、《十個雞子兒》、《穆桂英指路》等。

  演唱風格:她的吐字發音上,在保持河南墜子地方特色的前提下,糅進了京腔京韻;唱腔上,廣泛吸收豫劇、大調曲子、京劇、評劇等音樂素材,加以融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演唱風格。

生肖為兔的文人學者:馬融

  馬融(79-166),字季長,右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東漢名將馬援的從孫,東漢儒家學者,著名經學家,尤長於古文經學。他設帳授徒,門人常有千人之多,盧植、鄭玄都是其門徒。

  他一生注書甚多,注有《孝經》、《論語》、《詩》、《周易》、《三禮》、《尚書》、《列女傳》、《老子》、《淮南子》、《離騷》等書,皆已散佚,清人編的《玉函山房叢書》、《漢學堂叢書》都有輯錄。另有賦頌等作品,有集已佚,明人輯有《馬季長集》。

  馬融俊才善文,曾從京兆(今屬西安市)處士摯恂問學。漢安帝時,任校書郎,詣東觀(朝廷藏書處)典校秘書。因得罪當權的外戚鄧氏,滯於東觀,十年不得升官。直到鄧太后死後,才召拜郎中。漢桓帝時,外任南郡太守,因忤大將軍梁冀,遭誣陷,免官,髡徙朔方。後得赦,復拜議郎,重在東觀著述,以病辭官,居家教授。他達生任性,不太注重儒者節操,常坐高堂,施絳紗帳,前授生徒,後列女樂,開魏、晉清談家破棄禮教的風氣。其學生多達四百餘人,升堂入室者有五十餘人,其中鄭玄、盧植是佼佼者。馬融博通今古文經籍,世稱“通儒”。

  人物評價

  長期在東觀校書著述,為他能綜合各家之學,遍注古文經典,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他善於吸取前人的學術研究成果,他曾想訓解《左氏春秋》,及見賈逵、鄭眾的著作,就說:“賈君精而不博,鄭君博而不精。既精即博,吾何加焉!”(《後漢書·馬融列傳》)他綜合了賈、鄭二家的優點,撰成《春秋三傳異同說》,是《春秋》學集大成的一部專著。馬融還與北地太守劉環討論過《春秋》學的一些分歧問題。

生肖為兔的文人學者:段玉裁

  段玉裁(1735年~1815年)清代文字訓詁學家、經學家,字若膺,號懋堂,晚年又號硯北居士,長塘湖居士,僑吳老人,江蘇金壇人,龔自珍外公。乾隆舉人,歷任貴州玉屏、四川巫山等縣知縣,引疾歸,居蘇州楓橋,閉門讀書。曾師事戴震,研究文字訓詁音韻之學。著有《說文解字注》、《六書音均表》、《古文尚書撰異》、《毛詩故訓傳定本》、《經韻樓集》等,對我國音韻學、文字學、訓詁學、校勘學諸方面作出了傑出貢獻。

  段玉裁(1735-1815),祖籍原為河南省,其先祖隨宋王朝南遷,落戶金壇。他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是秀才,以農耕為主業,以讀書為樂事。父親段得莘是一位廩生,曾在鎮江、揚州等地任過塾師,對子女家教甚嚴,望子成龍心切。雍正十三年乙卯(1735年),段玉裁出生於江蘇省金壇西門外大壩頭村,有一姐二弟一妹,父親雖為塾師,但收入微薄。由於父親常年在外執教,家務全由母親史氏操勞。全家人衣著粗布,常年是大麥粥餬口,很少吃上白米飯,家境非常清貧。

  段玉裁十三歲補諸生,曾至揚州安定書院就讀,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二十五歲中舉人,任國子監教習,入都會試,屢不中。經人介紹,段玉裁在京就教職,獲讀顧炎武的《音學五書》,有意於音韻之學,遂邊教邊做學問,歷時約10年。在京時,師事戴震,並結識了錢大昕、邵晉涵、姚鼐等學者。返里後,又得與劉臺拱、汪中、金榜等人相交。55歲時,二次入都,得識王念孫、王引之父子,商討音韻、訓詁,頗為契合。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吏部銓授貴州玉屏縣知縣,兩年後,調到四川省,先後任富順、南溪和巫山縣知事,仕宦期間,均攜《六書音韻表》於身邊,“每處分公事畢,漏下三鼓,輒篝燈改竄是書以為常”。經10年,他以父母年邁多病、自身有疾為由,辭官歸故里,時年僅47歲。58歲時移居蘇州閶門外之枝園。

  出身寒素的段玉裁,畢生銘記“不耕硯田無樂,不撐鐵骨莫支”的祖訓,一生以著述為樂事,他克服重重困難,潛心註釋《說文》。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的四月,不幸跌壞了右腿,從此成為殘疾之人。當時的段玉裁曾對友人說,“說文注”三年必有可成。可謂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段氏壞足,“說文注”成。”其後健康每況愈下,蓋春夏秋三季多不適,而春季尤甚,瘡爛疥煩,兩眼昏花,心脈甚虛,稍用心則夜間不能安宿,又左臂疼痛不可耐。此時段玉裁最為擔心的事,是註釋“說文”能否完成,他曾對友人說,“賤體春病如故,慄慄危懼‘說文注’恐難成矣,精力衰甚,既成而死,則幸矣!”到段玉裁註釋“說文”完成時,他又對自己的學生說,“吾以春蠶一般,繭既成,惟待斃焉。”

  經過30多年的時間完成的《說文解字注》30卷,王念孫推崇說,自許慎之後“千百年來無此作矣”。嘉慶二十年(1815年)五月《說文解字注》全書刻成,為將此書刻成付印,他用去了全部積蓄。嘉慶二十年乙亥(1815年),9月8日在貧病交加之中去世,王念孫悲曰:“若膺死,天下無讀書人矣!”有說文解字注、六書音韻表等書。卒年八十一。

  段玉裁高足弟子之中,長洲徐頲、嘉興沈濤、女婿仁和龔麗正(龔自珍之父)較為知名,長洲陳奐尤其得其學識真傳。


生肖龍的軍閥官僚鴻逵

  字少雲,甘肅臨夏人。幼年在家塾讀四書五經,1909年在甘肅陸軍學堂學習,加入同盟會,策劃反清起義,事敗後經其父馬福祥周旋,出任昭武軍教練,不久擔任袁世凱、黎元洪、馮國璋的侍叢武官兼第五混成旅旅長,成為直系"新秀"。第二次直奉大戰中任討逆軍騎兵前敵副總指揮兼綏遠援軍司令。1926年加入國民黨 ...

墜子文化名人墜子皇后喬清秀

  說起中國的曲藝文化啊那可是說與說不完,先不說中國我的戲劇裡的核心京劇、越劇、豫劇、黃梅戲、評劇,為什麼呢既然是中國的五大戲劇那肯定是被大家所瞭解了,今天小編要說點不一樣的,什麼呢,就是是河南墜子文化中墜子皇后喬清秀,希望大家喜歡。   喬清秀(1910~1944)中國河南墜子藝人,河南墜子北路調的創始人之 ...

宗教文化解說太福音背景解釋

  馬太福音主要記載耶穌的生平與職事,其中包括耶穌的家譜、耶穌神奇的出生、童年、受浸與受試探、講道、上十字架、復活,最後,復活頒佈大使命。這本書執筆的背景為何呢?   那麼,本期宗教文化一起解析吧!   還想了解》》基督教不能吃什麼食物?   馬太福音是《聖經》新約的一卷書,本卷書共28章。記載了耶穌的生平與 ...

墜子文化詳解河南墜子有哪些名家

  說起中國的曲藝文化啊那可是說與說不完,先不說中國我的戲劇裡的核心京劇、越劇、豫劇、黃梅戲、評劇,為什麼呢既然是中國的五大戲劇那肯定是被大家所瞭解了,今天小編要說點不一樣的,什麼呢,就是是河南墜子文化中河南墜子有哪些名家,希望大家喜歡。   在河南墜子的演唱者中,河南本土的名家很多,其中趙錚和劉宗琴同為大師 ...

戲劇文化名人越劇皇后筱丹桂簡介

  越劇中有個“越劇皇帝”那麼自然也有個“越劇皇后”了,而越劇皇后就是筱丹桂。當時有“三花不如娟,一娟不如一桂”的說法,而“一桂”指的就是筱丹桂了。那麼你知道筱丹桂這個人麼?本期的越劇文化帶你瞭解筱丹桂,   筱丹桂(1917——1947.10.13)原名錢春韻,又名錢春鳳,浙江省嵊長樂鎮人。1930年入高升 ...

詳解漳州歷史文化名人黃道周簡介

  在漳州文化中有著一個好名“魚米花果之鄉”它養育著一方名人,歷史上養育著一大批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文學家其中還有一位愛國民族英雄同時他也是一位明末的著名學者和書畫家。世人尊稱“黃聖人”下面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黃道周自幼聰穎好學,少年時就有“閩海才子之譽”。二十五歲建漳浦東皋書舍,從事講學著 ...

文化的起源舊石器時代的美物

  一種佩戴的飾品,在任何人眼裡,都是一種美的象徵,玉不管是在舊時代還是在現代,都是人們喜歡的一種飾品。那麼玉是如何被發現的,又是如何源源不斷的發展至今的?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了解玉文化的起源。   發源於新石器時代早期而綿延至今的“玉文化”是中國文化有別於世界其他文明的顯著特點。中國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氣的結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