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畲族的民居屋“寮屋”

畲族的民居屋“寮屋”

  

  畲族多住茅草房和木結構泥牆瓦房。畲族稱房子為“寮”,多建於山坡上向陽避風有水源的地方。木結構瓦房兩層的較少,多平房,為方形,房頂呈金字狀,有廳堂、邊房。室內一般都是一廳、左右廂房,中間廳堂又分前後庭,中有木屏間隔,兩旁留兩個小門,左門頂上設神位,右門頂上設祖神位,後庭放置日用雜物,如磨、臼或飼養家禽等。左右兩廂房各分隔為兩間為臥室,室內陳設簡陋。右廂房後段多為廚房,廚房一般不設煙囪。由於山區氣候寒冷,每家灶前均設有一個火坑或火塘,冬天全家團坐火坑,烤火取暖。客人來時,也請在灶前圍坐取暖,並請飯菜、唱歌,以示親熱和尊重。

  畲族蓋房子往往是先立柱上樑,搭個架子,然後屋頂蓋瓦,最後才四周築牆,鋪以地板和整修室內。畲民一家蓋房,往往請親友或寨中勞動力幫工。蓋房子開工需擇吉日,上樑也要擇吉日。畲族在新房落成時要舉行隆重的入宅禮,要宴請親友,趙宴的賓客,一般要送禮。1949年前,畲族村寨晚上多以篾片燃點照明。1949年後,畲鄉都先後用上了電燈。現代化的一些家庭用品也搬入了畲族人家。

  千柱落腳房

  清代以前,畲族的住房大都是以竹子為架搭成的“懸草寮”。這種茅寮稱“千柱落腳”或稱“千枝落地”,四面通風,呈“介”字形。架料多縛成框格型,寮面的茅草也是打成草匾之後蓋上。大多沒有隔間。前後開門,不開窗戶,沒有煙囪。一般佔地20平方米左右,寮高3米,牆高2米左右。有的“山寮”成“人”形。它僅在寮中央豎1排3至5根樹叉,叉上架著橫槓,兩邊斜靠若干木條,紮上橫條(竹片),覆蓋茅草而成。茅寮結構低矮,陽光不足,泥土地面十分潮溼。

  “土牆厝”

  清代,畲族地區出現了“土牆厝”。土牆厝為土木結構,四面以土築牆,屋架直接安裝在山牆上,屋頂呈“金”字形,瓦片屋面,土木結構的住宅有4扇、6扇、8扇、10扇之分,有的10扇厝可以住一、二十戶人。

高山族民居屋“石屋”

  

  高山族的住所,依建屋造房原料區分,可以分為木屋、竹屋、茅屋、石屋和草頂地下房屋五類。

  ①木屋:又可分為大型與小型兩種,阿美人、排灣人、卑南人為大型木屋,以方木為往,木板為培,以茅草或木片蓋頂;泰雅人大部分屬小型木屋,呈長方形,以圓木為柱,小徑圓木為壁,栓皮蓋頂。

  ②竹屋:新竹、苗栗一帶的泰雅人、賽復人多為竹屋,以粗竹為柱,再將租竹劈為兩個,以砌瓦豎列為壁,平鋪為屋頂。

  ③茅屋:布農人和曹人的一部分為茅屋,以圓木架為樑柱,以茅管豎列為牆,茅草蓋頂。

  ④石屋:部分排灣人、布農人,以及魯凱人為石屋,以片石砌牆,圓木為樑柱,再以片石蓋頂、鋪地。

  ⑤草頂地下房屋:以圓木為樑柱,支撐深入地面下的屋架,以茅草蓋頂。

少數民族畲族節日大集合

   

  畲族的傳統節日很多,有春節、元宵節、“二月二”、“三月三”、“封龍節”、“六月六”、中元節、仲秋節、重陽節、冬至節、“招兵節”等。

  年節,也叫春節,是畲族最隆重和熱鬧的節日。從農曆12月24日的“祭灶”、“送神”畲族就開始過新年了。祭灶神後,就準備除夕的“年夜飯”,閤家“圍爐”。畲族屆時家家蒸制“黃金餈”吃“黃金餈”是畲民過新年的特色之一。畲鄉流傳“糯米做餈圓又圓,香麻攔餈甜粘粘”的順口溜,表示畲家人團圓共聚天倫和來年日子更甜美的意願。除夕夜全家“吃隔歲”(即吃“年夜飯”),這是畲民最歡樂的時刻,一邊盡情地享受美味佳餚,一邊抒發追求來年日子過得更比今年好的願望。“圍爐”後,主婦選一根直徑約七、八釐米粗的楮楮木放在灶膛裡燃燒,燒至一定火候以灰燼掩埋之,使之不至熄滅,備為正月初一的火種,俗稱“隔年豬(楮)”或“留隔年火種”。是夜,萬家燈火,通宵達旦,盡情歡樂“守歲”。所謂“守歲”就是“守祟”崇,意在防“祟”入室傷害兒童。初一清晨,雞鳴第一聲,各個畲村不約而同開啟廳門,燃放大炮(即雙響紙炮),人們走村串寨,平輩互相道賀新年大吉,晚輩向長輩拜年,主婦爭先恐後到井裡挑水,煮線面充作早餐,寓意家人平安長壽;兒童三五成群到竹村裡“搖竹娘”,邊搖邊唱道:“搖竹娘,搖竹娘,你長我也長,舊年是你長,新年讓我長,明年你我一樣長。”以示像毛竹一樣茁壯成年;青少年參加各種娛樂遊戲活動,如弈棋、“猴孵蛋”、捉迷藏、盪鞦韆等。活動一直持續至“元夕節”,歡度新春佳節才告結束。

  “二月二”,又稱會親節,是畲族僅次於春節的傳統節日。主要流行於閩東的福鼎、福安等縣。所謂“會親”,係指原由福鼎雙華、福安坂中分爐至浙南、閩東各地的畲族於每年農曆二月初二回祖地相聚,舉行會親活動。福建雙華“會親節”規模最大,遐邇聞名。節日這一天。畲家門前都升起白底紅邊的三角形族旗和頗似古時“華蓋”的圓傘,從雙華分支出去的各地族人都盛裝打扮回到祖地會親。人群熙熙攘攘,歌聲笑聲不絕於耳,寧靜的山村頓時成歡樂的海洋。特別是夕陽西下,夜幕降臨,松明火照耀得如同白晝,增添了節日的熱烈氣氛,歌會進入了高潮,人們引吭高歌,嘹亮的歌聲在山野迴盪,越唱興致越濃,通宵達旦,熱鬧非凡。

  “三月三”,又稱“烏飯節”,是畲族人民紀念本民族英雄同反動統治階級鬥爭取得勝利的節日。相傳:在唐高宗總章年間,畲族英雄恨興領導義軍反抗唐王朝,被官軍圍困在大山裡,糧斷援絕,處境十分艱難,眼看有全軍覆滅的危險,時值隆冬季節,天寒地凍,山裡各種植物都已脫葉落果,唯有一種叫烏稔的野生植物,枝條上還掛有串串的甜果。畲軍採集回營,雷萬興之香甜可口,便傳令全軍四出採集,軍糧解決了,雷萬興便於三月初三日殺出重圍,取得了反圍剿的勝利。又是一年的三月初三日,雷萬興想吃當年的烏稔果,讓畲軍入山採摘,可是這時烏稔剛吐芽抽葉,士兵只採回葉子,加入糯米蒸制,飯呈藍黑色,同樣香噴可口,後來畲民為分享雷萬興抗擊官軍勝利的喜悅,每年三月初三日出門“踏青”,採集烏稔葉,蒸制烏米飯,世代相沿,衍成風俗。如今,各地畲民為紀念民族英雄雷萬興,每年“三月三”都要蒸制烏米飯,閤家共餐,饋贈親友。舉辦舞會,集體對歌,歡度節日。特別是近十幾年來,各地歡度這個古老的節日更加熱烈和豐富多采。19893年4月17日,有一百多位畲族同胞首次在京舉行“三月三”活動。

  分龍節,為每年的農曆五月,是畲族人民禱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娛樂性節日。這一天畲族群眾不從事農活,人們穿上節日盛裝,興高采烈地赴舞會,在山坪、田壠對“打”山歌,歌詞多歌頌勞動、喜慶豐收和表達愛情等,歌會的場面十分動人。1986年6月27日(農曆五月廿一日),福建省首屆“分龍節”歌會在福安縣富春公園舉行,各地畲族歌手是人參加,這次畲族歷史上空前的盛會。福安、霞浦、福鼎等地的成千上萬畲族群眾,於“分龍節”這一天則會集到福安白雲山、霞浦雁頭山、福鼎太姥等地,舉行群眾性的登山比賽。登山地點人山人海,既有參賽者,也有前來觀看助興者,比賽的終點選在各山的峰頂。到達目的地被譽之為赴“蟠桃會”,優勝者獲得“仙桃”和“仙酒”的獎賞。入夜,盤歌開始,一對對青年男女隱沒在山林裡、依偎在溪澗房,哼起美妙的情歌。因此,節日登山比賽既是鍛鍊身體、培養毅力的一項有益運動,也是青年“山戀”的極好機會。

  招兵節,是畲族紀念祖先的宗教性節日,現僅流行於粵東、粵東北畲族地區。相傳遠古時期盤瓠往番邦取番王頭時,被番兵追趕,到海邊,得到神兵的幫助,才安然返國。人們為了紀念自己的始祖,感謝神兵,每三五年舉行一次“招兵”,向他們獻祭。但據實地調查,粵東畲族舉行“招兵”大典的時間也不盡一致,豐順縣鳳坪村畲族於每年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前的吉日舉行。潮州石鼓坪畲族一年分兩次舉行:第一次(陰曆“除夕”)“請神上表,安井謝灶,推龍謝土,請兵安營,大謝”,稱為“請兵節”;第二次(正月初四日),“請神、賞兵、祭符、散兵”,稱“送兵節”。現在鳳凰山區畲族已將“請兵”與“送兵”兩節合併為五年舉行一次,統稱之為“招兵節”,活動時間定在農曆的“大雪”至“冬至”之間的吉日舉行,節期一般為三天三夜。“招兵”儀式在公廳舉行,請法師主持,祈求五穀豐登,人民安居樂業。全村男女老少前來參加助興,甚為熱鬧。粵東北九連山畲族地區的“招兵節”,活動的時間,一般是在年景不佳、風雨不調的年歲,經族人共商而定。活動分祭祀和祈禱兩部分,祭祀的內容與上述粵東鳳凰山畲族的“招兵節”基本相同。惟祈禱部分,是九連山畲族的創造,它使原來“招兵節”的圖騰信仰宗教儀式發展為趨吉求福的傳統民間習俗活動。


婚慶習俗

  浙江西南地區憑藉其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漸漸成為中國旅遊的又一熱點。其中,作為中國最大的畲族自治縣的景寧縣,又以其婉轉的山歌、醇美的佳釀以及鮮豔的民族服飾引來眾多遊客駐足。筆者近日來到景寧,感受了一番原汁原味的畲族風情。   喜歡對歌的民族   在景寧縣,十分之一人口是畲族人。在畲村,遊客可以在 畲家嫁女 ...

尋找福建先民的歷史足跡

     福州的畲族至今還保留著傳統的烏飯節。   早在隋唐時期,閩、粵、贛三省交界地就成了畲族先民的主要活動區域。但令人意外的是,據當地家族譜牒記載,畲族三大主姓中,當時僅有雷氏、鍾氏聚居於閩西南,以寧化雷氏、長汀鍾氏為著,唯獨不見三姓之首藍氏的蹤影。資料顯示,直到數百年後的南宋中葉,藍氏族人才姍姍來遲肇居 ...

婚俗:女有十八難 男有二十難

   畲族是我國具有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主要分佈在福建、浙江、廣東、江西、安徽等省丘陵山區。1990年全國人口普查時,全國畲族有63萬人。畲族自稱“山哈”。對於畲族族源,學術界尚未定論,但普遍認為廣東潮州鳳凰山是畲族在宋代以前時期的聚居地。   浙江景寧畲族多為明初從福建遷來,景寧是畲族遷入浙江省的最早落腳點 ...

廣東婦女的鳳凰裝

     畲族婦女服裝,各地略有差別,其共同特點是上衣多刺繡。尤其是福建福鼎和霞浦的女上裝,在衣領、大襟、服鬥甚至袖口上都有各色刺繡花紋圖案和花鳥龍鳳圖案。畲族婦女最主要的裝束,那就是“鳳凰裝”。紅頭繩扎的長辮高盤於頭頂,象徵著鳳頭;衣裳、圍裙(合手巾)上用大紅、桃紅、杏黃及金銀絲線鑲繡出五彩繽紛的花邊圖案, ...

祭祖儀式

  畲族宗教信仰富有民族特色。盤瓠傳說在畲家世代相承,廣為流傳。傳說內容,在閩浙粵贛皖,雖有地域性的差異,但基本情節相同。畲族稱"盤瓠"作"忠勇王",閩東浙南畲族還稱作"龍麒","盤護","高皇",皖南畲族還稱作"龍猛&# ...

葬俗

  1.接孃家。是浙江麗水地區畲族的喪葬風俗。當稍上年紀的婦女死後,家人要通知其孃家人來弔唁。來人多是其兄或其弟。如果來人是長者,不戴孝帽,如果是死者的弟弟,則穿孝衣。孃家人來時,在村外放鞭炮。這時孝子孝孫們拿香,按長幼依次跑在門外迎接。孃家入第一個過來時,收拿跪者手中的香,第二人將他們扶起來。有的地方還要& ...

:鳳凰的傳人 婚禮伴郎是大花臉

  鳳凰是傳說中的神鳥,但是我國東南部的畲族,卻以鳳凰為圖騰,他們自認為是鳳凰的傳人,婦女仍把鳳冠帶在頭上。畲族的婚禮也是別具一格,十分有趣,伴郎在婚禮中,一定會被折騰成個大花臉…   鳳凰為傳說中的百鳥之王,象徵幸福祥瑞,直至今日,仍舊把鳳型頭冠作為婦女標誌性裝束的民族只有一支,這就是生活在我國東南部的少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