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老北京為何多槐樹

老北京為何多槐樹

  老北京喜槐,與它是移民城市有關。

  明成祖遷都,移民于山陝,洪洞縣是大中轉站,故有“問我故鄉在何方,山西洪洞大槐樹”之說,古代農村管理鬆散,民間靠“立社”交往,即每年兩個“社日”,大家聚在一起,飲酒慶祝,“社”由年長者主持,平時有事,他們出面調解,“社”也沒有辦公場所,一般是植樹立“社”,故先民對樹充滿情感,視為生命的根脈。

  老北京人指國槐為故鄉,故落地生根後,廣植國槐。明清兩代,北京國槐數量激增,成為城市名片。但國槐易生蟲,即俗名為“吊死鬼”的尺蠖,令人厭惡,且槐字中有“鬼”,故講究人家只在門前植槐,所謂“門前種槐,進寶招財”,院內不種槐。但這不絕對,所謂“院有古槐,必是老宅”,故宮的御花園中,就種有18棵明以前的槐樹。

老北京為何東富西貴?

  概括起來,有三種說法:第一,東和西指老東城區和老西城區,因清末東城區多商家,西城區多王府。第二,西指老宣武區,東指老崇文區,因清制漢官非功不得居內城,故漢吏多住崇文,他們與商人暗中勾結,多成富人,而漢官多住宣武,清室為漢功臣賜第也多在此。第三,指前門大街,它東邊多票號、大買賣,故稱富,西邊多會館、戲園等,故稱貴。

  那麼,究竟哪個更準確呢?

  首先,“東富西貴”說從何而起?一說為明朝,一說為清末,但後者更有道理。因清代城市規劃鉅變,內城皆為八旗駐地,就算明代有過“東富西貴”,至清也完全被推翻。到清中期時,北京內城幾乎沒有字號,而典籍中也未見相關記載。

  其次,既然清末才有“東富西貴”說,則不可能指前門大街,前門大街明時商業已很發達,當時它東邊多是糧店,也談不上“貴”。前門大街原本寬闊,但遊商佔路交易,後期甚至修建房屋,使前門大街窄了一半左右,如果是“貴”,豈敢如此操作?此外,東邊的大柵欄一帶也很富。

  第三,老崇文區商貿發達,這是事實,但老北京好幾個城門附近都有商業區,清末老地安門一帶之繁榮並不亞於前門,內務府幾個重要的採買部門都在此辦公,官商結合尤其密切,只因後來前門修了火車站,地安門才相對衰落。可見,當時崇文區和宣武區未必 “東富西貴”。

  由上分析可知,“東富西貴”應指老東城區和老西城區,這在典籍中也可得到印證,最早記錄此說的是清末學者震鈞,此後崇彝在他的名著《道鹹以來朝野雜記》中也有討論,他認為“西貴”說無據,並羅列了東城尚存的27所王府與官宅,多於西城的20所。他認為,因西城荒涼,與東城有差距,提西城是為了鋪陳“東富”。

  而老崇文區和老宣武區為“東富西貴”的記載,出自民國,皆是漢人記載,很可能沿用了清末的傳說,附會以當時北京城的狀況。當時崇文、宣武迅速發展,已成北京城市重心,傳統的東城區、西城區相形見絀,交出“東富西貴”的桂冠,也屬正常。

  那麼,崇彝認為只有“東富”沒有“西貴”是否正確呢?這可能是他忽略了什剎海的因素,那是北京城唯一不屬於皇家的水源,從明代起,沿岸便是官家宅院首選地,只是它不斷乾涸,於今已失三分之二,故許多官宅被淹沒在衚衕中,今什剎海沿岸王府仍非常多,故給人們留下了一個印象:沿水而居,必為貴人。“西貴”說應是這種記憶的體現,並非附會。

汲取多民族精萃京味兒十足老北京糕點

  

  北京的糕點業的特點十分突出,它吸取漢、滿、蒙、回、藏等民族食品的精萃,融匯南、北、葷、素、甜、鹹之特點,形成了與其它地區所不同的“京味糕點”。

  老北京人在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節日,及祭祖敬神、婚喪嫁娶、生辰壽日都離不開糕點;一些小康人家還把糕點當作早點和夜宵,或用來做招待客人的茶點。因此,北京的糕點鋪特別多,而且,除糕點鋪外,一些副食雜貨店也兼賣這些糕點。

  今天,食品店賣糕點都是放在敝開的貨架子上和玻璃櫃臺裡,而舊日的糕點鋪則將糕點存在大木箱裡。大木箱裡存放糕點既保鮮又不易風乾,所以,顧客無論何時去買,糕點總是新鮮的。除因是“前店後廠”的緣故外,大木箱的儲存也“功不可沒”。

  賣糕點講究“打包”,而不是今日裝在塑膠袋裡。糕點包先是由油紙包好,再用包裝草紙包一層,最後再加上一張該店的“門票”,方方正正的,甚是美觀大方。如果顧客買的多還可以裝在盒裡,京人稱“餑餑匣子”。這種餑餑匣子是專為探親訪友用的。


北京的衚衕

  北京有多少衚衕呢?據文獻記載,在明代就多達幾千條,其中內城有900多條,外城300多條。清代發展到1800多條,民國時有1900多條。新中國成立初統計有2550多條。後來合併了一些舊名,新命名了一些;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和城市建設的發展,又拆遷改造了一些,發展至今,北京市有街巷名稱的約4000多個。   ...

北京的衚衕文化

  北京有多少衚衕呢?據文獻記載,在明代就多達幾千條,其中內城有900多條,外城300多條。清代發展到1800多條,民國時有1900多條。新中國成立初統計有2550多條。後來合併了一些舊名,新命名了一些;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和城市建設的發展,又拆遷改造了一些,發展至今,北京市有街巷名稱的約4000多個。   ...

北京的門神文化

  門神是我國,也是北京市民俗中最多信仰的神祗之一,其歷史之久,流傳之廣,種類之多在民間諸神中是最為突出的。僅將北京舊時傲立於千家萬戶大門上的門神書錄於後。   一、捉鬼門神門神多為神荼和鬱壘,金雞和老虎。傳說桃鬱都山有大桃樹,盤屈3000裡。上有金雞,下有二神,一名鬱,一名壘,並執葦索,伺不祥之鬼,禽奇之屬 ...

北京過年有哪些民俗?摸石猴 摸銅特 摸門釘

              舒智慧   老北京過年有很多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除了走親訪友、賀歲拜年、逛廟會,還有到白雲觀摸石猴、去東嶽廟摸銅特、到正陽門摸門釘等等。   白雲觀到底有幾隻石猴?   過年到白雲觀摸石猴的習俗,據說是從明代流傳下來的。傳說過年時到白雲觀摸石猴,可以祛病避邪。因為 猴 的諧音為氣候 ...

北京的那些話兒

     發小兒,旮旯兒,遛彎兒,逗悶子...... ,這些話兒對於從小生活在衚衕裡的 老北京 來說,肯定非常有感情,在他們心中,青磚灰瓦、小襖布鞋、四合院、人力車、大碗茶可能是永遠也割捨不下的老城情懷。   隨著北京越來越大,越來越國際化,當我們在感嘆時空變化,同時是否也感受到失去了某種韻味呢?老北京話,我 ...

北京社交禮儀

  舊時,北京人探親訪友要攜帶禮物,講究送“京八件”,即“大八件”、“小八件”。這原是清胡皇室王族婚喪典禮及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禮品和擺設,後來配方由御膳房傳到民間。其主要成分是精白麵、白糖、豬油、蜂蜜及各種果料籽仁。所謂“八件”,即八樣點心,一般有麻餅、棗花、卷酥,有的刻上福、祿、壽、喜等不同字樣。有圓形、 ...

北京中秋節習俗:主食吃團圓餅 男人不能拜月

  中新網北京9月12日電(張中江) 9月12日是傳統的中秋節。京味兒作家崔岱遠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老北京在中秋這一天有“拜月”的習俗,一家人的主食要吃“團圓餅”,月餅只是飯後的茶點。不過“拜月”是女人、小孩兒的事,男人不能參加。   中秋節來歷:團圓節日,男不拜月   崔岱遠介紹說,中秋首先是個團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