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荊楚地的民間民俗

荊楚地的民間民俗

  荊楚大地自古就是音樂舞蹈之鄉,民間民俗文化娛樂活動十分活躍。曾著《楚辭章句》的東流校書郎王逸曾說:“其俗信鬼而好祀,必使巫覡作樂,歌舞以娛神。”南朝宗懍也曾在《荊楚歲時記》中寫道:“十二月八日為臘日,諺言‘臘鼓鳴,春草生’,村人並擊細腰鼓,戴胡頭,作金剛力予以逐疫。”在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民間歌舞是祭祀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其功能在於祈福消災,逐兇抑惡。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相繼注入了自娛自樂的社會功能,故由此而作為一種民間文化娛樂活動,在荊楚大地上得到了廣泛的傳播。

  民間歌舞的具體表現形式,呈多元化結構各自表現出了其載歌載舞的共有藝術特色,即在演唱時,藝人敲打音響器具,伴以俚曲小調,邊歌邊舞,如三棒鼓、碟子曲等。有的是藉助於一定的道具和器械,表現一定的生活內容,如踩高蹺和跑旱船(又名採蓮船)等。有的直接生髮于田間勞動的自娛小唱,如車水鑼鼓和插秧草、薅草歌、打硪號子等......其形式生動活潑,內容豐富多采,由此構成了荊楚大地上獨特的文化景觀。

  到了近代,許多民間演唱形式已經具備了其自身的藝術特色和地方風情,如漁、道情、說鼓子、打蓮湘等,其鄉土氣息濃郁,令人賞心悅目,成為各地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傳統保留節目。

荊楚民間舊時殯葬習俗

  荊楚民間舊時殯葬習俗,從亡者停止呼吸時始,即有一套完整的程式,它們依次為:

  燒“落氣紙”:即死者直系親屬,在已經確認死者亡故之際,便置一瓦盆於靈床前,在盆中焚燒冥鈔或紙錢,意為讓亡魂“持幣上路”。

  淨身:由死者直系親屬打一盆清水,用一方白布帕給死者擦淨軀體,通常以“三袱子”為限,即抹拭時將布帕浸水擰乾三遭,稱“三把”。一把抹頭臉,二把抹胸腹,三把抹腳腿。淨身亦稱“洗喪”。

  換衣:給亡者換上乾淨衣褲鞋襪。若是青壯年夭折上有父母者,手臂上應戴黑紗;老年人的褲帶用白棉線合股系扎,合股線的支數以其年齡而定,老年人換衣稱“穿壽衣”。

  開弔;將亡者抬上靈床,置於靈堂的白布帳幔之後。供桌上置燭臺香盆和死者遺像。直系親屬的女眷一邊哭一邊訴說死者生平,內容多為敘述死者一生中所經魔磨難,聲調哀婉動人,悽切悲慟,稱“哭靈”。親友前來祭奠,進門前先放一掛爆竹,喪家亦燃放爆竹以示應答。弔客上香,通常以三炷為限,或鞠躬致禮,或跪拜叩頭,皆由死者親屬中的男性直系晚輩在靈堂左側跪拜答謝,稱“孝子謝”。停靈時間以單數為限,三日、五日或七日不等。開弔期間,有的延請僧、道做法事以超度亡魂;夜間還聘邀專門的民間藝人來唱“喪鼓”,其鼓詞多為民間神話故事。弔客所送“祭儀”多為布料,須寫好挽籤懸掛於靈堂兩側,稱為“掛祭帳”。

  出殯:即送亡者前往墓地,抬死者上路之始,稱為“起靈”, 起靈時,孝子需將焚化紙錢的瓦罐擲碎在靈堂供桌之前,稱為“甩盆”。抬靈床多為八名精壯漢子,死者親屬須排除在外。出殯亦稱:“送葬”,有的請道士執桃木劍在前“開路”,孝子則披麻戴孝躬行於靈床(或靈柩)前引導,眾至親好友一路將其送至墓地。送葬佇列行進途中,有親友在道旁設香案“路祭”的,孝子須下跪答禮。

  設靈與圓墳:亡者落葬後,家中應設靈位於廳堂左側,稱“設靈”;三日後親人去墳前祭掃,稱為“圓墳”。以死者去世之日算起,親人在每一個第七日應在靈位前點燭燃香,舉行祭奠儀式,到第五個“七日”為止,稱為“做五七”。三年孝滿,遂將靈位焚化,謂之“除靈”。

荊楚民間殯葬習俗

  荊楚民間舊時殯葬習俗,從亡者停止呼吸時始,即有一套完整的程式,它們依次為:

  【燒“落氣紙”】即死者直系親屬,在已經確認死者亡故之際,便置一瓦盆於靈床前,在盆中焚燒冥鈔或紙錢,意為讓亡魂“持幣上路”。

  【淨身】由死者直系親屬打一盆清水,用一方白布帕給死者擦淨軀體,通常以“三袱子”為限,即抹拭時將布帕浸水擰乾三遭,稱“三把”。一把抹頭臉,二把抹胸腹,三把抹腳腿。淨身亦稱“洗喪”。

  【換衣】給亡者換上乾淨衣褲鞋襪。若是青壯年夭折上有父母者,手臂上應戴黑紗;老年人的褲帶用白棉線合股系扎,合股線的支數以其年齡而定,老年人換衣稱“穿壽衣”。

  【開弔】將亡者抬上靈床,置於靈堂的白布帳幔之後。供桌上置燭臺香盆和死者遺像。直系親屬的女眷一邊哭一邊訴說死者生平,內容多為敘述死者一生中所經魔磨難,聲調哀婉動人,悽切悲慟,稱“哭靈”。親友前來祭奠,進門前先放一掛爆竹,喪家亦燃放爆竹以示應答。弔客上香,通常以三炷為限,或鞠躬致禮,或跪拜叩頭,皆由死者親屬中的男性直系晚輩在靈堂左側跪拜答謝,稱“孝子謝”。停靈時間以單數為限,三日、五日或七日不等。開弔期間,有的延請僧、道做法事以超度亡魂;夜間還聘邀專門的民間藝人來唱“喪鼓”,其鼓詞多為民間神話故事。弔客所送“祭儀”多為布料,須寫好挽籤懸掛於靈堂兩側,稱為“掛祭帳”。

  【出殯】即送亡者前往墓地,抬死者上路之始,稱為“起靈”,起靈時,孝子需將焚化紙錢的瓦罐擲碎在靈堂供桌之前,稱為“甩盆”。抬靈床多為八名精壯漢子,死者親屬須排除在外。出殯亦稱:“送葬”,有的請道士執桃木劍在前“開路”,孝子則披麻戴孝躬行於靈床(或靈柩)前引導,眾至親好友一路將其送至墓地。送葬佇列行進途中,有親友在道旁設香案“路祭”的,孝子須下跪答禮。

  【設靈與圓墳】亡者落葬後,家中應設靈位於廳堂左側,稱“設靈”;三日後親人去墳前祭掃,稱為“圓墳”。以死者去世之日算起,親人在每一個第七日應在靈位前點燭燃香,舉行祭奠儀式,到第五個“七日”為止,稱為“做五七”。三年孝滿,遂將靈位焚化,謂之“除靈”。


八大文化的特點,揭曉神秘

  說道地區文化,那可是說也說不完啊,為嘛啊因為眾多地大物博啊,今天小編呢打算為大家介紹一個古時舊址,他大概在現在的湖南北部。當時這個地方是由周初文王姬昌被封為子爵,而後建起的國家?那麼到底是什麼地方呢?就是今天小編要說的八大荊楚文化,希望大家喜歡。   荊楚文化作為一種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其中可以概括為 ...

闊天邊,蒼茫萬頃連

  荊江是長江自中國湖北省枝城市到湖南省城陵磯段的別稱。長約430公里,因屬於古代的荊江而得名。有上荊江和下荊江之分。上荊江(枝城—藕池口),河道比較穩定;下荊江(藕池口—城陵磯),河道蜿蜒曲折,素有“九曲迴腸”之稱。荊江北岸是江漢平原,南岸是洞庭湖平原,地勢低窪,由於荊江河道彎曲,洪水宣洩不暢,故極易潰堤成 ...

大地的婚俗禮儀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這是一則荊楚俗語。荊楚的婚俗禮儀,總體上來說是沿習先秦時代婚嫁中的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的六禮古習,並在此基礎上不斷豐富、發展,形成了自己的鮮明特色。   從《關雎》在湖北婚嫁儀式歌裡的分佈情況,我們可以管窺荊楚婚俗禮儀的流變。《詩經》的開篇之作《關雎》是上古婚禮中“廟見 ...

大地的神靈崇拜

  秦將白起拔郢,楚地歸入統一的秦王朝版圖,並設定郡縣之後,荊楚大地的崇巫習俗,便逐漸融入以華夏本主神為主要尊崇物件的民間民俗活動之中。民間俗神崇拜習俗和佛教、道教等宗教習俗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由此形成了一種具有極強功利目的的文化景觀。其功利性特徵主要表現於祈福消災,趨吉避凶,以求得心理平衡的占驗效應。    ...

大地的歲時節令

  歲時節令也就是歲時、歲事、時節、時令等事,是人們的社會生活中約定俗成的一種集體性習俗活動。   南朝梁人宗懍的《荊楚歲時記》,是我國較早出現的一部記載地域性歲時習俗的筆記小品,反映了古代荊楚大地的社會景象和人們的生活情趣。荊楚大地主要的歲時節令有:   一月一日:拜天地、祭祖先、貼春聯、門神,放鞭炮、闢除 ...

滁州民間民俗文化

  (一)民間音樂:民間樂器主要有嗩吶、笛子、管子、笙、尖子、洞簫、二胡、四胡、板胡、墜胡、革胡、琵琶、三絃、月琴、秦琴、柳葉琴、鼓、腰鼓、板鼓、大篩鑼、高音鑼、中音鑼、小鑼等。   (二)民間器樂曲:有吹管樂、吹打樂、鑼鼓樂、拉絃樂(已失傳)。其演奏風格有南北之分,南四市(縣)――滁州、來安、全椒、天長的樂 ...

文化神靈崇拜

  秦將白起拔郢,楚地歸入統一的秦王朝版圖,並設定郡縣之後,荊楚大地的崇巫習俗,便逐漸融入以華夏本主神為主要尊崇物件的民間民俗活動之中。民間俗神崇拜習俗和佛教、道教等宗教習俗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由此形成了一種具有極強功利目的的文化景觀。其功利性特徵主要表現於祈福消災,趨吉避凶,以求得心理平衡的占驗效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