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豐富多彩的景頗族舞蹈文化

豐富多彩的景頗族舞蹈文化

  在景頗族文化裡,舞蹈是一門別具特色的藝術形式,景頗族的舞蹈不僅僅是一種藝術的表現形式,同時在一起舞蹈的時候也能促進彼此之間的感情,透過舞蹈的肢體語言也能表達出自己的情感。下面就一起來看看景頗族舞蹈都有些什麼形式。

  景頗族的民間舞蹈,蘊藏豐富,歷史悠久而又別具丰采。就其性質大致可分為:歡慶自娛性舞蹈,如“目腦縱歌”、“整歌”、“叮歌”。祭把喪葬舞有“格本歌”、“恩港齋”、“金寨寨”。表演性舞蹈有“刀舞”。有些景頗族民間舞含雙重性,自娛性,表演性兼而有之。

  目瑙縱歌:意思是大夥唱歌跳舞,是集宗教祭祀、歌舞為一體的大型集體歌舞。舞場通常選在大而平的草坪上,四周用籬笆圍成圓形,東西南北各留一門為出入口,舞場中央要豎起高大的“目瑙示棟”牌坊,上繪各種圖案及舞蹈路線圖。舞蹈開始前先舉行儀式,鳴槍放炮。以走舞為主,並由領舞帶領舞隊按特定的路線圖旋進旋出,舞時既唱也跳。

  龍洞歌:“龍洞歌”系景頗族載瓦語,景頗族大山語稱“恩奇恩康”,譯成漢語即“長矛舞”,是景頗族白天跳的喪葬舞蹈,一般長者死後跳。舞蹈時間限定於早晨和傍晚兩個時段,主舞者為三個成年男性,手持長矛、小鋩先在死者家室內起舞,同時室外場院則由一人帶領群眾跳“目瑙舞”,最後,三位主舞者由室內跳到室外與眾人相會共舞。舞風古樸,神秘氣氛甚濃。

  恩港齋:系景頗族大山語,載瓦語稱“歇糯”,譯成漢語為“盾牌舞”,是景頗族傳統喪葬舞蹈之一,有威望的老人死後跳。跳舞人數4人,舞者一律左手持盾牌,右手握一把長刀,4人對舞。先於死者家室內起舞,從房內一直跳到場院,不斷揮舞長刀左劈右砍,意為替亡魂攆鬼開路,每舞上一段時間,要放一陣火藥槍,以助聲勢。

  金齋齋:“金齋齋”系景頗語,是景頗族最高規格的喪葬舞蹈,寨子裡德高望重的高壽老人正常病故後,方為其跳“金齋齋”。該舞只在喪事最後一天跳,參舞人數二人或八人不等。舞者全身赤裸,僅用野藤樹葉圍繫於腰部,頭戴面具,身體及四肢的裸露部位均用黑、白塗料繪滿花紋,裝扮成雌雄二性,舞時雙手持一木棍,也有的持鐵質或木質長矛,模仿飛禽走獸的動作。

  刀舞:景頗族民間舞蹈。有“拳嘎”和“擺拳嘎”兩類,“拳嘎”重於武術形式,步伐穩健紮實,舞姿低矮,劈砍有力,進退攻防均有很強的實戰性。“擺拳嘎”意為刀花,舞步較“拳嘎”輕盈靈活,運刀輕快,多腕花,注重表演情感的搭配,動作流暢優美,情趣歡快。有單人單刀、單人雙刀、集體刀舞等多種形式。

  景頗族民間舞蹈在經歷很長的原始時期後,隨著景頗族社會的變革,經濟的發展,生產力的提高,在和鄰近各民族的經濟文化交流相互影響下,相應的也有所發展。不過這種發展演變多側重於內容方面,在原有的藝術形式上加進了新的內容,如現在的格本歌、整歌中的農業生產和建房內容,反映的是景頗族社會進入初期農業社會的生產情況。

  景頗族對外來文化既善於吸收也善於消化,南遷之後和當地的傣族、傈僳族、漢族等接觸,他們不斷吸收外民族的優秀文化藝術,用以豐富自己的民間舞蹈。整歌就是吸收借鑑了傣族的象腳鼓,而溶合到本民族舞蹈中,創造出景頗族風格特色的“象腳鼓舞”。叮歌則是吸收了傈僳族的“弦子舞”,融合景頗族自己的內容而形成的。

西藏的舞蹈文化

  今天,人們都自豪地稱道:“能走路的會跳舞”,“會說話的能唱歌”。能歌善舞是藏民族的天性,她使“世界屋脊”的雪域聖地變成為舉世公認的“歌舞的海洋”。

  西藏地獄遼闊,人口居住分散。境內,北部高原廣闊,其間盆地、湖泊眾多,水草豐茂,牧業興旺;南部河谷平坦開闊,土地肥沃,宜耕宜牧,工農業發達;東部高山縱橫,山頂牧場優良,山腰森林茂密,峽谷四季常清。由於各地區地理環境、生產方式、勞動物件不同,尤其是地理條件的差異和宗教文化的影響,城鎮和農村、農村和牧區、牧區和森林地帶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舞蹈形態和形體動作。就目前發掘和發現的古代舞蹈以及前藏、後藏、昌都、阿里西部地區藏族民間舞和古典舞分佈的現狀來看,真是多彩多姿,五光十色:有頓足為節,連臂踏歌,熱烈歡騰的農村“果諧”(圓圈歌舞);有踏步為節,重腳下節奏點子變化,熱情歡快的“堆諧”(俗稱踢踏舞);有以歌為主,歌舞結合,悠揚雅曲的“囊瑪”(內庭歌舞);有踏地為節,“喳”、“頓、踏相結合。頓挫有力的“達諧”(林區圈舞);有注重情緒表現,舞姿優美豪放的農牧區“果卓”(舊稱鍋莊舞);有圓潤舒展,長袖翩翩,鈴聲震盪,粗獷激揚,重技巧動作,表現狂熱情緒的“熱巴”鈴鼓舞;有羽錘翻飛,氣吞山河的“色瑪卓”(後藏的大鼓舞)和“卓諧”(前藏腰鼓舞);有配合劇情表演、自成一體的藏戲性格舞蹈;有伴合勞動,激發勞動熱情的“勒諧”啞劇性系列舞“羌姆”(俗稱“跳神”),以及稀世罕見,古色古香,具有西域風味的宮廷樂舞“噶爾”(供雲樂舞)等等。從動律上看,既有“舞靴”,又有“舞袖”;從韻律上講,既有“圓滑風”,又有“頓挫風”,既有“點”的強烈音響,又有“線”的圓曲流動,呈現出同一民族不同形態的多風格特徵。因此,西藏被稱為“歌舞的海洋”並非溢美之詞,而是藏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真實寫照。

  藏族舞蹈是藏民族生活的縮影,是西藏近5000年曆史程序的文化積澱。它是征服“世界屋脊“的高原人類的生命與情懷,是西藏社會發展變革的體態節奏;它凝聚著藏民族的聰明才智。藏族舞蹈在中華民族舞蹈藝苑裡是一束芳香四溢的鮮花。它別具一格,獨具風采,是華夏文化乃至人類文化光彩奪目的瑰寶。如今,它在世界藝壇上享有自己的地位,為偉大的祖國和藏族人民爭得了榮譽,對維護祖國統一和增強民族的團結、促進經濟的發展和推動社會的進步,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

漢朝的舞蹈文化

  舞蹈是人類最早的藝術形式之一,它的內涵和功能隨著時代的不同而發展變化,在繼承前代舞蹈藝術的基礎上,又透過對西域樂舞的交流吸收,漢代把中國古典舞蹈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為後世中國舞蹈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漢代舞女的舞蹈有兩個最重要的特點:一是“舞袖”,古諺“長袖善舞”,可見古人對舞袖的欣賞和喜愛。運用道具作舞,是我國傳統舞蹈的一大特點,漢代舞蹈幾乎都以長袖作舞,舞袖凌空飄逸,如行雲流水,曼妙靈動,千姿百態。漢代大大豐富了我國傳統舞蹈的表演功能。漢代舞蹈文化一直傳承至今。


豐富多樣的景頗族飲食文化

  飲食是人類必不可少的生命活動。一個民族的生產狀況、方式和民風歷史等都會從他們的飲食中反映出來。飲食文化日常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組成環節。從他們的飲食習俗中我們也能更好的瞭解景頗族文化。   景頗族聚居地系山地立體氣候,生態環境複雜多樣,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各種野生動植物非常豐富。景頗族不僅食陸畜,也食水 ...

惟妙惟肖的畲族舞蹈文化

  少數民族的舞蹈多以體現生活的喜怒哀樂為主,具有時代感,體現了民族凝聚力。畲族的舞蹈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和濃郁的民族風格的新舞蹈,在祖國的民族藝壇中展現了畲族舞蹈的獨特風采。那麼,下面就來看看畲族文化中惟妙惟肖的畲族舞蹈。   畲族民間傳統舞蹈主要有祭祀、喪禮和生產勞動等方面的舞蹈。畲族舞蹈多見於做功德、“拔傷 ...

多姿多彩的納西族舞蹈文化

  正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聯絡和發展的,舞蹈也是如此,現今存在納西族文化中的民間舞蹈已經越來越少。人們常把民間舞蹈稱作“藝術舞蹈之母”,納西族是生活在雲南西南的一支古羌族後裔,舞蹈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納西族的民間舞蹈分為歌舞、樂舞、表演性舞蹈、宗教舞蹈四類。   (一)歌舞   納西族的民間歌 ...

豐富多彩的景頗族民歌文化

  在我國雲南有這樣一個少數民族,他們吃苦耐勞,熱情好客,他們擁有著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是一個民族文化十分豐富的少數民族。這個民族被人稱為景頗族。那麼,你知道在景頗族有哪一些特色的文化嗎?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景頗族文化中的景頗族民歌吧。   景頗族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各縣的山區,少數居住在怒江傈僳 ...

美妙絕倫的景頗族織錦文化

  景頗族的織錦是中國民族民間染織工藝百花苑中一朵瑰麗的“斑色”花,它凝聚了景頗族婦女的聰明才智和辛勤汗水,是景頗族手工藝術精髓。景頗族的織錦以內涵豐富,色彩別具一格而著稱,在中國範圍內景頗族織錦都十分受到歡迎。下面我們就來看看是什麼樣的景頗族文化才能孕育出如此瑰麗的織錦。   景頗族織錦可分為傳統織錦和現代 ...

惟妙惟肖的怒族舞蹈文化

  中國幅員遼闊,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創造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它們各具特色,精彩份呈,是中華民族藝術瑰寶中。怒族文化歷史悠久,他們個個能歌善舞,上至老人,下至小孩都會。   《怒族舞蹈》反映農業耕作的有“挖地舞”、“掰玉米舞”、“割小麥舞”、“搓小米舞”、“栽秧舞”等;反映其他勞 ...

豐富多彩的布朗族舞蹈文化

  少數民族的人民大都能夠善舞,他們將自己生活中的點滴結合民族特色編制在歌舞中。而在隆重節日到來時,布朗族人民會透過歌舞來歡慶這一天的到來,布朗族的歌舞表演形式還包括了武術和雜耍。下面的布朗族文化為您帶來布朗族的舞蹈文化,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布朗族青年從小就要學唱各種曲調,彈奏各種樂器。布朗族的樂曲曲調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