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鄂溫克族的民俗

鄂溫克族的民俗

  內蒙古現有鄂溫克族人口約3萬,"鄂溫克"語意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其中主要民俗有:

  給布:語意為"家譜",按氏族編續。一般每隔20年召集一次氏族大會。由族長主持續寫本氏族男性青少年名單。家譜由家族長保管,不得隨意開啟。每逢春節,族人都向家譜敬酒叩頭,以示對祖輩的尊敬與懷念。

  仙人柱:漢語稱"撮羅子",是鄂溫克獵民住的圓形帳篷。以若干根樺木杆或樺樹皮搭成框架。夏、秋季外面覆以乾草蘆葦或樺樹皮,冬、春季圍蓋獸皮。門多東向或南向。數個仙人柱只能排成一字形或弧形,不許前後排列。

  金勒:語意為滑雪板,以松木為原料,前端上翅。後端呈坡形,中間有一綁腳的帶子踏之行於林海雪原中或用於追擊野獸,是鄂溫克人的交通狩獵工具。

  塔拉佳比:即樺樹皮船,是鄂溫克人獨特的水上交通工具。用樹條做船身架,再用樺樹皮包制,用紅松棍須縫合,針孔和接頭處用松脂摻樺皮油熬成的黑色混合油塗抹。船長約1丈8尺,高約2.5尺,腹寬約2尺,兩端尖細上翅,順水時速可達40裡。

  鄂溫克族的文藝

  贊達拉嘎:是鄂溫克族的民間小調,山歌之類的總稱。短者數行,長者數十行,有世代流傳的,也有即興創作的,旋律簡潔樸素,一般不用樂器伴奏。

  高樂布堪舞:即篝火舞,流行於根河市敖魯古雅游獵的鄂溫克族人中,舉行婚禮或兩個氏族的成員們歡聚時,夜晚在河邊載歌載舞,一般是7-20人手拉手圍成一圈,繞著篝火順太陽執行的方向轉動。通常是一人領唱,大家隨著邊跳邊唱。 愛達哈倆人舞:意為公野豬搏鬥舞,為鄂溫克族民間流行的一種模仿公野豬搏鬥的雙人舞。

  烏力翁:即鹿哨,鄂溫克獵人使用的一種誘鹿工具。以木或樺皮製成哨筒,形似牛角,長2-3尺,一頭粗,一頭細,吹吸成音,若似公鹿嗚而求偶。

  哄歌:是鄂溫克族人發現母牛,母羊不認識自己的犢和羔時唱一種歌,以促使母畜認仔哺乳。 鄂溫克族每年夏季都要在傳統慶豐收的“來闊勒”節和宗教節日敖包會上進行摔跤、賽馬等精彩的體育比賽和表演.

中華民族:鄂溫克族

  主要分佈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訥河縣和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意思是“住在大山林裡的人們”。大部分鄂溫克人以放牧為生,其餘從事農耕。馴鹿曾是鄂溫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譽為“森林之舟”。

  鄂溫克族有自已的語言但無文字。鄂溫克牧民大多使用蒙古文,農民則廣泛使用漢文。鄂溫克族信奉薩滿教和喇嘛教,口頭創作有神話、故事、歌謠、謎語等,還善於用樺樹皮刻剪成各種工藝品。

  習俗

  鄂溫克族好客並講究禮節,到鄂溫克族家裡做客,主人把皮墊擺在哪裡,客人就在哪裡落座,不得隨意挪移皮墊。客人落座後,女主人隨即端上奶茶,然後煮獸肉,肉煮好後,女主人拿出獵刀切一小塊肉投入火堆裡,然後再給客人們吃。如果來者是貴客,通常還要獻上馴鹿的奶。鄂溫克族待客必須有酒,除飲用白酒外,家家都能自釀野果酒。敬酒時主人要高舉酒杯先往火中傾注點滴,自己先呷一口再請客人喝。鄂溫克族認為:外出的人誰也不會揹著房子走,如果自己不招待別人,自己出門後也不會有人照顧。

  食俗

  純畜牧業生產區的鄂溫克族以乳、肉、面為主食,每日三餐均不能離開牛奶,不僅以鮮奶為飲料,也常把鮮奶加工成酸奶和幹奶製品。主要奶製品有:稀奶油、黃油、奶渣、奶乾和奶皮子。最常見的吃法是將提取的奶油塗在麵包或點心上食用。

  肉類以牛羊肉為主。過去每戶每年平均要食用二十來只羊和兩頭牛。冬季到來之前是鄂溫克族大量宰殺牲畜儲存肉類的季節。食肉的方法有:手把肉、灌血腸、熬肉米粥和烤肉串等。

  居住在北部大興安嶺原始森林裡的鄂溫克族,完全以肉類為日常生活的主食,吃罕達犴肉、鹿肉、熊肉、野豬肉、狍子肉、灰鼠肉和飛龍、野雞、烏雞、魚類等,食用方法也與牧區略有不同,其中罕達犴、鹿、狍子的肝、腎一般都生食,其他部分則要煮食。

  魚類多用來清燉,清燉魚時只加野蔥和鹽,講究原湯原味。鄂溫克族很少食用蔬菜,僅僅採集一些野蔥,做成鹹菜,作為小菜佐餐。從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主食漸被面食如:麵條、烙餅、饅頭等所代替。

  鄂溫克族都以奶茶為飲料,飲用時根據個人的口味再加黃油、奶渣。此外,還飲用麵茶、肉茶。林區的鄂溫克族還飲用當地特有的馴鹿奶。

  鄂溫克族傳統炊餐用具別具特色,有用罕達犴骨做成的杯子、筷子,鹿角做成的酒盅,犴子肚盛水煮肉、罕達犴筋縫製的鹿皮盛糧口袋,樺木、皮製的各種碗、碟等。如今瓷、鋁、鐵、塑膠製品已廣為使用。

  節慶

  除春節等節日與鄰近其他民族的節日一樣外,鄂溫克族還要在農曆五月下旬擇日舉行“米調魯節”。“米調魯”是歡慶豐收之意。節日期間,人們要身著盛裝,男人們要進行剪馬鬃、馬尾活動,屆時牧民家家都要備下豐盛的酒肉,宴請親朋好友。

鄂溫克族--簡 介

    鄂溫克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的鄂溫克族自治旗。其他散居在陳巴爾虎旗、額爾古納左旗、莫力達瓦旗、阿榮旗、扎蘭屯市和黑龍江省訥河縣等地。多與蒙古、達斡爾、漢、鄂倫春等民族交錯雜居。鄂溫克意思是“住在大山林裡的人們”。大部分鄂溫克人以放牧為生,其餘從事農耕。馴鹿曾是鄂溫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譽為“森林之舟”。

  鄂溫克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鄂溫克牧民大多使用蒙古文,農民則廣泛使用漢文。鄂溫克族信奉薩滿教和喇嘛教,口頭創作有神話、故事、歌謠、謎語等,還善於用樺樹皮刻剪成各種工藝品。


鄂溫克的瑟賓節

  瑟賓節是鄂溫克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每年陰曆五月中下旬擇日舉行,屆時部落裡的男女老幼,都會穿上節日盛裝,相聚河谷草灘,共度佳節。如今這一民俗活動,已入選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進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示名單。   鄂溫克族是我國人口較少民族之一,生活在大興安嶺與呼倫貝爾大 ...

鄂溫克喪葬習俗

  鄂溫克族一般對死者實行土葬,過去在部分鄂溫克族地區曾有過風葬和火葬的習俗。同一氏族有共同的墓地,但死於雷擊、難產、槍擊的人,不葬入共同的墓地。   阿榮旗查巴奇鄂溫克民族鄉的鄂溫克族在辦喪事時,先給死者穿壽衣,停放在屋中間的一塊木板上,子女親屬為死者守靈,在守靈時還請人吟唱死者生前所做的好事。若死者是70 ...

鄂溫克

  主要分佈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訥河縣和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意思是“住在大山林裡的人們”。大部分鄂溫克人以放牧為生,其餘從事農耕。馴鹿曾是鄂溫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譽為“森林之舟”。   鄂溫克族有自已的語言但無文字。鄂溫克牧民大多使用蒙古文,農民則廣泛使用漢文。鄂溫克族信奉薩滿教和喇嘛教,口頭創作有神話、故事 ...

鄂溫克的宗教信仰

  鄂溫克人原始宗教信仰在進入階級社會以前反映的是一種樸素的平等觀念,他們崇拜的各種神是處於守全平等的地位。鄂溫克族普遍信仰東天的牛神、西天的馬神、“卡哈”天的人神等9種天神。但在鄂溫克人的意識形態中,還沒有把“天神”作為一個統一體,而是把它分為兩個部分,這是和他們的社會中還沒有統一的君主相適應的。這說明鄂溫 ...

民俗風情――宗族家庭

  【宗族習俗】   畲族村寨多以血緣相近的同姓聚族同居。部分由不同姓氏的地緣組織為基礎的異姓聚居。畲村有祠堂和房的組織。祠堂即宗祠,房即宗祠內子孫派系分支。   畲族的宗族結構是“總祠(公祠)--同姓宗祠(支祠)--房--家庭”。畲族群眾認為“藍、雷、鍾”三姓本為一家人,因而視為同宗。福安畲村藏的清代“藍、 ...

布林津烏孜別克民俗

  烏孜別克族主要從事商業和手工業,也有以農牧業為主的。伊犁州現有5491人。   烏孜別克族有自己的語言,烏孜別克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烏孜別克文是以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現一般通用維吾爾文或哈薩克文。信仰伊斯蘭教。   烏孜別克族的民間文學極為豐富,敘事長詩《帕爾哈德與希琳》等流傳廣泛。樂器中以三 ...

布林津柯爾克孜民俗

  “柯爾克孜”含義有多種解釋:“四十個部落”、“四十個姑娘”、“山裡放牧人”或“草原人”等。伊犁州現有17047人。   柯爾克孜族有自已的語言和文字,新中國成立後設計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新文字。有的地區也通用維吾爾文和哈薩克文。信奉伊斯蘭教,也有一部分信仰喇嘛教。   柯爾克孜族主要經營牧業,兼營農業和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