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分佈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訥河縣和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意思是“住在大山林裡的人們”。大部分鄂溫克人以放牧為生,其餘從事農耕。馴鹿曾是鄂溫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譽為“森林之舟”。
鄂溫克族有自已的語言但無文字。鄂溫克牧民大多使用蒙古文,農民則廣泛使用漢文。鄂溫克族信奉薩滿教和喇嘛教,口頭創作有神話、故事、歌謠、謎語等,還善於用樺樹皮刻剪成各種工藝品。
習俗
鄂溫克族好客並講究禮節,到鄂溫克族家裡做客,主人把皮墊擺在哪裡,客人就在哪裡落座,不得隨意挪移皮墊。客人落座後,女主人隨即端上奶茶,然後煮獸肉,肉煮好後,女主人拿出獵刀切一小塊肉投入火堆裡,然後再給客人們吃。如果來者是貴客,通常還要獻上馴鹿的奶。鄂溫克族待客必須有酒,除飲用白酒外,家家都能自釀野果酒。敬酒時主人要高舉酒杯先往火中傾注點滴,自己先呷一口再請客人喝。鄂溫克族認為:外出的人誰也不會揹著房子走,如果自己不招待別人,自己出門後也不會有人照顧。
食俗
純畜牧業生產區的鄂溫克族以乳、肉、面為主食,每日三餐均不能離開牛奶,不僅以鮮奶為飲料,也常把鮮奶加工成酸奶和幹奶製品。主要奶製品有:稀奶油、黃油、奶渣、奶乾和奶皮子。最常見的吃法是將提取的奶油塗在麵包或點心上食用。
肉類以牛羊肉為主。過去每戶每年平均要食用二十來只羊和兩頭牛。冬季到來之前是鄂溫克族大量宰殺牲畜儲存肉類的季節。食肉的方法有:手把肉、灌血腸、熬肉米粥和烤肉串等。
居住在北部大興安嶺原始森林裡的鄂溫克族,完全以肉類為日常生活的主食,吃罕達犴肉、鹿肉、熊肉、野豬肉、狍子肉、灰鼠肉和飛龍、野雞、烏雞、魚類等,食用方法也與牧區略有不同,其中罕達犴、鹿、狍子的肝、腎一般都生食,其他部分則要煮食。
魚類多用來清燉,清燉魚時只加野蔥和鹽,講究原湯原味。鄂溫克族很少食用蔬菜,僅僅採集一些野蔥,做成鹹菜,作為小菜佐餐。從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主食漸被面食如:麵條、烙餅、饅頭等所代替。
鄂溫克族都以奶茶為飲料,飲用時根據個人的口味再加黃油、奶渣。此外,還飲用麵茶、肉茶。林區的鄂溫克族還飲用當地特有的馴鹿奶。
鄂溫克族傳統炊餐用具別具特色,有用罕達犴骨做成的杯子、筷子,鹿角做成的酒盅,犴子肚盛水煮肉、罕達犴筋縫製的鹿皮盛糧口袋,樺木、皮製的各種碗、碟等。如今瓷、鋁、鐵、塑膠製品已廣為使用。
節慶
除春節等節日與鄰近其他民族的節日一樣外,鄂溫克族還要在農曆五月下旬擇日舉行“米調魯節”。“米調魯”是歡慶豐收之意。節日期間,人們要身著盛裝,男人們要進行剪馬鬃、馬尾活動,屆時牧民家家都要備下豐盛的酒肉,宴請親朋好友。
鄂溫克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的鄂溫克族自治旗。其他散居在陳巴爾虎旗、額爾古納左旗、莫力達瓦旗、阿榮旗、扎蘭屯市和黑龍江省訥河縣等地。多與蒙古、達斡爾、漢、鄂倫春等民族交錯雜居。鄂溫克意思是“住在大山林裡的人們”。大部分鄂溫克人以放牧為生,其餘從事農耕。馴鹿曾是鄂溫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譽為“森林之舟”。
鄂溫克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無文字。鄂溫克牧民大多使用蒙古文,農民則廣泛使用漢文。鄂溫克族信奉薩滿教和喇嘛教,口頭創作有神話、故事、歌謠、謎語等,還善於用樺樹皮刻剪成各種工藝品。
瑟賓節是鄂溫克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每年陰曆五月中下旬擇日舉行,屆時部落裡的男女老幼,都會穿上節日盛裝,相聚河谷草灘,共度佳節。如今這一民俗活動,已入選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進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公示名單。
鄂溫克族是我國人口較少民族之一,生活在大興安嶺與呼倫貝爾大草原的結合部,只有自己的語言,沒有自己的文字。瑟賓節是鄂溫克語,意為“歡樂祥和”。據悉,目前傳統的瑟賓節民俗活動包括祭祀山神、民族歌舞表演、傳統競技、遊戲、野餐酒宴、篝火晚會等,其風俗原始古樸、獨具特色。
據史料記載,以遊獵為生的鄂溫克人祖先,在每次獵到熊這種猛獸後,都要唱歌跳舞慶賀三天,這就是最初的瑟賓節的雛形。但熊這種猛獸並不能輕易捕到,因此早期的瑟賓節並沒有固定的時間,內容也因“熊祭祀”而顯得比較單一。後來由於熊數量的急劇減少,鄂溫克人開始捕獵貂、鹿等動物,瑟賓節也由熊祭祀慢慢過渡到了對山神的祭祀。瑟賓節的祭祀、狂歡內容也不斷豐富,逐漸增加了如模仿動物、飛禽的歌舞表演,狩獵、採集生產的勞動競技遊戲,以及源自取暖狂歡的篝火舞等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的瑟賓節其宗教色彩日漸淡化,逐漸演變為部落一年一度的盛大狂歡。
瑟賓節的活動從祭祀開始。祭祀一般由家族、部落頭領或部落的薩滿主持,在山神牌位或敖包前供奉鹿、牛、羊、馬奶酒等祭品,以祈求風調雨順、人畜興旺、四季平安。祭祀儀式後,反映鄂溫克族民族風貌的歌舞與競技活動相繼展開。在此期間,傳統舞蹈魯日給勒、即興填詞的民歌表演扎恩達勒和賽馬、射箭、摔跤等一系列傳統節目一一上演,直到“風情野餐”開始才會宣告結束。在“風情野餐”上,晚輩要向長輩敬獻馬奶酒,老人則會給孩子們分發吉祥禮物。野餐酒宴將持續到篝火晚會開始,篝火晚會是瑟賓節的最後一項內容,也是節日的高潮。家族或部落裡的男女老少,乘著酒興,圍著篝火跳起篝火舞(又叫圈舞),極盡狂歡,直到次日黎明,才會盡興而歸。
鄂溫克族一般對死者實行土葬,過去在部分鄂溫克族地區曾有過風葬和火葬的習俗。同一氏族有共同的墓地,但死於雷擊、難產、槍擊的人,不葬入共同的墓地。
阿榮旗查巴奇鄂溫克民族鄉的鄂溫克族在辦喪事時,先給死者穿壽衣,停放在屋中間的一塊木板上,子女親屬為死者守靈,在守靈時還請人吟唱死者生前所做的好事。若死者是70 ...
主要分佈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訥河縣和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意思是“住在大山林裡的人們”。大部分鄂溫克人以放牧為生,其餘從事農耕。馴鹿曾是鄂溫克人唯一的交通工具,被譽為“森林之舟”。
鄂溫克族有自已的語言但無文字。鄂溫克牧民大多使用蒙古文,農民則廣泛使用漢文。鄂溫克族信奉薩滿教和喇嘛教,口頭創作有神話、故事 ...
鄂溫克人原始宗教信仰在進入階級社會以前反映的是一種樸素的平等觀念,他們崇拜的各種神是處於守全平等的地位。鄂溫克族普遍信仰東天的牛神、西天的馬神、“卡哈”天的人神等9種天神。但在鄂溫克人的意識形態中,還沒有把“天神”作為一個統一體,而是把它分為兩個部分,這是和他們的社會中還沒有統一的君主相適應的。這說明鄂溫 ...
內蒙古現有鄂溫克族人口約3萬,"鄂溫克"語意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其中主要民俗有:
給布:語意為"家譜",按氏族編續。一般每隔20年召集一次氏族大會。由族長主持續寫本氏族男性青少年名單。家譜由家族長保管,不得隨意開啟。每逢春節,族人都向家譜敬酒叩頭, ...
鄂溫克族人尊老好客,長幼之間禮節嚴格。聽到長輩呼叫必須站起答應;吃飯時必須禮讓前輩;遇到長輩必須施禮問安、敬菸等。有客臨門,必須熱情相待。
鄂溫克人敬火如神,在喝酒、吃肉前,先要向火裡扔一塊肉、灑上一杯酒,然後才能進食。舉行結婚儀式時,新婚夫婦要敬火神。其他的禁忌還有不許用帶尖的鐵器捅火,不許用水潑火 ...
鄂溫克族在飲食習俗方面,由於各地生產條件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風格。獵區以獸肉為主食,烹飪方法有煮、烤,主要食品有肉湯、攙米肉粥、做肉乾等、還有用白麵製作 麵包、麵條等,很有特色的飲食是馴鹿奶茶、馴鹿奶油。牧區以乳、肉、面為主食,每日奶茶不斷,食用各種奶食品、炸果子、餡餅。農區則以糧食為主食,傳統主食有稷子、 ...
鄂溫克族男女定親時,要由媒人帶一瓶酒到女方家,先說明來意,然後給女方父親敬酒,如果女方父親將酒喝了,這事就算成了。反之就不成。一般來說,女方都是同意的,只是有時故意不喝,要媒人多費一點口舌,將小夥子的優點反覆介紹,才肯將久喝下去。
訂婚後,男方要送給女方一些馴鹿和酒作為彩禮。到了要結婚時,男方會搬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