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多姿多彩的龍江劇藝術文化

多姿多彩的龍江劇藝術文化

  龍江劇是咱們當今中國一個比較年輕的戲曲劇種一直,也是黑龍江地區漢族地方的戲曲之一。龍江劇是在二人轉、拉場戲的基礎上,吸收了東北大秧歌等北方的一些舞蹈的結合。那麼,大家對於黑龍江的龍江劇有多瞭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手絹功是龍江劇表演中經常使用的一種程式動作,來自於二人轉,但又有新的發展。比如《皇親國戚》中的杏花出龍江劇場,隨著音樂的節奏先丟擲一個迴旋絹,表現了她小鳥出籠般的喜悅心情。扇子功源自二人轉,但比原來更為誇張,如《張飛審瓜》中張飛的扇子造型特大,表演中運用了許多大拋扇、立拋扇等動作,突出了莽張飛的性格。

  龍江劇道白分鄉音白、普通白、韻白三類。鄉音白以當地方言音韻為準;普通白則為帶有節奏變化的普通話;韻白為配的音樂伴奏,具有朗育吟詠性質的念唱。此外還有一種兩三句至七八句不等、帶有韻腳的“說口”。

  在舞臺美術方面,龍江劇主要是吸取京劇和評劇的長處,虛實結合,既有實景,又有象徵性、裝飾性的設計。服裝上走的是京劇的路子,但又有所改革。根據劇情和所表現的時代的需要,對服裝的樣式和紋樣作了適當的修改。

  龍江劇的音樂唱腔屬曲牌聯套和板式變化的綜合體,音樂大多從二人轉、拉場戲中發展而來,逐漸形成了兩個腔系([四平調]腔系、[花四平]腔系),完成了男女分腔。唱腔以主調貫穿聯結,融合有親緣關係的輔助曲調。有慢、中、快、緊、散等板式。在音樂結構上,有些劇目是聯曲體和板腔體的混合體,也有的是單用聯曲體。唱腔則主要有“四平調”和“盤家鄉”兩個,此外尚有從“四平調”演化而來的“花四平女聲主調”和“花四平男聲主調”。“四平調”善於抒情,敘事、繪景,上下句結構,帶甩腔,其輔助曲調有(文咳咳)、(武咳咳)、(喇叭牌子)、(大救架)、(哭糜子)等。

  龍江劇的伴奏樂器以板胡、嗩吶、二胡、琵琶、笛、笙、揚琴等為主,配以提琴、單簧管等西洋樂器。

  總之,在表演上,龍江劇深入地發掘二人轉、拉場戲的表演手段,吸收其他姊妹藝術的長處並積累各行當的表演程式。在舞臺美術方面,龍江劇運用以虛代實、以簡代繁和誇張、點綴、渲染等手法,結合黑龍江的風土人情,借鑑民間剪紙、版畫技巧來與時俱進地創新,從而體現了時代風貌及粗獷、質樸、凝重的地域文化風格。

什麼是藝術文化

  對於藝術,通常可以從以下三個層面來認識:

  1、從精神層面來認識藝術,把藝術看作是文化的一個領域或文化價值的一種形態,把它與宗教、哲學、倫理等並列;

  2、從活動過程的層面來認識藝術,認為藝術就是藝術家的自我表現、創造活動,或對現實的模仿活動;

  3、從活動結果層面,認為藝術就是藝術品,強調藝術的客觀存在。

  一般認為,藝術是人們把握現實世界的一種方式,藝術活動是人們以直覺的、整體的方式把握客觀物件,並在此基礎上以象徵性符號形式創造某種藝術形象的精神性實踐活動,它最終以藝術品的形式出現,這種藝術品既有藝術家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反映,也有藝術家本人的情感、理想和價值觀等主體性因素,它是一種精神產品。

你所不知的蒙古族藝術文化

  一個民族經過許久的傳承,在不斷的創新與彌補不足中流傳下來許多的文化,只是有的是廣為人知,而有的卻是名聲不顯。而蒙古族作為馬背上的民族,又有什麼藝術文化呢?

  那麼,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一下蒙古族文化吧!

  “呼麥”,是蒙古族特有的單人發出多聲部唱法的高超演唱形式,是一種“喉音”藝術。呼麥是運用特殊的聲音技巧,一人同時唱出兩個聲部,形成罕見的多聲部形態。呼麥發聲原理特殊,有時聲帶振動,有時不振動,是用腔體內的氣量產生共鳴。假聲帶也隨之震動。演唱者運用閉氣技巧,使氣息猛烈衝擊聲帶,發出粗壯的氣泡音,形成低音聲部。在此基礎上,巧妙調節口腔共鳴,強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帶有金屬聲的高音聲部,獲得無比美妙的聲音效果。

  呼麥唱法是在特殊的地域條件和生產、生活方式下產生的,其發聲方法、聲音特色比較罕見,不同於舉世聞名的蒙古族長調的唱法,聲樂專家形容這種唱法是“高如登蒼穹之顛,低如下瀚海之底,寬如於大地之邊”。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呼麥經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10月1日,蒙古族呼麥成功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其代表作有《特斯河讚歌》、《溫柔的諾爾瑪》、《成吉思汗頌》、《阿拉泰頌》、《甘地樹》、《四歲的海騮馬》、《四座山》、《白色的阿布噶山》、《山峰》、《蒙古人》等。

  您可能還喜歡:

  米闊魯節是鄂溫克族的豐收節日

  壯族文化元素有哪些,你知嗎?

  展現蒙古族美麗的蒙古族語言文化

  吾昔節為普米族的傳統隆重節日


你所不知道基諾族文字與藝術文化

  基諾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最為古老的一個民族,他們有著屬於自己地方的特的傳統文化,他們沒有文字,在日常生活中一般都是使用基諾語言。對於基諾族你瞭解多少呢?下面的基諾族文化為您帶來基諾族的文字與藝術文化,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基諾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分攸樂和補遠兩個方言,方言間詞彙差別較大。基諾語聲母 ...

藝術文化的“天籟之音”-侗族琵琶歌

  我們都知道,侗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歌曲是侗族人民最重要的精神糧食。侗族人民把琵琶伴奏的歌曲稱為“琵琶歌”,琵琶歌也是侗族文化當中的一朵“奇葩”。那麼,大家對於侗族的琵琶歌是否瞭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學習瞭解一下侗族琵琶歌吧!   琵琶歌的種類很多,演唱形式和內容各地均有 ...

布依族藝術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布依族儺戲

  布依族文化博大精深,最有特色的布依族儺戲堪稱藝術界的一朵奇葩。神秘奇特的儺戲在布依族已經傳承了上百年的歷史,它是布依族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淳樸善良的布依族人民情感的表達。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一起看看布依族儺戲吧。   布依族儺戲起源可追溯到原始社會的“儺祭”、“儺舞”,即先民們戴著神和猛獸的面具舞蹈, ...

彝族“指尖上的藝術文化”煙盒舞

  彝族的煙盒舞又被我們稱為“跳弦”,是雲南彝族等地的一種群眾性民間舞蹈。隨著時代的變遷,煙盒舞的人文環境也慢慢的發展了變化,傳統的“吃火草煙”的習俗也已經消失。那麼,大家對於彝族的煙盒舞是否瞭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來看看吧!   煙盒舞的歷史溯源   “煙盒舞”是一種傳統的民族 ...

德昂族的藝術文化“奇葩”舞蹈文化

  德昂族位於我國雲南,他們是雲南獨有的民族。人們都說少數民族的人都很有才華,他們的人口雖然不多但是能夠創造出屬於自己民族特色歌曲、服飾以及舞蹈等等。下面的德昂族文化為您帶來德昂族的舞蹈文化,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象鼓舞:德昂族的舞蹈,廣為流傳的是象腳鼓舞。由敲鼓,打著鋩、鈸的男子帶頭,其他男女老少跟在後面 ...

穿在身上的藝術文化-布依族服飾

  布依族至今還一直保留著古老的色彩服飾以及屬於自己民族的文字方言和獨具特色的傳統節日等等。因為布依族地區的地形比較複雜,高山險地是每個布依族地區的自然屏障,布依族是從古越人發展而來的。那麼,大家對於布依族的服飾文化是否瞭解呢?   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從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來尋找答案吧!   布依族服飾的特點 ...

極具特色的湖南民間傳統藝術文化:白倉高蹺

  踩高蹺的藝術在很久以前就有,它是一種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漢族傳統娛樂專案。白倉高蹺也被稱為踩高蹺,它的主要表現形式就是在舞蹈者腳上綁上長長的木蹺進行表演。還想更加了解白倉高蹺嗎?下面的湖南文化帶你更加深入的瞭解白倉高蹺,一起來看看吧。   踩高蹺俗稱“踩高腳”,又稱“耍高蹺”。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末期,魏晉時 ...